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职化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救医疗体系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立专职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救医疗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本院3406例院前急救病例,其中2826例为急诊科值班医师兼院前急救组(两栖组)与1580例急诊科成立专职院前急救组(专职组)对患者的救治情况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专职组急诊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患者存活率,救治有效率均高于两栖组。结论:专职化院前急救模式能显著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专职化院前急救将成为院前急救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观念的改变,急诊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急诊模式主要是“通道式”,也就是说病人在急诊科进行简单的处置和初步分类后,即转入病房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早期救治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危重病人在急诊过程中相继死亡,错过了有效救治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3.
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两部分,两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一般认为院前与院内衔接的内容包括:院前医生将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接收医院的急诊科预报,院前与医院的信息沟通,建立指挥调度人员、现场急救人员和医院急诊科的三方通话机制;病人送达医院时院前医生与院内接收人员的病情交接;还包括器材、设备的交接或互换,院前院内人员的交流和互补;以及共同参与科学研究等方面。有专家提出建设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绿色通道”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急救医学将急救过程分为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及ICU观察三个阶段。院前急救是指将急、危、重伤病者送入医院前所施行的医疗急救。院前急救对挽救伤者生命意义重大。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院前急救的要求越来越高。我院通过加强急救管理,在提高急救反应能力方面效果显著。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0年1—12月间我院急救病人96例,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针对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急诊室于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16例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状况以及对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即时恰当的护理提高了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存活率.结论 高水平的急救护理队伍以及正确的急救护理方法可以提高患者院前急救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病例呼救类型及救护要点;[方法]2006年1~12月1 995例院前呼救病例,总结分析其呼救病例类型和现场救护要点,提高EMSS水平。[结果]各类呼救类型中以创伤类型呼救比例最高为30.08%,中毒病例最低为5.87%。[结论]通过总结分析呼救病例类型和救护要点可以提高EMSS水平。  相似文献   

7.
8.
急救流程再造在院前急救中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模式,优化院前急救流程,缩短有效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方法对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再造,采用全程无缝隙服务流程,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改进了流程的"瓶颈",使有限的急救资源开放、共享,实现统一的调度和管理。结果急救流程再造后,有利于急救工作标准化管理,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有效急救时间缩短,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较高。结论院前急救实施全程无缝隙服务流程,可提高工作效率及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医疗护理风险,也为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SARS的流行给我们的警示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危机、风险的社会.全球范围内,突发性传染病、自然灾害、资源危机、战争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等随时有可能降临.特别是突发性传染病,可以跨越地界、国界迅速蔓延,当我们无法应对或应对不力时,可能几种危机互相激荡,同时迸发,威胁国家和人民的安全.SARS的流行暴露出我国防治突发性传染病的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不健全.相比之下,在建立了有关应急系统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2010年3月23日奥巴马签署,3月30日签署了医疗保障体系改革补充法案,即"预算协调"法案,标志美国医改立法程序完成.回顾美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从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到克林顿,无不把推动医疗保障改革与实现全民医保作为竞选演讲的亮点与经济内政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国家,其医疗保障体系以法定医疗保险为主,私人医疗保险为辅,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本文在梳理德国医疗保障体系三次改革的基础上,阐述德国当前医保管理模式、医疗保险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对弱势人群进行保障的现状特点,归纳德国医疗保障体系在发挥市场机制、医保福利包设计、提供均等医疗服务、实行家庭医生制度、注重质量和效率的具体经验,进而提出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适时调整医保福利包、逐步建立分级诊疗模式、保障公平的医疗服务以及合理控制医药费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诸多突发事件的挑战。2003年初,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肆虐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12月,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数百万人受灾,近30万人死亡。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冰雪灾害,  相似文献   

13.
关家凤 《现代保健》2013,(6):145-146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护理措施和观察要点,提高出诊和急诊救护的能力,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成功率.方法:总结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1月本科收治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结果:2例死于心跳骤停,2例因心衰死亡.108例患者安全送至病房进一步治疗,未发生意外,有1例患者在送到住院部后过床时突发心律失常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患者良好的配合,细致的观察患者的病情,熟练掌握急诊的急救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很重要很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现代院前急救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充分分析目前中国的院前急救体系,剖析中国院前急救的现状及需求,构建出具有中山特色的院前急救体系。通过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城市院前急救体系的构建,完善EMSS体系,着重加强院前急救的救治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了整体急救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目前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现代社会民众对院前急救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来探讨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全社会参与,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现代院前急救体系。  相似文献   

16.
对我市现有院前急救体系进行调查,深入了解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存在的不足和原因,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院前急救的救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7.
考察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春季SARS的流行,给我们的警示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危机的风险社会。全球范围内突发性传染病、自然灾害、能源危机、战争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等随时可能降临,当我们无法应对或应对不力时,将直接威胁国家和人民的安全。SARS的流行暴露出我国防治突发性传染病的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不健全。相比之下,建立了有关应急系统的国家,损失要小很多。  相似文献   

18.
延安市院前急救模式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况 2003年1月20日成立的延安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是延安市建设院前急救体系的一个改革探索,该指挥中心隶属于市卫生局,主要负责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的统一指挥调度工作,具体的院前急救业务工作,由延安市区五个具备一定院前急救实力的医院下设的急救站分片承担.以"120"专线电话为主,与"122"、"110"、"119"专线实现并网联动机制[1],形成统一的院前急救通讯网络指挥系统.急救指挥中心在第一时间接到"120"呼救电话,或兼听到"122"交通肇事、"110"匪警、"119"火警有伤病员时,指挥中心根据伤病员所处位置,在1分钟内调派就近急救站出车赶赴现场救治.如果发生群死群伤的大型灾害事故,指挥中心在调派第一组急救队赴现场的同时,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与此同时,调派其他急救队前去增援.若有必要,由有关领导组成的院前急救指挥领导小组会乘急救指挥车赶赴现场,与有关部门一起进行救援工作的现场指挥.经过十个多月的运行,这种新的院前急救模式,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切合我市实际,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在地市区域范围内,有一定可供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急救知识和院前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方法选取合肥师范学院2014-2015学年选修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168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自制《意外伤害调查问卷》在《意外伤害与急救》课程授课前和授课后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授课前当面对意外伤害事件时,168名(100.00%)大学生会选择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其中35名(20.83%)大学生拨打完电话后,会离开现场;133名(79.17%)大学生在拨打完电话后,会在急救人员到现场之前安抚病人。授课前仅有27.38%的大学生在拨打120急救电话时,能提供现场伤员的病情,授课后比例(63.69%)明显提高,授课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授课后,大学生在拨打120急救电话时能告知意外伤害人数、有无意识丧失的伤员、有无大出血的伤员及有无骨折的伤员者比例明显高于授课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授课前知晓运动挫伤后应制动冷敷、开水烫伤后应用流动清水冲患处20min、食物中毒应饮大量清水及催吐、心脏骤停应立即行心肺复苏、对骨折伤员处理应制动固定、对大出血伤口应先止血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2.50%(21人)、22.62%(38人)、8.93%(15人)、7.74%(13人)、25.00%(42人)和80.36%(135人),授课后学生对这几项急救处理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授课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通过普通网络、专题讲座、普通课程及课程加在线植入4种形式获取急救知识的比例分别为61.31%(103人)、64.29%(108人)、61.31%(103人)及84.52%(142人)。通过课程加在线植入形式学习急救知识的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者比例(73.94%,105/142)明显高于其他3种教学形式。结论开设大学生意外伤害与急救课程,可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率和院前急救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