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措施。方法对2009~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的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乙型肝炎6项,回顾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3.2%,丙型肝炎病毒5.6%。不同年龄和性别在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透析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HBV感染组60.1±25.7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HCV感染组85.7%vs.非感染组15.7%,P<0.05)、透析年限(HCV感染组65.9±35.9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5)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率在输血次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与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著性,丙型肝炎感染率随输血次数及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严格隔离可以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型、丙型和庚型肝炎病毒(HBV、HCV和HGV)感染及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了44例血透患者的HBV标志物、抗-HCV和抗-HGV抗体,逆转录-套式PCR法检HCV BNA及HGV RNA。结果 血透患者三种肝炎总感染率达77.3%,HBV、HCV、HGV感染率分别为72.7%、13.6%和13.6%,HBV/HCV、HCV/HGV、HGV/HBV合并感染分别为11.4%、2.3%和11.4%,HBV、HCVT HGV三重感染率为2.3%。HCV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年限明显相关,而HBV和HGV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年限无显著相关。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组与单纯感染组、阴性组比较,输血次数明显增多、透析年限明显延长。结论 血透患者HBV、HCV和HGV感染率均较高。严格消毒措施,减少输血,血源筛查,对减少透析中肝炎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发展趋势。方法选择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肾内科1997-2006年行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786例,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透析时间、输血、透析器复用的关系。结果786例患者中HBV感染45例(4.4%),HCV感染146例(14.2%),(HBV+HCV)感染12例(1.5%),肝炎病毒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透析时间、输血及透析器复用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肝炎病毒的高危因素,通过严格控制,HBV、HCV感染的危险性有望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镜湖医院1985年2月~2010年12月期间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患者的临床数据,调查分析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结果 1155例患者,HBV阳性总数83例(7.18%),其中原有感染阳性者77例(6.66%),透析后感染阳性者6例(0.57%);HCV阳性总数59例(5.10%),其中原有感染阳性者38例(3.29%),透析后感染阳性者21例(2.01%).透析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原有感染率( P<0.05).透析后肝炎病毒感染,尤以HCV的感染多见,而HBV的感染则少见.原有感染组中,有7例HBV阳性者转阴,2例HCV的阳性者转阴.结论 有效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广泛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一次性透析器,血液透析肝炎病毒感染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于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透析时间、肾移植史、外科手术史及输血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的163例患者中,感染HBV的患者18例(11.0%),感染HCV的患者14例(8.6%)。感染HCV患者的透析龄最长,为(79.0±51.6)月,同时,感染HCV的患者肾移植病史及外科手术史比例也高于其他两组患者。分析HCV及HBV首次发现时间,患者感染HCV多发生在肾移植术后,感染HBV多发生于透析开始前,而发生在透析间期的比例不高。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感染HCV与HBV患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但感染HCV的患者多继发于肾移植、手术及输血,而感染HBV的患者多为原发。因此,加强对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感染HCV的控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总结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医院感染预防措施.按照HBV、HCV预防干预措施的不同,划分为3个阶段.1997年7月-2000年7月的主要预防措施:透析材料复用;条件允许者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其余患者以输血纠正贫血;不定期检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2000年8月-2003年8月的主要预防措施:透析材料复用;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定期检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2003年9月-2009年9月的主要预防措施:透析材料全部一次性使用.比较3个阶段患者HBV、HCV感染情况.第1阶段HCV感染率28%;HBV感染率38%;第2、第3阶段HCV感染率均为0;HBV感染率均为11%.强化HBV、HCV感染预防,以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及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可使HBV、HCV感染率显著下降,但透析器规范化复用与一次性使用对感染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探讨HB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6月的3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透析时间6~372月,平均血液透析时间(64.13±61.00)月。所有患者每半年复查一次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并分为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患者血液透析前用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BV感染指标,自动生化仪测定肝功能,血球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3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sAg阳性20例(6.64%),如果包括乙型肝炎感染其他指标(HBVM任何一项)则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率是42.52%,其中5例(25.00%)有输血史,HBsAg阴性患者中6例(2.14%)有输血史。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输血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存在相关性(,=16.597,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乙型肝炎感染率提高,HBsAg阳性对血液透析患者肝功能影响并不显著,其乙型肝炎相关并发症也少见。定期检测及对HBsAg阳性患者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是预防透析中心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关注透析患者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Garibaldi等前瞻性研究中发现美国15个透析中心的血液透析患者与医务人员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比例分别为16.8%和2.4%,同时证明了HBV感染与输血的人数和维持血液透析的时间呈现正相关[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趋势进行了观察,并提出HBV的感染不仅增加肝组织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亲合力,还封闭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其对其它病毒的易感性增加[2],因此,透析患者非胃肠道传播性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与预后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预防控制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88例HD患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V抗体,随访3年,分析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血清转氨酶(ALT)异常的关系,并观察转归及预后。结果88例患者中,抗-HCV阳性率为10.2%,HCV-RNA阳性率为4.5%,HCV总感染率11.4%。随访3年无新感染者;单纯HCV感染者未出现血清转氨酶(ALT)增高及影像学所见的肝损害;5例抗-HCV( )伴有HBcAb( )者均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及早期肝硬化表现。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有关;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HBV与HCV同时感染者更易出现肝脏损害,值得重视。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预防控制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88例HD患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V抗体,随访3年,分析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血清转氨酶(ALT)异常的关系,并观察转归及预后。结果88例患者中,抗-HCV阳性率为10.2%,HCV-RNA阳性率为4.5%,HCV总感染率11.4%。随访3年无新感染者;单纯HCV感染者未出现血清转氨酶(ALT)增高及影像学所见的肝损害;5例抗-HCV( )伴有HBcAb( )者均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及早期肝硬化表现。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有关;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HBV与HCV同时感染者更易出现肝脏损害,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分别采用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抗HCV抗体、HCV核心抗原及HCV—RNA,并且采用酶促动力法检测其转氨酶水平。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血清抗HCV抗体阳性率为29.5%(36/122),部分患者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HCV核心抗原阳性率为8.2%(10/122);HCV—RNA阳性率为27.0%(33/122)。其中,6例(4.9%)抗HCV抗体阴性者可检出HCV病毒血症,10例(8.2%)抗HCV抗体阴性者可检出HCV抗原。有输血史者和透析时间较长者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HcV感染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较为普遍,且感染率与输血、透析时间有关。同时检测抗HCV抗体、HCV核心抗原与HCV—RNA(或其中二项)有助于提高HCV感染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查体人群及已感染丙肝病毒(HCV)病人的乙肝病毒(HBV)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HCV重叠感染HBV的几率情况。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两组分别检测HBV感染情况。结果查体人群的HBV感染率为9.76%,HCV感染病人的HBV感染率为32.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V感染人群组中重叠感染HBV的几率较高,对抗-HCV阳性患者应注意警惕重叠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血友病A患者替代治疗后血液传播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BV、HCV)的感染指标进行检测。方法对经本院确诊的35例血友病A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HCV、HBV六项指标。结果 35例血友病A患者的抗-HCV阳性率为88.6%,输血次数和输注血液制品为主的种类与患者抗-HCV阳性率有相关性(P<0.01)。HBV六项指标检查,其中5例患者抗-HBe阳性(占14.3%),明显低于抗-HCV阳性率。结论血友病A患者替代治疗输血次数越多,感染风险越大,而较少输注以冷沉淀为主的血液制品的患者,其感染风险相对较小,且目前HCV感染率明显高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受者的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术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BV)阳性与HBsAg和抗-HCV均阴性肾移植术患者的预后,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结果:肝炎病毒阴性受者的生存率和肾存活率分别为:1年94%和92.3%;3年88.6%和86.5%;5年83%和79.6%;10年69.9%和54%;肝炎病毒阳性受者的生存率和肾存活率分别为:1年98%和95.9%;3年91.3%和89.3%;5年79%和80.8%;10年64.7%和64.7%,阳性和阴性者相比生存率无明显差别。1999年前免疫抑制剂以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和激素为主,肝炎病毒阳性者5年和10年人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移植肾生存率无差别。肝炎病毒阳性受者死亡8例,4例死因为肝功能衰竭或肝硬化。1999年后吗替麦考酚酯(MMF)及他克莫司(FK506)应用于抗排斥治疗,肝炎病毒阳性和阴性受者移植肾和患者生存率均无差异,29例阳性者仅1例死亡,原因为移植肾失功后尿毒症。结论:在以CsA和A2a为主要免疫抑制剂的年代,肝相关并发症是肝炎病毒阳性肾移植受者重要死因,但肝炎病毒阳性与阴性者相比生存率、肾活率无明显差别。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移植前后正确处理,可能改善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肾移植受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n Nagasaki Prefecture, Japan. We examin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1019 patients with HCC who visited our hospitals between January and December 1999. The ratio of men to women was 709 : 310, and the peak incidence of HCC was in the seventh decade of life in both men and women. In 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HCC showed association with HCV infection (74%) compared with HBV infection (17%). HBV-associated HCC was more common in young patients, while HCV-associated HCC was mo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as a "daily drinker", or with a history of blood transfusion, liver cirrhosis, and persistently high serum transaminases before the diagnosis of HCC. HCC was initially suspected by ultrasonography or computed tomography in 776 of the 874 patients for whom there was a history of mode of detection of HCC (89%). Tumor size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of HCC in patients who had been regularly followed up for liver diseases at our hospitals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ho were not followed up regularly before the diagnosis (P < 0.01).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rtions of patients with HBV or with HCV infection among HCC patients in Nagasaki Prefecture are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a nationwide survey in Japan, an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HBV- and HCV-associated HCC. Our result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lose follow-up for the high-risk group (i.e. those with HBV- or HCV-associated chronic liver disease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HCC. Received: July 18, 2001 / Accepted: September 17, 2001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e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和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HBV五项、抗-HCV、抗-HIV和TP抗体.应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sAg阳性的透析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及抗-HCV阳性的透析患者血清中HCV—RNA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49例透析患者HB.sAg、HBsAb、抗-HCV、T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90%、20.71%、8.69%、1.78%,抗-HI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中,HBsAg阳性患者中,HBV-DNA阳性率为46.15%,DNA拷贝数为1.1×104—3.7×10^7 IU/mL;抗-HCV阳性者中,HCV-RNA阳性率为58.97%,RNA拷贝数为8.1×10^3~1.5×10^7IU/mL。≥60岁和〈60岁两组患者HBsAg、抗-HC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BV、HCV感染率相对国外较低,但感染现象在各年龄段普遍存在。TP感染情况与国内外报道相似,应加强管理防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调查分析2011年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所有MHD患者的感染控制筛查结果,按HCV阳性和HCV阴性分组,比较两组间CAD的患病率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77例MHD患者中,HCV阳性率为9.0%,CAD患病率为23.9%;HCV阳性组CAD患病率为41.2%,明显高于HCV阴性组(22.8%,P=0.013)。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MHD患者CAD的发生与HCV感染无关,而年龄、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MHD患者发生C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V感染并非MHD患者CAD事件的危险因素,HCV能否预测MHD患者的CAD事件需要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达3个月以上患者39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透析前后对所有患者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比较受试者透析治疗后HCV感染阳性患者(阳性组)与HCV感染阴性组患者(阴性组)的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结果 392例MHD患者透析治疗后HCV感染20例,丙型肝炎发生率为5.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时间长、输血次数多、频繁异地透析、肾移植史等因素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时间长短及频次、肾移植史等因素密切相关。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认真操作,可明显减少医源性HCV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