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相互关系.方法:确诊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7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同时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超标准值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1,<0.05,<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这种影响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40例IGT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0.75 g/d口服,安慰剂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慰剂口服,用超声测量并计算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并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hs-CRP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比安慰剂组下降更显著(P< 0.05).结论:对于IGT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二甲双胍可以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炎性标志物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炎性标志物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9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性质,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软斑数及血清hsCRP、MMP9、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中有软斑及有硬斑者的血清hsCRP、MMP9、IL-6水平较无斑块者明显增高(P<0.05或P<0.01),其中以有软斑者增高最显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炎症反应及炎性血清标志物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相关炎性标志物水平进行干预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毒症非透析患者脂蛋白(a)[Lp(a)]、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7例尿毒症非透析患者血清Lp(a)、UA及CRP的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尿毒症患者血Lp(a)、UA、CRP水平均较对照组呈显著性升高(P<0.01).47例患者中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4例,无心血管疾病患者23例,心血管疾病组的Lp(a)、UA及CRP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P<0.01),且两组的Lp(a)、UA及CRP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实:Lp(a)、UA及CRP是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及慢性炎症状态,Lp(a)、UA、CRP升高是导致尿毒症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透析充分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收集成都军区总医院肾内科行HD的75例患者,检测75例HD患者一般临床指标、C-反应蛋白(CRP)水平,应用高分辨彩色B超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按患者标准化蛋白分解率(nPCR)水平分为nPCR≥1.0组及<1.0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nPCR≥1.0组患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清除率(Kt/V)显著高于nPcR<1.0组而患者CRP、颈动脉平均IMT、颈动脉增厚阳性率、斑块阳性率显著低于nPCR<1.0组;HD患者nPCR与CRP、Alb、BUN、Scr、颈动脉平均IMT显著相关,患者CRP与Alb颈动脉平均IMT显著相关。结论nPCR为HD患者透析充分性、营养状况的有用指标,与炎症状态、颈动脉硬化及营养状况有关,炎症、营养不良、动脉硬化互为因果,炎症可能为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6.
宋文彤  贾岩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2):1097-10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法将123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62例)。观察治疗8个月后2组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病复发率。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下降明显(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8个月血清hs-CRP、IMT均显著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P均<0.01);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CRP下降幅度、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较氯吡格雷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氯吡格雷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浓度,使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及降低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尿毒症透析患者54例,分为醋酸纤维素膜(CA130)组、低通量聚砜膜(F6)组及高通量聚砜膜(F60)组,另选取30例尿毒症非透析患者作为非透析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监测透析前后患者炎症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透析组患者透析前及非透析组患者CRP、IL-6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F6组及F60组透析后CRP、IL-6水平与透析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130组透析后CRP、IL-6水平与透析前相比明显升高(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着微炎症状态,这种炎症状态与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有关,而采用高通量透析器透析并不增加这种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透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颈动脉内膜的影响。方法选取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尿毒症患者7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单纯透析(HD)组、血液透析+血液灌流(HD+HP)组,各35例。监测治疗前后两组Hcy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 (1)两组MHD患者透析前血清Hcy、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4、11.12、12.32、10.65,P均0.01);(2)治疗8个月后,HD组血清Hcy、CRP、IL-6、TNF-α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1、0.325、0.267、0.327,P均0.05);HD+HP组血清Hcy、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10.05、9.43、10.45,P均0.05)。HD+HP组治疗8个月后与同期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3、10.15、8.99、9.96,P均0.05)。(3)治疗8个月后,HD组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D+HP组颈动脉IMT和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Hcy与颈动脉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呈正相关(r=0.687,P0.05;r=0.615,P0.05)。结论 MHD患者存在微炎状态,常规HD不能清除Hcy,而HD+HP能够降低Hcy,改善微炎状态,并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 对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1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位置、数目及类型.结果 脑梗死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数目及性质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22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查体者7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等,同时进行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定量分析.结果 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TIA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TIA组的粥样斑块软块的比率较对照组高;TIA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TG、Tch、FIB的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2组颈动脉斑块位置无明显差异.结论 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及TIA相关,是其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与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18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两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02例设为观察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78例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血浆血清SF、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CRP),以及与SF的相关性。根据SF值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血清SF升高组(SF300 ng/ml)和血清SF正常组(20~300 ng/ml),分析患者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评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以及与SF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硬化患者TG、TC、LDL-C、CRP、SF等浓度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DL-C明显低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F浓度与TC、TG、LDL-C、CRP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SF浓度与HDL-C浓度呈负相关(P0.05);血清SF升高组患者IMT、斑块评分、Crouse积分明显高于血清SF正常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蛋白浓度与IMT、斑块评分、Crouse积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SF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与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标如TC、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80例ACS患者和健康体检者86例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结果两组hs-CRP浓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CS组中正常8例,增厚15例,生成斑块57例,3组患者hs-CRP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两比较各组患者hs-CRP水平间差异亦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颈动脉斑块生成者中稳定斑块者与不稳定斑块者hs-CRP间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和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对照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ABC-ELISA)技术检测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用高分辨二维颈动脉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对照组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它临床生化指标水平,并对影响颈动脉IMT的多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957.88±236.87)pg/ml和(731.55±244.05)pg/ml,(P<0.01)],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越重,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越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颈动脉IMT的因素有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年龄、透析时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脂蛋白(a)。结论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住院的141例胸痛患者测定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临床表现、心肌酶、肌钙蛋白、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稳定性心绞痛(SA) 及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ACS组、S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ACS组的斑块指数和Crouse积分显著高于SA组(P<0.01),SA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血清尿酸、hs-CRP、斑块指数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347、1.271、6.283,均与ACS高度密切相关.结论 血清尿酸、hs-CRP、颈动脉斑块指数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对预示和诊断ACS及SA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有斑块组80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血糖、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斑块组年龄、颈动脉IMT、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OR=3.546,P=0.035)、纤维蛋白原(OR=1.074,P=-0.01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危险因素。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IMT增厚可反应颈动脉硬化程度;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根据双侧颈动脉超声指标,将22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无颈动脉斑块组(CA-1组,n=94)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组(CA-2组,n=132),以36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及双侧颈动脉超声等指标,半定量估计斑块的范围及严重程度。结果 (1)高血压病2个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胰岛素抵抗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脂联素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病2个组间各指标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胰岛素抵抗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脂联素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 C-反应蛋白、脂联素和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叶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尿毒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120例尿毒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叶酸联合甲钴胺干预性治疗,6个月后测定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和超声分型的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颈动脉IMT变薄,最小血流速度(DV)变快,血流阻力指数(RI)下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改变(P>0.05).两组治疗后粥样斑块扁平斑和软斑数量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叶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尿毒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能显著提高其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4个月,治疗前后测定粥样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对照组同时也测定IMT和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结果70例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4个月后,粥样斑块的IMT由1.87±0.25mm降为1.31±0.22mm,下降幅度为29.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LDL-C、拮抗炎症反应等,可以稳定、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9.
3种血清标志物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99例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并根据其有无斑块分成两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中Hcy、LP(a)、hsCRP的水平。结果有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中Hcy、LP(a)、hsCRP的水平比无颈动脉斑块组的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cy、LP(a)、hs-CRP作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P-选择素(s-PE)、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80例患者,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根据颈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弥漫性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组.测定血清中MMP-9、s-PE、hs-CRP浓度.分析超声结果与血清MMP-9以及s-PE、hs-CRP浓度的关系.结果 内膜正常组、内膜弥漫性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各组之间相比,血清中MMP-9以及s-PE、hs-CRP浓度逐渐增高,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清中MMP-9、s-PE以及hs-CRP浓度增高与IMT的厚度、斑块的不稳定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