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79例冠心病患者和68例健康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第16内含子中长度为287bP碱基片段的插入/缺入情况、按其存在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缺失型纯合子、插入型纯合子和杂合子,同时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结果发现冠心病组中缺失型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缺失型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亦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与冠心病组间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比较无明显差别,但两组内不同基因型之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别,缺失型最高,插入型最低。以上结果提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有关,缺失型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失型者冠心病的发生可能与其较高的血清转化酶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胡福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8,6(1):84-86
近年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存在插入/缺失多态性,且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有报道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冠心病及心肌病患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失型者明显增多,认为缺失型是以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失型者循环及局部组织中该酶水平较插入型者明显增高,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发生有关。但以上观点还存在很多争议,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湖南汉族冠心病患者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 缺失多态性与湖南汉族人冠心病之间的关系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10 0冠心病患者和 5 4例健康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 ,同时检测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和一氧化氮水平。结果发现 ,冠心病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与插入缺失杂合型 (ID) +插入纯合型 (II)相比 ,缺失纯合型 (DD)比值比为 7.2 7(χ2 =13.4 2 ,95 %CI为 2 .38~ 2 2 .2 4 ,P <0 .0 1)。内皮素 一氧化氮比值、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结果提示 ,湖南汉族人冠心病的发生可能与DD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失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缺失/插入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发病的关系,对35例HCM患者进行了检测。结果证实ACE基因缺失多态性与HCM发病相关,并进一步发现前者还与左心室重量指数相关,为临床运用ACE抑制剂治疗HCM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南黎族冠心病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南黎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海南黎族150例CHD患者(CHD组)和15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进行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结果:CHD组DD、DI、II基因的频率分别是24.7%、32.7%、42.6%;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1.0%、59.6%;正常对照组DD、DI、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0%、44.0%、42.0%,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6.0%、64.0%;2组之间的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 I/D多态性与黎族CHD有显著关联,是海南黎族CHD的主要致病基因.早期应用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防治,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及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关系,测定76例冠心病患者和68例健康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并对循环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发现:①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明显差别;②两组内不同基因型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别,缺失型者明显高于杂合子和插入型者,但不同基因型间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明显差别;③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显著相关。结果提示,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是决定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但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关。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显著相关,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并非是通过升高循环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心肌梗塞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运用PCR技术对我国人116例心肌梗塞(MI)和103例健康作对照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与血清ACE水平、MI发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MI组缺失等位基因D频率0.46和DD基因型频率0.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3和0.12(分别为P<0.01,P<0.05)。同时发现缺失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MI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相关性。表明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可能是我国人群MI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16号内含子插入(Ⅰ)/缺失(D)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发病的关系及其致病机制.方法运用PCR技术检测51例CHD和30例对照者ACE基因I/D多态性频率,采用免疫化学方法测定血浆中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以及凝血酶和抗凝酶Ⅲ(AT-Ⅲ)的活性.统计受检者CHD常规危险因子的情况及心功能分级水平.结果CHD组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Ⅲ~Ⅳ级的CHD患者DD基因型频率(0.421)显著高于心功能Ⅰ~Ⅱ级患者(0.156)(P<0.05),且D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显著高于后者(P<0.05).CHD的常规危险因子及血浆中反映内皮受损和凝血纤溶功能改变的分子标记物水平在ACE3种基因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CE基因多态性是CHD的一个新的独立遗传危险因子,DD基因型可能是CHD患者心功能不良的一个预后标记,其对机体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及致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心肌梗塞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旨在探讨中国人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血清中ACE水平及心肌梗塞的关系。心肌梗塞患者103例;正常对照96例。位于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I/D多态性经PCR扩增可分为三种基因型:纯合缺失型(DD),纯合插入型(I),杂合子型(ID)。血清ACE水平在DD、DI、I型分别为28.3±9.9U/ml、24.5±8.4U/ml、19.2±4.8U/ml,即DD>DI>ⅠⅠ。结果显示,心肌梗塞患者的D等位基因的频率(0.61)高于正常对照组(0.48),P<0.01。认为:ACE基因的缺失多态性与中国人血清ACE水平及心肌梗塞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 2 4例心肌梗死、5 6例心绞痛患者、6 5例正常人的 ACE基因型及血浆内皮素 (ET)、内皮源性舒张因子 (EDRF)进行了检测 ,以 ET/ NO作为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心肌梗死组 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DD型患者中的 ET/ NO比值较 型明显升高 (P<0 .0 5 )。结论 :DD型心肌梗死患者内皮功能受损较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微小RNA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细胞表达水平的调节及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根据"种"序列原理预测出对ACE基因具有调节作用的微小RNA,基于种系稳定性进行进一步筛选。调节ACE的候选微小RNA在培养中的大鼠心肌细胞中进行增强和抑制处理;同时,利用蛋白印迹杂交实验观察ACE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以此验证候选微小RNA和ACE的关系。结果 miR-27a和miR-27b被预测为对ACE具有调节作用的最佳候选微小RNA,因此对其实施实验验证。以miR-27a和27b增强处理心肌细胞48 h后分别使ACE蛋白水平降低了30.32%(P=0.027)和36.35%(P=0.008);同时,以miR-27a和27b拮抗剂处理心肌细胞48 h分别导致ACE蛋白水平升高了42.06%(P=0.026)和65.39%(P=0.001)。结论 miR-27a和miR-27b对心肌细胞ACE水平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并与之呈现负相关特性。提示miR-27a和miR-27b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潜在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插入/缺失(I/D)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原(AGT)M235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法(PCR—RFLP)对110例冠心病患者、62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以及18名门诊常规体检无冠心病史者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①CHD组ACE基因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3.6%、60.5%比26.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AGT基因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4%、78.6%比42.5%、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②男性CHD组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以及AGT基因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O.05)。女性CHD组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以及AGT基因‘rr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分析ACEDD型及AGTTr型罹患冠心病的相对风险,其比数~L(OR)为4.904,高于单基因ACEDD型(2.175)及AGTTT型(2.669)。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及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CHD有显著相关性,同时具有ACEDD型及AGT TT型发生冠心病的相对风险显著高于单基因ACEDD型及单基因AGT‘丌型。性别也可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缺失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 ACE)基因的插入 /缺失 ( 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 PCR)扩增技术检测 8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 ACE基因 I/D多态性。结果 :冠状动脉异常组的 DD基因型频率 0 .41,D等位基因频率 0 .5 2 ,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的 0 .15和 0 .2 9( P <0 .0 5 ) ;DD基因型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 ( OR=3.97,P<0 .0 5 )。多支病变与 DD基因型的关系更为密切 ( OR=4.72 ,P<0 .0 5 )。冠状动脉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的 DD型频率依次为 0 .15、0 .33和 0 .46( P <0 .0 5 ) ,D等位基因频率为 0 .2 9、0 .44和 0 .5 6( P <0 .0 1)。结论 :ACE基因的 I/D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相关 ,DD型及 D等位基因频率随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 DD及 ID型患者的吸烟率、甘油三酯及血压显著低于 型者 ( P <0 .0 5 ) ,说明 D等位基因及 DD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低危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变化在冠心病(CHD)及克山病(KSD)诊断和病情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住院冠心病患者34例,克山病病区的克山病患者39例,健康人32例作为对照。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ACE活性。结果 冠心病及克山病患者ACE活性明显低(P<0.01)于健康人。冠心病患者的ACE活性急性心梗<心绞痛<陈旧性心梗,在克山病是慢型<潜在型。ACE活性降低可能与血管缺血缺氧有关。结论 ACE活性变化可作为冠心病及克山病诊断和病情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及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VD)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002年7月至2004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和江苏大学附属第四医院62例VD、39例AD患者以及50名健康对照者ACE基因I/D多态性;对其中56例VD、33例AD患者和46名健康对照者以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血清ACE活性,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VD组和AD组血清ACE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未发现ACE基因I/D多态性与VD的相关性;AD组I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VD无相关性,ACEI等位基因可能是AD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或有明确心肌梗塞的冠心病患者82例和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的正常对照者43例进行对照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在入院初或病情稳定48h后采清晨空腹静脉血,应用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hs—CRP水平。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浆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冠心病组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42例)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P〈0.001),SAP组的hs—CRP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支病变(19例)、双支病变(23例)、三支及左主干病变(30例)组的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分别〈0.01,〈0.001和〈0.001)。以人群血浆hs—CRP水平的第90分位值3mg/L为截点,将冠心病组中行冠脉造影的对象分为低hs—CRP水平组和高hs—CRP水平组,可见后者多支病变(包括双支病变和三支及左主干病变)的例数(n=36)显著多于前者(n=17)(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疾病及其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可替宁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其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49例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97例)和非冠心病对照组(52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同位素稀释串联质谱法(isotope dilu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ID-LC/MS/MS)测定血清可替宁浓度,分析可替宁与冠心病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4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血清可替宁浓度呈偏态和尖态分布(偏度2.90,峰度7.96),吸烟者的可替宁浓度为12.64(0.91~99.61)μg/L,显著高于非吸烟者[0.22(0.12~0.51)μg/L,P<0.001]。高可替宁水平组(>10.00μg/L)患冠心病的风险显著高于低可替宁水平组(<1.00μg/L)(OR=2.94,95%CI:1.11~7.78,P<0.05);且随着血清可替宁水平的升高,OR值增大呈量效关系(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可替宁为最显著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血清可替宁与吸烟(r=0.656,P<0.001)和白细胞计数(WBC,r=0.257,P=0.010)呈显著正相关,与HDL-C(r=-0.184,P=0.025)和HDL2-C(r=-0.217,P=0.008)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清可替宁水平能够有效地反映吸烟的暴露水平,其水平升高能够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及交互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联合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进行分析,探讨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和交互作用及遗传学机制在冠心病发病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36例冠心病患者及190例正常人ACE和eNOS两种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血脂、血糖、体重指数(B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压。结果冠心病组ACE基因DD型频率[36%(86/236)]显著高于对照组[19%(36/190),P〈0.01],Ⅱ型频率[27%(64/236)]显著低于对照组[49%(93/190),P〈0.05]。冠心病组DD型甘油三酯(TG)[(2.2±1.7)mmol/L]显著高于Ⅱ型TG[(1.6±0.8)mmol/L和ID型TG[(1.7±0.9)mmol/L,均P〈0.05],DD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2±0.4)mmol/L]显著低于Ⅱ型HDL—C[(1.3±0.3)mmol/L,P〈0.05],DD型血糖[(6.2±1.7)mmol/L]和BMI[(25.7±2.8)kg/m^2]显著高于ID型[血糖:(5.6±1.3)mmol/L,BMI:(24.8±3.1)kg/m^2。,P〈0.05],DD型LVEF(56%±14%)显著低于Ⅱ型LVEF(62%±15%)和ID型LVEF(61%±14%),均P〈0.05。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与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在ACE和eNOS基因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eNOS基因GT型频率[28%(67/236)]显著高于对照组[17%(32/190),P〈0.01],GG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HDL—C、血糖、BMI和LVEF在eNOS基因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携带DD型患冠心病的概率是携带Ⅱ型的1.74倍(P〈0.01),携带GT型患冠心病的概率是携带GG型的1.73倍(P〈0.05)。两种基因对患冠心病的交互作用显示为如同时携带Ⅱ型和GG型,患冠心病的概率是37.9%,而同时携带DD型和GT型患冠心病的概率是77.8%。结论ACE基因多态性和eNOS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某些危险因素显著相关,同时携带DD型和GT型两种易患基因型时,患冠心病的概率明显增加,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表达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干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的表达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干预的影响及可能的信号传导途径。方法 选取接受开胸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7例,手术中取右心耳处心房肌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心房肌ACE2和ACE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CE、ACE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心房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结果 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持续性房颤组心房肌组织中ACE2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ACE的表达和AngⅡ含量显著增加(P〈0.05)。ERK1/2的活化水平在持续性房颤组较窦性心律组明显增加(P〈0.05)。与持续性房颤组相比,ACEⅠ干预组ACE2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ERK1/2的活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ACE表达和Ang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中ACE2表达下调,ACE/ACE2平衡失调;ACEⅠ对房颤的长期临床效应可能与其上调ACE2、抑制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20.
髓过氧化物酶-463G/A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疾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髓过氧化物酶-463G/A基因多态性分型,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疾病(CAD)易患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79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患有CAD;正常对照组69例,部分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部分为门诊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均排除CAD史,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及相似病史,排除周围血管疾病史。均用PCR-RFLP的方法判断各组基因型,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携带等位基因A的CAD发病率是携带基因G的0.433倍;病例组中造影结果不同的2组比较,携带至少1个A基因的冠心病的发生是不携带该基因的0.197倍。结论:髓过氧化物酶基因-463位点G/A多态性与CAD的易患性显著相关。该位点A基因的表达在CAD的发生过程中起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