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3~72岁;病程5个月至12年。  相似文献   

2.
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0年共做纤维结肠镜检查2821例,结合活检,临床诊断溃疡性结肠炎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平均年龄41.4岁;病程在1年内的48例,1年以上的32例,最短1个月,最长11年,平均20个月,临床表现为粘液脓血便51例,占638%,便血21例,占26.3%,伴有腹痛48例;结肠镜检查肠粘膜密布糜烂或浅表小溃疡76例,占95。.0%;分布范围;跳跃性分布1例,连续性分布79例,连续性分布中病变们  相似文献   

4.
我们采用中药口服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药直肠点滴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直肠给药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 ,通过直肠黏膜的迅速吸收发挥药效 ,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近年来 ,许多学者采用直肠给药法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和疑难病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溃疡性结肠炎是大肠的炎性病变 ,最常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 ,病变主要在黏膜及黏膜下层[1] ,以腹泻、腹痛、黏液便、脓血便和黑急污熏等为主症 ,似属祖国医学中的“肠风”、“久痢”范筹。由于病因未明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我们采用中药直肠点滴法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效果 ,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 30例 ,病变直肠者 5…  相似文献   

6.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炎性肠疾病(IBD),发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主要累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也可侵及结肠的其它部位或全结肠,更严重者可出现“反流性回肠炎”.该病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而且常反复发作,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高(如在美国,每年每10万人中新发病人约3~5例),而且病情比较重.其中急性暴发型病人所占比例、手术治疗率、病死率以及肠外并发症(常见的有肝损伤,关节炎,皮肤损伤,心肌病变、内分泌疾病等)的发生率均较高,在我国虽缺乏精确统计,但人群发病率较国外报道显著为低,而且大多数病人病情较轻,并发症亦明显少,预后较好.乔丽华等收集国内报道的病人1363例,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一倍,发病年龄多为22~55岁,急性暴发型发生率较低,死亡率亦较低,肠外并发症少见,手术治疗率占0.29%,未见与克隆氏病重叠发生的病例报道.中西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7%,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沈维 《中国科学美容》2011,(19):109-109,141
目的探讨中药方煎熬中药液后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对46例辨证为湿热型的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用自拟中药方进行保留灌肠治疗2个疗程,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46例患者治愈37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47%。结论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抗炎、消肿、止血及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进一步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C) 的发病特点。方法 分析经肠镜、钡灌肠及各项生化检查而确诊的64 例UC的临床特点。结果 UC的发病以成年人多见。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及全结肠为主,分别占46-9 % 和48-4% ,并且后者的病情较重。体温、血沉、白细胞、血红蛋白及α2 球蛋白与病情呈正相关。大多数患者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 治疗有效。结论 掌握UC的临床特点可正确地诊断与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我院采用中药保留灌肠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27例。结果显示,痊愈37例,显效47例,有效3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6.85%(123/127)。结果表明,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液灌肠配合针刺治疗UC49例(治疗组),并与柳氮磺吡啶片口服,甲硝唑加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UC50例(对照组)作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有效率93.8%VS62.0%)、肠镜下黏膜变化(有效率95.9%VS64.0%)及大便常规化验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中药灌肠配合针刺治疗UC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我院采用中药灌肠加口服参苓白术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场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内镜及病理检查中检出的132例回盲部溃疡病例,就其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给予建议。结果:随访时间4~8个月,复发9例,其余均得到长期缓解。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正规使用柳氮磺胺吡啶制剂可使病情得到长期缓解,预防复发。提高疾病预防意识及及时治疗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性肠病,病变主要侵犯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表现为炎症和溃疡。自2000—2004年,笔者对病变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的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中药滴注保留灌肠治疗中,以健脾化湿祛瘀汤为基础,结合镜检所见辨证加味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近年来,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显示出了优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具有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等特点,现将中医学近几年来有关本病的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清热利湿法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清热利湿法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60例大肠湿热证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给予清热利湿方治疗,与SASP治疗30例进行对照(西药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黏膜镜下表现、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3%,西药组为77%(P<0.05);中药及西药均可显著降低Ig、TNF-α和IL-6水平,但中药组作用优于西药组(P<0.01或P<0.05),且中药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结论:清热利湿法治疗大肠湿热证UC疗效明显,中药调节免疫、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优于单纯应用SASP,且毒副作用更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结肠镜下表现。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经结肠镜检查和病理确诊的286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结肠镜下表现和病理诊断结果。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869例,男性1593例,女性1276例,男女之比1.25∶1。年龄为10~78岁,平均43.5岁,40~49岁患病率最高。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和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腹泻发生率最高,为78.67%,粘液脓血便发生率为62.22%,腹痛为44.06%,里急后重为30.88%。病变累及直肠的为1354例,占47.19%;累及直肠、乙状结肠者为684例,占23.84%;病变位为左半结肠者324例,占11.29%;广泛结肠受累222例,占7.74%;病变为全结肠者285例,占9.94%。结肠镜下主要表现为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或伴溃疡形成。结肠镜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准确率为95%。结论: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探讨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UC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白头翁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4周总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更可靠的临床疗效,方法简便,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8.
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们运用中医理论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进行辨证分析,用针灸疗法配合中药灌肠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UC的发病率呈现出日益增长趋势。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结晶,其整体、多靶点、多层次的作用和调节,均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研究资料,从中医内治、中医外治,以及预防调摄方面总结中医治疗的优势,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药清热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96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予以中药清热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保留灌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及临床症状平均改善所需时间.结果 观察组在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平均改善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中药清热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起效快、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