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组织速度成像评估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室心肌收缩后收缩(PSS)的意义。方法获取14例DCM患者和22例正常人左室18节段组织速度曲线,测量等容收缩期峰速(VIC)、射血期峰速(VS)、PSS峰速(VPSS)和PSS波持续时间(TPSS),计算VPSS与VIC比值(VPSS/VIC)、VPSS与VS比值(VPSS/VS)。以VPSS/VIC作为判定主动性与被动性PSS的标准并对其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仅少数节段出现生理性PSS,而DCM各节段均出现病理性PSS。与生理性PSS相比,病理性PSSVPSs、VPSS/VIC、VPSS/VS增大,TPSS延长。与被动性PSS相比,主动性PSS的VPSS、VPSS/VS增大,TPSS延长。结论DCM左室心肌存在病理性PSS,可能与心肌“类缺血”状况有关。生理性和病理性PSS、主动性和被动性PSS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32例心超已确诊的HCM患者,按肥厚部位分为室间隔肥厚21例,游离壁肥厚3例,心尖部肥厚2例,全心弥漫性肥厚6例,并对各型HCM的心电图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T-T改变最为多见,占93.7%,ST段下移的程度在4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T波倒置多出现于V3~V6导联,且心尖肥厚型明显多于室间隔肥厚型(<0.05)。左心室高电压(RV5>2.5mV或RV5 SV1>3.5mV)10例,占31.2%,心电图改变与左室肥厚相关性差。异常Q波11例,占34.3%,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型患者中。心律失常17例,占53.1%,其中室性心律失常5例,占29.4%。QTc在室间隔肥厚型流出道梗阻亚组中较非梗阻亚组延长更为明显,两者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HCM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呈多样性,特异性不高,但敏感性较高,其中ST-T非特异性改变最多见。临床上应提高对HCM患者心电图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此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异常率很高,为此,本文对52例经临床确诊的DCN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1992-01/2007-12 我院收治5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男38,女18)例,年龄19~69(28~45)岁. 相似文献
5.
6.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2):1613-1614
目的:对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进行分析及总结以探讨扩张性心肌病心电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观察组选取在我院诊治的扩张性心肌病44例心电图资料,并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心电图相关参数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均存在ST-T改变,发生率为100%;心律失常者30例,占68.18%。与健康体检者比,观察组患者QRS时限明显增宽(P<0.05),RV5振幅显著降低(P<0.05),QRS异常切迹发生率、ST-T改变率及异常Q波率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扩张性心肌病心电图以QRS波群异常、ST-T改变为主要特点,心律失常是扩张性心肌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心电图无创、低廉,对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可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孟繁翠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1992,(3)
患者老年男性,78岁,活动后心慌气短,时伴有下肢浮肿半年余,加重3天,并伴有呼吸困难、持续性后背疼来我院就诊.查体 T36.8℃,P 103次/min,R20次/min,BP13/10KP_a,心率103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心界扩大,心尖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粗糙,并向左腋下传导.A_2>P_2.双肺底闻及少许湿罗音,肝肋下1.5cm,剑下3.5cm,轻压疼.脾未及.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WBC7.0×10~9/L,N 0.75,L 0.25,ESR 16mm/h,抗“O”200以 相似文献
8.
罗骏超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5):735-735
近年来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DCM )在临床上日益增多 ,广西尤甚。笔者着重分析其临床心电图及出现病理性Q波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本组 5 0例患者均为 1993年 8月~ 1998年 8月确诊的DCM住院病人 ,DCM诊断率符合 1980年WHO/ISFC标准。其中男 40例 ,女 10例。年龄 16~ 71岁。住院期间 40例好转出院 ,10例死亡 (2 0 % )。本组病例心电图异常改变为 :5 0例全部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 (10 0 % ) ;异位搏动及异位节律 36例 (72 % ) ,其中室性早搏16例 (32 % )、房性早搏 4例 (8% )、房性心动过速 2例 (4% )、室性心动过速 4例 (8… 相似文献
9.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心肌的一种原发疾病,主要特点为左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DC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以是特发性、家族性或遗传性、病毒感染和(或)免疫性、酒精性或中毒性.在DCM的众多病因和发病机制中,其中基因易感性、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反应在DCM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心脏损害状况,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20例DCM患者心脏结构、功能指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DCM患者心脏结构明显异常,并有收缩功能低下、室壁应力增高及左室舒张未压增高。且相关分析表明,舒张未左室容量与左室肌重正相关,r=0.84(P<0.001),左室搏功指数与体循环阻力负相关,r=-0.73(P<0.01),左室收缩期最大壁应力与相对空壁厚度负相关,r=-0.70(P<0.001),左室收缩未期壁应力与短轴缩短率负相关,r=-0.46(P<0.05)。表明DCM前后负荷匹配不佳,形成恶性循环;相对室壁厚度减低可致室壁应力明显增高,示其心肌肥厚代偿不足;收缩功能损害同时伴左室舒张末压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现象的分析,观察此类患者HRT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diameter,LVED)、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代偿间期、24 h室性期前收缩数目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DCM患者和36例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分别得出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值、24 h室性期前收缩数目、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和代偿间期,并同时获取超声心动图检测的LVEF、LVED,并进行TO、TS与LVEF、LVED的相关分析。结果:DCM患者TO明显高于对照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TS与LVEF存在正相关,与LVED、24 h室性期前收缩数目存在负相关;TO与LVEF存在负相关,与LVED存在正相关;两者与联律间期、代偿间期不相关。结论:DCM患者HRT明显减弱,TO、TS对于DCM等的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与心功能、心腔扩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显南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8,20(1):47-48
总结分析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38例的心电图变化,发现心电图的异常变化与患者的心腔扩大、心功能变化有关,提示DCM的心电图变化对于了解其心腔扩大、心功能变化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1):37-4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律失常特点,认识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进一步评估猝死风险。方法根据发病年龄,将138例DCM患者分为青年组(<45岁,n=35)、中年组(45~59岁,n=79)、老年组(≥60岁,n=24),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的心律失常表型。结果三组DCM患者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Ⅰ°房室传导阻滞、QS型、左室高电压、ST-T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M患者在不同发病年龄,其心律失常类型的差异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这为了解DCM心律失常特点,进一步进行风险层化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15.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46例临床分析贾兆通1陈作元1张东峰2李宏3本文收集我院近年来46例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6例病人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2~71岁。大量饮酒者6例,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者2例,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对88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合并心电图异常改变84例(95.5%);伴ST段压低57例(64.7%),T波异常倒置45例(51.1%);左室大和高电压38例(43.2%);心电轴左偏32例(36.4%);异常Q波25例(29.5%);P波时限增宽23例(26.1%);右侧前导联r波递增序列异常22例(25%);合并心房纤颤7例(7.9%);QRS时限>0.12 s,伴束支阻滞或室内阻滞3例(3.4%);心电图正常4例。结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与心电图异常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HCM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及放射学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结果,尤其是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征.结果:15例AHCM患者临床症状轻轻微或缺如,心脏体征无特异性,生化检查大致正常,全部病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室造影有5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V2~V6)及以R波为主的标准导联、加压单极肢导联(如aVL)T波倒置(0.3~1.7mV),且以V3、V4导联T波倒置最为明显;上述导联ST段压低(0.1~0.3mV);V1~V3导联R波振幅明显增高;所有病例均无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肥厚,最厚处可达28mm.结论:AHCM的诊断应主要依靠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来确定,磁共振检查对确诊AHCM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衣丽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23(6):893-893
对 2 2例缺血性心肌病与 2 6例扩张型心肌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不同表现进行鉴别诊断探讨 ,其结果表明 ,5 0岁以上 ,伴有主动脉瓣区退行性病变 ,局限性室壁变薄并出现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则有利于缺血性心肌病 (ICM )的诊断 ;而年龄较轻 ,心脏呈普大型 ,伴多瓣膜返流 ,室壁弥漫性变薄 ,活动弥漫性减弱 ,则有利于扩张型心肌病 (DCM )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联合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56例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给予24 h动态心电图分析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动态心电图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窦性心率震荡、心率减速力等指标是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临床预后的有效预测因子,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