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丝裂霉素C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明确丝裂霉素C在泪囊鼻腔吻合术后 ,抗吻合口瘢痕形成至吻合口关闭的作用。方法 将 45例 (47眼 )慢性泪囊炎随机分为MMC治疗组 2 5眼和对照组 2 2眼。MMC组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一次性使用 0 4mg/ml的MMC ,对照组不使用MMC。术后随访 6~ 1 2月。结果 MMC治疗组成功率为 1 0 0 % ,对照组为 86 36% (P <0 0 1 )。MMC治疗组术后未出现粘膜坏死、溃疡、眼球损伤或持久性疼痛等并发症。结论 MMC的抗瘢痕作用有助于保持泪囊鼻腔吻合术的骨孔面积 ,促进吻合口通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MMC)在泪囊鼻腔吻合术后,抗吻合口瘢痕形成以及吻合口关闭的作用。方法:将34例(34眼)慢性泪囊炎随机分为MMC治疗组20眼和对照组14眼。MMC组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一次性使用0.4g/L的MMC5min,对照组不使用MMC,采用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6~12mo。结果:MMC治疗组成功率为95%,对照组为86%(P <0.01)。MMC治疗组术后未出现鼻腔粘膜坏死、溃疡、眼球损害等并发症。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应用MM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泪囊鼻腔吻合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世佳  巫宇舟  胡乃民  王丽波  周欣 《眼科》2003,12(6):353-356
目的 :评价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c ,MMC)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 ,将 36例 ,4 2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MMC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1只眼 ,其中 6例为左右眼对照。所有患者年龄在2 0~ 5 6岁之间 ,均为首次手术。两组手术方式相同 ,其中 ,MMC组术中置一含 0 2mg/mlMMC棉片于泪囊鼻腔粘膜吻合口内 ,30分钟后自鼻腔抽出。术后随访 10个月 ,观察并记录溢泪症状改善情况、下睑缘角膜间泪液弧高度 (theheightoftearmeniscus)以及泪道冲洗情况 ,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MMC组有 2 0只眼 (95 2 % )溢泪症状完全消失 ,1只眼症状无改善 ;对照组有 14只眼 (6 6 7% )症状消失 ,4只眼 (19 0 % )症状好转 ,3只眼 (14 3% )无效。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x2 =6 0 5 84 ,P <0 0 5 ) ;随访期间 ,测量下睑缘角膜间泪液弧高度 ,MMC组正常者 19只眼 (90 5 % ) ,偏高 1只眼 (4 8% ) ,较高 1只眼 (4 8% ) ;而对照组正常者 12只眼 (6 3 2 % ) ,偏高 6只眼 (2 8 6 % ) ,较高 3只眼 (14 3%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x2 =6 14 88,P <0 0 5 ) ;随访期间泪道冲洗 ,MMC组 1只眼 (4 8% )阻塞 ,对照组 3只眼 (14 3% )阻塞。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7日拆线 ,未发现鼻腔出血、鼻粘膜坏死及  相似文献   

4.
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Liu Y  Zhang JS  Ma YL  Hao CF  Xu F  Chen SJ  Li JH  Li M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9):533-536
目的 观察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疗效 ,并对泪道不同阻塞部位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 6 0 3例 (6 93只眼 )阻塞性泪道疾病患者 ,按泪道阻塞的部位分为泪小点阻塞 (2 3只眼 )、泪小 (总 )管阻塞 (192只眼 )、鼻泪管阻塞 (2 2 7只眼 )、慢性泪囊炎 (2 31只眼 )及外伤性泪小管离断 (2 0只眼 ) 5组 ,术后定期冲洗泪道 ,平均随访 1 5年 ,将各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泪小点阻塞、泪小 (总 )管阻塞、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及外伤性泪小管离断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 86 9%和 95 7%、89 1%和 93 8%、93 0 %和96 0 %、78 4 %和 82 7%及 4 0 0 %和 6 5 0 %。经Ridit分析 ,各组 R±S R 分别为 0 92 1± 0 0 2 3、0 914±0 0 0 9、0 92 7± 0 0 0 7、0 85 6± 0 0 13及 0 74 9± 0 0 5 5。慢性泪囊炎组疗效低于鼻泪管和泪小 (总 )管阻塞组 (P <0 0 5 ) ;外伤性泪小管离断组疗效低于其他 4组 (P <0 0 5 )。结论 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效果最好 ,其他依次为泪点、泪小 (总 )管阻塞、慢性泪囊炎及外伤性泪小管离断 ,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丝裂霉素C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作用效果。方法:对31例36眼慢性泪囊炎行泪囊腔吻合术,术中一次性使用0.4g/L的MMC,结果:术后随访3-31个月,治愈率为97.2%,吻合口开通率为100%,结论:MMC可作为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辅助药物,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伴前筛窦过度发育的慢性泪囊炎在行泪囊鼻腔吻合术(dacryocystorhinostomy,DCR)时的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 167例(1 82只眼)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发现前筛窦过度发育61例(62只眼),按手术方式不同而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将泪囊及鼻黏膜后唇切除,吻合泪囊、鼻黏膜前唇,并留置凡士林纱条33例(33只眼).对照组是单纯将泪囊前后唇与鼻粘膜前后唇分别进行吻合28例(29只眼).结果 试验组治愈31例(31只眼).好转2例(2只眼),无效0例,有效率93.9%;对照组治愈20例(21只眼),好转3例(3只眼),无效5例(5只眼),治愈率72.4%.两组比较,手术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KTP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KTP激光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59例(59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应用MMC)和对照组(不应用MMC).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30只眼中治愈26只眼(86.67%),有效3只眼,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29只眼中治愈18只眼(62.07%),有效5只眼,总有效率79.31%.经统计学处理,治愈率之间X2=4.71,P<0.05;总有效率之间X2=4.25,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KTP激光联合MMC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吻合口留置导尿管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应用及远期疗效。方法对415例(432只眼)慢性泪囊炎在行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吻合口处留置导尿管3周。其中284例(297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8年(平均随访2.6年)。结果随访3月以内者全部治愈。297只眼远期随访疗效:治愈268只眼(90.24%),好转25只眼(8.4%),无效4只眼(1.35%),总有效率98.65%。结论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留置导尿管是一种安全、简单的方法,可有效的防止吻合口再阻塞,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骨刀辅助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黏膜四瓣吻合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8月慢性泪囊炎61例(61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 超声骨刀制作骨孔联合黏膜四瓣吻合术27例(27眼)为骨刀组, 传统咬骨钳制作骨孔联合黏膜两瓣吻合术34例(34眼)为对照组。术后随访3个月, 对比两组的手术耗时、有效率及吻合口开放率。结果骨刀组手术耗时为(78.6±12.9)min, 短于对照组的(107.5±15.6)min(t=7.75, P=0.001)。骨刀组有效率96.30%(26/27)优于传统组的73.53%(25/34) (χ2=4.15, P=0.042)。骨刀组吻合口开放率为92.59%(25/27)优于传统组的70.59%(24/34)(χ2=4.61, P=0.032)。结论超声骨刀辅助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黏膜四瓣吻合治疗慢性泪囊炎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提高术后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和分析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56例(56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施行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观察组),随机对照组53例(53眼)行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12mo,观察患者术后泪道通畅情况,鼻内窥镜下测量骨孔面积、观察骨孔内肉芽增生情况。结果:随访12mo,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79.2%,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能提高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成功率,保持吻合口通畅,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近视眼中心凹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为代表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有助于提升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除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对视网膜的牵拉,有利于恢复视网膜的弹性,使近视眼中心凹劈裂消失.促进黄斑裂孔的闭合和视网膜复位;而抗新生血管药物与光动力疗法和(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则是治疗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和掌握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诊疗方法 和时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其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是进一步减少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去炎松对玻璃体切除兔眼视网膜电图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组12只兔双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分别于一眼玻璃体内注入0.5、1.0,2.0mg去炎松悬液,另一眼注入眼用平衡盐液.观察术后28天内眼底及ERGb波和28天时视网膜结构的变化.注入各剂量的去炎松在28天时均未完全吸收,0.5、1 .0mg组用药眼ERGb波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眼及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2.0mg组用药眼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较对照眼有轻度升高(t=3.3589,P>0.05).光镜及电镜下视网膜结构无损害.表明玻璃体切除后使用有效剂量的去炎松对视网膜仍是安全的.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05-107)  相似文献   

13.
Coats病19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Coats病的临床及病理改变。 方法:复习本院眼科病理室1959—1994年经病理学证实的19例Coat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 结果:男14例,女5例,年龄为1~18岁,10岁前发病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性别差异逐渐减少。病理改变主要是视网膜外层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壁厚薄不均及结缔组织增生。晚期病例眼底多见视网膜脱离隆起,表面有血管改变和出血,视网膜下液中有泡沫细胞和胆固醇结晶,有的病例视网膜外层有钙化及骨化。 结论:Coats病是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的视网膜多种病理变化,视网膜下液细胞学检查可作为本病与视网膜母细胞瘤鉴别诊断的可靠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57-159)  相似文献   

14.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进的后巩膜加固术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 方法:1993年3月至1995年11月对住院的20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20只眼,采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眼轴可对比的14只眼,术前与出院时的均值为28.22mm与26.87mm,17只眼视网膜复位,获得0.02一0.2的矫正视力,3只眼失败,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us retinopathy,PVR)加重。 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有效治疗无严重PVR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所致的视网膜脱离,不必采用视网膜粘连法以尽量保存残留的中心视力。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214-216)  相似文献   

15.
兔视网膜中蛋白激酶C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证实兔视网膜中有α、β和γ三种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亚型的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抗PKC同功酶I(α)、Ⅱ(β)、Ⅲ(γ)单克隆抗体对兔视网膜进行PKC同功酶定位研究。 结果:兔视网膜中有PKC-α、PKC-β和PKC-γ的阳性免疫反应。PKC-α免疫反应主要呈现在内核层的双极细胞;PKC-β免疫反应主要呈现在神经节细胞层的神经节细胞;PKC-γ则在神经节细胞层、内网状层以及光感受器的外节呈弥漫性弱阳性染色。 结论: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可以同时存在PKC-α、PKC-β和PKC-γ三种亚型。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242-244)  相似文献   

16.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类组织学分型可以分为单纯外层劈裂、外层和中层劈裂、外层和内层劈裂、多层劈裂4种情况.以彻底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及后部血管弓内的内界膜为重点的玻璃体视网手术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主要选择.其中,单纯外层劈裂合并中心凹脱离者,手术后视功能改善较明显;而多层劈裂者视功能改善有限或不改善.合理剥除后皮质与内界膜起始点,应在未发生内层劈裂处.正确认识和了解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OCT分型.对于选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式和判断治疗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64例病理确诊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病理资料。按照美国眼黑色素瘤多中心研究组的测量方法和WHO的分类标准,测量和观察大体标本中的肿瘤大小和光学显微镜下的肿瘤细胞学类型;以肿瘤前缘累及部位对肿瘤所处位置进行分类;以肿瘤细胞向外浸润程度对肿瘤蔓延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 6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中,大肿瘤25例,占39.1%;中等大小肿瘤31例,占48.4%;小肿瘤8例,占12.5%。梭形细胞型42例,占65.6%,其中,梭形细胞A型15例,占23.4%,梭形细胞B型27例,占42.3%;上皮样细胞型7例,占10.9%;混合型10例,占15.6%;其它型5例,占7.8%。肿瘤细胞未累及巩膜者25例,占39.1%;累及巩膜但限于巩膜层内者22例,占34.4%;穿透巩膜全层达眼球表面者12例,占18.7%;眶内浸润者5例,占7.8%。 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特征变化多样,临床上以梭形细胞型最常见,易伴巩膜浸润。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61-16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患者48例48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高度近视史,视网膜脱离以后极部为主.裂隙灯前置镜和(或)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均发现黄斑裂孔.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或抽吸联合玻璃体切割硅油充填,41例行内界膜(ILM)剥离,23例植入人工晶状体(10L).硅油取出的时间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5~48.0个月.取硅油前均行OCT检查.取硅油后随访观察均1年以上.结果 除5例外,其他患者手术后1周,前置镜检查均不能看到黄斑孔边缘;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8例患者全部已取硅油.取硅油前OCT检查,黄斑孔愈合呈U型8例,V型为6例,W型为23例;未闭合11例.未闭合的11例经取硅油与膨胀气体充填后全部复位,其中,U型2例,W型9例.32例W型愈合者中2例患者在取油后13、38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最终黄斑裂孔U型和V型愈合者16例,占33.3%;W型愈合者32例,占66.7%.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结论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OCT检查是确定黄斑孔是否封闭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同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 D,眼轴26.00~33.12 mm,平均眼轴长度27.74 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观察Weiss环以判断玻璃体后脱离程度,获取34只眼的视网膜前膜及19只眼的内界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采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5只眼出现Weiss环,24只眼的视网膜表面有多层玻璃体组织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界膜表面的视网膜前膜主要由玻璃体胶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9只眼的内界膜标本中,5只眼可她内界膜一玻璃体胶原纤维-细胞的"三明治"样结构,1只眼可见内界膜损伤、表面组织牵引和星形胶质细胞移行.结论病理性近视玻璃体后界面劈裂、内界膜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是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直至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5例25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2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13例13只眼;B组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加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离,12例12只眼.所有患者行惰性气体填充,手术后保持面朝下体位7~15 d.观察最佳矫正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检查眼底,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检查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 结果 A组13只眼中,7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53.8%;B组12只眼中,11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91.7%.B组视网膜复位率明显优于A组(X2=4.427,P=0.046);25只眼中,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者17只眼,占68.0%.其中,A组13只眼中,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A组患者的46.2%;B组12只眼中,11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B组患者的91.7%.两组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40,P=0.020).A组手术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32,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5,P=0.041),B组手术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53,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1,P=0.012).两组间手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1.5,P=0.16).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可能通过完全解除玻璃体黄斑牵引、增加视网膜顺应性而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显著增加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