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酸梅冰棍冷酸刺激咽喉法联合咽喉部触摸法在鼻胃管置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需要留置胃管进行管饲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胃管置入法,观察组置管前先进行酸梅冰棍冷酸刺激咽喉,置管过程中轻柔按摩咽喉处皮肤,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置管效果、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前1 min两组患者心率、呼吸、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 min,观察组心率、呼吸低于对照组,Sp 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酸梅冰棍冷酸刺激咽喉法联合咽喉部触摸法留置胃管,可有效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法胃管置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插管,观察组按改良法插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插胃管的一次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的插胃管新方法可以减少插管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胃管置入一次性成功中的应用.方法:将21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插管法,观察组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后插管.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胃管置入一次性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增进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沈佩英 《护理与康复》2012,11(5):455-456
目的探讨食指指引法在全麻患者置入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全麻手术中置入胃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按昏迷患者插胃管法插管,观察组用食指指引法插管,比较两组置入胃管一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置入胃管一次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x2=5.05,P<0.05。结论全麻患者采用食指指引法置入胃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采取清醒与全麻下胃管置入术一次置管成功率、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4例,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观察组于全身麻醉下采取喉镜暴露的方法置入胃管,对照组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按常规方法置入胃管。观察记录两组插管前与插管后的心率、血压的变化,有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及一次置管的成功率。结果观察组胃管置入过程中心率、血压的变化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下胃管置入术不仅可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并能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和人性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全麻气管插管后置胃管困难的患者,探讨组合胃管置入法在全麻困难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全麻后需要留置胃管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组合胃管置入法,对照组采用昏迷患者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胃管置入一次性成功率、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置管时间平均为(2.4±0.7)min,对照组置管时间平均为(5.2±1.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100%(20/20),对照组成功率为45%(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中全麻胃管置入困难者,优选组合胃管置入法,此方法不仅一次插管成功率高,并且操作简单易于为年轻护士掌握,提高了医生满意度,减轻了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病人洗胃管置入的方法 ,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将32例自服有机磷农药中毒行气管插管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各16例,观察组洗胃管从牙垫孔经口插入,对照组洗胃管从鼻腔插入.结果 2组胃管置入一次成功例数、胃管的留置、插管对病人造成的损伤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气管插管病人从牙垫孔置入洗胃管法明显优于鼻腔插入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都霞  熊利  胡蓉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6):139-140
目的:探讨常规胃管留置方法与改进法对气管插管患者胃管一次性置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84例气管插管患者按照胃管留置单双日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留置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法。比较两组患者胃管留置一次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胃管留置一次性成功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4%(P<0.01)。结论:改进胃管留置方法后能够显著提高气管插管患者胃管留置一次性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程清  田仁娣  杨蓉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503-1504
目的 探讨利用喉镜及导丝引导下经口置入胃管的成功率及置入效果.方法 对需要经口置入胃管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插置入胃管,观察组采用喉镜及导丝引导置入,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入的成功率、操作时间、患者耐受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患者耐受情况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利用喉镜及导丝引导经口置入胃管具有较好临床使用价值,提高ICU患者胃管置入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刘艳  刘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810-181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置入胃管的方法,找出一种更适用于临床的方法。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插鼻胃管,观察组的患者则弃用镊子改用戴手套,并配合缓慢匀速的手法直接置入鼻胃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的置管方法需要进行改进,弃用镊子改用戴手套配合缓慢匀速的手法置入鼻胃管的方法可提高插管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麻状态下与常规术前未行麻醉时对患者行胃管置入术的差异.方法将8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于术前30min在病房内行胃管置入术,实验组为全麻后行胃管置入术.观察两组患者胃管置入的成功率及在置胃管过程中有无恶心、呕吐、流泪、呛咳、疼痛反应及血压、心率变化.结果实验组1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过程中对照组不适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血压、心率波动范围对照组也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为提高胃管置入成功率,减少术前置入胃管导致患者不适,宜选择在全麻后置入胃管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冷水实验在烦躁患者胃管置入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烦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32),对照组给予常规胃管置入法,观察组在常规胃管置入法基础上,融合冷水实验操作,观察两组在插管时间、不良反应等方面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呛咳、恶心、胃管盘绕、一次成功率、插管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冷水实验应用到烦躁患者胃管置入操作过程中,可有效减少操作的不良反应,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置胃管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120例需置入胃管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插管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插管法--左侧卧位经右鼻孔插管.观察两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第1次成功置管耗时,插管呕吐、呛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第1次成功置管耗时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置管时呕吐、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置胃管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耗时和置管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徒手三步法联合速冻胃管用于急性中毒昏迷患者胃管置入的效果。方法将90例急性中毒昏迷患者按照入院时住院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使用传统方法留置胃管,观察组48例使用徒手三步法联合速冻胃管留置胃管,即将冷冻后胃管置入10~15 cm时,助手向上提拉双侧下颌角,托起舌根部,向下压下颌,置管护士感觉阻力消失,即旋转胃管180°,使管端偏离气管,胃管头端弯曲的方向指向咽后方,管端沿着咽后壁滑行,轻柔地将胃管插入。比较两组患者留置胃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次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三步法联合速冻胃管可有效地提高急性中毒昏迷患者胃管置入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贺章勤  王海兰  谭君花 《华西医学》2014,(11):2138-2140
目的观察改良后胃管置入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需置胃管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胃管置入法,改良组采用改良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患者胃管置入过程中发生呛咳、误吸的情况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胃管留置期间胃内容物反流、胃管滑脱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胃管置入过程中呛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7%、26.7%),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3.3%、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置管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3,P〈0.001);改良组胃管留置期间胃管脱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能减少置入过程中患者发生呛咳情况,提高胃管置入成功率,降低胃管留置期间胃管脱管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艳 《护理学报》2010,17(20):47-48
目的提高人工气道患者胃管置入的成功率,减少反复插管所致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方法将8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去枕后仰卧位的方法置入胃管,观察组采取抬高床头30&;#176;,边插边注气的方法置入胃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43%,观察组为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气道患者采取抬高床头30&;#176;,边插边注气的方法置入胃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常规方法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在气管插管后胃管置入的过程中使用可视喉镜的具体作用和效果。方法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抽取90例气管插管后需要进行胃管置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使用可视喉镜完成操作,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完成操作。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置管前后血路动力学变化情况,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SD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_2);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咽喉损伤、误入气管、呛咳、出血、红肿等。结果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观察组HR、SBP、SDP、MAP、SpO_2与置管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显著HR、SBP、SDP、MAP高于置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HR、SBP、SDP、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呛咳、咽喉损伤、出血、红肿、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后胃管置入使用可视喉镜可以显著提高置管效率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呼气相置入胃管法在难置性胃管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难置性胃管患者的置管方法,提高置管成功率和置管安全性,减轻患者痛苦。方法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收治60例胃管难置性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法,观察组采用呼气相置入胃管法。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前后心率、氧饱和度、颅内压的变化。结果两组胃管1次成功率与总成功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置管后的心率、氧饱和度、颅内压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呼气相置入胃管法置管成功率高,对患者心率、氧饱和度、颅内压的干扰和影响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侧卧位拉舌插鼻胃管法在老年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老年意识障碍并需留置胃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鼻胃管置入法,观察组患者采取侧卧位拉舌鼻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插管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插管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及插管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意识障碍者采用侧卧患者拉舌插鼻胃管法,可明显提高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在留置胃管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将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因病情需要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石蜡油下插胃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插胃管前采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两组留置胃管期间的护理方法基本相同,比较两组的插管效果.结果 观察组置管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小于对照组,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可降低留置胃管带给患者的刺激反应,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