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中医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是有数千年历史的一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医学,经过数千年历代医家的努力,在明末清初发展到了顶峰,以后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渗透和影响,西医发明了抗生素,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使西方医学在中国日益扩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医疗体系.反观中医由于没有与周围的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和结合,而日益退步,以致中医成为需要政策保护的“熊猫”了,否则在自然竞争的环境下会出现生存危机.本人通过多年的临床,在感受中西医两者的对比使用的现状下,认为中医的处境艰难是中医本身的原因,有以下三个主要因素造成了中医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整理由近代第一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与其同事米怜(William Milne)于1817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季刊《印中搜闻》中有关中国医学的文献。《印中搜闻》刊发一系列研究中医的文章,向西方学术界介绍了中医的历史、理论、诊断方法、中药以及疾病流行的谱系,重新打通了自康熙禁教后封闭的中医西传的渠道。东印度公司的医生李文斯顿(John Livingstone)尽管批评并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医某些方面的误解和偏见,但其姿态是居高临下的。澳门诊所的创办,为真实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基督教在华医药传教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有关针灸的报道时,常常可以看到"针灸热"这样的字眼.给人的感觉是,直到现在针灸才引起西方人的注意,才为西方人所理解、接受和应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19世纪初西方就掀起了一次"针灸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热"仅仅持续了不长的一段时间便冷却了.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医学在西传中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语言与翻译问题.本文试图根据西方第一次"针灸热"及其很快衰落的历史事实,分析语言与翻译问题对中医西传的直接影响以及深入开展中医翻译研究对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方科学文化及医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医从业人员和学者在研究内容及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医的影响。他们受到现代工业社会专业分工的影响,主张中医应仿照西医的模式进行分科。近代西医影响下的中医发展,强调以中医理论为基石,同时吸取西医的长处,力求中西医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发展中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便于传教和基于中世纪起西方大学有文医神科的传统,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在20世纪初期陆续开始了系统的医学教育,同时近代中国人对西医的态度从排斥怀疑到慢慢接受.当时众多的教会医院也为教会大学的医学教育提供了师资、物质条件和经验.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培养的学生总数不多.由于医学教育的投入大,只有少数几个大学除了有医学预科教育外还开设了完整的长学制的医学博士课程.  相似文献   

6.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然而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不时传来“废止中医”的呼声,直到今天中医的危机依然存在。通过对“中医危机”由来的分析,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对医学提出的新要求和中医自身特点这两个纬度出发,阐述了中医在中国近代不断遭受人们责难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7.
1846年,美国牙科医生莫顿(Wilian Thomas Morton)在麻省总医院进行乙醚麻醉下外科手术演示的成功,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开端.伯驾医生(Peter Parker,1804~1889)在其传教生涯中将这一技术最先传播至中国,在广州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一家西医医院,并于1847年首先在该院施行了乙醚麻醉.西方近代医院制度在中国的兴起,对中国近代的公共卫生事业和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西医教育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方基督教与近代中国西医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基督教会采用"医务传道"策略,将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他们在中国开办医学院,培养医学人才,建立课程体系,为中国西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受中国传统习惯和复杂的历史环境的影响,西医教育又是逐渐地被中国人所接受,并被纳入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9.
张謇在上世纪初创建南通博物苑,其要旨是利用西方近代发展起来的博物馆文化形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强国富民理想.张謇提倡和普及结合科学与人文的大教育,融中国传统人文文化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于一体,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博物馆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医文化的现代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紧密而频繁,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置身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中,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的中医文化,遇到了强势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西方医学文化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应该以怎样的思路和方法确保中医文化不至于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被弱化或淹没?笔者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就此问题进行探讨。1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医文化,必须树立中医文化的自信心近代以来,中医学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退出了中国主流医学的位置,怀疑祖国传统…  相似文献   

11.
在以《东方杂志》为代表的晚清报章政论文中,把晚清中国比作一个“病人”,并以中医诊断方式来观察和分析其病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言论现象.这种“病国”隐喻代表了众多主张立宪改良的知识分子对晚清中国的一种非常普遍而独特的想像方式,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医思维密切相关.但是,以中医思维为典型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重视感悟和意会的特点,却使作者们在鼓吹立宪改良这项充分向西方靠拢的“现代性”事业时,常常陷入一种看似滔滔不绝而实际上却“辞不达意”甚至“理屈辞穷”的尴尬境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言说困境.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如何向西方学习,抵御外国侵略者,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就成为近代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代中国的先进人物对学习西方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学习鞍的内容逐渐增多,也更加全面,虽然没有挽救近代中国的命运,但是失败孕育着成功,怀疑孕育着新的追求,他们的探索为中国人民最终找到一条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在继承与发展传统中医教育的同时,也引进西方医学教育,中西医并存,开启中国医学教育近代化历程。文章着重阐述近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其多元化、科学化、人文化的主要特征,并揭示发展中的不足,力求为当下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历史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他涉猎广泛,在经学、诸子学、文字学、音韵学、文学、史学、哲学、佛学、医学上都有很大的成就,是现代中国学术的先趋,他的许多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广泛.章太炎支持中医学发展、重视中医学研究、倾心中医学教育,对中医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近代中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从明朝末年开始,西方医学逐渐传入中国,最初由于习惯于传统中医治疗保健方式与对传教士不法行为的仇视心理影响,中国人对西医并不认同,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随着西医优长的显示,中国人从切身医疗实践中感受到了西医的疗效,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西医逐渐地被中国人接受和认同并在中国传播开来.西医在中国由抵触到认同的过程实质上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日本近代医学教育发展及其特征的概述,揭示日本近代医学教育对中国清末医学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清末国人通过考察日本教育、移植日本教育模式、派遣人员进修学习等方式,建立起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体制,其后的发展则进一步导致了中医西化,引起了中西医文化的争论,从而也推动了中国清末医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台湾早期之教会医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台湾如同中国本土一样,其现代医学的开端系来自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医疗。虽然17世纪荷兰人曾带来了西方医学,但是当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西方医学也随之自台湾消失。1865年英国长老教会派遣马雅各医师来台从事医疗传教,才使西方医学在台湾生根。19世纪最后的30年是台湾近代医学史的关键时期。本文就台湾早期教会医学的三位重要人物:马雅各医师、马偕博士、兰大卫医师之主要事迹和他们对台湾近代医学的贡献加以整理叙述。  相似文献   

18.
脏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以历史语境分析,明末清初以前,中国人所讲的五脏六腑,应当是解剖学意义的脏器。明末清初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传人中国,中西医学的碰撞累积到20世纪初,触发了影响深远的中西医大论争。在这种特定背景下,恽铁樵明确提出中医脏腑不是解剖学的脏腑,而是以“四时”气化为特征的理论模型,成为以功能单位阐释中医五脏六腑实质的开端,推动了近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演变。准确把握人们对中医脏腑概念的认识历史及西方学说传人后人们的认识演变历程,将有助于明确中医脏腑现代研究的意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1 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质的争论 自从西医和西方近现代科学涌入中国,百年来中医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一般西方医学家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不科学,而维护中医者坚持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来框套中医理论,由此把问题转移到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笔者认为,中医若想说服西方学者,使他们了解并认同中医理论,仅以用中国古代哲学角度的认知是不够的,我们更应当用西方科学哲学的框套和术语来说明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性.这种策略是符合恽铁樵所倡导的"可借助他山,不能援儒入墨".  相似文献   

20.
自18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开始中医英译以来,中医英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历程.如果从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的出版算起的话, 中国的中医英译事业已走过了7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