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关节骨折的病例数越来越多,但还存在力学性能不稳定,过早吸收后导致固定失败等缺点.因此,研制性能稳定而又价格低廉的异种骨螺钉替代可吸收螺钉很有必要.目的:观察异种生物型骨钉植入兔骨折模型后的组织学反应.方法:成年新西兰兔制备股骨内髁骨折模型后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异种生物型骨钉固定,对照组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2,4,6,8,12,24周取骨钉及周围组织行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术后两组动物均在一两天后逐渐恢复活动,约10 d后活动基本正常,伤口局部均无红肿、破溃,渗出及坏死等,均在2周完全愈合.病理切片显示:术后2,4周时生物型骨钉与宿主骨界面间有炎性细胞浸润;6~12周,炎性细胞数逐渐减少,纤维化较前明显,纤维边缘出现少许破骨细胞;24周,纤维层厚度减低,破骨细胞数明显增加,与宿主骨间发生骨桥连接.可吸收钉在术后2,4周可见可吸收钉道表面有炎性细胞浸润;6~8周,钉道松质骨炎性细胞浸润数逐渐减少,纤维化明显,未见破骨细胞浸润;12~24周,钉道表面纤维结缔组织层的厚度较前增厚,宿主松质骨内少许破骨细胞浸润.提示生物型骨钉具有一定的诱导成骨作用,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2004-01/2007-12收治的骨折术后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骨缺损进行微创植骨的患者11例,局部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在电视透视引导下定位,做5~8 mm的切口.通过植骨器撑开软组织,切割、钳夹、取出纤维瘢痕组织,并打通硬化封闭的髓腔,形成新鲜植骨床.通过套筒将自体骨、异种骨或人工骨植入.植骨后每2周复查X射线片,观察植骨块吸收、骨再生以及骨折的愈合情况.10例患者植骨后一般情况好,无发热,伤口无明显肿胀、渗出等炎症反应,均为一期愈合.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均在植骨后2~4个月(平均2.9个月)达到临床愈合,恢复正常负重.1例胫骨中下1/3开放性骨折骨不连患者3周内出现炎症反应,植骨后8个月仍未愈合.提示微创植骨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愈合较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PerClot(r)是一种来源于纯化的植物淀粉、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可吸收性多聚糖止血颗粒,可使血液成分(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有利于原始骨痂的形成.目的:观察来源于变性淀粉的可吸收性多聚糖止血材料PerClot(r)对颅骨愈合的影响.方法:1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兔,每只顶骨钻2个圆形缺损孔洞,共24个.按照填充材料的不同随机分别为对照组、Perclot(r)组和骨蜡组,8个/组.Perclot(r)组和骨蜡组缺损处覆盖淀粉型可吸收多聚糖止血粉和骨蜡,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材料.术后6周处死动物,取原缺损边缘扩展至少1.5 cm范围的颅骨,大体观察骨质愈合情况进行愈合评分.应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骨小梁和骨缺如面积.结果与结论:缺损处愈合评分,评分越小,愈合越好,结果显示Perclot(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骨蜡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 > 0.05);与对照组比较,Perclot(r)组骨小梁面积明显增高(P < 0.05),缺如面积明显降低(P < 0.05).可见,Perclot(r)可吸收多聚糖止血粉有促兔颅骨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及预防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10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动物实验科完成。选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①在每只兔的额骨和顶骨部造成直径15mm圆形缺损。实验组:将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和泰能复合,制成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将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兔颅骨缺损。对照组:以单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缺损区。②术后2周和4周麻醉状态下每组各处死6只动物取材,通过细菌培养和组织学检查,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用彩色图像分析仪对组织切片进行成骨定量分析,选经过材料中心、切面完整的组织切片2张,计平均值,以代表该样本的成骨量。具备下列特征者判定为骨感染:①标本细菌培养并分离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②组织学检查显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微小脓肿形成。结果:①两组兔颅骨缺损区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2周,覆盖缺损区的软组织中有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植入材料周边部有新生骨形成;术后4周缺损区有大量新骨形成,部分材料被降解吸收,未见炎性细胞。对照组术后2周,覆盖缺损区的软组织中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及微小脓肿形成,缺损区未见明显的新骨形成;术后4周,覆盖缺损区的软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及微小脓肿形成,材料周边部有少量新骨长入。②两组新骨成骨面积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成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2周:(38.74±4.67),(11.23±3.40)×105μm,4周:(147.98±16.43),(52.66±9.47)×105μm,P<0.01]。③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组12份标本均无细菌生长;对照组有9份为金葡菌阳性,阳性率为75%。实验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既具有良好的骨修复能力,又能在局部持续释放有效浓度的抗生素,是伴有污染或感染的骨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背景:PerClot是一种来源于纯化的植物淀粉、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可吸收性多聚糖止血颗粒,可使血液成分(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有利于原始骨痂的形成。目的:观察来源于变性淀粉的可吸收性多聚糖止血材料PerClot对颅骨愈合的影响。方法:1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兔,每只顶骨钻2个圆形缺损孔洞,共24个。按照填充材料的不同随机分别为对照组、Perclot组和骨蜡组,8个/组。Perclot组和骨蜡组缺损处覆盖淀粉型可吸收多聚糖止血粉和骨蜡,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材料。术后6周处死动物,取原缺损边缘扩展至少1.5cm范围的颅骨,大体观察骨质愈合情况进行愈合评分。应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骨小梁和骨缺如面积。结果与结论:缺损处愈合评分,评分越小,愈合越好,结果显示Perclot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骨蜡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Perclot组骨小梁面积明显增高(P〈0.05),缺如面积明显降低(P〈0.05)。可见,Perclot可吸收多聚糖止血粉有促兔颅骨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骨移植替代物。 目的:观察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的成骨作用。 方法:取36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腰椎后路L4/5椎间盘摘除后,随机均分为3组,自体骨组在椎间隙植入自体髂骨,异种骨组在椎间隙植入异体脱钙小牛骨,组织工程骨组椎间隙植入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植入后4,8,16周摄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椎体间植骨愈合及塑形情况;留取骨痂标本行组织学观察椎间植骨愈合程度;于16周对脊柱融合部位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植入16周时,自体骨组椎间骨小梁连续,椎间融合基本完成,大量编织骨相互融合成片;异种骨组椎间隙形成不完全骨性融合,软骨组织大部分分化为骨组织,但中间仍为纤维组织;组织工程骨组椎间骨小梁连续,椎间融合基本完成,大量编织骨相互融合成片,人工骨基本吸收、骨化,仅有少部分残留;自体骨组、组织工程骨组失效强度和刚度均优于异种骨组(P〈0.05)。提示医用硫酸钙人工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具有良好的成骨和骨诱导作用,可以较好地促进脊柱椎体间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及预防感染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1O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动物实验科完成。选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①在每只兔的额骨和顶骨部造成直径15mm圆形缺损。实验组:将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和泰能复合。制成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将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兔颅骨缺损。对照组:以单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缺损区。②术后2周和4周麻醉状态下每组各处死6只动物取材,通过细菌培养和组织学检查,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用彩色图像分析仪对组织切片进行成骨定量分析,选经过材料中心、切面完整的组织切片2张,计平均值,以代表该样本的成骨量。具备下列特征者判定为骨感染:①标本细菌培养并分离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②组织学检查显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微小脓肿形成。 结果:①两组兔颅骨缺损区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2周,覆盖缺损区的软组织中有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植入材料周边部有新生骨形成;术后4周缺损区有大量新骨形成,部分材料被降解吸收。未见炎性细胞。对照组术后2周,覆盖缺损区的软组织中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及微小脓肿形成,缺损区未见明显的新骨形成;术后4周,覆盖缺损区的软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及微小脓肿形成,材料周边部有少量新骨长入。②两组新骨成骨面积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成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2周:(38.74&;#177;4.67),(11.23&;#177;3.40)&;#215;10^5μm,4周:(147.98&;#177;16.43),(52.66&;#177;9.47)&;#215;l0^5μm,P〈0.01]。③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组12份标本均无细菌生长;对照组有9份为金葡菌阳性,阳性率为75%。实验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既具有良好的骨修复能力,又能在局部持续释放有效浓度的抗生素,是伴有污染或感染的骨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治疗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常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凡士林纱布覆盖减压创面,需长期、频繁敞开换药,增加了感染概率,不利于创面引流及肉芽组织培养,造成住院周期长、效果欠佳。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四肢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32例四肢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在进行相同切开减压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骨折,负压封闭引流覆盖创面;对照组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比较两组骨折愈合、临床结局、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治愈10例,肌挛缩4例,截肢2例;对照组治愈7例,肌挛缩6例,截肢3例,两组临床结局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骨折愈合率及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植皮及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表明在及时切开减压的基础上,采用Ilizarov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四肢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保肢率高,可有效治疗骨折,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感染率、植皮率,缩短住院时间,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9.
背景: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容易出现植骨块滑移、骨折、吸收或突入椎管引起神经症状,从而导致脊柱不稳.钛网为强度非常高的圆桶状,其边缘以锯齿状与椎体接触,具有显著防滑移作用.目的:探讨钛网植入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椎结核患者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13~55岁.采用一期病灶清除,前和/或后路椎弓根系统置入内固定,钛网及同种异体骨联合应用植入治疗,术后观察伤口愈合、结核中毒症状及神经功能恢复,固定融合及复发情况.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获得1~3年随访,伤口均一期愈合,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无移动、折断、吸收,无后突畸形发生,固定融合情况良好,无结核复发迹象,6~12周带支具下床活动,6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证实脊柱结核病灶一期清除后,应用钛网及同种异体骨植骨结合内固定置入治疗能使脊柱获得即刻及远期的稳定,纠正后凸畸形,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是目前治疗脊柱结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重组合骨修复兔甲状软骨缺损的效果,探讨其作为喉气管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1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实验室完成。取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单纯异种骨组、经脱脂、脱钙处理的异种骨作为载体复合骨形态生成蛋白(1:20)的重组合骨组。制造兔甲状软骨缺损模型,于缺损处分别植入肌肉、单纯异种骨及重组合骨。分别于术后4,8,16周以及12个月观察局部及应用CT检查和造模处局部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了解成骨和修复情况。结果:①局部观察:空白对照组缺损部位由瘢痕组织修复,在各时间点未见新骨形成。单纯异种骨组可见植入物被软组织包膜包裹,并逐渐被吸收,至16周基本完全吸收。重组合骨组可观察到植人物被吸收的同时有新骨诱导形成,16周局部有松质骨样组织形成,质地较硬,12个月后无明显变化。②组织学观察:见空白对照组无新骨形成,局部为新生瘢痕组织替代。单纯异种骨对照组可见局部有炎细胞浸润,植人物孔洞内有细胞长人,8周时植人物部分吸收,16周及12个月后缺损处异种骨基本完全吸收,为纤维组织替代修复,无明显新骨形成。重组合骨组4周可见植入处大量软骨组织诱导分化,在植人物松质骨空洞内可见组织细胞长人,周边有纤维组织包膜,以及炎细胞浸润,8周可见新骨形成,16周原植人物吸收,有大量骨基质形成并为纤维组织包绕。12个月后无明显变化。③CT检查:单纯异种骨与对照组8周左右大部分植入物被吸收,16周组织局部无骨组织显影。重组合骨组16周及12个月后局部有新骨形成,且气道形态维持良好,呼吸道通畅。结论:重组合骨具备支架的骨引导作用,其诱导成骨效果良好,是理想的喉气管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传统种植体相比,阳极氧化种植体植入早期即可达到种植稳定,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不明确。目的:分析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在阳极氧化种植体植入早期表达的意义。方法:选取4月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种植体植入6,12,24h组及空白对照组。将阳极氧化和喷砂两种表面特性的种植体分别植入实验组所有大鼠左右侧胫骨。植入6,12,24h后处死各实验组大鼠,旋出种植体,截取种植体周围直径约2cm骨组织,对照组截取胫骨近骺端直径约2cm骨组织。将各实验组一半骨组织制备蛋白样品,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蛋白,以β-actin作为内参。另一半骨组织进行中性EDTA脱钙、切片,进行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将24h组取出的种植体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种植体植入24h内,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同一时间点,阳极氧化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表达量均高于表面喷砂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支持上述结果。扫描电镜可见,阳极氧化种植体较喷砂种植体表面黏附较多的间叶样细胞。提示阳极氧化种植体诱导机体骨组织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高表达,可能促使种植体达到早期稳定。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人体组织属性主要表现为非线性,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点更易受软组织材料属性变化的影响,因此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与人体真实属性更接近. 目的:构建正常成人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 方法:利用MarConi MX8000多层螺旋CT对健康成人进行颅底-C3段扫描,获取二维图像.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图像,图像分割,数据光顺,三维重建后生成颅底-C3节段脊柱三维实体模型;将此模型导入ScanFE模块,进行体网格划分;在ANSYS 10.0软件中直接导入以上三维模型,构建颅底-C3段内韧带单元,模拟韧带力-位移曲线,建立完成颅底-C3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垂直向下方向施加40 N预载荷,1.5 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判断模型应力分布与临床相符度. 结果与结论:构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包括663551个单元,178247个节点.施加预载荷及1.5 N?m力矩后,寰枕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3.3°、后伸11.9°、侧屈4.3°、旋转8.7°;寰枢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5.5°、后伸12.6°,侧屈6.4°、旋转30.8°,与尸体标本实验结果相符.从整个模型的纵向应力分布看,在任何相对位置状态下,枢椎齿状突后方的应力均较高,后伸位时应力增高区域加大.上颈椎的应力主要集中于椎管周围,寰椎侧块两端及枢椎横突的应力则较小.对比研究发现,在不同相对工况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C2-C3小关节应力均大于钩椎关节,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果提示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得到的二维图像及simple ware、Ansys10.0软件,建立的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符合人体真实的运动规律,可以很好地模拟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难以实现良好复位和固定,近年来以牵引式夹板治疗的效果较好. 目的: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牵引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橡皮筋拉伸及应力松弛与效果的关系. 方法:23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实行牵引式夹板治疗,对照组实行单纯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后定期拍摄 X 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采用Dienst 评估标准进行评定.采用 Instron 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3367对牵引的橡皮筋进行橡皮筋拉伸和应力松弛实验,测试橡皮筋的最大应力. 结果与结论:按意向性处理分析,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患者随访均超过5个月,最长随访13个月.Dienst功能评估:治疗组优68例,良42例,优良率93.2%,对照组优良率52.6%,治疗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采用牵引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粉骨折,操作简单方便,临床疗效可靠.橡皮筋拉伸和应力松弛实验结果显示,橡皮筋的最大应力为46.97 N,最终应力保持在20.60 N,能够达到桡骨远端粉骨折复位治疗的牵引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髋臼重建植骨分为颗粒植骨、结构植骨和混合植骨,而颗粒骨由于制作简便、愈合时间短等优点而被大量使用。
  目的:探讨全髋人工关节翻修中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颗粒打压植骨技术的应用要点和临床效果。
  方法:16例髋关节翻修AAOSIII骨缺损患者采用单纯颗粒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金属器械或结构植骨处理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定期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评估颗粒打压植骨对该型髋臼骨缺损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按照治疗后3,6,12个月及每半年周期随访中,16例患者髋关节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并恢复行走功能。16例患者治疗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治疗前平均48.00分提高到84.94分(P<0.01),其中优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患者满意率为94%。16例患者术后X射线片示髋臼旋转中心均恢复(接近)正常,臼杯骨性覆盖良好,植骨颗粒获得放射学骨整合,臼杯假体未发生移位,假体植入物未发生位置改变或断裂现象。结果提示颗粒打压植骨技术修复翻修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有效重建了髋臼的骨性结构,保留并恢复了髋臼的骨量,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还没有满意的方法能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缺的了一定的效果。
  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1999至2012年相关文献,选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分化、细胞标记及体内示踪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共纳入39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有贴壁筛选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和免疫磁珠分选法;常用的细胞标记及示踪法有同位素示踪法、抗原标记法、抗原标记法、荧光染料标记法和 MRI对比增强剂标记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有髓芯钻孔减压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介入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虽然近年来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质疏松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后,易发生螺钉松动和复位矫正丢失等固定不稳现象,因此,骨质疏松被认为是椎弓根螺钉的相对禁忌证.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患者提高椎弓根螺钉稳定性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34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采用了提高椎弓根螺钉稳定性方法.骨折患者14例(骨折组),骨病患者20例.20例骨病患者和5例骨折患者行脊柱后外侧或椎间植骨融合(融合组).骨质疏松按 Jikei 分级,初级8例,Ⅰ级11例,Ⅱ级8例,Ⅲ级7例.对19例初级和Ⅰ级骨质疏松患者,采用较粗和较长螺钉,同时结合采用螺钉与连接棒强直性连接,且有两根横向连接装置,左右、上下椎弓根螺钉分别在水平面和矢状面以较大成角置入螺钉等方法提高螺钉固定相对稳定性;对15例Ⅱ级和Ⅲ级骨质疏松患者,钉道注入骨水泥以提高螺钉固定绝对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随访9-26个月,平均14个月,无螺钉断裂,骨折组仅2例 JikeiⅠ级患者固定后五六个月时发生螺钉松动、部分复位矫正丢失等固定不稳,但无明显其他不良影响.骨折组复位矫正丢失平均5%,融合组植骨融合率100%.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根据骨质梳松程度采用不同的提高螺钉固定稳定性方法,可以减少螺钉松动和复位矫正丢失等固定不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背景:国外研究调查显示,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有95-2%采用骨水泥进行假体固定,但是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风险高。目的: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膝关节置换中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的效果差异。方法:检索Medtine(1996年1月至2011年8月1、Embase(1960年1月至2011年8月1、Cochranelibrary(2011年8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年1月至2011年8月)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的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1.2进行Meta分析。比较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在术后生存率、稳定性、相关并发症、翻修率、异位骨化的差异。并使用GRADEproversion3.2.2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证据评级。结果与结论: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381例患者,实验组(骨水泥组)676例,对照组(非骨水泥组)705例。4个研究比较了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假体置换后≤5年组的膝关节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置换后≤5年骨水泥组生存率高。4个研究比较了置换后〉5年组膝关节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置换后〉5年组骨水泥假体组生存率高。3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结果显示两组间在假体稳定性上差异无显著性。4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两组问在假体相关并发症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翻修率,两组间在假体翻修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异位骨化,两组间在置换后假体异位骨化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置换后疗效均较术前明显提高,组间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5年组还是〉5年组,均是骨水泥型假体生存率均高于非骨水泥型假体生存率,两组在稳定性、相关并发症、翻修率、异位骨化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基本理念是在稳定病变节段的前提下,力求最小影响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状态,防止以及减少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目的:分别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围置换期经济学考量、远期并发症以及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术的混合使用效果进行了探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纳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实验报告,排除观点重复的文章,最后对34篇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与结论:1982年人工腰椎间盘假体首次临床应用以来,已有许多关于腰椎间盘置换的临床报道,然而对临床实验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始终没有统一答案。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应考虑到置换节段数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小关节退变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既往有腰椎间盘手术史患者的选择、患者年龄、椎间盘置换前休息时间等因素。评价腰椎间盘置换是否优于传统的腰椎融合,可以从椎间盘置换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置换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考量。腰椎间盘置换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有异位骨化、植入物机械故障、相邻节段和小关节退变。将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术的混合使用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病变,使两种手术干预方法互补不足,得到优于单独使用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基本理念是在稳定病变节段的前提下,力求最小影响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状态,防止以及减少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目的:分别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围置换期经济学考量、远期并发症以及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术的混合使用效果进行了探讨。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纳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实验报告,排除观点重复的文章,最后对34篇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与结论:1982年人工腰椎间盘假体首次临床应用以来,已有许多关于腰椎间盘置换的临床报道,然而对临床实验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始终没有统一答案。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应考虑到置换节段数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小关节退变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既往有腰椎间盘手术史患者的选择、患者年龄、椎间盘置换前休息时间等因素。评价腰椎间盘置换是否优于传统的腰椎融合,可以从椎间盘置换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置换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考量。腰椎间盘置换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有异位骨化、植入物机械故障、相邻节段和小关节退变。将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术的混合使用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病变,使两种手术干预方法互补不足,得到优于单独使用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对于异常 ST 段的形态特征的评价体系,尚无精确数学化模型分类及识别标准,这阻碍了对某些心血管疾病进行计算机自动识别程序算法的进展。目的:找到一种符合医学诊断逻辑思维的心电信号 ST 段分析方法,为心电图 ST 段变化的实时分析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针对采集的心电数据模糊性和随机性较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两维云模型的心电信号 ST 段的检测方法,其对二维正态云发生器隶属度进行判断,并进行心电信号 ST 段的形态判定。结果与结论:利用 Matlab 对本算法进行仿真,并通过标准心电数据库(欧共体 CSE 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算法准确性验证,统计结果表明该算法 ST 段的识别率较高,对于大数据量的心电信号处理快捷有效,为 ST 段的准确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