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证据显示,与临床常规降脂比较,对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施行强化降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可进一步获益。 目的:比较2种降脂治疗策略对既往有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病史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的影响。 设计、地点及研究对象:IDEAL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盲法终点评价试验。试验于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在北欧190个心脏病急救单位和专家诊所进行,中位随访时间为4.8年。试验人选8888例有急性MI病史的患者,年龄≤80岁。 干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d;n=4439)或常规剂量辛伐他汀(20mg/d;n=4449)治疗。 主要终点:主要冠脉事件的发生定义为冠脉死亡、证实有非致命性急性MI或心脏骤停复苏。结果:治疗期间,辛伐他汀组平均LDL—C水平为104mg/dL(SE,0.3),阿托伐他汀组为81mg/dL(SE,0.3)。辛伐他汀组有463例(10.4%)患者发生了主要冠脉事件,阿托伐他汀组为411例(9.3%)(风险比[hazardratio,HR],0.89;95%CI,0.78—1.01;P=0.07)。两组发生非致命性MI者分别为321例(7.2%)和267例(6.0%)(HR,0.83;95%CI,0.71—0.98;P=0.02)。但是另外两个一级终点组分的发生率两组末见显著差异。两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者分别为608例和533例(HR,0.87;95%CI,0.77—0.98;P=0.02)。辛伐他汀组发生任何一种冠脉事件的患者有1059例,阿托伐他汀组898例(HR,0.84;95%CI,0.76—0.91;P〈0.001)。两组发生非心血管死亡者分别为156例(3.5%)和143例(3.2%)(HR,0.92;95%CI,0.73—1.15;P=0.47)。各种原因所致死亡:辛伐他汀组374例(8.4%),阿托伐他汀组366例(8.2%)(HR,0.98;95%CI,0.85—1.13;P=0.81)。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凶非严重性不良事件而停药的比例较高;因转氨酶升高分别导致43例(1.0%)和5例(0.1%)患者停药(P(0.001)。两组罕见严重肌病及横纹肌溶解。 结论:研究表明,在既往有MI的患者,强化降低LDL—C并不能显著降低主要冠脉事件的一级终点,但是能降低其他复合二级终点及非致命性急性MI的危险。心血管死亡率或全因死亡率没有差异。强化降低LDL—C可使MI患者获益,而且不增加非心血管死亡率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背景:用来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作后他汀类药物治疗时机及强度对临床预后影响的资料很有限。目的:比较早期强化与晚期次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对ACS患者疗效。设计、机构和受试者:1999年12月29日至2003年1月6日期间,在纳入A-Z试验Z阶段的ACS患者中进行的一项国际、随机、双盲试验,2265例ACS患者服用辛伐他汀40mg/d1个月,随后换为80mg/d,另2232例患者服用安慰剂4个月,随后服用辛伐他汀20mg/d。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因ACS再入院和脑卒中复合发生率。随访期最短6个月,最长24个月。结…  相似文献   

3.
背景:关于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阿昔单抗在经氯吡格雷600mg预治疗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作用,尚无专门研究进行评估。目的:评价阿昔单抗是否与氯吡格雷600mg预治疗后接受PCI治疗的高危ACS患者的临床获益相关联。设计、地点和患者: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间,共纳入2022例接受PCI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平均年龄66岁),进行了一项国际性、多中心、随机化、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干预措施:患者被分配接受阿昔单抗[首先给予0.25mg/kg推注,随后0.125μ,g/(kg·min)(最大量为10μg/min)输注12h;并给予肝素70U/kg]或安慰剂(推注并输注12h,并予肝素140U/kg)。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至少2h接受氯吡格雷600mg以及阿司匹林500mg(口服或静脉注射)。主要观察指标:一级终点是在随机化后30d内死亡、心肌梗死或急诊靶血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二级终点是院内大出血或局限性出血的发生率。结果:2022例患者中1012例接受阿昔单抗,1010例接受安慰剂。阿昔单抗组中出现一级终点的患者为90例(8.9%),而安慰剂组中为120例(11.9%),阿昔单抗组风险下降25%(RR0.75,95%C10.58~0.97;P=0.03)。在无肌钙蛋白水平升高的患者中,阿昔单抗组与安慰剂组之间一级终点发生率无差异[4.6%(23/499)vs4.6%(22/474),RR0.99,95%CI0.56~1.76;P=0.98]。  相似文献   

4.
背景: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在世界范围的急剧增加已成为倍受关注的严重健康问题。目的:评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作用对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心血管病和高血压发病危险的影响。设计、地点和受试人员:于1998年7月至2001年8月,在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挪威、丹麦、瑞典、芬兰、以色列和西班牙进行的跨国、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总共1429例IGT患者被随机,其中61例(占总数的4%)因不符合IGT或缺乏随机后资料而被排除。其余1368例患者进入改良的意向-治疗分析。男性(49%)及女性(51%)受试者平均(SD)年龄为54.5(7.9)岁,平均体重指数30.9(4.2)。平均随访时间为3.3(1.2)年。干预:IGT患者随机接受安慰剂(n=715)或阿卡波糖(n=714)100mg,3次/d。主要观察指标:重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血管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事件和周围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压(≥140/90mmHg)的发生。结果:341例(24%)患者提前中止试验,其中阿卡波糖治疗组2ll例,安慰剂组130例;这些患者亦予随访。用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下降49%(风险比[hazard ratio,HR],0.5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28~0.95,P=0.03),绝对危险降低2.5%。在心血管事件,以降低心肌梗死发病风险为主(HR,0.09;95%CI,0.01—0.72;P=0.02)。此外,阿卡波糖还与新发高血压相对风险下降34%(HR,0.66;95%CI,0.9—0.89;P=0.006)、绝对风险降低5.3%相关。即使在校正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后,阿卡波糖治疗仍能显著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HR,0.47;95%CI,0.24—0.90;P=0.02)和高血压(HR,0.62;95%CI,0.45—0.86;P=0.004)的危险。结论:研究提示,用阿卡波糖治疗IGT患者可显著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住院早期48h内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其对近、中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所有临床确定为UA患者入院24h内采空腹静脉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对总胆固醇(TC)≥4.68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患者则按随机原则分为辛伐他汀10mg组与30嘴组:①10mg组52例,辛伐他汀10mg/d;②30mg组53例,辛伐他汀30mg/d。分别于服药后3个月、6个月时复查血脂,同时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辛伐他汀10mg与30mg均能有效降低UA患者血清TC及LDL—C水平,其中30mg组降低TC及LDL—C疗效明显优于10mg组。2组之间各时间段的达标率差异显著(3个月时TC为30.8%比17.6%,LDL—C为32.7%比19.2%。P〈0.05;6个月时TC为41.2%比25.5%,LDL—C为47.1%比27.6%,P〈0.05);随访期间辛伐他汀30mg组心肌梗死发生率、再住院率及血管重建率明显低于10mg组。结论2种剂量辛伐他汀应用于UA早期均能安全、有效降低UA患者血清TC及LDL—C水平,辛伐他汀30mg疗效明显优于10mg。  相似文献   

6.
背景:确定不同降压药物的相对获益或损害的确定常常受比较研究复杂队列的影响。网络汇总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集中了直接和间接证据,可更好地判定降压治疗的危险和获益。目的:对现有各种一线降压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的临床试验证据进行总结,评估指标为主要心血管病终点和全因死亡率。数据来源和研究选择:采用汇总分析、MEDLINE检索以及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发表的杂志综述,从中挑选出以心血管病终点作为结局的长期随机对照试验。入选的研究包括安慰剂对照试验、空白对照试验和活性药物对照试验。数据提取:用网络汇总分析综合分析同一试验内不同药物的直接比较与其他试验的间接证据。间接比较保留试验内随机结果,用于采用同一种治疗手段的试验。数据综合:数据来自42项临床试验,共有192478例患者随机采用包括安慰剂在内的7种主要治疗方案。对于所有结局指标,小剂量利尿剂均优于安慰剂:冠心病(CHD;RR,0.79;95%可信区间[CI],0.69~0.92);充血性心力衰竭(CHF;RR,0.51;95%CI,0.42~0.62);脑卒中(RR,0.71;0.63~0.81);心血管病事件(RR,0.76;95%CI,0.69~0.83);心血管病死亡(RR,0.81;95%CI,0.73~0.92)和总死亡(RR,0.90;95%CI,0.84~0.96)。对所有结局,没有一种一线治疗方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CCBs)、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显著优于小剂量利尿剂。与CCBs相比,小剂量利尿剂了减少心血管病事件(RR,0.94;95%CI,0.89~1.00)和CHF(RR,0.74;95%CI,0.67~0.81)的危险性;与ACE抑制剂相比,减少了CHF(RR,0.88;95%CI,0.80~0.96)、心血管病事件(RR,0.94;95%CI,0.89~1.00)和脑卒中(RR,0.86;95%CI,0.77~0.97)的危险性;与β-受体阻滞剂相比,减少了心血管病事件(RR,0.89;95%CI,0.80~0.98)的危险性,与α-受体阻滞剂相比,减少了CHF(RR,0.51;95%CI,0.43~0.60)和心血管病事件(RR,0.84;95%CI,0.75~0.93)的危险性。各种治疗引起的血压变化相似。结论:小剂量利尿剂是预防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最有效的一线药物。临床实践和治疗指南应体现这一论点,未来试验应将小剂量利尿剂作为标准临床对照药物。  相似文献   

7.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阿斯匹林联合短期氯吡格雷(c1opidogrel)治疗比单纯阿斯匹林治疗更能减少栓塞并发症。但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尚不明了。而且,尽管目前的临床数据提示PCI前开始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有益,但是尚无这种治疗实际应用的前瞻性研究。目的:评价PCI后长期(12个月)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治疗的益处,确定术前开始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治疗的益处。结果:1年时,氯吡格雷长期治疗可使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复合终点的危险性相对减少2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9%-44.4%;P=0.02;下降绝对值,3%)。PCI前应用氯吡格雷并不能显著降低28天死亡、心肌梗死或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复合终点的危险性(下降18.5%;95%CI,-14.2%-41.8%;P=0.23)。但是在预先规定的亚组分析中,至少于PCI前6小时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该终点相对危险性下降38.6%(95%CI,-1.6%-62.9%3P=0.051),PCI前不足6小时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该危险性并无减少。1年时严重出血的危险性增加,但是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氯吡格雷组8.8%,安慰剂组6.7%3P=0.07)。结论:PCI后长期(1年)氯吡格雷治疗可显著降低不良缺血事件的危险性。PCI前至少3小时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并不减少28天事件发生率。但是亚组分析提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与PCI时间间隔较长则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尽管治疗方法不断进展,但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死亡率依然较高,加用抗栓药物的临床效果尚不清楚(特别是对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 目的:评价磺达肝癸钠(一种Xa因子抑制剂)对STEMI患者的作用。将早期使用磺达肝癸钠并连续给药8天与常规治疗(无普通肝素[unfrectionated heparin,UFH]使用指征者给予安慰剂[第1亚组]或者在使用普通肝素48小时后再给安慰剂8天[第2亚组])进行比较。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对磺达肝癸钠2.5mg(每日1次)或对照治疗8天进行随机双盲比较,12092例STEMI患者来自41个国家的447家医院(2003年9月至2006年1月)。从第3天至第9天,所有患者均按原始随机分配接受磺达肝癸钠或安慰剂治疗。 主要观测指标:30天死亡或再梗死复合事件(主要终点)以及9天和最后随访(3个月或6个月)时二次评估。 结果:磺达肝癸钠组6036例患者中585例(9.7%)发生30天死亡或再梗死,显著低于对照组(6056例中有677例;11.2%)(风险比[hazard ratio,HR],0.8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7—0.96;P=0.008;绝对危险降低1.5%;95%CI,0.4%-2.6%)。这些益处见于第9天(安慰剂组537例[8.9%]比磺达肝癸钠组444例[7.4%];HR,0.83:95%CI,0.73—0.94;P=0.003)和随访结束时(安慰剂组857例[14.8%]比磺达肝癸钠组756例[13.4%];HR,0.88;95%CI,0.79—0.97;P=0.008)。在整个研究期间,死亡率明显降低。不同肝素使用亚组磺达肝癸钠的作用相似。然而,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没有获益。第2亚组中其他患者磺达肝癸钠预防30天(HR,0.82;95%CI,0.66—1.02;P=0.08)及随访结束时(HR,0.77;95%CI,0.64—0.93;P=0.008)死亡或再梗死事件的效果优于普通肝素。接受溶栓治疗(HR,0.79;P=0.003)及未接受任何再灌注治疗(HR,0.80;P=0.03)的患者获益明显。磺达肝癸钠治疗组9天时具有严重出血减少(安慰剂组79例比磺达肝癸钠组61例;P=0.13)、心脏填塞发生率降低(48例比28例;P=0.02)的倾向。 结论:磺达肝癸钠可显著降低STEMI患者(特别是未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和再梗死率。而且不增加出血和卒中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早期应用40mg/d辛伐他汀的安全性或有效性。方法 将187例随机分成两组:40mg组:93例,40mg/d辛伐他汀;20mg组:94例,20mg/d辛伐他汀,随机一年观察调脂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两组住院期和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辛伐他汀40mg组和20mg组治疗2个月和半年,均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P均〈0.01),且按照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40mg组在治疗2个月和半年后的总达标率、TC达标率、LDL—C达标率均显著优于20mg组(P均〈0.05)。40mg组住院期及复发性心绞痛(AP)、心力衰竭、心率失常发生危险期明显较20mg组减少(P〈0.05)。随访期复发性AP、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心力衰竭、需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冠脉旁路移植术(PTCA/CABC)、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和心率失常发生40mg组明显比20mg组减少(P〈0.05)。ACS患者早期应用40mg辛伐他汀不良反应轻微,与20mg组相似。结论 ACS患者早期应用40mg/d辛伐他汀治疗,能有效降脂,提高达标率,减少住院期和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且安全、耐受性好,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选择该院临床确诊为ACS的老年(〉60岁)患者,其总胆固醇(TC)≥4.6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年龄60~77岁。入院24h内空腹采静脉血测定血脂等生化指标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24h后即服辛伐他汀40mg,每晚服药1次,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4周、12周测定TC、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及hsCKP,上述检查结果进行自身对照比较定期随访6个月并观察上述指标变化,观察终点为辛伐他汀治疗后的6个月或开始治疗心脏事件发生后。结果 服药后4周、12周的TC、LDL—C、hsCK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12周后TC、LDL-C和hsCRP水平较4周下降更明显。结论 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40mg/d,能有效地降脂,提高达标率,明显抑制炎症因子,对临床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辛伐他汀组35例,阿托伐他汀钙组35例。3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入院后48小时内,辛伐他汀组开始口服西之达20 mg,1天1次,阿托伐他汀钙组开始口服阿乐10 mg,1天1次,连续用药6个月。结果:1年后随访,对照组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43.3%;辛伐他汀组发生率20.0%;阿托伐他汀钙组发生率22.9%。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组均无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危险的发生,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决明调脂胶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决明调脂胶囊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高血脂患者的疗效。方法116例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决明降脂胶囊加辛伐他汀组(治疗组),1:3服决明降脂胶囊1.5g,3次/d,同时睡前服辛伐他汀10mg;辛伐他汀组(对照组),睡前服辛伐他汀10mg。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下降24.7%、32.2%、32.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H)上升0.1mmol/L。对照组TC、TG、LDL—C分别下降18.0%、13.3%、13.7%,HDL—C上升0.1mmol/L。结论决明调脂胶囊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的调脂作用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John  R.  Crouse    Joel  S.  Raichlen  Ward  A.  Riley  Gregory  W.  Evans  Mike  K.  Palmer  Daniel  H.  O'  Leary  Diederick  E.  Grobbee  Michiel  L.  Bots  李军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7,26(4):208-216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往往在机体出现症状之前就已有所进展。目前,我们尚不清楚Framingham风险评分(Framinghaln risk score,FRS)较低的轻中度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中年人群是否能从治疗中获益。 目的:评价为期2年的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否减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继续增厚或使粥样斑块消退。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瑞舒伐他汀对内膜中层厚度影响的测评研究(Measuring Effects on Intima-Media Thickness:an Evaluation of Rosuvastatin,METEOR)”是2002年8月至2006年5月在美国及欧洲61个基层医疗中心开展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984名参试者,有的参试者仅以年龄(平均年龄,57岁)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的参试者10年内FRS低于10%、CIMT重庞增厚(1.2~3.5mm)、LDL胆固醇水平有所升高(平均值,154mg/dL)。 干预:参试者服用40mg瑞舒伐他汀或安慰剂。 主要观测指标:12个颈动脉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率(经B超检测);颈总动脉位点、颈动脉窦位点及颈内动脉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颈总动脉位点平均CIMT的变化。仅在瑞舒伐他汀组中评估CIMT的消退情况。 结果:瑞舒伐他汀组参试者LDL胆固醇平均(SD)水平由基线时的155(24.1)mg/dL降至78(27.5)mg/dL,平均降低49%(与安慰剂组相比P〈0.001)。瑞舒伐他汀组12个颈动脉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值为-0.0014(95%CI,-0.0041~0.0014)mm/y,安慰剂组12个颈动脉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值为Q0131(95%CI,Q0087~Q0174)mm/y(P〈0.001)。瑞舒伐他汀组颈总动脉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值为-0.0038(95%CI,-0.0064~-0.0013)mm/y(P〈0.001),颈动脉窦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值为-0.0040(95%CI,-0.0090~0.0010)mm/y(P〈0.001),颈内动脉位点最大CIMT的变化值为0.0039(95%CI,-0.0009~0.0088)mm/y(P=0.02)。瑞舒伐他汀组颈总动脉位点平均CIMT的变化值为0.0004(95%CI,-0.0011~0.0019)mm/y(P〈0.001)。P值均为与安慰剂组相比。总的来说,瑞舒伐他汀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很少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在2年内有6名参试者[0.86%]出现8起不良事件[1.1%])。 结论:对于FRS低于10%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中年人群而言,瑞舒伐他汀能够在2年内显著降低最大CIMT的进展速率,与安慰剂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但是,瑞舒伐他汀无法诱导病变消退。今后,我们仍需开展大型远期试验来明确上述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David  A.  Morrow  James  A.  de  Lemos  Michael  A.  Blazing  顾佳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6,25(4):230-230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就诊时B型心钠素(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升高可影响其远期死亡率。目前,鲜有资料涉及BNP系列随访检测。 目的:明确ACS患者进入研究时(出院前)BNP浓度、门诊随访4个月时BNP浓度、门诊随访12个月时BNP浓度是否与临床预后有关。 设计、地点及患者:对4497名非ST段抬高ACS患者和ST段抬高ACS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这些患者参加了Atoz试验的Z阶段研究,该研究于1999年至2003年在41个国家的322所急救医院展开。 主要观测指标:2年内全因死亡人数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新发病例数。 结果:在进入研究时(出院前)有4266名患者提供了BNP结果,在第4个月时有3618名患者提供了BNP结果,在第12个月时有2966名患者提供了BNP结果。随访期间,230人死亡,163人新发CHF。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肾功能、高血压、心力衰竭病史以及糖尿病进行校正后发现,BNP水平升高(〉80ps/mL)会继发死亡和CHF,无论是在进入研究时(111[21%]比246[7%];校正后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2.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0—3.3)、在第4个月时(34[19%]比125[4%];校正后的HR,3.9;95%CI,2.6—6.0)、还是在第12个月时(19[11%]比37[1%];校正后的HR,4.7;95%CI,2.5~8.9)均是如此。BNP水平在第4个月时才有所升高的患者出现死亡或新发CHF的危险增加(10[15%]比105[3%];HR,4.5;95%CI,2.3~8.6)。有些患者在进入研究和第4个月时BNP水平均〈80pg/mL,有些患者在进入研究时BNP水平有所升高。而在第4个月时BNP水平〈80ps/mL,与前者相比,后者出现死亡或新发CHF的危险略有增加(HR,1.7;95%CI,1.0~2.9)。 结论:ACS患者在门诊随访时定期检测BNP水平可预示死亡和新发CHF的风险。BNP水平不断发生改变,可影响远期临床预后,也为改进ACS患者治疗决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背景:他汀类药物可降低高危人群中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其治疗心力衰竭(HF)的可能作用尚不清楚。方法和结果: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n=10001)被随机分配接受80mg/d或10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并中位随访4.9年。7.8%的患者有HF病史。将已知射血分数〈30%和重度HF作为研究的排除标准,并预先定义因HF住院为次级终点。80mg/d组的HF住院率为2.4%,10mg/d组为3.3%(HR0.74,95%C10.59~0.94,P=0.0116)。对于有HF病史的患者,较大剂量药物的治疗效果更显著:10mg/d组住院率为17.3%,而80mg/d组为10.6%(HR0.59,95%C10.4~0.88,P=0.009)。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探讨总胆固醇( TC)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预后的关系。②方法将795例 CHF患者,按 TC水平为4个亚组;TC≤160mg/dL、TC161~200mg/dL、TC201~239mg/dL及≥240mg/dL组,探讨血脂水平、其他实验室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③结果平均随访(3.12±3.31)年,共发生197例终点事件,其中全因死亡占78.3%,心源性死亡占16.1%。亚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36),TC降低提示生存率降低。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C水平是CHF终点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5,95%CI;0.62-0.89, P =0.002)。④结论 TC水平是CHF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肺动脉导管(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ization,PACs)已用于指导多种疾病的治疗。但是最近的研究认为,PACs可能会增加住院患者的死亡率。 目的:确定使用PAC是否安全。是否会改善重症患者和心力衰竭复发住院患者的临床预后。设计、地点及参试者:充血性心力衰竭与肺动脉插管作用评估研究(Evaluation Study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ization Effectiveness,ESCAPE)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试验于2000年1月18日至2003年11月17日在26家医院中的433例患者中进行。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根据临床诊断和PAC指导治疗,另一组仅根据临床诊断指导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目标均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缓解,PAC组的目标还包括肺毛细血管楔压降至15mmHg和右心房压力降至8mmHg。治疗药物无特殊规定,但是不鼓励使用影响心肌收缩力的药物。 主要观测指标:主要终点为出院后6个月内的存活天数,次要终点包括运动耐力、生活质量、生化指标以及超声心动图改变。 结果:疾病的严重程度通过以下指标加以评估:左心室平均射血分数,19%;收缩压,106mmHg;血钠浓度,137mEq/L;血尿素氮,35mg/dL(12.40mmHg);血肌酐,1.5mg/dL(132.6μmol/L)。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颈静脉压和水肿均明显缓解。使用PAC对主要终点出院后6个月内存活天数(133天比135天;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2~1.21;P=0.99)、死亡率(43例[10%]比38例[9%];优势比[oddsratio,OR],1.26;95%CI,0.78~2.03;P=0.35)以及住院天数(8.7天比8.3天;HR,1.04;95%CI,0.86~1.27;P=0.67)无明显影响。PAC组患者住院不良事件更为常见(47[21.9%]比25[11.5%];P=0,04)。未见到与PAC使用相关的死亡事件,住院和30天总死亡率没有差异(10[4.7%]比11例[5。0%];OR,0,97[95%CI。0.38—2.22];P=0.97)。两组患者运动和生活质量均获改善,PAC组具改善更趋明显,这一趋势在随机后各时间点均达到显著水平。 结论:住院期间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降低容量负荷的治疗(不论是否使用Pac)均能显著改善充盈压升高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仔细进行临床评估的基础上加用PAC可增加预期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对总死亡率和住院率没有影响。将来的试验应该研究、验证特殊治疗策略的非介入评估方法。以便根据患者存活时间和生存质量评估结果来制定更好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John  L.  Petersen  Kenneth  W.  Mahaffey  Vic  Hasselblad  Elliott  M.  Antman  Marc  Cohen  Shaun  G.  Goodman  Anatoly  Langer  Michael  A.  Blazing  Anne  Le-Moigne-Amrani  James  A.  de  Lemos  Christopher  C.  Nessel  Robert  A.  Harrington  James  J.  Ferguson  Eugene  Braunwald  Robert  M.  Califf  徐成斌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5,24(4):209-216
背景:抗凝疗法已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治疗指南推荐的标准疗法。但是,最近某些试验在ACS患者中对依诺肝素(enoxaparin)与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些抗凝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不及既往试验结果。目的:有6项随机对照试验对依诺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ACS患者进行了比较,对其终点(即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输血与大出血进行系统评估。资料来源:从杜克临床研究所(Duke Clinical Research Institute)获取ESSENCE、A to Z及SYNERGY试验的原始数据。由TIMI 11B、ACUTEⅡ及INTERACT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提供各自的基线特征和事件发生频率。研究选取:在非ST段抬高ACS患者中比较依诺肝素与普通肝素的6项随机对照试验均人选进行分析。数据提取:从全部试验人群和随机分组前未接受抗凝治疗的亚人群中获取疗效终点和安全性终点。数据综合:应用随机效应经验性贝叶斯模型(random—effects empirical Bayes model),系统评估21946例患者的结果。依诺肝素与普通肝素30天死亡率无显著差异(3.0%比3.0%,优势比[odds ratio,OR],1.0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5~1.17)。在所有试验人群中,依诺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30天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联合终点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10.1%比11.0%;OR,0.91;95%CI,0.83~0.99;所需治疗例数107)。随机分组前未接受抗凝治疗的依诺肝素组患者30天死亡或MI联合终点亦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8.0%比9.4%;OR,0.81;95%CI,0.70~0.94;所需治疗例数72)。随机分组后第7天,总体安全人群或者随机分组前未接受抗凝治疗的人群输血(OR,1.01;95%CI,0.89~1.14)或大出血的发生率(OR,1.04;95%CI,0.83~1.30)无显著差异。结论:对近22000例各类ACS患者进行系统回顾发现,在预防死亡或MI联合终点方面依诺肝素较普通肝素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服用辛伐他汀40mg/d,每晚1次;对照组46例,服用安慰剂,每日1次,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硬化病变,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20.
背景: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并减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然而,对于他汀类药物所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目前仍无相关数据描述。目的:了解LDL—C和HDL—C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互关系。设计、地点及患者:对4项前瞻性随机试验(1999~2005年在美国、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进行)的原始数据进行事后分析。其中1455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他汀治疗(18个月或24个月)时进行了系列血管内超声扫描。所有超声分析均在相同的核心实验室中进行。主要观测指标:脂蛋白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体积的相互关系。结果:他汀治疗期间,LDL—C平均(SD)水平从124.0(38.3)mg,/dL(3.2[0.99]mmol/L)降至87.5(28.8)mg,/dL(2.3[0.75]mmol/L)(下降23.5%;P〈0.001),HDL—C水平从42.5(11.0)mg/dL(1.1[0.28]mmol/L)升至45.1(11.4)mg/dL(1.2[0.29]mmol/L)(上升7.5%;P〈0.001)。LDL—C与HDL—C比值从平均(SD)3.0(1.1)降至2.1(0.9)(下降26.7%;P〈0.001)。这些变化同时伴随平均(SD)百分粥样斑块体积的增加(从39.7%[9.8%]增至40.1%[9.7%])(增加0.5%[3.9%];P=0.001)以及平均(SD)总粥样斑块体积的减小(2.4[23.6]mm^3;P〈0.001)。在单变量分析中,LDL—C、总胆固醇、非HDL胆固醇、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1比值平均水平和治疗引起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速率显著相关,而治疗所致HDL—C变化则与动脉粥样斑块体积负相关。在多变量分析中,平均LDL—C水平(β系数,0.11[95%可信区间,0.07~0.15])以及HDL—C升高(β系数,-0.26[95%可信区间,-0.41--0.10])依然为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的独立预测因子。动脉硬化显著消退(动脉粥样斑块体积减少≥5%)见于治疗期间LDL—C水平低于均值(87.5mg/dL)和HDL—C升高百分比大于均值(7.5%;P〈0.001)的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在LDL—C显著降低以及HDL上升〉7.5%时,他汀治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相关。这些结果提示他汀治疗的获益源自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的降低以及HDL.C的升高。尽管血脂水平的这些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相关,但是后者是否可以转化为临床事件的显著减少,并改善临床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