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地区新生隐球菌环境株的分布情况,及其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采用CACA培养基培养1372份来自中国大部分地区私人和公共养鸽场所的鸽粪标本,分离出新生隐球菌,并对其表型和基因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80株新生隐球菌,分离阳性率约为5.5%,所有菌株37℃生长良好,有完整荚膜,尿素酶试验阳性。ITS序列分析证实分离出的新生隐球菌均属于血清型A。M13-PCR显示,其基因型为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特征性的VNIC型,显示了与临床株的高度一致性。结论中国大陆地区的新生隐球菌临床株与环境株显示了高度的同源性,提示对于易感人群,阻断与相应环境的接触可有效预防新生隐球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国环境中新生隐球菌变种的生态学特点.方法:采集10个城市(3组)鸽粪标本620份和江西贵溪地区澳洲赤桉标本819份;采用咖啡酯玉米山梨醇琼脂(cAcA)培养基分离新生隐球菌,并对菌株进行CGB培养,酚氧化酶、尿素酶、血清型、交配型试验和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不同纬度地区鸽群的新生隐球菌标本阳性率为G1[40°~50°北纬(N)]13%,G2(30°~40°N)50%,G3(20°~30°N)29%,G2显著高于G1(P<0.01);3组鸽群阳性率基本相同(P>0.05),平均为81%.②环境分离358株全部37℃生长、酚氧化酶阳性、CGB培养阴性;1株尿素酶阴性;其中101株均为α交配型和A血清型,提示全部为grubii变种;发现环境分离菌株荚膜变异并与其他真菌的自然黏附现象.③从江西贵溪生长的澳洲赤桉未分离到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结论:中国环境中以grubii变种为主的新生隐球菌的生态学特点与其所在的地区纬度明显相关:由澳洲赤桉分离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3.
最近,作者等从一非AIDS又无免疫缺陷的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有首次分离出一株尿素酶阴性新生隐球菌,经与尿素酶阳性的新生隐球菌和尿素酶阳性的白念珠菌反复对照,并经动物实验证明,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和线医院情报室联机检索,国际上未见类似报告。  相似文献   

4.
Emmons等认为鸟类是病原真菌携带者 ,曾从Columbalivia野生鸽的排泄物中培养得到了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许多研究表明人类被感染通常是在暴露于鸟类粪便 ,尤其是栖息于人类住所周围的野生鸽粪便之后发生。为更好地了解携带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的野生鸽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该研究主要调查了瑞典的Malmo市的野生鸽对隐球菌的携带率。令人惊奇的是 ,未发现该城市的野生鸽携带有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 ,但分离到劳伦梯隐球菌、汉逊德巴利酵母菌及单咽隐球菌 ,其中前两种为人类条件致病菌。方法 :作者在 1 998年 3月 1 2日…  相似文献   

5.
新生隐球菌随机扩增DNA指纹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用随机引物扩增新生隐球菌临床和环境分离株的DNA ,观察DNA指纹与血清型的关系 ,探索新生隐球菌基因分型标准。方法 采用 3种不同寡核苷酸重复序列 [CN1(GTG) 5、CN2(GACA) 4和CN3(GATA) 4]为引物 ,对从临床和鸽粪中分离到的 2 4株血清A型和 8株四种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标准株的DNA进行扩增 ,根据扩增产物的电泳带型来对比DNA指纹和血清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2 4株临床和鸽粪分离的血清A型株中 ,2 0株产生和标准株完全相似的DNA带型 ,1株与标准D型DNA带型相似。 3株的PCR指纹与血清A、B、C、D型均不相同。 2株B型和 2株C型产生几乎完全一致的DNA指纹带型。结论 ①大多数血清A型新生隐球菌菌株具有相似DNA指纹带型。②血清B型和C型 (gattii变种 )的DNA带型不易区别。③相同血清型不同的株可能有不同的DNA指纹带型。④PCR法用于新生隐球菌菌株鉴定是一种快速、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生隐球菌根据传统的分类方法和以往的观点,血清型AD型新生隐球菌一直被视为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但事实上,AD型新生隐球菌无论在地区分布、致病特征等方面,均与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中的A型和D型有明显不同[2,3].本文采用变性梯度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和核酸序列分析,首次发现新生隐球菌AD型28S rDNA基因型与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的A、D型不同,而与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B、C型完全一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播散性隐球菌病.患儿女,11岁.全身包括肺、淋巴结、骨髓、肝脾、脑及皮肤等多器官受累,表现为痤疮样皮损.患儿临床症状进展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轻微,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皮损、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细胞内、外大量隐球菌酵母细胞,PAS染色阳性.皮损、骨髓、淋巴液真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新生隐球菌,经PCR扩增测序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41例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及疗效等。结果:所有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发热者25例(61.0%),头痛者23例(56.1%),恶心呕吐者8例(19.5%)及颈项强直者29例(70.7%)。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10~6个/L者40例(97.6%);脑脊液压力180 mmH_2O者34例(82.9%),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者34例(82.9%),脑脊液培养示新生隐球菌阳性者28例(68.3%),6例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查均阳性(100%),合并新生隐球菌败血症者23例(56.1%);头颅影像学检查异常者12例(29.3%)。经规范化抗隐球菌治疗,有效率为70.7%(29例),病死率为29.3%(12例),其中复发率为2.4%(1例)。结论:对疑似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感染患者应及时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病原学检测及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查,对疑似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新生隐球菌是临床上重要的致病真菌,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中引起播散性脑膜炎。新生隐球菌有两个变种,并分为5个血清型。文献报道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的血清型为A、D和AD型,在CGB培养基上不生长;格特变种的血清型为B和C型,能够在CGB培养基上生长。作者报告了3株来自鸽排泄物,能在CGB培养基上生长,血清型为A或D型的新生隐球菌。  相似文献   

10.
新生隐球菌的PCR指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新生隐球菌的分型主要采用依据荚膜抗原决定簇的血清分型方法。但仅能分成数种血清型,用于菌株间的变异分析显得无能为力。有资料表明相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菌株可呈现明显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1,2].我们采用PCR指纹技术对新生隐球菌不同分离株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菌株:新生隐球菌参考菌株D48、ATCC64538、ATCC64528为A血清型,RV45981、RV59939、RV60047、RV43185为D血清型,RV52643、RV54135为B血清型,RV52646、RV45978为C血清型,除D48株为WHO赠送外,其余均为比利时热带病研究所赠送。  相似文献   

11.
四环素对新生隐球菌胞外磷脂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四环素对自然生长条件下的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CZYD7)胞外磷脂酶的抑制作用;观察四环素对CZYD7毒力的影响。方法:在37℃温度下,用蛋黄平板法培养并测量菌株产生的沉淀圈大小,用沉淀圈比值(PZ值)比较磷脂酶活力的变化;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用菌落形成单位(cfu)及生存期比较菌株毒性的变化。结果:体外实验中,对照组与四环素不同浓度组的PZ值分别为0.387±0.039、0.479±0.086、0.702±0.029、0.891±0.072、0.955±0.021;四环素0.36%、0.54%和0.72%浓度组与对照组的PZ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体内实验中,对照组与四环素0.18%、0.36%和0.54%浓度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8.90、19.20、26.39、25.94d;小鼠脑组织匀浆培养对照组与四环素不同浓度组(0.18%、0.36%、0.54%)的菌落形成单位分别为518.67±203.86、469.07±243.13、261.73±225.82、226.47±196.13,四环素0.36%组和0.54%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体内、外实验中,四环素对CZYD7胞外磷脂酶具有抑制作用,并且与浓度相关,四环素降低了菌株的毒性。  相似文献   

12.
隐球菌与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隐球菌与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方法:检测新生隐球菌对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HaCaT株(简称HaCaT细胞)的时间-浓度黏附率、通透率;检测新生隐球菌对细胞的损伤;透射电镜观察二者相互作用的超微结构。结果:新生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01(简称B3501)可以对HaCaT细胞产生黏附与侵袭,黏附率与侵袭率呈现时间依赖性;同时,B3501还可以使HacaT细胞凋亡率升高,对其造成损伤,这与菌体的活力相关。超微结构可见新生隐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的黏附与侵袭过程。结论:活的隐球菌黏附与侵袭角质形成细胞是其感染皮肤的重要条件。进一步明确二者的相互作用对隐球菌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黑素的产生与多种微生物的毒力相关.新生隐球菌主要通过酚氧化酶(漆酶)合成黑素,黑素主要通过抵抗宿主微生物杀伤机制和影响宿主免疫应答来致病.主要就新生隐球菌黑素的微观结构、生物合成,漆酶的分子调节,黑素与新生隐球菌毒力的关系,黑化对真菌生存的影响及与抗真菌治疗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通过对黑素特征的理解为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和对疾病的治疗策略选择提供帮助.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melani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virulence of various microorganisms.Cryptococcus neoformans produces melanin mainly via phenoloxidase(laccase)pathway.Melanin contributes to virulence likely by reducing the susceptibility of melanized fungi to host defense mechanisms and affecting immune responses in infected hosts.This review mainly focuse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biosynthesis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melanin,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laeca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lanin and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irulence, effects of melanization on the survival of fungi, relationship between melanization and antifungal treatment, ete, which may facilitat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ntifungal agents and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4.
新生隐球菌白化株酚氧化酶结构基因的突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新生隐球菌白化突变的分子机制,进一步研究白化突变株与野生产黑株之间漆酶基因(CNLAC1)的差异。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白化突变株与野生产黑株在比较研究中发现的差异基因片段;克隆异常片段的PCR产物,用PGEM-T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进行目的基因测序。结果 克隆了产黑株及白化株存在差异的片段,构建了差异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载体,转化后测序发现在1715bp-2617bp之间白化验突变株不仅存在基因片段大小的改变,而且存在碱基序列的改变。结论 新生隐球菌白化突变的分子机制,可能在于其CNLAC1基因在1715bp-2617bp之间碱基序列的改变,而不是基因片段的单纯缺失,白化突变株差异基因片段可能为新生隐球菌病的预后和治疗提供一个靶基因。  相似文献   

15.
新生隐球菌L型致病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稳定新生隐球菌L型感染小鼠后,部分脑组织中出现长丝体和巨形体。病原分离,新生隐球菌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病理学检查,各脏器主要表现为间质性炎症。我们认为:①新生隐球菌L型致病的特征性表现为间质性炎症;②隐球菌性肉芽肿的形成可能与病灶处新生隐球菌变异成L型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几种快速提取新生隐球菌DNA方法的效果。方法 分别用玻璃珠机械破裂法、酶消化法、高渗剂破裂法及三法联合法提取有荚膜的新生隐球菌B 3 50 1野生株DNA ,用联合法提取 5种血清型新生隐球菌标准株的DNA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提取DNA的浓度和纯度。结果  4种方法抽提 2ml新生隐球菌培养液 (菌体数约为 1×10 8个 /ml) ,可获得DNA的量约是 64~ 2 0 3 μg。酶消化法、高渗剂破裂法及三法联合法抽提的DNA ,其OD2 60 /OD2 80比值均小于 1.8。结论 除玻璃珠机械破裂法外 ,酶消化法、高渗剂破裂法 ,以及三法联合法均可用于快速抽提新生隐球菌的DNA。以三法联合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标准血清型菌株,采用生化鉴别培养与血清学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中国致病性新型隐球菌的血清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全国共九个地区收集新型隐球菌菌株,经过系统的真菌学鉴定,其中的60株被确定为新型隐球菌株。分型结果表明,中国致病性新型隐球菌血清型的最大特点为缺乏C型,作者由此提出C型可能是中国以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缺乏型”,并得出以下结论:在中国(1)A型占大多数;(2)D型少见;(3)可见AD型及U型,(4)有一定比例的B型,但缺乏C型。  相似文献   

18.
国产氟康唑抗真菌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国产氟康唑作体内外药效学研究中发现不论在体外或体内均具有较好的广谱抗真菌作用。体外对31株白念珠菌(白念MIC为0.8~200mg/L)、24株新型隐球菌(新隐MIC为2.24~35.4mg/L)及部份皮癣菌等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MIC范围及MIC50、MIC90的结果均与国外同类制品(0.2~>100mg/L及3.13~12.5mg/L)相似,且对国外尚未报道的马尔尼菲青霉菌均有一定抑菌作用。体内对白念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50%致死保护量(ED50)为0.057~0.949mg/kg,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或更佳(0.08~1.25mg/kg)。提示国产氟康唑与进口制品相似,可用于人类的系统性真菌感染,尤其是对难治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新型隐球菌核型的脉冲电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脉冲电泳技术分离了包括3个变种、5种血清型在内的20株新型隐球菌染色体DNA,发现其基因组由10~12条染色体组成,大小在0.4~2.1Mb之间,总长度约15Mb。特别是注意到电泳核型与血清型之间有相关性,并观察到菌株间的带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提示电泳核型分析可作为变种鉴别和种内分型的新的基因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