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骨粉-MMA接枝共聚物和骨粉空白酸水解液的氨基酸分析,探讨了MMA在骨胶原肽链上的接枝部位。接枝物酸水解液中氨基酸总含量都有所减少,其中特别明显的有赖氨酸、酪氨酸和甲硫氨酸。此外,甘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减少的绝对量也较多。这些结果说明接枝共聚反应主要发生在上述氨基酸部位,其反应可能发生在某些活性侧链上,也可能在肽链主链上。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K_2S_2O_3-NaHSO_3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研究了MMA(甲基丙烯酸甲酯)在人牙本质上的接枝共聚。共聚物的红外光谱显示在1720cm~(-1)、1260cm~(-1)和2850cm~(-1)有C=O,C-0和CH_3的吸收带,表明甲基丙烯酸酯在牙本质上发生了聚合。接枝共聚物的酸水解残渣显示,在3200cm~(-1)有一氨基酸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扫描电镜研究了骨粉-甲基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的表面形态变化,同时还测定了接枝侧链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接枝侧链聚合物的分子量较均聚物大,且随引发剂用量的减少而增大,分子量分布也较均聚物宽。这些都从外观形态和物理性质上为接枝共聚的结论进一步提供了证据。本文还探讨了接枝共聚的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4.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实施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溶液共聚合,测定了共聚物P(GMA-co-MMA)的红外光谱(FT-I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改变两单体投料比进行共聚合,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低转化率下(<7%)共聚物组成,重点研究了两单体的竞聚率.结果表明:GMA与MMA的共聚合易于进行,P(GMA-co-MM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介于均聚物PGMA(72℃)与PMMA(106℃)之间,当n(GMA)/n(MMA)=4/6时,共聚物的Tg为9l℃.采用FR和KT 2种作图法及YBR计算法对单体的竞聚率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KT和YBR法较为准确,以DMF为溶剂时,GMA与MMA的竞聚率分别为2.14与0.69.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检测Ⅰ型胶原(Col-Ⅰ)/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共聚纺丝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使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分为100%浓度Col-Ⅰ/PVA共聚纺丝浸提液、50%浓度Col-Ⅰ/PVA共聚纺丝浸提液、空白对照、阳性对照4个组,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在1、2、3、4、5、6、7 d的光密度值,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判定细胞毒性的级别;直接接触共培养L-929细胞,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Col-Ⅰ/PVA共聚纺丝上的生长情况;将Col-Ⅰ/PVA共聚纺丝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分别植入昆明小鼠皮下,于术后1、3、9周取标本大体观察包膜情况,HE、Mallory三色法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MTT法:2个实验组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相对增殖率均为90%~123.61%,Col-Ⅰ/PVA共聚纺丝的细胞毒性评级为0~Ⅰ级;直接接触法:细胞与Col-Ⅰ/PVA共聚纺丝直接接触共培养,生长良好、形态正常,并附着生长。皮下植入的Col-Ⅰ/PVA共聚纺丝和PET纤维在1、3、9周均有包膜形成,且随时间的延长包膜透明度增高,包膜周围炎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随时间的延长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Col-Ⅰ/PVA共聚纺丝的生物相容性良好,且细胞毒性和组织相容性均在临床应用的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具有双基团,在基质表面聚合成链后仍存在环氧基,可作为合成各种功能材料的媒介。本文利用^60Coγ射线对聚丙烯(PP)预辐照,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中进行接枝聚合,制备了PP接枝GMA聚合物PP-g-GMA。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粒度分析、接触角测试等分析方法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接枝聚合物表面的环氧基含量,考察了辐照自由基存放时间对接枝的影响。FT-IR、DSC、SEM、AFM、粒度分析表明接枝物为PP-g-GMA共聚物,接枝链覆盖在PP表面,接枝后PP聚合物熔融焓明显减少;接触角测试分析表明接枝产物亲水性得到改善;接枝聚合物表面富含环氧基,为4.01 mmol/g;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辐照产生的陷落自由基向烷基过氧化氢及烷基过氧化物转化,可有效控制均聚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丙烯酸酯类在骨科的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进展十分迅速。国外文献内有关自凝甲基丙烯酸甲酯骨胶泥(Bone cement)用于骨科的报导很多,到1976年仅仅在髋全关节置换成形术的应用已超过数十万例,目前已用于其它骨科手术。四川省医用高分子材料科研协作组丙烯酸酯类骨固着剂协作组(四川省化学所,成都工学院,四川医学院)在1977年成功地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粉。它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肝癌组织内Ⅰ、Ⅲ型胶原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肝细胞癌组织作Ⅰ、Ⅲ型胶原定位和半定量分析。结果:患者5年生存率在癌内Ⅰ、Ⅲ型胶原染色强阳性组中明显高于中等阳性和弱阳性组(P<0.05);在出现癌栓的病例中,Ⅰ、Ⅲ型胶原强阳性和中等阳性组的例数明显少于无癌栓组(P<0.05);并观察到肝癌细胞胞质内Ⅰ、Ⅲ型胶原染色阳性。结论:Ⅰ、Ⅲ型胶原可作为肝癌预后判断的一个指征;癌内胶原主要来自间质细胞,但肝癌细胞有合成胶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铈盐引发体系制备海藻酸钠/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SA-g-PNIPAAM),考察了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并利用FTIR、DSC对SA-g—PNIPAAM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单铈盐引发体系可制备接枝率高的SA-g—PNIPAAM,具有温度、pH敏感特性的SA-g—PNIPAAM可望用于新型温敏/肠溶生物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以放射性同位素Co—60作为γ—射线源,以60%的氯化锌溶液为溶剂丝素蛋白与丙烯腈(AN)在均相体系中辐射接枝共聚的反应规律。研究了辐射剂量,剂量率以及体系中Cu~(2 )浓度等因素对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接技支链的粘均分子量(Mη)以及单体的转化率的影响规律。根据接枝物的红外光谱及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对接枝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氯化锌法AN与丝素均相辐射接枝共聚中存在严重的溶胶效应,在反应中可通过控制体系内Cu~(2 )浓度以及辐射剂量和剂量率等措施来控制产物的转化率,接枝物的接枝率和接技支链的长短,以获所期望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研究胶原在肝细胞癌(HCC)和转移性肝癌中的分布,从间质角度探讨肝癌的生物学特性。选择人肝病材料;按正常肝、HCC、转移性肝癌组织等3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Ⅰ、Ⅲ、Ⅳ、Ⅴ、Ⅵ型胶原的组织分布进行分析,并研究了结蛋白(Dm)、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细胞与胶原分布间的关系。结果:①HCC组织内,胶原分布、形态及含量与其分化程度相关。分化好者各型胶原在癌巢呈梁周血窦样分布;分化差者胶原沉积少,呈稀疏的裂隙状;部分癌细胞周围或胞质出现胶原染色阳性。②转移性肝癌癌巢内胶原阴性,与HCC形成明显对比。③Dm及α-SMA阳性细胞仅位于癌周包膜炎症反应处。结论:结果提示,HCC细胞可能产生分泌胶原,其分布与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可吸收性胶原膜及Bio-Oss骨粉联合应用的成骨效果.方法 3只实验用犬,在双侧下颌骨颊侧骨面各形成一处约1 cm×1 cm的实验区,左侧Bio-Oss骨粉与胶原膜联合应用并以钛钉固定为实验组;右侧单纯应用Bio-Oss骨粉组以做自身对照.术后12周行形态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组均有新骨形成,实验组新骨成熟,骨小梁排列较为有序,可见哈佛骨系统.对照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及无规则骨小梁,成熟度不及实验组.结论 使用Bio-Oss骨粉与胶原膜联合应用并对膜加以固定的方法其成骨效果要优于单纯应用Bio-Oss骨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壳聚糖和Ⅰ型胶原在不同温度下以不同比例制备成冻干状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的微观结构,以获得最佳浓度、比例、温度匹配组合,制备理想的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方法】在-5℃、-20℃和-80℃将不同浓度的壳聚糖、Ⅰ型胶原以及它们不同比例的混合液冷冻12h后冻干24h.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材料表面和内部的微观结构,并计算其平均孔径和孔隙率。【结果】壳聚糖、Ⅰ型胶原以及它们的混合液冻干后都形成白色海绵状固体,冷冻温度越低冻干后材料的孔径越小,孔隙率越低;材料的浓度越高冻干后孔径越小,孔隙率越低;壳聚糖-Ⅰ型胶原混合液中壳聚糖含量越高,材料冻干后孔径越小,孔隙率越低。【结论】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的孔径和溶液浓度、二者配比以及冻干前的冷冻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壳聚糖和Ⅰ型胶原在不同温度下以不同比例制备成冻干状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的微观结构,以获得最佳浓度、比例、温度匹配组合,制备理想的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方法】在-5℃、-20℃和-80℃将不同浓度的壳聚糖、Ⅰ型胶原以及它们不同比例的混合液冷冻12h后冻干24h,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材料表面和内部的微观结构,并计算其平均孔径和孔隙率。【结果】壳聚糖、Ⅰ型胶原以及它们的混合液冻干后都形成白色海绵状固体,冷冻温度越低冻干后材料的孔径越小,孔隙率越低;材料的浓度越高冻干后孔径越小,孔隙率越低;壳聚糖-Ⅰ型胶原混合液中壳聚糖含量越高,材料冻干后孔径越小,孔隙率越低。【结论】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的孔径和溶液浓度、二者配比以及冻干前的冷冻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用免疫组化法对6例正常肝组织、25例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Ⅰ、Ⅲ型胶原进行染色。癌组织内Ⅰ、Ⅲ型胶原长度密度均低于正常肝及癌旁肝组织(P<0.001),有浸润转移的肝癌组织胶原长度密度低于无浸润转移者(P<0.001),低分化者胶原长度密度低于高分化者(P<0.05)。结果提示肝癌组织内胶原降解与肿瘤生物学特性有关,胶原在肿瘤浸润和转移的病理过程中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染矽尘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染矽尘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染矽尘组,采用一次性气管内注入矽尘法建立矽肺动物模型,染尘后按不同时间点取大鼠肺组织,用天狼猩红染色法结合偏振光显微镜观察Ⅰ、Ⅲ型胶原的表达,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染矽尘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增强,各时间点胶原面积百分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Ⅰ型胶原在染矽尘后7 d、Ⅲ型胶原在染矽尘后3 d开始增加,两种胶原在28 d时增加幅度最大。【结论】矽尘诱导染矽尘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增生,且这两种胶原的增生具有时相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机制,观测了螺内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组织Ⅰ、Ⅲ型胶原含量及比值的影响。
方法:20只雄性SHR随机分为螺内酯组(10只) 和对照组(10只),另设WKY组(7 只)。螺内酯组采用螺内酯双蒸水溶解,20 mg/(kg·d)灌胃,对照组和WKY组采用等容积双蒸水灌胃,连续16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心肌组织Ⅰ型胶原的水平;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Ⅰ、Ⅲ型胶原,图像分析系统分别计算Ⅰ、Ⅲ型胶原面积积分及Ⅰ/Ⅲ型胶原比值。
结果:与WKY组比较,对照组心肌组织Ⅰ型胶原明显增多(1.87±0.2 vs 1.21±0.7,P<0.05),治疗16周,与对照组比较,螺内酯组心肌组织Ⅰ型胶原下降(1.42±0.05 vs 1.8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心肌Ⅰ、Ⅲ型胶原面积,与对照组比较,螺内酯组Ⅰ型胶原像素(6400±259 vs 12019±734)、Ⅰ/Ⅲ型胶原比值(15.64±1.34 vs 20.8±3.04)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Ⅲ型胶原像素比较,差异未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螺内酯减少SHR心肌Ⅰ型胶原的沉积及Ⅰ/Ⅲ型胶原比值,对Ⅲ型胶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许晨  吴兆龙 《上海医学》2002,25(7):420-423,T001
目的 研究霉酚酸酯 (骁悉 )对实验性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硬化的防治作用。方法 用NZB/BINJ和NZW /LacJ近交系小鼠杂交制备BWF1自发性狼疮小鼠模型。予该模型鼠 10 0mg·kg-1·d-1霉酚酸酯灌胃2 0周。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 2 4h尿蛋白量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中Ⅰ、Ⅳ型胶原的表达 ,采用逆转录 巢式PCR法检测小鼠肾组织中TGF β1mRNA的表达。结果 蛋白尿发生前给予霉酚酸酯可完全抑制小鼠蛋白尿的产生 ,显著降低其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 ,明显减少小鼠肾组织中TGF β1mRNA和Ⅰ、Ⅳ型胶原的表达并改善其组织学病变。结论 霉酚酸酯对该狼疮模型的肾小球硬化具有明确保护作用。其降低肾Ⅰ、Ⅳ型胶原沉积可能是通过抑制小鼠肾组织局部TGF β1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合成阳离子淀粉(CS)-壳聚糖(CTS)-丙烯酰胺(AM)接枝共聚物,讨论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用量、反应时间以及壳聚糖用量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中葡萄糖环浓度(cAGU)为0.20 mol/L,mCTS/mCS=1/6,cAM=1.0mol/L,cCe4 =5 mmol/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 h时,转化率和接枝效率可分别达到88%和92%以上;转化率随mCTS/mCS增大而增大,接枝效率则随着CTS用量增大降低,CTS的存在使AM均聚的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