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七氟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点。方法选择择期手术行疝修补、疝囊高位结扎的小儿80例,随机分为A、B 2组。A组予七氟醚复合肌注氯胺酮麻醉,B组予氯胺酮加咪达唑仑静脉麻醉。麻醉过程中监测呼吸循环相关参数,记录麻醉不良反应、术后苏醒时间及氯胺酮用量。结果 A组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B组切皮时心率、平均动脉压上升较A组明显(P均<0.05);术后躁动等不良反应较A组多(P均<0.05)。结论七氟醚复合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疝气手术比氯胺酮加咪达唑仑静脉麻醉更稳定、苏醒更快,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接受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麻醉;B组采用氯胺酮和舒芬太尼、丙泊酚麻醉。观察2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变化,丙泊酚使用剂量,麻醉并发症,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及术后24 h电话随访结果。结果丙泊酚首次剂量、总剂量A组均大于B组(P均<0.05);注射痛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2组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及术后24 h电话随访患者满意度与不适感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舒芬太尼与丙泊酚麻醉可降低血压并减慢心率,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能减少丙泊酚的用量,降低注射痛的发生率,不影响苏醒质量,是无痛胃镜检查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预防腰硬联合麻醉下阑尾切除术寒战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ASAⅠ级或Ⅱ级且拟行阑尾切除术的急性阑尾炎患者,麻醉方式均为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0例,术毕麻醉苏醒前,A、B、C组分别静脉注入布托啡诺、曲马多和生理盐水。比较3组用药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及寒战、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组用药前后Sp(O_2)、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B组用药后5,10 min寒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均0.05),而A组、B组寒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能够有效预防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寒战的发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3种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5例患者分为3组,A组单纯行丙泊酚和小剂量芬太尼静脉镇静镇痛,B组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C组予气管插管静复合麻醉。比较3组术前、手术开始后30,60 min和术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Sp(O2),记录术中低氧血症(Sp(O2)<90%)、体动、呛咳发生率、苏醒时间和术后躁动、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和C组(P均<0.05),A组术中HR较术前增加(P<0.01),B和C组术中Sp(O2)较术前增加,并且大于A组(P均<0.05)。术中A组有6例发生体动和4例出现呛咳,而上述不良反应B、C组均未出现。术后C组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A、B 2组(P均<0.05)。结论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是ESD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4例甲状腺疾病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1例,为单纯针刺麻醉组;B组31例,为单纯颈丛阻滞麻醉组;C组32例,为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组。结果:A组与B组、C组比较,手术开始、剥离甲状腺、术毕、术后24 h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C组比较,剥离甲状腺时、术毕血压及心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比较,术后追踪观察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及膈神经麻痹病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和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儿童手术中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86例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两组术中分别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氯胺酮静脉麻醉,对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中、手术结束前10 min手术结束时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儿童手术中使用安全性较高,术后可良好镇痛,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将82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27例进行地佐辛复合芬太尼、丙泊酚麻醉,B组27例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C组28例芬太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3组体征、麻醉情况及不同时间段的躁动评分。结果与术前相比,3组术中的SBP、DBP均明显下降(P均0.05),HR明显减慢(P0.05);A组和B组手术后SBP和DBP较手术前明显下降(P均0.05),HR明显减慢(P0.05);但C组手术后的DBP、SBP较手术前略有下降,HR略减慢,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SBP、DBP及HR均明显低于B、C组(P均0.05);B组术后SBP、DBP及HR均明显低于C组(P均0.05);3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丙泊酚总用量少于B组和C组(P0.05),麻醉起效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早于B组和C组。A组术后体动、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7%,B组为15%,C组为29%,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进行麻醉,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降低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氯胺酮用于小儿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40例4~10岁的下肢疾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硬膜外复合异丙酚+氯胺酮,B组单纯应用异丙酚+氯胺酮麻醉。于麻醉前、诱导后、术中、术毕记录其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并比较2组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结果:A组诱导后,术中、术毕的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与B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且A组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氯胺酮用于小儿下肢手术,呼吸、循环稳定,效果满意,术后苏醒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在剖腹产中应用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对孕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实施剖腹产分娩的产妇92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应用2mL罗哌卡因注射液(0.75%),观察组应用1mL罗帕卡因注射液(0.75%),比较两组注射后对孕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在麻醉后15min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在胎儿娩出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率、血氧饱和度在手术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动脉压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方法不易对孕妇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且不良反应较低,可在临床中大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在阑尾切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行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为局部麻醉,B组为硬膜外麻醉,C组为腰硬联合麻醉。分别记录3组患者麻醉前(T1)、麻醉给药后5 min(T2)、麻醉给药后10 min(T3)、牵拉阑尾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中牵拉反应及最高阻滞平面。结果 B、C 2组T2和T3时点MAP下降明显,与麻醉前和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A、B 2组T4时点MAP及HR升高明显,与C组及T1时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C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B 2组(P均<0.01);B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P均<0.01);C组牵拉反应较A、B 2组轻(P均<0.01);C组最高麻醉平面较B组高(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阑尾切除术阻滞效果佳,肌松效果满意,牵拉反应轻,血流动力学稳定,是阑尾切除手术的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4种不同配伍药物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人工流产镇痛术的早孕妇女120例,ASA1~2级,随机分成4组,每组30例。分别为单纯丙泊酚组(A组)、芬太尼+丙泊酚组(B组)、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组(C组)和芬太尼+咪达唑仑组(D组)。记录术中丙泊酚诱导量、累积总量、唤醒时间、不良反应以及麻醉后1 min、5 min、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 C组丙泊酚的诱导量、累积总量显著低于A、B组(P均<0.05)。D组唤醒时间最短,与其他3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A、B组麻醉后1 min时MAP、HR显著下降(P均<0.05),但在术毕都恢复正常,C、D组变化不大。C、D组与A、B组比较不良反应低(P均<0.05),D组体动率最高(50%)。结论无痛人工流产镇静药应与镇痛药联合应用,4组配方比较,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最好,麻醉质量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无痛人流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丙泊酚输注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丙泊酚组(A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B组)和单纯丙泊酚组(C组)。A组患者取双侧合谷、劳宫、内关和外关穴位粘贴电极电刺激20min后开始麻醉诱导,且维持通电直至检查结束。B、C两组不行电刺激,麻醉开始前B组先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然后3组患者均行静脉输注丙泊酚麻醉,分别记录入室后不同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R)。记录各组患者丙泊酚的诱导用量和总用量及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3组间检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后清醒时间早于B组、C组[(220.3±110.5)s vs(285.6±109.4)s、(290.1±105.1)s,均P0.05];C组丙泊酚的用药总量大于A组、B组[(288.5±26.7)mg vs(225.1±30.2)mg、(230.4±29.3)mg,均P0.05];C组的诱导用药量亦大于A组、B组[(193.7±42.3)mg vs(152.3±36.1)mg、(155.4±40.5)mg,均P0.05];检查过程中A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较B组和C组平稳;A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C组[3.3%(1/30)vs 26.7%(8/30),0%(0/30)vs 20.0%(6/30),均P0.05];A组供氧不良发生率低于B组[6.7%(2/30)vs 33.3%(10/30),P0.05];术后调查无患者发生术中知晓及不适记忆。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丙泊酚输注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时,患者生命体征较平稳、不良反应少,且能减少患者的麻醉药用量、缩短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可有效地应用于支气管镜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联合应用阿托品在人工流产中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将人工流产患者80例随机分成阿托品+瑞芬太尼+异丙酚组(A组)和瑞芬太尼+异丙酚组(B组)。观察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准确定向时间、术中体动程度和次数、呼吸抑制、麻醉效果、心率(HR)、血压(BP)、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及并发症。结果A组受术者给药前、后血压和心率间差别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B组受术者给药后血压和心率较用药前显著下降(P均<0.05),A组术中心率、血压、最低氧饱和度均高于B组(P均<0.05),A组呼吸抑制低于B组(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用于人工流产临床效果满意,恢复时间短,应用阿托品可降低呼吸循环抑制的不良反应,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手术治疗中氯胺酮麻醉复合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择期短小手术的患儿318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选择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RK组)、芬太尼复合氯胺酮(FK组)以及单用氯胺酮麻醉方式(K组)。结果 RK组患儿手术开始5min、15min与手术结束时SBP、HR与FK组、K组相比明显降低(P均<0.05),FK组相比K组HR明显降低(P<0.05).RK组患儿手术结束时Sp(O2)相比FK组、K组患儿显著升高(P均<0.05)。RK组患儿体动、呼吸抑制发生率相比FK组、K组均显著降低(P均<0.05),RK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相比FK组、K组均显著缩短(P均<0.05),RK组患儿氯胺酮总剂量相比FK组、K组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麻醉能够确保小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且镇痛效果好,安全性好,苏醒时间短,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正通气下Proseal喉罩用于微创保胆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择期行微创保胆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气管插管组(A组20例)和Proseal喉罩组(B组20例)。麻醉后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气道峰压(Pmax)、气道平均压(Pmea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数值及插管(罩)期、拔管(罩)期、术后24 h相关并发症。结果插管(罩)期和拔管(罩)期HR、MAP A组明显升高(P均<0.05),B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2组PET(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Pmax、Pmean随麻醉的影响变化是一致的,组间比较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2组的Sp(O2)一直保持稳定水平。2组插管(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拔管(罩)期A组体动、呛咳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均<0.05);术后24 h咽痛、声嘶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P均<0.05)。结论微创保胆手术中Proseal喉罩可以达到与气管插管一样满意的通气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罗哌卡因复合麻醉对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患者术中各生理指标及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分级Ⅰ~Ⅲ级PPH术患者,随机分2组:试验组30例选用0.5%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复合电针针刺;对照组30例选用0.2%丁卡因复合1.5%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小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电针罗哌卡因复合麻醉用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PH术麻醉效果好,对手术患者生理干扰小,并能降低术后尿潴留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或氯胺酮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或氯胺酮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镇痛效果。方法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为丙泊酚组,B组为丙泊酚-芬太尼组,C组为丙泊酚-氯胺酮组。分别记录术中MAP、HR、Sp(O2),并观察各组诱导时间、镇痛效果、用药量、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和下腹痛(宫缩痛)。结果B组、C组术中MAP、HR的变化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麻醉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A组长于B组和C组(P均<0.05);A组丙泊酚用量最大。3组均能为人工流产术提供有效的镇痛,但以B组和C组为优。结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或氯胺酮和单用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都能为人工流产提供一个满意的镇痛效果和操作条件,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或氯胺酮的患者用药量明显减少,诱导及苏醒时间短,下腹部痛发生率低,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有一定的优越性,是安全、有效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杨能力  杨沛  王均炉 《新中医》2014,46(12):175-176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复合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靶控输注法对在BIS监测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麻醉镇痛的效果。方法:将92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组各46例。B组采用颈丛阻滞麻醉复合氟哌利多芬太尼合剂法实施麻醉,A组则采用针刺麻醉复合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靶控输注法实施麻醉。对比2组患者各观测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麻醉苏醒情况。结果:T1~T44个时间点中,B组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值均高于麻醉前及同时段A组,组间及组内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血氧饱和度[Sp(O2)]于T1、T22个时间点低于麻醉前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上述3项指标各时间点组内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清醒时间均短于B组(P0.05),Steward苏醒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在BIS监测下采用针刺麻醉复合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靶控输注法,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米索前列醇联合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联合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实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早孕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术前4 h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200μg;B组术前不用任何药物。2组受术者均以异丙酚静脉麻醉,再行负压吸宫术。观察受术者宫颈松弛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效果及异丙酚用量;观察异丙酚推药前、推药后2 min及手术后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2组间宫颈松弛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效果、异丙酚用量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与麻醉前比较,2组推药后2 min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术后B组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呼吸增快,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术后A组也有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增快,但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异丙酚实行无痛人工流产术宫颈扩张满意,手术时间缩短,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异丙酚用量,降低异丙酚对循环、呼吸的抑制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小剂量地佐辛复合右美托咪定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接诊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56例分为两组。A组28例患者在常规麻醉基础上采用小剂量地佐辛复合右美托咪定方案,B组28例在常规麻醉基础上采用静脉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方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不同时间点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的镇痛镇静效果明显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T1阶段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阶段,两组患者的MAP、HR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A组变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两组患者SpO2均未出现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3阶段两组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积极应用小剂量地佐辛复合右美托咪定,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并降低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稳定患者HR、MAP、Sp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