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快速血浆反应素(RPR)高滴度(≥1:16)的妊娠梅毒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便选择更好的治疗时机与方案。方法:根据孕妇孕周,将116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即早孕组(63例),中孕组(36例)和晚孕组(17例)。各组均予规范苄星青霉素驱梅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结果:63例早孕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死胎、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36例中孕组患者经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出现死胎1例,死胎发生率2.78%;17例晚孕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出现死胎2例,死胎发生率11.76%;早孕组与中孕组妊娠结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死胎率明显高于早、中孕两组,妊娠结局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对孕妇行产前梅毒筛查并积极治疗,即使是RPR高滴度患者也可得到理想的治疗结果,能很好地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孕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梅毒治疗时机不同分为观察组(n=75)、对照组(n=75),两组均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孕早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照组孕中晚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新生儿娩出时情况、新生儿预后情况、不同RPR滴度下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观察组为6.67%,低于对照组(1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出生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梅毒感染占比与对照组比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RPR滴度≤1∶8时,新生儿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孕妇RPR滴度1∶8时,观察组新生儿梅毒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可减少妊娠期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阻断梅毒垂直传播,改善新生儿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2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60例同期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治疗时机分为四组:A组(14例)在孕12周内予以驱梅治疗,B组(18例)在孕28周后予以治疗;C组(24例)整个孕期均进行驱梅治疗;D组(16例)孕期未给予驱梅治疗。比较两组及观察组不同治疗时机、TRUST滴度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流产、死胎发生率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先天梅毒、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RUST滴度≥1∶8时明显高于TRUST滴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81.4%)明显高于A组(50.0%)、B组(55.6%)及C组(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大小依次为:D组>B组>A组>C组;A组新生儿情况明显好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组次之。结论:抗梅毒治疗时机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的妊娠合并梅毒病例62例进行观察,回顾本组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8例在妊娠≤12周予以青霉素抗梅毒治疗(A组)、24例在妊娠12周行抗梅毒治疗(B组)。分析两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并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孕妇足月分娩率为89.47%,高于B组(66.67%),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较B组低(10.53%vs 33.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86.84%)正常新生儿率高于B组(57.89%);且A组(2.63%)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明显较B组(21.05%)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文化程度低、抗梅毒治疗时间晚和高RPR滴度均是导致妊娠期梅毒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期梅毒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低、抗梅毒治疗时间晚和高RPR滴度等。早期足量规则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避免不良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存活率,避免先天梅毒儿。  相似文献   

5.
《中国性科学》2015,(6):90-93
目的:探究与分析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对母婴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晚期妊娠合并梅毒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入院的30例晚期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情况及孕妇血RPR滴度与先天性梅毒儿并发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妊娠结局为足月产、早产、死胎死产及产褥感染相比组间均具有明显差异(χ2=4.34,P0.05;χ2=4.19,P0.05;χ2=3.91,P0.05;χ2=3.96,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预后为正常新生儿、窒息儿、低体重儿、先天性梅毒儿、潜伏期梅毒儿及新生儿死亡相比组间均具有明显差异(χ2=9.67,P0.05;χ2=5.25,P0.05;χ2=5.11,P0.05;χ2=5.28,P0.05;χ2=4.56,P0.05;χ2=4.56,P0.05)。观察组孕妇血RPR1∶8与观察组孕妇血RPR1∶8发生肝功能异常与骨损害相比组间有明显差异(χ2=5.66,P0.05;χ2=5.47,P0.05)。结论: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可对母婴健康造成影响,对梅毒行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可降低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妊娠梅毒患者772例母婴梅毒传播阻断效果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干预时机及妊娠梅毒患者血清滴度水平与母婴梅毒传播阻断效果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全程随访的772例妊娠梅毒患者,根据患者孕期实施长效青霉素干预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28周)、晚期干预组(28~35周)及未干预/不完整干预组,同时根据妊娠梅毒患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水平分为低滴度组(≤1:4)、中滴度组(1:8~1:16)及高滴度组(>1:16),研究相同干预时机不同血清TRUST水平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相同滴度水平下不同干预时机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535例接受规范治疗干预的患者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及新生儿死亡;237例未干预/未完整干预的患者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出生儿、新生儿死亡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2.11%,2.95%,6.75%,1.27%和10.13%;患者在早期(<28周)或晚期(28-35周)接受规范干预均能够获得满意的干预效果;未干预/不完整干预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规范干预者(P<0.05);未干预/不完整干预妊娠梅毒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与血清滴度水平有关(P<0.05)。结论规范青霉素治疗能使妊娠梅毒患者避免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即使在孕28~35周接受规范干预,仍能获得理想效果;妊娠梅毒患者发生先天梅毒儿、死胎的危险性与血清TRUST滴度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100例医院收诊行常规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再选取100例未采取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围产儿预后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100例患者中,2例流产、12例早产、2例死胎、84例足月产;对照组100例患者中,13例流产、42例早产、11例死胎、34例足月产,观察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0例新生儿中,1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4例新生儿死亡、13例先天性梅毒、6例宫内胎儿窘迫;对照组100例新生儿中,3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24例新生儿死亡、43例先天性梅毒、22例宫内胎儿窘迫,观察组新生儿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严重影响了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青霉素治疗妊娠期梅毒对产妇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北妇女儿童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18例妊娠期梅毒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入院后以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观察组入院后以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的妊娠结局,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外周血TNF-α?IL-2?IL-4水平,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滴度阴性率。结果观察组正常妊娠产妇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早产?流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常新生儿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TNF-α?IL-2?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2?IL-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RPR?TPHA滴度阴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治疗妊娠期梅毒能够改善产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还能降低产妇外周血TNF-α?IL-2?IL-4水平,提高血清RPR?TPHA滴度阴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联合苄星青霉素对妊振合并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变化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高新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41例给予苄星青霉素+乌灵胶囊治疗,对照组40例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血清RPR滴度、母体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各维度(社会、躯体、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结果:观察组血清RPR滴度1∶8者所占比例为95.12%(39/41),高于对照组62.50%(25/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7.32%(3/41),低于对照组25.00%(10/40);足月儿所占比例为92.68%(38/41),高于对照组75.00%(3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2.20%(5/41),低于对照组30.00%(12/40);正常新生儿所占比例为87.80%(36/41),高于对照组70.00%(2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7%(7/41),对照组为10.00%(4/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社会、躯体、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振合并梅毒患者给予苄星青霉素与乌灵胶囊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血清RPR滴度、生活质量及母婴结局,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治疗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分为A组(孕期≤12周)、B组(孕期12~27周)、C组(孕期≥28周),三组患者均给予规范、足量的抗梅毒治疗。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母婴梅毒RPR滴度情况。结果:A组梅毒孕产妇的足月分娩率88.5%显著高于B组的55.6%及C组的55.6%(P0.05);A组梅毒孕产妇的早产率是11.5%显著低于B组33.3%及C组的37.0%(P0.05);三组孕产妇的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B组、C组新生儿(P0.05);A组母婴梅毒RPR滴度均显著低于B组、C组母婴梅毒RPR滴度(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孕产妇及早给予抗梅毒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足月分娩率、降低早产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妊娠期合并细菌性阴道炎对妊娠结局的临床影响,以及有效治疗对改善细菌性阴道炎导致的异常妊娠结果的作用。方法: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接受不同的临床治疗,并选50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未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流产、早产、胎膜早破、新生儿鹅口疮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对比。结果: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为92.0%。治疗组异常妊娠结果发生率为4.0%,未治疗组异常妊娠结果发生率为28.0%。经检验,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21.43,P0.01)。药物治疗能大大降低异常妊娠结果发生率。对照组异常妊娠结果发生率为2.0%,未治疗组异常妊娠结果发生率为28.0%。经检验,具统计学意义(χ~2=26.51,P0.01)。细菌性阴道炎能增加异常妊娠结果风险。结论:健康的阴道环境,有利于妊娠的正常进行。妊娠期合并细菌性阴道炎,能增加异常妊娠结果的发生率,有效治疗能有效改善细菌性阴道炎导致的异常妊娠结果。妊娠期妇女在确诊患有细菌性阴道炎后,应立即进行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妊娠特异性皮肤病(SDP)患者围生期的转归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4月在我院皮肤科及妇产科就诊的SD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DP组男婴52例,女婴38例。新生儿平均体质量(3.22±0.06)kg,孕妇剖宫产率52.63%,妊娠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1.58%,新生儿总的不良围生转归发生率为22.11%,与非SDP围生孕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海地区SDP患者胎儿平均体质量高,妊娠并发症多,不良的围生结局发生较多,需要进一步增加SDP中少见的临床亚型样本含量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开始治疗妊娠梅毒对妊娠结局影响性,以期降低妊娠梅毒并发症。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110例妊娠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现同一种治疗妊娠梅毒方案,但在不同孕周进行治疗,分别是在16周和≤16周,分别称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对新生儿娩出和妊娠结局影响性。结果:观察组阿氏评分、体重分别为(8.99±1.13)分、(3.61±0.56)kg,对照组阿氏评分、体重分别为(6.78±0.95)分、(2.68±0.45)kg,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在呼吸、心率上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妊娠结局共有异常2例,发生率为3.64%,正常足月活婴占96.36%;对照组妊娠结局中共有异常11例,发生率20%,正常足月活婴占80%,观察组在不良妊娠结局上明显低于对照组,正常足月活婴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16周内对妊娠梅毒进行诊治能有效降低妊娠风险,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探讨妊娠期生殖道感染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分娩的合并生殖道感染孕妇40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孕妇200例为对照组。结果:细菌感染组胎膜早破、宫内窘迫、羊水过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支原体感染组胎膜早破、宫内窘迫、羊水过少、新生儿窒息以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念珠菌感染组胎膜早破、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以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生殖道感染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临床上要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并探讨自拟中药祛疣方外洗治疗妊娠期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医院治疗并分娩的合并妊娠期尖锐湿疣孕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CO2激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中药外洗,观察治疗效果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治愈37例,有效19例,无效4例,复发6例,治疗有效率为93.3%,复发率为10.0%。对照组治愈26例,有效20例,无效14例,复发17例,治疗有效率为76.7%,复发率为28.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妊娠结局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拟中药祛疣方外洗治疗妊娠期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产前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自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确诊感染梅毒的孕妇确诊了妊娠结局的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等,以正常分娩患者为对照组,以不良妊娠结局及先天性梅毒的梅毒孕妇为病例组,用统计学分析,评价影响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及其关联性。结果:共纳入患者26例,首次治疗孕周(OR=2.67;95%CI:1.99-3.59)、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16.89;95%CI:8.46-33.70)、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1.00;95%CI:6.46-18.72)、RPR滴度上1:8(OR=10.62;95%CI:6.69-16.85)、早期梅毒(OR=65.90;95%CI:38.29-113.44)、非青霉素治疗(OR=3.24;95%CI:1.50-6.97)是CS的危险因素;首次治疗孕周(OR=1.34;95%CI:1.22-1.48)、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3.68;95%CI:2.96-4.58)、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46;95%CI:1.38-1.56)、RPR滴度上1:8(OR=3.11;95%CI:2.50-3.85)、早期梅毒(OR=35.83;95%CI:23.60-54.40)、非青霉素治疗(OR=2.71;95%CI:1.74-4.24)是是APOs的危险因素。结论:孕期治疗延后或孕期未完成治疗或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小于4周、RPR滴度越高、早期梅毒感染、非青霉素治疗是CS和APOs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孕期首次治疗延迟、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的缩短、TRUST滴度增加妊娠梅毒CS和APOs发生的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17.
廖琪 《中国性科学》2017,(6):127-129
目的:探讨HPV感染孕妇的HPV分型,以及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产检时发现的249例HPV感染孕妇为研究对象,并取同期未感染HPV的孕妇2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本研究妊娠期HPV感染,高危型主要是16、18、52、58型,低危型主要是6、11型。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是25~34岁之间的生育期女性,其中以单型感染为主。HPV感染组与对照组分娩方式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孕妇产科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宫颈感染HPV型主要为HPV16、18型;25~34岁之间妊娠女性HPV感染率最高。妊娠期HPV感染对妊娠分娩方式没有影响,对产妇产后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多形疹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妊娠多形疹孕妇的体重、性激素水平、免疫学指标及新生儿评分等临床资料,并以26例同期健康孕妇为对照。结果观察组孕妇体重71.5~98.6(81±11.21)kg,对照组为65.3~88.6(71±10.62)kg,两组孕妇平均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游离雌三醇(uE3)水平观察组分别为368±47和65.3±7.96,对照组分别为354±41和63.5±6.54,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液IgA、IgM、IgG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观察组依次为1.76±0.6、11.47±0.49、12.89±1.15和25.86±3.23,对照组依次为1.62±0.54、11.68±0.38、12.33±1.21和24.13±3.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新生儿平均体重及1分钟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妊娠多形疹对孕妇和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妊娠期特异的瘙痒性皮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妊娠期特有的瘙痒性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一直比较混乱,存在争议.2006年提出新的分类将其分为妊娠性类天疱疮、妊娠性多形疹、妊娠特应性皮肤病和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四类.主要概述妊娠期特有的瘙痒性皮肤病的分类、临床特点(包括妊娠期发病的时间)、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鉴别诊断和对胎儿的影响以及不同的处理方法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