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观察注视训练配合光学矫正对弱视患儿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收治的弱视患儿11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接受屈光矫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注视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力及双眼调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视力,双眼调节灵敏度、幅度、滞后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0.95±0.20)、调节灵敏度(15.97±1.63)次、调节幅度(7.89±0.56) D分别高于对照组的(0.81±0.24)、(13.78±1.59)次、(7.45±0.62) D,调节滞后量(0.30±0.04) D低于对照组的(0.34±0.0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注视训练配合光学矫正治疗弱视患儿可有效促进患儿视力及双眼调节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升弱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远视性弱视儿童的调节和隐斜状态和矫正镜片对其调节和隐斜的影响。方法测定了30例远视性弱视儿童的调节幅度和裸眼及戴矫正镜片情况下看近的隐斜度,并与20名正视儿童进行对比。6月后重复检查其调节和隐斜情况,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弱视组调节幅度为(12.35±1.30)D,正视组为(12.50±1.24)D,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4,P>0.05)。弱视组裸眼隐斜度为(-1.37±4.77)△,戴矫正镜片时隐斜度为(-3.70±3.83)△,正视组隐斜度为(-3.95±3.30)△。经统计学分析,弱视组裸眼与戴矫正镜片时的隐斜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5,P<0.01),弱视组裸眼与正视组隐斜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4,P<0.01),而弱视组戴矫正镜片时隐斜度与正视组隐斜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P>0.05)。6月后,弱视组调节幅度为(12.34±1.27)D,与6个月比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6,P>0.05),裸眼的隐斜度为(-1.90±4.05)△,戴矫正眼镜的隐斜度为(-3.87±4.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8,P<0.01),但与6个月前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裸眼t=1.859,P>0.05;戴镜t=1.526,P>0.05)。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戴矫正眼镜对调节功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使隐斜向外隐斜的方向偏移,有利于减少内隐斜。所以戴矫正眼镜不仅可以使视网膜成像清楚有利于弱视治疗,而且可以减少看近的内隐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联合体积分数0.01%阿托品控制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青少年近视患者94例(17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86眼)和对照组47例(89眼),2组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观察组同时给予体积分数0.01%阿托品滴眼,1滴/d。记录2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眼轴长度、瞳孔调节幅度、瞳孔直径、泪膜破裂时间,计算差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眼轴长度差值[(0.11±0.09)mm]较对照组[(0.25±0.11)mm]小(P0.05),瞳孔直径差值[(1.02±0.59)mm]较对照组[(0.05±0.85)mm]大(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瞳孔调节幅度差值[(-0.03±0.02)、(-0.05±0.04)D]、泪膜破裂时间差值[(-1.01±0.47)、(-1.04±0.59)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体积分数0.01%阿托品控制青少年近视效果优于单纯配戴角膜塑形镜,其机制可能与二者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作用,控制眼轴增长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董光静  刘陇黔  谭琦 《华西医学》2014,(7):1290-1292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近视年平均增长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收集的103例7~18岁青少年近视患者(206只眼)进行屈光度检查,并按照检查结果配戴普通框架眼镜,戴镜半年以上复查,记录两次检查的差异。结果青少年近视患者男性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82±0.44)D,女性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99±0.5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7~10岁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97±0.39)D,男性11~14岁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92±0.41)D,男性15~18岁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49±0.37)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7~10岁组近视年平均增长(-1.22±0.46)D,女性11~14岁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84±0.47)D,女性15~18岁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61±0.67)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少年近视发展速度与年龄和性别相关,女性的发展速度高于男性,年龄越小发展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目远眺方法对青少年近视的干预效果,以寻找一种有效、简便并能推广普及的近视防治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9月来本院眼科就诊的400例轻度青少年近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近视的措施,干预组在常规预防措施的基础上配合极目远眺方法。所有患者在受试前均接受眼科全面检查,并在阿托品散瞳后进行医学验光等效球镜检查,1年后比较2组视力、屈光度、眼轴、眼压及角膜曲率。结果 1年后,对照组有180例视力下降,下降率为82%,干预组有164例视力下降,下降率为33%;对照组近视进展平均为(-0.50±0.25)D,干预组为(-0.15±0.10)D;对照组眼轴增长(0.20±0.12)mm,干预组为(0.05±0.03)mm,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眼压和角膜曲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防近措施配合极目远眺法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方法安全,简便易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视觉干预综合方案"在防治青少年近视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组采用视觉干预综合方案进行治疗。对比治疗1年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屈光度增幅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屈光度增幅为(0.24±0.27)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68±0.3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78,P0.05)。结论 "视觉干预综合方案"可以切实有效地防治青少年近视问题,减慢近视度数提升速度,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评判配戴角膜塑形镜延缓学生近视进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105例青少年近视患者,等效球镜(-3.63±0.95)D;其中56例(112眼)配戴角膜塑形镜,49例(98眼)配戴框架眼镜。两组随访2年进行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眼压和角膜厚度变化的比较。结果戴镜2年后等效球镜度的变化:角膜塑形镜组增加(-0.47±0.98)D,框架眼镜组增加(-1.59±0.9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2年后眼轴长度的变化:角膜塑形镜组增长(0.17±1.09)mm,框架眼镜组增长(0.72±1.08)mm,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后眼压和角膜厚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控制眼轴增长,临床上可加以宣传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疗效。方法 82例患者(162眼),年龄1021岁(平均12.6岁),屈光度-1.0021岁(平均12.6岁),屈光度-1.00-7.50 D、散光≤0.75 D范围。分-1.00-7.50 D、散光≤0.75 D范围。分-1.00-3.00 D、-3.25-3.00 D、-3.25-6.00 D、-6.25-6.00 D、-6.25-7.50 D 3组。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测量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比较,评价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进展作用。结果治疗后,各组视力≥1.0为88.64%、38.46%、21.88%,屈光度降低-3.00 D为75.64%、61.54%、59.38%,水平、垂直角膜曲率平均下降(1.75±0.12)D、(1.64±0.11)D;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眼轴平均增长(0.19±0.2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近视疗效确切、安全可逆,可有效控制近视发展,而且屈光度越低,矫治效果越好,最适宜范围是-3.00 D以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磁疗棒与手法眼周穴位按摩治疗青少年假性及低度近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经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散瞳后确诊为假性近视或低度近视的青少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磁疗棒眼周穴位按摩,对照组予手法眼周穴位按摩,两组按摩取穴、按摩时间及疗程均相同。治疗前、治疗1月及治疗2月对各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及调节功能各项参数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视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1月后治疗组视力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屈光度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双眼调节幅度、调节反应量改善、正负相对调节及调节灵活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调节反应量、负相对调节及调节灵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佳。结论眼周穴位按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假性及低度近视患者调节功能及裸眼视力,且磁疗棒按摩改善视力起效时间较手法按摩快,在改善调节功能上优于手法按摩,但两种按摩方法在屈光度改变上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联合双眼视觉训练对近视患儿视力、双眼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96例(192眼)近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96眼)。对照组给予角膜塑形镜,观察组加用双眼视觉训练,两组均持续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视力恢复情况及双眼调节功能[调节灵敏度(AS)、调节幅度(AA)、调节滞后量(Lag)、正相对调节(PRA)、负相对调节(NRA)]。结果 干预前,两组视力、双眼调节功能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低于对照组,AS、AA、NRA高于对照组,Lag、PR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联合双眼视觉训练能改善近视患儿视力水平,增强双眼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不同程度近视视功能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97例6-14岁在我院视光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的儿童,经过散瞳验光后确诊为近视,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轻度近视组56例、中度近视组32例、高度近视组9例;所有患者屈光矫正后进行视功能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干预措施,强化健康教育。结果分析显示高度近视组中近距离外隐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轻度近视组患者调节平衡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患儿的视功能结果进行分析,并针对每个近视患者的结果采取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及视功能训练,提高近视患者的戴镜依从性,改善视功能,减缓近视进展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200例(389只眼)患者(年龄18 ~ 48岁)的角膜中央厚度、屈光度、角膜曲率,按等效球镜原则根据透镜焦度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对各组间其透镜焦度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水平曲率K1值、垂直曲率K2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度近视组与中、高度近视组的角膜曲率K1(44.8±1.39;44.26±1.18;44.52±1.37)、K2(43.8±1.39;43.3±1.10;44.38±1.26)、角膜中央厚度(539±25.04;534±30.41;554±36.14),3组角膜中央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K1值、K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K1值、K2值较高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中央厚度与屈光度、角膜曲率(K1、K2)无相关性(r=0.120、-0.015、0.136;P=0.311、0.899、0.252).屈光度与角膜曲率(K1、K2)无相关性(r=0.049、0.087;P=0.682、0.464),K1值和K2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944,P=0.000).结论:3组之间角膜中央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K1值、K2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度近视组K1值、K2值较高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无相关性,K1值和K2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与传统单焦后房型UV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39例患者(40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植入德国HumanOptics公司1CU人工晶体(1CU组);对照组20例患者(20只眼)植入德国Acry.Tec公司53N型人工晶体.观察患者术后1、6、12、18个月术眼的调节幅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无手术并发症,1CU组在1年内有2例后发障,行YAG激光截后囊;采用动态视网膜验光法测量术后1CU组在1、6、12、18个月的调节幅度为(2.23±0.45)、(1.96±0.44)、(1.74±0.41)、(1.61±0-42)D,而对照组的调节幅度为(1.00±0.33)、(0.71±0.27)、(0.21±0.16)、(0.19±0.24)D,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1CU晶体可为患者提供较好的远近视力调节幅度,虽然随着时间推移,调节幅度会逐渐减弱,但仍不失为白内障患者的一个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背景文献报道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明显增加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由于眼部组织血供和脑组织血供关系密切,电刺激小脑顶核是否也能增加脉络膜、睫状体的血液供应呢?目的评估刺激小脑顶核对改善青少年近视和眼调节功能的作用.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跟耳鼻喉科医院的眼科门诊.对象1999-12/2000-12收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门诊8名轻度近视儿童,男6例,女2例;年龄9~12岁.干预用刺激小脑顶核的方法对受试者实施电刺激.检测颈动脉及跟视盘血流参数,用综合验光仪检测刺激前后的单双眼相对性调节、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脑循环动力学检测刺激前后颈动脉血流速度.②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检测刺激前后视乳头血流.③眼调节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8名受试儿童刺激前双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负相对性调节、正相对性调节分别为(4.83±1.42)D,(12.21±4.24)min-1,(2 62±0.56)D,(4.19±0.90)D,刺激后1个月分别为(5.72±0 34)D,(21.20±4.30)min-1,(2.84±0.61)D,(4.28±0.92)D.刺激后1个月的调节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结论通过体外刺激小脑顶核可明显改善青少年近视的调节功能,但对于调节功能的改善与眼屈光发展的关系,以及是否能延缓近视形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艾尔兴哺光仪对青少年、儿童近视的防控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科收治的近视少年、儿童按年龄段分为3~8岁组和9~15岁组。在3~8岁组里接受艾尔兴哺光仪治疗的近视患者30例(60只眼)作为3~8岁组治疗组;未接受艾尔兴哺光仪治疗的近视患者30例(60只眼)作为3~8岁组对照组。在9~15岁组里接受艾尔兴哺光仪治疗的近视患者30例(60只眼)作为9~15岁组治疗组;未接受艾尔兴哺光仪治疗的近视患者30例(60只眼)作为9~15岁组对照组。分别训练和观察半年后,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半年后,3~8岁组中:治疗组屈光度平均增长0.05 D,眼轴平均增长0.06 mm;对照组屈光度平均增长0.87 D,眼轴平均增长0.30 mm。9~15岁组中:治疗组屈光度平均减少0.16 D,眼轴平均减少0.02 mm;对照组屈光度平均增长0.73 D,眼轴平均增加0.2 mm。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艾尔兴哺光仪是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眼科门诊收治的80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对策,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进行定期的预防近视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等效球镜度数达到-2.00D的比例和真性近视眼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达到-2.00D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等效球镜度数达到-2.00D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真性近视眼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真性近视眼数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的缓解近视患者发展进程,减少未近视患者近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知觉感知训练配合护理干预对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视力和屈光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14例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疗法,观察组采用视知觉感知训练联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的视力、屈光度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最小分辨角对数(log MAR)视力为(0. 32±0. 0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0. 37±0. 11)(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的屈光度变化值为(0. 59±0. 17) 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 70±0. 23) D (P 0. 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 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 19%(P 0. 05)。结论对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实施视知觉感知训练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患儿视力,降低屈光度变化值,有效抑制近视度数加深。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筛查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据此进行近视防控措施的制定。方法选取青原区2022年1月至12月4所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与高中各1所)当中的520名学生,开展近视筛查工作,采用SPSS22.0对所得数据实施统计学处理。结果在520名儿童青少年当中,近视人数为200例,占比为38.46%,其中,近视例数最多的是高中生(81例),其次为初中生(65例),最后为小学、幼儿园(51例、3例),各年级学生近视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近视率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青原区儿童青少年进行近视筛查,发现其情况不容乐观,有着较高的近视率,且伴随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的近视率随之上升;相关部门应强化防控工作,为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提供切实保护。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637-5639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5月来我院进行FS-LASIK的双眼近视患者35例,年龄18~30岁,术前等校球镜-5.72±2.05,散光0~-3.00D D,最佳矫正视力≥1.0,将近视患者分成-1.00D~-5.75D中低度近视、≧-6.00D高度近视两组,在术前及术后1w、1个月、3个月分别对两组进行正负相对性调节、调节灵敏度、调节近点、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进行调查。统计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受试者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同一时间不同组别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屈光组正相对性调节、调节灵敏度、调节近点术后1w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逐渐恢复,1个月升至术前水平,3个月稳定甚至高于术前水平;不同屈光组手术前后各时期负相对调节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FS-LASIK术后1w,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较术前明显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逐渐减轻,术后1个月时较术后1周明显减轻,3个月与术前无差异。FS-LASIK术后患者近距离工作时调节需求增加,视觉质量下降近距离工作疲劳与术后调节状态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屈光不正与各调节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制定屈光矫正处方和学龄儿童近视防控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3月141例6~14岁在本院视光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儿童,经过散瞳验光后分为近视组(80例)、远视组(10例)、散光组(16例)和屈光参差组(35例),在综合验光仪上进行近隐斜,正负相对调节、调节性辐辏与调节比(AC/A)、调节反应的检测,用±2.00DD的翻转拍进行调节灵敏度的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屈光不正与各调节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近视组的正相对调节(PRA)低于负相对调节(NRA),PRA值明显低于其他组,融合性交叉柱镜法(FCC)测得调节滞后明显高于其他组别,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13.577,P<0.05;χ22=13.19,P<0.05;χ32=9.51,P<0.05);散光组的调节超前明显高于其他组,PRA值明显高于NRA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9.61,P<0.05;χ22=16.21,P<0.05);近距离的水平隐斜、AC/A值、调节灵敏度均值在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正相对调节低,调节滞后高;远视眼及散光眼多伴有调节超前.通过调节因素的检测可以使屈光不正的矫正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为近视的防控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