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清热凉血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清热凉血消银汤,对照组用消银片,服用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5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凉血消银汤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二、清热泻火凉血类清热药主要用于热证,是根据内经“热者寒之”的治则而应用的。而热证又由于发病因素、病情发展变化的阶段及患者体质的不同,可分为气分热、血分热、虚热、实热等几种。此类则只介绍清气分热——泻火及清血分热——凉血两种。(一)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证见口渴、高热、汗出、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脉洪大等实热症。皮肤科伴有上述症状时皆可用。1.石膏亦名细石,性味辛甘大寒,入肺胃经,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长于清气分实热及清肺胃之热,一般用量15~30克。皮科临床用于急性发热  相似文献   

3.
凡能清热解里热的药物,叫做清热药。清热药是恨据《内经》“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而应用的。所以清热皆为寒凉之品.热与火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轻者为热,重者为火,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根。清热药有降火、燥湿、凉血、解毒等作用,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凉血苦甘成,犀角地黄玄,赤芍牡丹紫,营血热邪燔.[注]清热凉血药,多具苦、甘、咸,寒之性味,共选五味,即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皮、紫草等.皆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主要用于血分热实证的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症见斑疹和各种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吐血、便血等)以及舌绛、烦躁,甚至神昏谵语等证.这是本类药的共性.热入于营分,往往伤阴耗液,本类药物中的生地黄、玄参等,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增液.因此,不仅血分热实证常用,热病伤阴亦常选用.清热凉血药,一般适用于热在血分的病证,如果气血两燔者,可配合清热泻火药同用.  相似文献   

5.
清热药是专为里热证而用。里热证有实有虚,病位各有不同,热势轻重不一以及有无挟湿之异。故使用清热药应当据证立法,依法选药组方。然而,当今少数医者用清热药时,不讲辨证论治,以致清热药滥用不止,表现甚多,分述如下。 一、极少医者,但凭西医诊断使用清热药。如西医诊断为胆囊炎就用清胆药,诊断为肺炎就用清肺热药……,简单地把西医之炎症和中医之热证等同起来。不讲中医特色,必然降低清热药之治疗效果。 二、有些经常上火的病人久治不愈,医者不在“经常”二字上追溯原因,一律按实火施治,其方自多苦寒,结果越清热而热越重。推其原因为虚火当实火治,致阴亏  相似文献   

6.
美心如 《健康伴侣》2009,(10):49-49
清热药是为里热证而设。里热证有虚有实,病变部位各有不同,热势轻重不一,此外尚有是否挟湿之异,因此,使用清热药当据证立法,依法选药组方。然而,当今有少数医者在使用清热药方面,不讲辨证论治,遂使清热药滥用不止。滥用清热药之表现甚多,归纳之,主要有以下数种。  相似文献   

7.
热与火均为六淫之一,统属阳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故清热与泻火两者不可分,凡能清热的药物,大抵皆能泻火.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天花粉能生津清热、消肿排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常用清热凉血药(生地、紫草、丹皮)煎剂对银屑病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及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灌胃雌激素刺激小鼠阴道上皮组织增生的方法制作银屑病小鼠动物模型,直接利用小鼠尾部鳞片模型,给予不同剂量(1.93、3.86、7.72 g/kg)的3种清热凉血药进行干预,14 d后计数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指数和小鼠尾部颗粒层鳞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清热凉血药生地、紫草、丹皮的各剂量组对银屑病样表皮过度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均能促进表皮颗粒层形成(P0.05),但3味药之间的作用效果无明显差异,同一味中药不同浓度之间亦无明显量效关系。结论清热凉血药生地、紫草、丹皮可能通过抑制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和促进表皮颗粒层生成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春丽  张宏周 《中外医疗》2012,31(2):128-129
中药清热剂的适应证是临床热性病。热证包括表热证和里热证,其中里热证涉及范围较广。包含温病热传于里的热入气分.热入营血证;里实热证的心,肺,肝,胃,肠,膀胱等脏腑热证以及湿热证,痰热证.虚热证等。临床对于清热剂的合理应用,本着“热者寒之”的原则,强调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本文主要分析中药清热荆及其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甘苦合化法是指苦寒药和甘寒药相配,以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且养阴药常数倍于清热药,使清热而不伤阴的治疗方法。甘苦合化法在《温病条辨》中被广泛运用,涉及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适宜病证包括小便不利、下痢、大便不通以及热伤营血诸证,病机均包含热盛阴伤,治当清热养阴。具体运用时,可加入咸寒、酸寒之品,配合苦寒药增强清热凉血的效果;亦可加入酸味药配合甘寒药以酸甘化阴,增强养阴的作用。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加强清热力度,火热毒盛者当以清热解毒为先;伤及阴血之时,又当注意凉血养血,尚可配合益气之品以益气生津、益气生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肝为血脏,湿热蕴于血分和肝气热则胆泻,胆泻则发黄的中医理论,观察在清热利湿基础上加用凉血利胆法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降黄效果。【方法】7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3例,2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清热利湿和凉血利胆中药治疗,对照组加用小剂量654-2注射液静滴。观察2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变化及黄疸持续时间以判定降黄疗效,比较治疗前后胆囊声像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均能降低血中总胆红素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P<0.05或P<0.01),且在降低总胆红素水平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黄疸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降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胆囊声像图的改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利湿、凉血利胆法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肝胆湿热证降黄效果显著,黄疸持续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2.
在临床上往往借助体温表来客观地观察病人是否发烧及发烧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体温升高多属中医热证,在临床用药中使用寒凉类清热药,往往能起到药到病除,热退身凉,使之恢复正常.但是,有些疾病,虽然体温升高甚至达到40℃,它并不纯属中医之"热证",如"气虚感冒","阳虚感冒"及某些"真寒假热证",若仅以体温升高为据,妄施寒凉,则祸不旋踵.下面通过老中医的病案来谈谈体温与热证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具有治血功用的药物共95味,涉及出血、血瘀、女子月经不调、带下异常、癥瘕、痔血、便血等多种疾病.《本经》治血药物多以苦寒攻邪及辛温散解为主.其中中品药养精补虚,下品药除邪破积.治血功用可划分为活血与止血两方面,以辛散温通、凉血祛热、苦寒通利、益气养血等法通经活血;以凉血清热、健脾和胃、温阳散寒等法止血固摄.诸多药物在发挥其自身主要功效的同时亦可通过发汗、清热、泻下、化湿、温里等作用应用于血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清热凉血汤,对照组口服阿维A胶囊,3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结果:第1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结束时,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3个月后对两组痊愈和显效的患者随访,两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凉血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临床疗效良好,且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孔昭遐教授运用清热凉血法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列举多个系统的多个典型病例,介绍了孔昭遐教授对清热凉血法的辨证要点和应用方法。[结果]孔昭遐教授根据"热的性质"、"热的来源"、"热的兼夹之邪"、"热与血的关系"等因素,运用清热凉血法结合化瘀、解毒、利湿、祛风、养阴、益气、补肾等方法,临床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清热凉血法在临床诊疗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体现了孔昭遐主任的思辨理念和用药特色,并凸显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赵亮娟  刘霞  吕军影 《中医学报》2019,34(6):1339-1342
目的:通过分析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的文献,了解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的历史概况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资源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医药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万方信息资源系统,从文献的分布年代、中药使用频率、功效分类及证型分布等方面对手足口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①分布年代: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的文献始见于1985年,从2005年开始,相关文献迅速增多。②中药使用频率:防治手足口病的中药共104味,用药5次及以上的药物共有42味,使用频次前5位为金银花、连翘、甘草、黄芩及石膏。③药物功效:清热药最多,其中又以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凉血居多;解表药次之,其中又以发散风热居多;化湿药7味。④证型分类:共分为10个证型,以邪犯肺卫证最多;湿重于热证次之;肺脾湿热证第3。结论: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具有显著优势,治疗上主要进行辨证分型分期论治,以清热解毒、凉血透疹中药为主,注重热、湿、风、痰等邪气的祛除,从而达到标本共治。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主要由瘀热阻窍而致,治疗时主要以凉血散瘀、通腑泄热为主。凉血通瘀方主要由水牛角、大黄、赤芍、牡丹皮、石菖蒲等八味药组成,其均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散瘀止痛、解毒消炎等作用,通过每味中药对脑出血的作用研究,讨论其整方对脑出血的作用,为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进一步研究做准备。  相似文献   

18.
1.毒热证:治宜清热解毒,分清通淋。银花30g 连翘12g 赤小豆12g 败酱草20g公英12g 木通12g 通草12g 车前子12g 藕蓄15g 赤芍12g 茅根20g 萆薢12g 益智仁10g乌药6g,银花、公英、连翘、败酱清热解;茅根、赤芍、萹蓄、车前子凉血活血,清热通淋,血尿者加  相似文献   

19.
清法,是祖国医学中用来清除热邪,治疗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常用治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用以治疗热证、火证、热甚成毒以及虚热等证。清法最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强调:“治诸胜复……热者寒之,温者清之”、“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等治则。而后又经张仲景、钱乙、刘完素、叶天士等后世医家的总结与创造,使清法逐步发展完善。最后清代医家程钟龄将其归入“八法”,并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20.
535455~~常用中草药知识——(二)清热凉血药@翟明义$河南省中医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