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后者尤为常见,约28%的糖尿病患者有周围神经病变的证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DPN)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包括高血糖毒性所致多元醇旁路的激活、非酶促糖基化产物(AGE)的沉积、局部血流微循环障碍、脂代谢紊乱、氧自由基损伤、免疫失调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等。临床治疗亦比较棘手,但首先要控制好血糖。目前临床上对DPN治疗药物:①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如前列地尔(凯时)、尼莫地平(钙离子拮抗剂)、山莨菪碱(654-2)等;②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如甲钴胺(甲基维生素B12)、神经生长因子、爱维治等;③改善代谢药物治疗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抗氧化应激药物-a-硫辛酸、依达拉奉等等。另外有些中药在治疗DPN中亦均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目前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都很有限,疗效却不十分理想,近来我院在临床上采用超高氧治疗周围神经病变显示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将60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分为2组,分别应用药物治疗及药物联合应用物理治疗的疗效比较.结果联合应用物理治疗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对DPN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加用物理治疗,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使用2种药物治疗比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 对象 DPN68例,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标准;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和肌电图检查结果而确定.男34例,女34例,年龄56.9±9.8岁.……  相似文献   

5.
应用正弦调制中频电疗及微波治疗DPN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60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PN)患分为2组,分别应用药物治疗及药物联合应用物理治疗的疗效比较。结果:联合应用物理治疗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DPN患的临床症状,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对DPN患在药物治疗同时加用物理治疗,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患恢复。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和周围神经,尤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多见,其发病率高,危害大,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DPN的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糖及降低危险因素、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和对症治疗几个方面。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是治疗DPN的关  相似文献   

7.
前列地尔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正凯 《山东医药》2006,46(16):73-73
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Lipo—PGE1)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36例,并与应用654—2治疗者比较,认为Lipo—PGE1是治疗老年DPN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神经病变(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累及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有髓鞘纤维和无髓鞘纤维,以DM周围神经病变(DPN)常见。DPN导致DM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提高DM患者死亡率〔1〕。目前DPN尚无特效治疗,但目前已有依帕司他用于治疗DPN的相关报道及临床研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半发症之一,患病率达60%~90%。临床上表现为对称性多发周围神经病变和非对称性单一或多发单神经病变。有肢端感觉异常、肢痛,后期可累及运动神经,出现肌力减退以至肌萎缩或瘫痪。给糖尿病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目前,除有效地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措施外,尚可以辅以针对性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韦香葵 《内科》2014,(5):607-609
糖尿病病程长,多数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给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的同时,系统、有针对性的精心护理,不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还有助于贯切执行教育与心理治疗、运动治疗、饮食治疗和病情监测相结合的最新治疗原则。本文对DPN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概述,对DPN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治疗和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对149名2型糖尿病患者行常规血生化、肌电图及心率变异性检测,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其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结果DPN发生率为52.35%(78/149);DPN组与非DPN组比,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高(P〈0.05);Logit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总胆固醇与DPN独立相关(P〈0.05);DPN组心率变异性各指标均低于非DPN组,其中24小时内相邻正常窦性心率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中每5分钟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中每5分钟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与年龄、长期高血糖及高血脂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心率变异指数常下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周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检测,了解住院2型糖尿病病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罹患情况,探讨DPN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诊断及防治DPN提供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盐酸丁咯地尔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血管活性药物,通过改善微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提高神经组织的血供、氧供,改善DPN的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本研究用盐酸丁咯地尔治疗DPN,以前列腺素E1(PGE1)作对照,评估其疗效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按序采集2017年1—7月该院符合入选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依据DPN的诊断标准,将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DPN组(n=169)与非DPN组(n=131),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与CIMT。结果 DPN患者比非DPN患者更易出现糖、脂代谢紊乱及大血管病变。结论糖尿病病程、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是DPN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糖、脂代谢紊乱越严重、时间越长,DPN发生危险性越大。DPN患者CIMT明显增厚,提示DPN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硫辛酸与依帕司他联合门冬胰岛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的治疗药物采用的是硫辛酸与依帕司他联合门冬胰岛素,对照组所采用的药物是甲钴胺,两组均进行4周的治疗。结果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有所好转,但是对照组的效果没有观察组的效果明显(P0.05)。结论采用硫辛酸与依帕司他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震动感觉阈值检查(VPT)早期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至该院就诊的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验组)与80例非糖尿病老年人群(常规组),对两组受检者均给予数字振动感觉阈值检查,并对比两组受检者的DPN发生率与VPT异常率。结果实验组周围神经病变35例,常规组周围神经病变6例,对比两组受检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的VPT异常率分别为52.50%(42/80)与22.50%(18/40),(P0.05)。结论 VPT是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查的早期筛查方案,可及时发现高风险人群,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便于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及时诊断,从而做好早期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山梨醇与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3例2型糖尿病患者(无DPN组),134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DPN组)和72例正常对照组的24h尿山梨醇排泄量,并分析其与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DPN患者尿山梨醇水平高于无DPN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2型糖尿病患者尿山梨醇水平与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与病程和UAER(P〈0.05或〈0.01)呈正相关。结论尿山梨醇可作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患病率可高达60%~90%,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普遍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血管障碍、代谢紊乱以及神经营养因素减少等。近年研究表明,其中微血管及血液运动的改变,长期高血糖致神经代谢紊乱、多元醇通路活动增加等为主要致病因素,临床上对其尚缺乏特效治疗手段。随着近年来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研究的进展,DPN 的药物治疗得以迅速发展,笔者现就 DPN 的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西药治疗DPN 与糖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平稳,有效,持久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和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仍是治疗 DPN 的重要措施。张蜀平等  相似文献   

19.
王苓 《山东医药》2005,45(35):57-57
2002年1月~2005年5月,我们应用葛根素联合654-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3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会增加治疗难度,为病人带来痛苦。震动感觉阈值检查(VPT)是糖尿病足高危人群风险筛查及神经病变感觉缺失筛查、DPN诊断、DPN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可提供确切的临床治疗依据,使DPN高风险人群得到及时治疗,对于防治糖尿病足、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致残率甚至致死率,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