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方法,为提高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合理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及2016年1—12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2011年为干预前组,2016年为干预后组。制定干预方案,并监测和比较干预前后两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及合理率。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分别监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 027、3 820例。2012年1月起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合理使用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由97.18%(998/1 027)下降至21.23%(811/3 820),"7类"手术患者由96.33%(210/218)下降至1.88%(25/1 330);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1.14%上升至99.38%;用药时机合理率由76.05%上升至99.01%;疗程合理率由23.95%上升至99.06%;联合用药率由12.73%降低至0;术中追加药物合理率由11.72%上升至95.18%;干预前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Ⅰ类切口手术患者SSI发病率干预前为0.32%,干预后为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54)。结论有效的干预使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规范,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手术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调查某院2011年4月和10月出院的228例甲状腺清洁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其中4月94例为干预前组,10月134例为干预后组;其间采取的干预措施包括教育性干预、行政性干预和限制性干预.结果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从100.00%下降至3.73%;使用强度从64.05 DDD下降至0.31 DDD;用药品种由6种下降至1种,抗菌药物选择趋于相对合理;人均使用抗菌药物金额从64.27元下降至4.00元;手术部位感染率无增加;且两组病例在住院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院实施的综合性干预措施有效可行,为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有益的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政策干预措施在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PAP)的作用。方法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的条款作为评价指标,对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违反指南的病例所在科室进行点名批评、责令整改,严重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等,汇总2010年4-10月抽查的手术病例预防用药情况,统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选药合理和疗程变化。结果 2010年4-10月抽查清洁切口手术病例810例,涉及甲状腺、乳腺、疝气、鞘膜积液、眼科、肿瘤介入治疗、大血管手术(含支架置入)、疤痕修复、开颅肿瘤切除、腹腔肿瘤切除、脾切除和骨科手术等,清洁切口手术病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选择合理率逐步增加,从督查初期4月份的58.0%上升至10月份的86.5%;预防用药的疗程也逐渐缩短,疗程≤24 h的比例从4月份的23.6%上升至10月份的50.0%;疗程≥3 d的比例从63.4%下降至23.2%;预防用药从督查开始的手术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达100.0%下降至未用药的比例12.2%。结论干预措施能使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品种选择合理率增加,预防的疗程缩短,促进合理规范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有放干预措施.方法 调查某院2011年4月及10月出院的450例清洁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其中4月为干预前组(205例),10月为干预后组(245例);干预措施包括教育性干预、行政性干预和限制性干预.结果 干预后清洁手术的使用率由93.17%下降至11.43%(x2=298.517,P=0.000),其中甲状腺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仅为3.73%;抗菌药物使用品种由5种下降至1种,用药选择相对合理;且手术部位感染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该院实施的综合干预措施切实可行,有效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制定干预措施加强预警机制,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干预前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实施的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300例(对照组),总结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 2月干预后的病例210例(干预组),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8.72%下降至42.13%,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5.32%提升至干预后的51.43%,基本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1.34%上升至干预后40.95%,不合理用药率由干预前的53.34%下降至干预后的7.62%.结论 通过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专项治理措施,每月开展处方病例点评,制定超常预警控制,开展合理性评价警示教育及经济干预措施,强化临床监测管理措施,促进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抗菌药物用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清洁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效果,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分别抽取医院2011年7-12月(干预前)和2012年7-12月(干预后)骨科清洁手术出院患者病历各150份,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有138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经临床药师干预后,有70例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2.00%降至46.67%,联合用药比例由7.25%降至0,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3.91%升至97.14%,用药时机合理率由56.52%升至100.00%,用药疗程合理率由37.68%升至81.43%,总药品费用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由27.32%降至23.44%,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药品费用的比例由14.26%降至1.68%,患者人均住院天数下降1.25d。结论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的方法是可行且有效,能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对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的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围手术期清洁切口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与干预措施,并对预防性用药情况予以评价分析。方法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2012年全国(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及《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的条款、规定作为评价考核指标,对围手术期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医院处方病例点评机制对未按指南规定应用的进行干预,并强化培训。结果 2012年随机抽查清洁切口手术患者949例,涉及乳腺、甲状腺、疝气、腹腔肿瘤切除、骨科手术、大血管手术、肿瘤介入治疗等;通过加强干预、超常预警机制的考核评价及合理用药的培训,逐步达到了规范合理用药,药物选择品种合理率从2011年的58.6%升至2012年的86.3%;预防性用药的疗程逐渐缩短,用药疗程≤24h的患者比例从2011年的46.8%,提升至2012年的69.4%,用药疗程≥3d的患者比例从2011年的76.8%下降至2012年的34.7%。结论通过加强干预、超常预警机制的考核评价及合理用药的培训,对用药品种选择、用药时机选择及用药疗程均达到了干预的效果,并降低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使用强度。  相似文献   

8.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依从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措施,提高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依从性。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8月对医院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前瞻性干预,对使用的合理性进行每月评估、反馈等干预措施。结果干预前390例与干预后400例在把握用药适应证正确及用药时机的选择上,干预前未用抗菌药物占0.6%,干预后未用抗菌药物占3.8%;干预后麻醉诱导期术前<2 h用药占79.8%,干预前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在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上,干预前,Ⅰ、Ⅱ类切口三代头孢的使用率为66.8%,干预后为9.8%,而选择一、二代头孢的比例由干预前8.2%上升至52.8%(P<0.05),氟喹诺酮的应用从干预前10.5%降至2.0%,氨基苷类应用由干预前4.5%降至0.5%(P<0.05),但是对β-内酰胺酶类复合制剂的应用,从干预前的7.0%上升至28.2%。结论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及围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的规范化的管理,有效的干预起到了规范用药的作用,是行之有效的;但还应加强长期的监控管理,特别是在药物品种的选择及用药总时间控制上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对妇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以《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的条款作为评价指标,对696例妇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定期将监测结果和用药情况进行反馈。比较干预前后妇科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变化。结果经干预后,手术前0.5~1 h的预防用药品种选择合理率由干预前的78.59%(334/425)上升至干预后的89.26%(241/2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0,P<0.05)。预防用药疗程≤48 h的比率由干预前的3.32%(12/362)增加至干预后的44.98%(103/229),疗程>72 h的比率由84.53%(306/362)下降至41.92%(96/229),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手术部位感染监测采取干预措施能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使其品种选择合理性增加,预防用药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及干预效果,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监测某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013年3月为干预前组,2014年3月为干预后组。2013年8月底开始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清洁切口手术患者367、324例,干预后清洁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低于干预前(46.60% vs 77.38%)(P<0.001);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干预前后联合用药比率分别为18.66%和4.64%,联合用药率下降,干预后已多采用单一用药。术前0.5~2 h或麻醉诱导开始时给药:干预前占43.66%,干预后占54.30%,术前用药比率上有所增高(P<0.05);用药持续时间≤48 h:干预前后分别占9.15%和29.14%,用药持续时间明显降低(P<0.001)。使用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干预前组使用的主要为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头孢米诺;干预后组主要为头孢呋辛、克林霉素和头孢米诺。结论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提高了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应进一步加强干预措施的实施力度,使得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更加规范;医院感染;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分析了当前医院护理管理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思想不纯正;接受继续教育不足:工作效能低下。提出了建设高素质护理管理人才队伍的思路:严格标准,搞好选才;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加大培养力度;建立科学考评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措施;合理编制,突出效率。  相似文献   

13.
14.
医学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网络开放利用,为资源的开放共享创造了良好条件,它使医学科技信息得到了高效传播和最大利用。网络开放利用医学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利用的主体和核心是其信息内容。信息内容是网络用户从中提取知识和所需资料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信息破坏者发动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因而,信息内容的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信息内容的规范性、完整性与真实性、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合理性等。要做好这些工作,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15.
16.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因此,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应该具有较强的目标针对性,应该向社会贫困人群倾斜,使其从中受益。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井着重探讨了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内涵、研究范围、测算方法和研究意义。以及实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长春新碱过量引起严重毒副反应1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因误用长春新碱(VCR)10mg一次性静脉推注后治疗护理情况。其出现间断性神志恍惚、眼睑闭合不全、言语不清、口腔黏膜糜烂、全身疼痛、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手足麻木等症状,经积极解救,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管内注入麻油、开塞露、生理盐水灌肠,合理应用肠外营养,注重疼痛、心理护理,做好口腔、肛周护理,预防感染加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8.
19.
20.
对上海市某医院2003年-2007年骨科出院病人的住院日描述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的床位利用指数与平均住院日相关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床位与医护比例分析.2007年骨科前10大病种平均住院目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STATA软件)。通过对骨科10大病种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等待天数、手术类型、是否输血分别对10个、9个和8个病种的住院目有影响。输血因素和手术类型是医院不可控、由病人的病情决定的,术前等待天数是管理因素,是最值得医院重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