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金顺利  钟生才  林伟 《临床医学》2008,28(1):106-107
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患骨关节结核的病员也增多,而骨关节结核中脊柱结核发病率占50%[1].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致残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前结核病呈上升趋势,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的常见部位,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50%左右。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是治疗严重脊柱结核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内固定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及降低复发率。我们自2000年2月至2006年3月对13例经济条件有限的胸腰椎结核患者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单钉棒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患者8例,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8例患者无术中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8~28个月,平均16个月,结核无复发,植骨全部成活,无侧弯后凸畸形,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所有病人全身状况良好.结果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矫正后凸畸形较理想,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脊柱结核在全身骨关节结核中发病率最高,约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50%左右.由于其致残率高,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大,治疗颇为棘手.近来有学者提出,脊柱结核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应重视脊柱稳定与重建,以降低局部复发率[1].我科自1998年2月~2003年4月,应用胸腰椎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5例 ,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斌 《华西医学》2009,(5):1090-1091
目的:对前路病灶清除取髂骨植骨融合K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对我科22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0例患者腰痛完全消失,植骨块完全融合,内固定材料稳定牢固,无松动及断裂,脊柱后突有效纠正,仅2例患者结核复发。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K型钢板内固定术能有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有效纠正脊柱后突畸形,恢复椎体的高度,建立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腰椎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钛板内固定的疗效及经验。方法:本组8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钛板内固定。结果:8例随访10-18月,术后4—8个月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无复发以及感染。3例后凸角得到矫正。结论:严格掌握适应症,术前应用抗痨治疗。在确保病灶彻底清除基础上,可行一期植骨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侧前方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 8例均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后路内固定加侧前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与脊髓减压术。结果随访 1~ 4年 ,结核全部治愈 ,植骨融合率 10 0 % ,纠正后凸角度平均 2 5° ,丢失角度平均 3.1。结论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能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稳定脊柱 ,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加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8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最短1年2个月,最长6年,平均43.5月。84例均达到临床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脊柱后凸畸形改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对照组7例局部复发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前路病灶清除、一期自体骨或人工骨植骨及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结果全组31例均治愈,无组织器官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患者植骨融合满意,内固定牢靠,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13.4°,15个月植骨愈合率100%,随访期间无结核复发及窦道形成。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后凸畸形矫正良好、重建脊柱稳定性好、可早期活动、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0.
任占良  雷书红  严笑  贾力 《临床医学》2010,30(9):100-101
脊柱结核是骨关节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脊柱结核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病灶清除后外引流,同时配合坚固的外固定卧硬板床3个月以上。稳定性主要依靠外固定维持,其稳定作用有限,临床上常见植骨吸收、脱落等并发症,此外畸形的纠正和维持亦困难,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们对脊柱结核43例实施病灶一期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依靠内固定同时辅助外固定校止脊柱后凸畸形并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问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总结我科行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 48例 ,随访时间 1 5— 5 5年 ,平均 3 6年。内容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 ;38例合并截瘫的患者中 ,症状改善 35例 ;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 2 9 1° ,1 5— 5 5年后随访 ,后凸角度平均丢失 3 2°。结论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可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 ,有利于骨融合 ,促进截瘫恢复和防止截瘫复发 ,矫正及预防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非对称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发现固定效果与双侧椎弓根螺钉接近,可满足临床应用所需生物力学要求。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参与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非对称固定的螺钉力学安全性又会怎样呢?目的:建立L4+s功能节段左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后,分别予以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相同的载荷,分析不同运动状态下螺钉应力分布特点,比较3种螺钉应力状况。方法:对一成人正常L4—5椎节段标本、椎间融合器、椎弓根螺钉和皮质骨螺钉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通过Mimicsll.1建立左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后3种内固定组合(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几何模型,利用Simpleware3.1软件分别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500N惦Nm载荷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等6种运动状态,用Abaqus6.8软件进行螺钉应力变化和分布特点分析。结果与结论:由于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入路切除了左侧关节突,造成内植物应力分布不对称,对弹性模量大的内固定器械一椎弓根螺钉应力影响最大,尤其是在左旋运动时。在不对称组合内固定中,由于关节突关节螺钉的使用,使对侧椎弓根螺钉应力相应增加,以左旋运动时尤为明显,但关节突关节螺钉断裂的危险性增高不明显。提示为降低螺钉断裂的风险,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后路3种组合内固定均应严格限制旋转运动,尤其是关节突切除侧的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对比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80例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40例,采用前路固定;B组40例,采用后路固定。根据患者病变侵犯椎体数目分成不同亚组。单个椎体者为A1组和B1组,多个椎体者为A2组和B2组。根据椎体后凸角度在A2组和B2组分成不同亚组,后凸角度小于60°为α组,≥60°为β组。结果 A1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β组术后后凸角、畸形矫正率与B2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固定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累及单个椎体的患者时具有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损伤;后路固定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适用于累及多个椎体以及后凸角度较大的脊柱结核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疗效及存在问题。方法自1999年10月至2003年6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21例,病变部位为胸4~腰5椎体。典型性脊柱结核18例,非典型性脊柱结核3例。其中累及2个椎体10例,3个椎体6例,4个椎体2例。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本组21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8~40个月,平均25.62月。脊柱结核和脊柱外结核无复发。合并有脊髓功能损害的13例患者,除D级的2位患者外,术后1年脊髓功能完全恢复。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5.24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角度为170,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矫正角度丢失。本组中出现1例血气胸。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能较好地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结核的愈合率、植骨融合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好,并能早期离床活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打压植骨单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28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年龄29~72(50.9±11.7)岁;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为13°~25°(16.6±3.0)°。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16例,E级9例。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打压植骨单节段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42~60(50.5±5.5)个月,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Cobb角为5°~12°(8.1±1.6)°,末次随访为7°~12°(9.4±1.4)°,较术前得到显著改善(P<0.05)。至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1例由B级恢复至D级,2例由C级恢复至E级,16例由D级恢复至E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15(9.4±2.5)个月达到植骨融合。结论: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的单节段腰椎结核的患者,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打压植骨单节段固定手术方式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治疗老年人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10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7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后,对36例患者实施椎板减压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设为2联组;其余42例患者实施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器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设为3联组。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融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2联组和3联组患者术后JOA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2联组JOA评分相比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3联组JOA评分相比于术后明显升高(P<0.05);2联组和3联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末次随访2联组椎间隙高度与术后相比明显下降(P<0.05),而3联组椎间隙高度相比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联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2联组(P<0.05);3联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均显著高于2联组(P<0.05)。结论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用于治疗老年人退行性腰椎滑脱时,可以长期缓解患者的下腰痛症状,提高椎间隙高度。但是,该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故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邓海涨  徐红  魏波 《现代护理》2006,12(15):1424-1426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及临床效果。方法对9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均采用前路进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器械固定术。术前重点施行心理护理、抗结核、加强营养支持;术后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各种并发症、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等,并对术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结果随访8~30个月,30例脊神经压迫症状者术后有明显改善或消失;74例脊柱后凸恢复至5°~28°,平均16.2°,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植骨块骨性愈合率达98.96%。96例患者术后均无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现象。结论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器械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结核较理想的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及术后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肥胖可使脊柱尤其是腰椎退化,随着肥胖发病率的增加,肥胖患者发生腰椎外科的手术日益增多,有关的研究表明,肥胖可能增加腰椎融合的并发症,尤其是伤口感染。目的:分析肥胖是否改变接受腰椎融合患者并发症的概率。方法:纳入行腰椎单节段融合的患者(包括正常体质量和肥胖患者)268例为样本,将腰椎融合了分为两种类型:前路腰椎融合和后路腰椎融合,用切除自体的髂前上棘的松质骨行椎间植骨,美敦力枢法模的钛棒固定,探查硬膜前方无碎骨屑后移,切口放置引流,逐层关闭。腰椎融合后预防感染对症治疗,分别就患者的不同并发症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268例中104名为肥胖患者。肥胖患者的并发症包括有心脏、肾、肺、伤口并发症等,以伤口并发症和肺部并发症为主,与正常体质量患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前后路方式之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肥胖增加了腰椎融合手术并发症的风险,但在前后路腰椎不同融合方法中对患者的影响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治疗组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3、6个月,治疗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治疗组的植骨融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植骨融合优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