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建立和评价多重PCR-反向线点杂交技术(mPCR-RLB)快速同时检测阴道毛滴虫和念珠菌感染的方法。方法分别选择阴道毛滴虫特异性DNA重复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念珠菌属28srRNA至5.8s rRNA间隔序列Ⅱ(ITS2)为靶基因设计一对检测念珠菌的通用引物,构建二重PCR同时扩增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球菌、近平滑念珠菌、都柏林念株菌DNA,然后与通过氨基标记固定在尼龙膜上的各特异性寡核苷核探针杂交,并对女性阴道试子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多重PCR可同时扩增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球菌、近平滑念珠菌、都柏林念株菌临床或标准菌株DNA,上述念珠菌标准菌株可扩增出302~441bp DNA片段,阴道毛滴虫临床株可扩增出262bp DNA片段。6种念珠菌和阴道毛滴虫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可分别与其相应的PCR产物杂交。通过对150例女性阴道试子进行检测,mPCR-RLB检测念珠菌的阳性率为47.33%,阴道毛滴虫的阳性率为6.67%,二者同时阳性率为1.33%。而培养法检测念珠菌阳性率为36.00%,阴道毛滴虫的阳性率为2.00%,二者同时阳性率为0.67%。明显高于培养法(P<0.05)。结论多重PCR-RLB可快速同时检测念珠菌和阴道毛滴虫,为女性阴道炎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STD患者阴道加德纳菌及其他病原菌感染状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STD患者阴道加德纳菌及其他病原菌感染状况。方法收集2003年10月~2004年6月无锡地区682例STD患者的生殖道拭子标本进行阴道加德纳菌(GV)、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生殖支原体(MG)、肺炎支原体(MP)、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检测,女性同时检测念珠菌和滴虫。结果男性STD患者GV阳性率为8.1%,居NG(37.3%),UU(22.7%)之后列第3位;女性GV为28.3%,居念珠菌(42.6%),UU(38.6%)之后也列第3位。结论STD患者GV阳性率较高,在检出的病原菌中居第3位,对STD患者应注重GV的检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阴道异常分泌物702例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锡盟地区STD门诊女性阴道异常分泌物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对本所STD门诊5年来的阴道分泌物异常为主要表现的702例患者进行涂片检查。结果阴道分泌物病原菌检出率为100%,其中淋球菌168例(26.42%),滴虫412例(53.36%),白念珠菌517例(73.24%),加特纳菌516例(74.63%)。结论造成女性阴道分泌物异常的病原菌主要是阴道滴虫、白念珠菌、加特纳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性病门诊中阴道毛滴虫的检验方法,了解其感染状况。方法对383例尿道/阴道炎患者的尿道(阴道)分泌物同时采用湿片观察和培养法进行阴道毛滴虫(TV)的检测。结果在383例尿道/阴道炎患者中TV检出率为8.09%,其中男性尿道炎患者TV的检出率为零,明显低于女性阴道炎患者的21.68%(χ2=56.6,P<0.001),方法学比较显示女性TV检出率湿片检查法(18.18%)和培养法(21.68%)无明显差别(χ2=0.47,P>0.01)。结论性病门诊中TV的感染率占一定比例,均为女性感染;联合采用湿片检查法和培养法来检查阴道毛滴虫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身体不同部位的白念珠菌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PCR方法扩增白念珠菌包含Ⅰ类内含子的编码rRNA的25SrDNA区,根据扩增条带大小进行基因分型:A型(~450bp),B型(~840bp),C型(~450bp和~840bp)。结果 60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中,54例由白念珠菌感染所致,其中表现为非复发性感染者39例,复发性感染者15例;同时从2个或2个以上部位分离到白念珠菌的病例共32例(32/54),其中非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19例(19/39),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13例(13/15)。从54例白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的阴道、肛门、口腔部位共分离到92株白念珠菌,其中A型80株,B型8株,C型4株。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基因型相同者24例(24/32),不同者8例(8/32)。结论 在白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中,主要以A型白念珠菌为主,B型、C型所占比例较少,且多分离自非阴道部位。在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中,身体其他部位念珠菌的定植率高于非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肠道菌库理论在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反复发作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因、致病菌的菌种特征。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及API-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对门诊就诊661例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到的332株致病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对4种抗真菌药进行药物敏感检测。结果总感染率为69.45%共分离菌种6种。339株念珠菌,其中白念珠菌为288株占85%,光滑念珠菌23株占6.8%,热带念珠菌12株占3.54%,克柔念珠菌7株占2%,近平滑念珠菌4株占1.18%,光滑假丝酵母菌4株占1.18%,酿酒酵母菌1株占0.29%。结论本地区念珠菌性阴道炎主要的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是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  相似文献   

7.
STD就诊者阴道加特纳菌及其它病原体感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女性STD就诊者阴道加特纳菌(GV)及其它病原菌的感染情况.方法:检测疑为STD患者标本890份(患者组)和健康人标本120份(对照组),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患者解脲脲原体(Uu)、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阴道加特纳菌(GV),同时用超高倍显微诊断系统在相差视野下镜检念珠菌(CD)和阴道毛滴虫(TV).结果:STD患者组GV的阳性率为32.14%在CD(40.11%)之后占第2位、对照组GV的阳性率为7.5%.结论:STD患者GV阳性率较高,对STD患者应注意GV的检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国内首株从病人体内分离的阴道加德纳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道加德纳菌是引起人细菌性,非特异性阴道炎和尿道炎的病原菌之一,患者多为多个性伴者,国内还未见报道。我们从尿道炎患者体内分离到首株阴道加德纳菌,并进行了生长特性、细胞形态、生化反应、抗生素敏感性、G+cMo1%,扫描电镜及菌体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等方面的鉴定。其分解尿素和过氧化氢酶阳性的特点说明该菌可能为一新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的检验结果,并探讨各项检查在诊断﹑治疗阴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维护女性身心健康将起到积极作用。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间120例阴道分泌物检查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120例女性阴道洁净度和感染病原体的临床观察,阴道洁净度:Ⅰ度10例(8.3%),Ⅱ度44例(36.7%),Ⅲ度33例(27.5%),Ⅳ度33例(27.5%)。Ⅳ度患者中白假丝酵母菌、加特纳球菌和滴虫的检出率明显的高于Ⅰ度、Ⅱ度和Ⅲ度(P0.05)。≥56岁组患者中非特异性阴道炎比例明显的高于20~25岁组、26~35岁组和36~45岁组以及46~5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中非特异性阴道炎比例均明显高于滴虫性阴道炎和念珠菌性阴道炎(P0.05)。结论:临床中女性阴道炎病原菌主要为真菌和细菌以及滴虫,且年龄在≥56岁以上的女性病原体感染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和分析本院284例不同年龄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检验结果,主要针对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念珠菌、滴虫和线索细胞查出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和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共同收治的284例阴道炎病人,通过对患者分泌物的检查结果做回顾性研究。根据年龄将病人划分5个小组:A组为20岁及以下病人,14例;B组为21~30岁,135例;C组为31~40岁,82例;D组为41~50岁,32例;E组为51岁及以上,21例,所有的采集数据使用χ2检验。结果:A、B、C、D和E组患者阴道洁净度Ⅰ~Ⅳ查出率依次为4.23%、35.56%、44.01%、16.20%;念珠菌、滴虫和线索细胞查出率依次为16.31%、1.43%和9.11%。5组在清洁度Ⅰ和Ⅱ度两项总指标对比中,A组最高,为70.23%,Ⅲ和Ⅳ两项总指标对比中,E组最高,为72.73%,同时B组在清洁度Ⅲ度和念珠菌检出率上都是第一,E组在清洁度Ⅳ度检出率第一,D组在滴虫和线索细胞的检出率都是第一。结论:通过本研究表明本区域的女性阴道炎防治现状不容小觑,不同年龄的病人由于自身和环境等因素造成患病的情况差异比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适合于检测男、女两性泌尿生殖道中阴道毛滴虫(TV)的取材方式和检验方法,以提高TV的阳性检出率。方法:对211例患者的尿道(阴道)分泌物和尿液采用湿片观察、培养法和湿片+培养法分别进行TV的对照检测。结果:在138例男性患者中泌尿生殖道共检出TV 18例(13.0%),在73例女性患者中泌尿生殖道共检出TV 49例(67.1%)。男性患者尿液和尿道分泌物培养法对TV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x2=133,P>0.05);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培养后TV检出率显著高于尿液的TV检出率(x2=19.4,P<0.005)。培养法、湿片+培养法与湿片观察相比,女性阴道分泌物中TV的检出率差异均有显著性(x2=4.17,P<0.05;x2=5.14,P<0.05)。女性尿液培养检测T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低(48.9%,96.2%)。结论:男性滴虫性尿道炎可采用尿液检测TV,在女性患者检测TV可采用湿片+培养法,该方法可作为性传播性疾病(STD)高危人群筛检TV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阴道滴虫的感染情况,并为其防治工作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前往本院收治的9549例妇科患者,对其阴道口分泌物通过悬滴法及快速吉氏染色法进行阴道滴虫的检测,其中显微镜下观察到阴道滴虫者为阳性,对患者的主要表现症状以及感染情况在年龄、季节、文化程度、地域、知晓情况的分布情况以及感染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549例进行健康检查的女性中共有264例呈阴道滴虫阳性,感染率为2.76%。31~40岁的女性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女性,春季的感染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城市户口的女性的阴道滴虫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农村户口的女性(P0.05),同时对阴道滴虫相关知识有了解的女性其感染率也显著低于无了解的女性(P0.05),而不同文化程度的女性其感染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地区女性阴道滴虫的感染情况较好,可以通过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季节性预防等方式以确保女性的身心健康。同时对出现白带增多及外阴瘙痒症状的女性应尽早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CR检测阴道毛滴虫的引物筛选和条件优化。方法 从文献中筛选TVA5-TVA6、TV1-TV2、TVK3-TVK73对引物进行比较,每种PCR对引物、Mg2+、dNTPs、Taq酶4个因素,每个因素取3个浓度水平,使用Taguchi法进行优化,筛选出每种PCR的较佳反应条件。在较佳反应条件下,比较3种PCR的敏感性。用培养法及PCR法检测阴道拭子标本,初步评价敏感性最高的PCR方法。结果 3种PCR法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TVK3-TVK7PCR的敏感性最高。25份临床拭子标本中,培养法检测出7份阳性标本,TVK3-TVK7PCR方法检测出8份,所有培养法检测阳性的标本经PCR方法检测的结果均为阳性。结论 TVK3-TVK7PCR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检测阴道毛滴虫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阴道毛滴虫病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常无症状,并可导致不良的临床后果。阴道毛滴虫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发现了与毛滴虫一宿主相互作用及毛滴虫病发病机制有关的蛋白家族和新的表面蛋白。新的分子诊断技术提高了对阴道毛滴虫感染的流行情况及其与其他性病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认识。目前该病未得到控制,且存在日益增多的耐药现象。建议对高危人群应用新诊断方法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阴道加德纳菌对不孕不育女性患者生育的影响,分析经过系统治疗阴道加德纳菌转阴后的怀孕几率。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不孕不育女性患者,阴道加德纳菌涂片检查阳性并且经过系统治疗后的女性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以检测阴道加德纳菌涂片检查阳性,没有接受系统治疗的50例作为阳性对照组。以同时期在孕前检查为正常健康女性,在其孕前检查时取标本,婚前检测及婚后1年中每个月来我院检查一次阴道加德纳菌为阴性者,入选50例为阴性对照组。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女性阴道分泌物的加德纳菌。结果:实验组的成功生育几率为90%(45/50),阳性对照组的生育几率为30%(15/50),阴性对照组的生育几率为96%(48/50)。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性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加德纳菌对女性的生育有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阴道加德纳菌和细菌性阴道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阴道加德纳菌( Gardnerella vaginalis,Gv)与细菌性阴道病( Bv)的相关性,采用荧光标记抗体染色技术对 150例临床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的患者分泌物涂片和 100例正常对照者的分泌物涂片进行 Gv的检出;结果显示,患病组 Gv检出率( 59%)明显高于对照组( 25%), P< 0.01;患病组分泌物湿片“线索细胞”阳性的涂片( 140例)中, 96%( 135/140)的“线索细胞”周围显示吸附的细菌是 Gv,提示 Gv和 Bv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Cv是 Bv的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17.
The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 many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remains suboptimal.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is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infections caused by Trichomonas vaginalis in East European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the present guidelines recommend: (i) to encourage examination of the wet mounts of vaginal exudates, instead of stained smears, at all clinical settings; (ii)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s (NAATs) or culture could be employed if no trichomonads are detected on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the wet preparation and there is a strong indication of infection and (iii) the use of NAATs is encouraged in screening, using non‐invasive specimens, or high volume testing situations. In the absence of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commercial NAAT systems, tests developed in‐house should be validated using obtainabl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quality assured strictly. Individual East European countries may be required to make minor national adjustments to these guidelines as a result of lack of accessibility to some reagents or equipment, or laws in a specific count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两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男性尿道炎患者尿液中阴道毛滴虫感染状况,评价两种巢式PCR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性病门诊就诊的1 088例男性尿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尿道拭子标本做分泌物涂片镜检、阴道毛滴虫湿片检测以及淋球菌培养,同时收集尿液标本提取DNA,针对阴道毛滴虫重复基因组和β微管蛋白基因,采用两种巢式PCR法检测尿液中阴道毛滴虫。 结果 湿片法检测阴道毛滴虫的阳性率为0,而两种巢式PCR法均检测出29例阳性标本,阳性率为2.67%,且两种巢式PCR法检测出的阳性标本一致。 结论 与湿片法相比,巢式PCR法检测男性尿液标本阴道毛滴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