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性病后妇女不孕的心理状况评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病(STD)的传播、流行与防治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它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诸多因素,所以它是一组典型的生物——心理——社会性疾病。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很大,能引起各种并发症与后遗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社会构成威胁。导致不孕不育的STD主要是淋病。我科于1995-1999年随访了24例STD患者婚后生育情况和求治有关不育不孕患者的病史调 相似文献
2.
3.
4.
赵晓东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3):197-198
5·12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在关注医疗救援工作的开展时,不难注意到,此次灾后心理紧急援助和心理康复干预的介入速度和规模,以及受关注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灾后心理干预经验丰富的专家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重灾区和收治伤员的医疗中心开展工作,并有机会介入到医疗决策层,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灾难医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在此,想就此次地震后心理干预实施的轮廓和细节问题,谈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慈溪市妊娠期并发尖锐湿疣妇女的心理状况,以便降低本疾病的危害性,提高妊娠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2月慈溪市5600例妊娠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出现有尖锐湿疣的妇女从心理状况角度进行相关情况调查.结果:妊娠期并发尖锐湿疣妇女心理状况有躯体化、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偏执、精神性病和恐怖,其中以焦虑、抑郁、恐怖最常见;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职业、文化程度、积极状况、婚姻情况上比较有差异,但是总体仍以焦虑、抑郁、恐怖、人际关系为主.结论:慈溪市妊娠期并发尖锐湿疣妇女心理状况以焦虑、抑郁为主,临床上要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6.
地震后幸存者心理创伤及危机干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震灾难引发的心理危机应引起重视,应列入灾后救援工作的一部分。为在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陷入了失去亲人的悲恸中与自己未来的担心;救援人员亲身经历了大灾的场面之后,精神上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在医学上,把这种灾难后出现的精神上的不良反应和症状叫做应激心理障碍。我们要关注地震后的心理问题,积极干预,减少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患者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方法对120例慢性湿疹患者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进行评估,与全国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湿疹患者的躯体化、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因子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均<0.05),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湿疹对患者心理、穿衣、社交娱乐、工作学习、治疗影响较大;发病部位位于暴露部位与非暴露部位的DLQI分值比较,男女性湿疹患者DLQI分值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婚与已婚患者DLQI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湿疹对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应该得到皮肤科医生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军队医务人员要经常面对突发事件的挑战,“5·12”汶川地震,武警总医院派出三支医疗救援队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医疗队执行震后搜救、现场救护、医疗巡诊、伤员后送、灾后心理疏导等救援任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震后6个月汶川地震截肢伤员的生命质量状况,为临床康复和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的截肢伤员2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为生命质量量表SF-36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研究方案为横断面研究;资料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结果20例截肢伤员在生命质量量表SF-36的8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四川省居民SF-36评分参考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5%截肢伤员生活活动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受限。结论地震截肢伤员生存质量水平不容乐观,应继续增加对他们的关注并跟踪观察其生命质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探讨地震所致骨折患者现场救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分析2010年1月海地地震发生后2周内,中国国际救援队现场治疗的153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3例中上肢骨折61例,下肢骨折87例,关节脱位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5例,合并挤压伤17例。18例重伤员现场治疗后送医院治疗,其余135例中118例至少随诊1次;13例开放性骨折中,4例伤口感染,2例可疑感染,7例伤口处于愈合中,11例肢体挤压伤患者肿胀减轻或未进一步加重,其余患者骨折固定稳定,疼痛明显减轻,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地震所致骨折中四肢骨折为主。治疗主要立足于现场抢救和早期救治。 相似文献
13.
地震灾后早期伤员现场救治:5250例汶川地震伤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派出3支医疗队到北川灾区,诊治了5250名伤病员。震后1~2d伤员数最多,抢救无效死亡伤员以地震当日最多;3d后就诊伤员伤情多较轻,且能自行前往。前2位的损伤是浅表组织损伤和骨折。重症伤员中以地震当天收治最多,其中以颅脑外伤的重症者所占比例大,且死亡率较高。机械性外伤占早期地震伤的90.3%。一些伤病员出现埋压窒息伤、完全性饥饿、烧伤、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地震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8年5月26日~8月4日收治的50例地震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积极手术治疗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共手术38台次。结果50例中男20例,女30例,男女比率为1:1.5。年龄10~88岁,平均48.5岁,18—60岁34例,小于12岁2例,60岁以上14例,其中80岁以上2例。44例来自农村,多数房屋被毁。外伤多发生于四肢和骨盆,复合伤多见。漏诊脊柱骨折5例。手术38台次,均成功,无死亡伤员。结论农村人口多为妇女、儿童,青壮年少,这些人占地震伤员的多数。外伤部位多在四肢及骨盆。开放性伤口较多,感染多见。积极治疗后预后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汶川余震致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余震致伤的特征。方法通过整理余震期间致伤的630例患者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伤情、骨折部位等临床资料。结果余震致伤患者中男女外伤比例为1:1.2,其中0—14岁患者47例,15~44岁患者196例,44—65岁患者229例,≥65岁158例,致伤原因包括地面摔伤、建筑倒塌及异物砸伤、高处坠落伤。外伤部位中头部外伤106例(16.4%),胸部外伤76例(11.7%),四肢伤294例(45.4%),颈椎外伤35例(5.4%),胸腰段外伤78例(12.0%),骨盆及髋部外伤56例(8.6%),上肢挤压综合征3例(0.5%)。其中多发伤患者17例。骨折患者201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91例,多发骨折6例(3.0%),按骨折发生部位排列依次为桡骨远端骨折44例(21.9%)、足踝骨折41例(20.3%)、胸腰段骨折35例(17.4%)、下肢骨折31例(15.4%)、上肢骨折24例(12.5%)、肋骨骨折19例(9.0%)、骨盆骨折7例(3.5%)。结论余震中主要的外伤为扭伤和摔伤。损伤部位多在四肢远端,如腕、踝。脊柱损伤多见于中老年人。长骨干损伤相对较少见。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伤员的远程转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48h内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了1500余例伤员,医院面临场所告急、药品短缺、器械匮乏、继续救治任务重、防疫压力大等问题。对此,绵阳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制订了远程转运伤员应急预案,并于5月17日启动了首批伤员通过公路转运至重庆的方案。转运前,进行了伤员动员与筛查、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合理配置;转运途中,对危重伤员病情观察和监护、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此次转运经过3市6县,历时5h,路程350km。动员了80辆救护车和一些客运大巴。车队由卫生执法警车开道,另有一辆物资车押后。多部门协同运作,按计划向重庆市转运首批伤员200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震伤员中外伤性脑梗死(TC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汶川地震伤员208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87例地震伤员中有颅脑外伤伤员175例,32例合并高血压病,8例伤员出现TCI,另有1例全身多发骨折的伤员于伤后第2d出现脑梗死。TCI发生率颅脑外伤组为4.57%(8/175),显著高于非颅脑外伤组(1/1912,0.47%,P〈0.01)。颅脑外伤组中8例出现TCI,19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中TCI发生率为34.84%(7/19),显著高于非SAH颅脑外伤组(0.64%,1/156,P〈0.01);高血压组TCI发生率(15.62%,5/32)高于非高血压组(2.10%,3/143,P〈0.05)。结论颅脑外伤伤员,尤其是合并SAH和高血压病者,一旦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体征,均应考虑到TCI的可能,并进行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发生后,郫县人民医院离地震震中近,却受地震影响较小,成为地震伤员救治的前沿后方医院之一。医院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积极开展了医疗救治工作。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救治经过,总结实践经验:政府科学决策,医院组织实施有序,平时急救基本功扎实,科学救治,合理分流伤员是医院地震伤员救治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汶川5·12地震收治的挤压综合征伤员的早期救治。方法分析13例从地震废墟救出的挤压综合征伤员[男10例,女3例,年龄31(16~81)岁]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员在废墟中被埋12~96h,平均38h。入住ICU后接受补液、输血及血液制品,使用抗生素、利尿、肾替代、筋膜室切开减压、截肢术等治疗。死亡3例。其中1例在入院5h出现猝死;1例入院时即处于休克昏迷状况,抢救9h死亡;1例81岁女性,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于伤后25d死亡。10例在病情稳定后转省级医院治疗,转院时7例24h尿量在400ml以上,3例24h尿量分别为302ml、315ml、120ml。跟踪随访,转院后1例于伤后58d死亡,1例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地震灾区挤压综合征发生率高,很多患者没有合并骨折而发生筋膜室综合征,容易漏诊。挤压综合征病情发展快。及时截肢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地震后救援药品品种选择的方法.方法 按时间段统计巴基斯坦巴拉考特2005年、印尼班图尔2006年和我国汶川2008年大地震后1~7 d和8~14d的疾病种类及其百分比,按疾病种类所占比例配置救援药品,形成救援药品整体比例结构.按照救援队医师携带一个药箱,每人每天救治20名伤者,计算每日携带药品基数,由随行药师每日统计补充.按出队护士每人每日能输液20人,肌肉注射20人,计算出救援队出队时期内所需配备输液药品的数量.结果 地震后1~7 d,治疗损伤、中毒的药物所占比例为68.32%,呼吸系统疾病药物占7.64%,而治疗妇产、小儿疾病的药物为0;8~14d,上述3类药物所占比例分别为40.47%,13.25%,和5.71%.救援队医生每人每天携带,随行药师每日补充的药物可用下列公式计算:A=B ×20×k×N(A:某药配备剂量B:某药1日常用量K:药品配备比例N:出队时间段).救援队出队护士人每人每日输液20人,肌肉注射20人,计算公式同上.结论 救援队医生和护士每日携带药品基数和配备输液药品可用公式A=B×20×k×N计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