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伟  丁舸 《江西中医药》2003,34(12):45-45
人参 ,味甘 ,微苦 ,生者性平 ,熟者性温。功能补五脏 ,安精神 ,健脾补肺 ,益气生津 ,大补元气。其功效卓著 ,正如《神农本草经·上品·人参》中记载人参能“补五脏 ,安精神 ,定魂魄 ,止惊悸 ,除邪气 ,明目 ,开心益智。”人参在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 ,其主要作用归纳如下 :1 扶正祛邪人参能补益正气 ,增强抗病能力。对正气虚而邪气盛之证 ,在祛邪的方剂中 ,加入人参可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如人参在败毒散中配伍 ,并非仅限于补虚益损 ,而是扶助正气以加强祛邪之力 ,与羌活、独活等药配伍 ,协力以祛邪外出 ,加强解表之效。正如清代医家喻昌在《…  相似文献   

2.
人参是“百草之王”,能够大补元气、回阳救逆,且作为治疗虚劳补益第一要药应用至今,然而其“大补元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虽然,现代研究发现人参皂苷、多糖等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现代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的内在联系还不清楚,且缺乏科学的阐释。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工作,对人参传统功效的中医学内涵及应用、现代研究进展及展望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更深入研究人参传统功效的科学内涵及诠释其临床药效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人参,又名吉林人参、野山人参、移山人参、高丽参等,性味甘、微苦温,可入肺、脾二经,有补气调中,生津宁神之功。 人参为比较名贵的补气药,历代医家均言其有“大补元气”之功,《本经》言其“主补五脏,明目益智,久服轻身  相似文献   

4.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5.
人参,东北特产之一。古代本草载有“大补元气、延年益寿”之功,未见有“解毒”作用的记述。现代医学认为人参对机体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尤可增强机体对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但人参与单味有毒中药配伍而减毒的实验鲜有报导,本实验通过人参与有毒之藜芦配伍,呈现毒性降低的结果,初步认为人参有解毒作用,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人参皂苷的体内分布与代谢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素有“中药之王”之称,主要产于吉林省长白山一带,是我国“东北三宝”之一。现代研究表明,人参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人参皂苷,目前已分离并鉴定的人参皂苷达60余种,具有抗肿瘤、降血脂、促进细胞再生等多种生理活性[1-2]。  相似文献   

7.
肿瘤分良性和恶性两种,恶性肿瘤即为癌病。祖国医学认为本属“积聚”病范围。历代医籍中记载人参能治“积聚”的文献很多。如《本草纲目》曰:“人参补五脏,久服轻身延年,通血脉,破坚积。”《月池人参传》中云:“人参能养正破坚积。”《别录》记载“人参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本草经疏》则通过人参能补五脏,补脾气的作用而达到消坚积的目的作了如此之论述:“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通血脉者,血不自行,气壮则行,故通血脉。破坚积者,真气不足,则不能健行而磨物,日积月累遂成坚积。脾主治气,真阳之气回,则脾强而  相似文献   

8.
耿良  花宝金 《北京中医》2011,(7):544-548
在肿瘤的中医治疗中,扶正培本是主要思路之一,人参以其大补元气、生津止渴、补气生血、安神益智之功而应用广泛。人参的有效成分主要是人参皂苷,已知的大约有40多种,其中日本学者北川勋于1980年首先制备出的20(R)-人参皂苷Rg3备受关注,而20(S)-人参皂苷Rg3是它的同型异构体,20(R)-人参皂苷Rg2是它的降解产物,目前认为三者中以20(R)-人参皂苷Rg3的抗肿瘤作用最强。现经检索世界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对人参皂苷Rg3抗肿瘤的实验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人参     
<正> 人参,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入药。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经。本品大补元气,益智安神。为补益保健之佳品。《神农本草经》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故自汉代始,即用本品医病健身。如《金匮要略》人参汤,即人参、干姜等品组成。年老休衰,脾胃虚寒者用之,可益气温中,纳香人健。《和剂局方》五补圆,以人参为主,配以茯苓、熟地、牛膝等。功能补诸虚,去百病。久服,步健目明,发白变黑,其寿自永。人参、熟地同用,益气养血力胜。如《景岳全书》的五福饮、两仪膏。  相似文献   

10.
<正>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味甘,微苦,性微温,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等功效[1]。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人参配以其他方药可治疗消渴。糖尿病为代谢疾病伴有多组织、多器官的慢性并发症[2]。研究发现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具有降血糖、调节免疫力、治疗心血管疾病、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且人参多糖、人参糖肽、人参提取物等有一定程度的降血糖作用。现  相似文献   

11.
话说党参     
在补气类中药中,党参的地位仅次于人参,其补气功效也无逊于人参。近代张山雷氏曾说:“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历来因人参价昂难得,将党参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东汉张仲景《伤寒论》113方中,有人参复方17首,近现代都以党参取代之,即后世之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中的人参亦用党参投之临床,正如张山雷所说:“故凡古  相似文献   

12.
人参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参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之功,自古就是治病救人之要药。现阶段对人参的研究更是细致入微,研究发现其有效成份对人体各大系统均具有较为深刻之影响,本文就其药理活性及临床作用进行归纳论述,以希有利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掠悸,除邪气。《本草汇言》中也说,人参补气生血,助养精神药也。故真气衰弱,短促气虚,以此补之,如荣卫空虚,用之可治也;惊悸怔忡,健忘恍惚,以此宁之;元神不足,虚赢乏力,以此培之。即强调了人参对心悸不宁、胸闷气短、精神疲软等心血管病症的防治效用。现代研究表明,人参对于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减轻各种症状。笔者曾指导多例患者配合服用人参,均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其中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病程3年…  相似文献   

14.
艾迪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采用艾迪注射液与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获得较好效果 ,现将艾迪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与护理报道如下。1 艾迪注射液的药理作用艾迪注射液系从人参、黄芪、刺五加、斑蝥等中药中提取的一种新型双相广谱抗癌药物 ,其中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作用 ;黄芪具  相似文献   

15.
人参和西洋参虽然都有一个“参”字,但其用途是不一样的。人参性温,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大补元气,对于那些大病初愈、久病体虚而偏于气虚者,不失为一味良药。这类人群常表现为怕冷,活动后心慌气短、头晕眼花、爱出汗、大便稀溏、血压偏低、脉搏无力等。作为一种温性的大补之品,人参在使用上应该严格把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16.
王红  李志道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121-1122
人参历为大补元气之圣药,元气是根于肾的,但是参照归经理论,人参归为脾肺经或者脾肺心经,是不能直接补元气的。从元气补充理论着手,足三里作用提供佐证,以及今人提出的人参应归肾经学说,提出人参大补元气,其实为补益脾肺心之气,通过流通气化,起到滋补元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参系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根,其味甘、平、微苦,性温,归肺、脾、心经,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的作用。人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种人参皂苷(gensenosides),另含有挥发油、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有机酸、糖类、维生素等成分。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8.
高辉远漫谈人参十配解放军第305医院王发渭,于有山(100017)人参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古名人,被列为上品,称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安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自古以来,补气之能冠群草,方用之多胜...  相似文献   

19.
<正> 人参是一味补气的重要药物。其补气力强,适应范围广泛,故《神农本草经》言“主补五脏”。历代医家积累了应用人参的丰富经验,并用中医理论对人参的性能进行了阐述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科学实验的手段对人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资料表明,人参对人体的各个系统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包括直接或间接的抗肿瘤作用。因此,如何将人参用于肿瘤临床,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新课题。钱伯文教授悉心于中医中药治疗肿瘤几十年,人参是他用以治癌的常用药物之一。他认为,只有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之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是宋金时期李东垣“脾胃内伤”思想的代表方剂。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升麻、柴胡、白术、陈皮组成。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于劳倦饮食受伤所致的中气不足者,有着很好的疗效,得到广泛医家的好评。 笔者在领会李杲“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精神,于数年临床工作中运用补中益气汤,取得意外之效,特择出以供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