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膀胱内翻型乳头状瘤为较少见的良性肿瘤。自1963年 Potts 等首先报告后,国内外陆续有报告。我院自1980年9月至1986年元月共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科一.年龄与性别最小25岁,最大64岁,5例全为男性。二.症状 5例均有间歇性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其中2例伴排尿困难,1例一次尿中发现脱落瘤组织块。病史最长者一年,最短者10天。三.膀胱镜检查共发现肿瘤16个,多为单  相似文献   

2.
膀胱内翻型乳头状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内翻型乳头状瘤郑清水1罗义麒1张鹏飞2曹林升1林承杰1薛学义1关键词膀胱肿瘤;内翻型乳头状瘤;预后福建医科大学1.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福州350005)2.病理解剖学教研室膀胱内翻型乳头状瘤是一种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膀胱肿瘤。自1963年Pots...  相似文献   

3.
膀胱内翻乳头状瘤7例报告宁夏银川市第一医院外四科(750001)武卫李书学王志强膀胱内翻乳头状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膀胱肿瘤。我科近10年中仅发现7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例病人,女性6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43.5岁;男性1例以无痛...  相似文献   

4.
在防抗上皮性肿瘤中,乳头状瘤占7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向防膀胱腔内生长的乳头状房,而与其生长方向相反的内翻到乳头状房很少见,现将我种1995年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48岁,反复发作全程肉眼血尿矿年,复发2天入院.尿呈现淡红色,无血凝块,不伴畏筹发热,尿急、尿探、尿病、血常规、蛋白十、红细胞料、白细胞料,少皮少许,诊断为“尿略感染”,给予对症抗炎治疗,血尿减轻后作历险尿道镜检,发现防脱内散在不规则粘膜下出血点,膀跳颈5种位处有一格高出防俄内腔下出血点,膀眈颈5种位处有一略高出膀低内腔的水泡样新生物,…  相似文献   

5.
膀胱内翻型乳头状瘤较少见,而乳头上皮全部由鳞状上皮组成更为罕见。作者查阅文献仅Cummings(1974)报告一例。我们遇一例报告如下。 病例:金××,男,67岁。出现间歇性血尿、尿痛二月余而就医。以往偶有排尿不畅现象。体检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尿:蛋白(±)红胞细(卌),白胞细少许。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左侧壁距输尿管开口上方2厘米处有一2厘米大小的乳头状新生物,有蒂,表面光滑,无出血、坏死。  相似文献   

6.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上少见。我院自1992年10月~2003年2月共收治13例,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2~65岁,平均45.5岁。病程1周~5年。其中8例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3例因出现排尿不畅,查B超、膀胱镜检查明确诊断;2例体检时B超提示膀胱肿瘤。13例中,单发肿瘤11例,多发2例。肿瘤位置:9例三角区,2例膀胱颈部,1例侧壁,1例前列腺尿道部。肿瘤直径:0.8~3.5cm。肿瘤形态:10例呈  相似文献   

7.
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膀胱肿瘤。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将8年来共收治膀胱肿瘤159例,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者6例(3.77%)进行了分析讨论。6例中,男4,女2。平均年龄40.9岁。均有血尿史,最长者3年,最短者2个月。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其他增生性病变或癌,本组6例术前均误诊为乳头状癌。但其膀胱镜下表现及病理结构具有一定特点:①肿瘤表面呈分叶结节状或粗短的乳头状,有的呈实体状;②肿瘤基底部有较粗的蒂,使瘤体不易飘动;③肿瘤表面因被覆粘膜上皮而有光泽和光滑感。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由形态较为一致的基底细胞样瘤细胞组成,排列成迂回弯曲的束状结  相似文献   

8.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王克孝 《安徽医学》1996,17(2):51-51
<正> 1989~1995年我院收治内翻性乳头状瘤5例,占同期膀胱肿瘤2.4%(5/208)。现报告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5例患者中4男,1女;年龄29~62岁。病程1月~1年,4例全程肉眼血尿,1例终末血尿伴排尿困难。膀胱镜检肿瘤均为单个,3例位于左侧壁,2例位于颈口。肿瘤均有蒂,粗而长,乳头短粗或呈分叶状肿块,瘤体最大3×3cm。最小1×2cm,3例术前诊断为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诊为移行上皮乳头状癌,另一例诊为粘膜慢性炎症。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左输尿管移植,余4例  相似文献   

9.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上少见。我院自1992年10月-2003年2月共收治1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膀胱肿瘤。1963年Potts等首先报道1例,以后陆续发现相同病例。我科从1987年1月到1991年3月收住治疗7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均为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52岁。除1例无症状为体检B超  相似文献   

11.
膀胱内翻型乳头状瘤的诊治常文华,张祥盛(滨州地区人民医院,256610.病理学教研室)关键词膀胱肿瘤;内翻型乳头状瘤;膀胱膀胱内翻型乳头状瘤由Potts(1963)首次报道[1]。临床及病理学上易误诊为癌。我们遇见5例,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5例中4...  相似文献   

12.
膀胱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膀胱内平滑肌组织的非上皮性良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一般认为不发生恶变.膀胱平滑肌瘤在手术治疗上一般采用部分膀胱切除术,以尽量保留正常的膀胱组织.现就我科就诊的2例平滑肌瘤, 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翻型乳头状瘤(invertingpapilloma)系鼻腔和鼻窦内一种上皮细胞在粘膜下呈乳头状倒生,形成内翻性的分枝状隐窝和细胞巢,临床上可出现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我科于1984~1996年收治该病4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1例中,男32例,女9例。发病年龄18~83岁,病程5个月~30年。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且涕中带血,同时可伴有头痛、痛侧面部麻木、嗅觉障碍、耳聋、外鼻和面部变形等症状。发病部位:原发于鼻外侧壁者27例,上颌窦8例,筛窦4例,无法确定2例。治疗方法以手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5例较少见的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叙述了临床病理特征,强调了与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和癌鉴别诊断要点及肿瘤在临床上的良性经过,简述了肿瘤的组织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6):558-560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术后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bladder tumor,TURBT)及定期膀胱灌注化疗、膀胱镜复查,随访3~36月,均未复发。结论:IPB为良性尿路上皮肿瘤,诊断依赖膀胱镜检及活检病理,TURBT是其标准手术治疗方式,术后需规范膀胱局部化疗及定期膀胱镜复查。  相似文献   

16.
李振伟  李毅 《吉林医学》2003,24(2):175-176
我们曾遇到6例膀胱乳头状瘤,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18~45岁,平均30.7岁,其中2例为间歇性全程性肉眼血尿,1例为排尿迟缓,余3例均为无意中体检发现,均先经B超发现。排泄性尿路造影2例(有血尿者),肾与输尿管正常,膀胱三角区有充盈缺损。6例均行膀胱镜检查,5例为一个瘤体,瘤体为杵状、灰色实质性肿物,位于颈部1例,位于三角区4例,瘤体直径约为2cm。另1例为囊状多个突出物,约10个余,瘤体直径约1.5cm,呈灰色,位于三角区。1.2结果:6例术前均诊断为膀胱…  相似文献   

17.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为临床不常见的良性肿瘤。1993年5月至2003年3月,我院共收治19例此类患者,经治疗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共19例,男16例,女3例;年龄32~79岁,平均53.2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肉眼血尿10例,尿频、尿急、尿痛5例,无症状由体检发现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20例术前均行彩超和膀胱镜检查,20例行泌尿系统增强CT检查,15例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6例术前行膀胱镜活检,在治疗上20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果 20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3例伴上皮异型增生,所有病例术后予以膀胱内羟基喜树硷灌注化疗2年,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好发于膀胱颈和三角区,诊断主要依赖于膀胱镜检查和术后病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可常规进行膀胱内灌注化疗,为预防肿瘤复发,需随访与复查.  相似文献   

19.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7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17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术前均依靠膀胱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结果明确诊断,治疗上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均给予正规膀胱灌注化疗1~2年,定期复查膀胱镜,随访6个月、10年,平均4年,均未发现复发。结论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为泌尿系良性肿瘤,发病率低,确诊依靠膀胱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结果,手术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上皮源性交界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临床上以破坏性生长、术后易复发以及可并存癌为特征,病因仍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内翻乳头状瘤的发病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有关。我们收治一家族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48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