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珍尔康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暨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用珍尔康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暨生长发育不良99例,经服药60天患者Hb含量平均升高21.60g/L,全血中Fe、zn、Ca、Cu、Se和Ge等元素含量显著提高,体格状态明显改善,疗效优于珍珠粉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3.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荣华  秦锐 《江苏医药》1991,17(4):196-198
通过对无锡农村3月~6岁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三年防治研究,提示尽管处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但小儿的营养性贫血仍有很高的患病率,贫血的患病高峰是6月~2岁,铁缺乏的高峰年龄提前到了3月。三年的防治结果显示,铁剂预防组和宣教组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多种铁剂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0例小儿缺铁性贫血患儿,分为A组(100例)、B组(100例)、C组(100例)、D组(100例)、E组(100例),A组给予蛋白琥珀酸铁治疗,B组给予硫酸亚铁治疗,C组给予富马酸亚铁治疗,D组给予葡萄糖酸亚铁治疗,E组给予琥珀亚酸铁治疗。对比5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血红蛋白、血清铁等指标与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E组显效率均高于B组、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显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患者治疗前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E组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均优于B组、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由高到低分别为B组、D组、C组、E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多种铁剂治疗中,蛋白琥珀酸铁治疗效果最佳,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小儿营养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和多发病,如能针对病因积极治疗是可以防治的。因此调查此病的现状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我院儿保门诊从1988~1990年开始对1—7周岁的学龄前儿童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进行普查普治工作,临床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推拿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60例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月  邹鹏 《哈尔滨医药》2002,22(1):63-63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四年来,我院门诊及住院处收治贫血患儿60例。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进行推拿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在1995~1999年间,我院门诊及住院处收治贫血患儿60例,全部病例符合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按随机法分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至5岁。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至4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食疗法和铁剂药品对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筛查出的41例小儿缺铁性贫血患儿随机分为饮食治疗组和铁剂治疗组,测定治疗前后两组的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容积和血清铁的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平均血细胞容积和血清铁均有显著提高(P〈0.01),其中饮食疗法组治愈率为95.45%,铁剂治疗组治愈率为100%,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饮食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营养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发病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小儿营养缺铁性贫血患者160例的临床资料,对临床发病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出生7个月~1岁的儿童在缺血性贫血中所占比例最高,约69.4%,农村儿童患病多于城市儿童,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易患缺血性贫血。结论出生7个月~1岁为小儿营养缺铁性贫血高发期,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为高危因素,应加强缺铁性贫血的健康知识教育,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通榆县第一医院儿科2003年8月至2010年5月102例缺铁性贫血病儿进行原因分析并进行铁剂治疗和去因治疗。结果 102例患者中,治愈78例(76.47%),好转20例(19.6%),自动出院3例(2.94%),死亡2例(1.96%)。结论小儿长期贫血不仅会影响生长发育,还可诱发一些感染性疾病。以往对缺铁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本病的治疗关键是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儿童缺铁性贫血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沈新 《安徽医药》2003,7(3):231-232
口服各种铁剂防治缺铁性贫血(IDA)是几十年来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手段,但每日连续经口补充铁剂会导致胃肠道铁吸收率迅速降低及铁制剂胃肠道副作用,是迄今尚未能很好解决的两大难题,铁缺乏症(ID)是世界性单一营养性失衡疾患,故补铁治疗在医疗领域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就近年有关这一问题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我院采用富尔血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归芪口服液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归芪口服液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127例缺铁性贫血患儿用归芪口服液或硫酸亚铁治疗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患儿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有17例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归芪口服液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见。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IDA)的疗效,并探索治疗方法及铁剂用量。方法:将300例缺铁性贫血患儿分3组,中药组98例用中药异功补血汤内服治疗,西药组87例口服琥珀酸亚铁,中西结合组115例除内服异功补血汤外,按铁耗减期(ID)铁剂预防量,加服琥珀酸亚铁,以四周为观察期。结果:中西结合组治愈率91%,中药组治愈率78%,西药组治愈率70%,中西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IDA,贫血症状改善明显,铁吸收快,疗程短,无复发,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熊耀珍  何巍  陈牡蓉 《江西医药》2011,46(12):1101-1102
目的探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的发病原因。方法对近4年338例3个月-3岁IDA婴幼儿进行病因调查(包括生产史、喂养史、既往史)。结果纯母乳喂养、腹泻、呼吸道感染、添加辅食情况是IDA的相关因素。结论缺铁性贫血的婴幼儿针对发病因素尽早防治。  相似文献   

15.
邹典定  刘仲熊 《医药导报》1997,16(6):274-275
1992年10月~1993年12月对220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者采用归芪口服液和归芪丸治疗。结果:归芪口服液临床显效率92.8%,明显优于归芪丸(69.8%),能明显改善贫血症状,升高Hb、SF及血清Fe、Zn浓度,降低FEP。该口服液服用方便,口感好,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兰海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417-418
目的探讨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者10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1例),治疗租给予小剂量铁剂与饮食结合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铁剂,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出现呕吐1例,腹泻1例,上腹部不适2例,对照组出现恶心1例,呕吐1例,腹泻2例,便秘1例,食欲不振3例,上腹部不适4例,两组病例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铁剂与饮食结合疗法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机率相对较低,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楼孟波 《海峡药学》2015,(2):183-184
目的观察葡萄糖酸亚铁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并作出评价。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我院儿科自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2例缺铁性贫血小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给予葡糖糖酸亚铁糖浆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接受治疗1月后观察小儿的临床体征变化(Hb水平、食欲减退变化、注意力变化情况等),对其临床治疗效果作出评价。结果观察组小儿和对照组小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分为(95.0%)、(69.0%),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葡萄糖酸亚铁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较佳,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方法,总结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60例,其中轻度贫血,中度贫血和重度贫血各20例,分别根据实际情况施以相应的治疗方案,然后观察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的值然后分析其疗效。结果治疗前后,患儿的Hb,RBC,SI,TIBC,SF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度贫血,中重度贫血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治愈率分别为:70.0%和100%,45.0%和57.5%。结论服用铁制剂仍是临床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游开绍  吴斌 《新药与临床》1995,14(4):211-213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成人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为临床防治成人缺铁性贫血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就诊于某院的150例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对成人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情况、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性别分布方面,成人缺铁性贫血的男女分布比例比较,女性多于男性(P0.05);在年龄分布方面,女性贫血患者在18~29岁的分布比例最高,70~79岁次之,而男性贫血患者在70~79岁的分布比例最高。成人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主要为月经量过多、慢性胃炎、胃肠道溃疡、妊娠等。150例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经血常规检测、骨髓铁染色、骨髓象检测确诊,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有轻度贫血34例(22.67%)、中度贫血70例(46.67%)、重度贫血46例(30.67%);骨髓铁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外铁阴性97例(64.67%),细胞外铁减少53例(35.33%);骨髓象检测结果显示,骨髓和细胞增生活跃81例(54.00%)。经服用铁补充剂、饮食调理、对症治疗后,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其总有效率为98.00%。结论:成人缺铁性贫血多发生于女性育龄期人群中,应加强重点人群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