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结合在体和体外实验,探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惊厥发作后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生后20天幼年(IRs)及2~3月健康成年(ARs)Wistar大鼠惊厥持续状态(Status convulsion,SC)模型、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惊厥样放电模型,采用免疫组化、ELISA对SC后6个时点大鼠海马、惊厥样放电后海马神经元BDNF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SC后大鼠海马各区BDNF阳性着色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以齿状回更为明显;幼年鼠海马BDNF含量在SC后3h即显著增加(从惊厥前的6.65±1.60pg/μg升至11.22±2.44pg/μg)(P<0.05),至惊厥后1天达到高峰,继之逐渐回落,SC后3天仍显著高于发作前水平,7天接近正常;成年鼠海马BDNF在SC后1天显著增加(从惊厥前的5.91±1.63pg/μg升至13.37±5.61 pg/μg)(P<0.05),至惊厥后3天达到高峰并高于同时点幼年鼠(P<0.05),之后逐渐下降,持续7天左右.(2)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惊厥样放电后24h细胞样本BDNF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惊厥发作在动物和细胞模型均引起了自身BDNF的高表达,可能是海马神经元对惊厥损伤的内源性保护反应.幼年与成年大鼠海马惊厥后的BDNF表达在反应速度、维持程度上的差异性可能与未成熟脑对自身的保护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苑爱云  蒋莉  李欣 《医学争鸣》2006,27(7):577-579
目的: 探讨年龄和惊厥持续时间对惊厥持续状态(SC)后海马细胞色素C(cytC)释放的影响. 方法:健康成年(ARs)和生后20 d幼龄Wistar鼠(IRs)各80只,经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分别诱发持续惊厥发作30 min的SC (30 min SC)和3 h SC,在SC后3 h至7 d的6个不同时点上处死动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海马细胞cytC含量,比较两组间的动态变化. 结果:① 30 min SC后3 h,两组大鼠海马细胞cytC含量均升高,6 h达到高峰,12 h后开始回落. 两组cytC含量峰值分别为32.47±6.28,33.23±8.6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②30 min SC后7 d时,IRs组cytC含量已降至正常,而ARs组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在SC后1, 3, 7 d, IRs组海马细胞cytC含量均显著低于ARs组. ③3 h SC后3, 6 h,两组海马细胞cytC含量均显著高于30 min SC后的相同观察时点(P<0.05). 经偏相关参数分析,在排除年龄的影响后,不同惊厥持续时间与海马细胞cyt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6,P<0.05). 结论:①严重惊厥发作可导致海马细胞cytC的释放. ②年龄和惊厥持续时间均是影响惊厥后海马细胞cytC释放的重要因素. ③惊厥持续时间越长,海马细胞cytC释放越明显. ④与成年鼠不同,幼年鼠海马细胞cytC释放启动后不久即迅速回落,提示幼年脑内可能存在一个主动抑制海马细胞cytC释放的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SE)后大鼠脑内神经元凋亡过程及Caspase3活性的年龄特征。方法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幼年及成年Wistar鼠持续惊厥发作,比较惊厥发作严重程度的年龄差异,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惊厥后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及Caspase3活性变化,比较研究其年龄差异特征。结果幼年鼠从给药至惊厥发作的时间为(13.3±5.63)min,而成年鼠为(22.5±5.66)min;幼年鼠的首发SE中4~5级者占68%,而成年鼠仅18%;尽管SE前幼年鼠脑内凋亡细胞数较成年鼠“生理性”增多,但SE后30min,成年鼠脑内(海马CA3区、齿状回、颞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总数即已明显增多并反超幼龄鼠,分别达524±26和465±26(P<0.05)。即使连续观察到SE后8h,成年鼠脑内凋亡细胞计数也始终明显高于幼年鼠。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的凋亡早期神经细胞也呈现相似变化。与幼龄鼠相比,成年鼠不仅Caspase3活性增高的幅度大,且启动时间早。SE后仅30min,成年鼠海马中Caspase3活性增加的比例已明显超过幼年鼠,分别为0.1±0.07和0.003±0.04。SE后2h,两者差别更大,分别为0.39±0.2和0.1±0.2。结论由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的惊厥持续状态模型再次证实SE发作中未成熟脑内呈现一个主动抑制细胞凋亡进程、对抗惊厥性脑损伤的保护性机制,并提示该保护机制作用于Caspase3级联反应被激活前的细胞凋亡早期事件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通过胃管灌胃改良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降低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惊厥持续状态(statue convulsion, SC)模型的死亡率的方法。方法 选用成年组(60d)SD大鼠30只和幼年组(20d)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成年SC+ORS组、成年SC组、幼年SC+ORS组、幼年SC组、幼年血糖组各15只。经腹腔注射氯化锂和匹罗卡品,诱发大鼠惊厥发作,惊厥60min后,给予安定止惊。各ORS组于SC后1h、12h、24h根据不同年龄予以不同剂量改良ORS灌胃。其余各组不给予处理。记录实验大鼠惊厥发作情况,惊厥前后体重变化及死亡情况;血糖测定组于SC后8h取血检测血糖,探索降低该模型死亡率的方法。结果 (1)各组惊厥后体重均降低,约占体重的5%-8%。(2)氯化锂-匹罗卡品惊厥持续状态模型死亡率较高,幼年组40.00%,成年组57.14%;死亡发生时间集中在惊厥后24h内,72h后死亡数趋于平稳。(3)SC后实验大鼠血糖明显降低,给予ORS液灌胃后,血糖趋于正常水平。(4)以改良ORS灌胃后,幼年组和成年组72h内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 SC后改良ORS液灌胃有效改善实验动物死亡率,是有效提高其生存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热休克蛋白对惊厥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蒋莉  蔡方成  张晓萍  李欣 《重庆医学》2003,32(4):409-411
目的:探索热休克蛋白对惊厥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理。方法:采用美解眠腹腔注射在成年和幼年Wistar鼠中制成全身性惊厥模型,采用HE及TUNEL染色研究脑组织中神经元坏死及凋亡发生情况,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惊厥发作后7d后不同时相点上,海马神经元内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动态规律;同时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海马组织中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结果:长程惊厥发作后(1)未成年鼠脑内神经元死亡,尤其是神经元凋亡显著低于成年鼠;(2)成年鼠与幼鼠脑内的HSP70表达存在差异。成年鼠阳性率为65%,大多(77.5%)属低度阳性,24h即回到惊厥前水平;幼鼠HSP70表达阳性率为85%,且其中一半(52.5%)呈强阳性而持续至惊厥后72h。(3)幼鼠脑内NO浓度在发作后2h达峰值,24h后一直低于该对照组。结论:长程惊厥发作后,脑内HSP70的合成明显增加可能是未成熟脑对惊厥性脑损伤具有耐受性的一种重要神经生物学基础,可能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及神经元内NO的合成而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JNK)在惊厥持续状态(SC)幼年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方法:雄性SD幼年大鼠12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惊厥持续状态组(SC组)、依达拉奉组(EDA组)三大组;各大组均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惊厥后4、12、24、48和72h处死。采用氯化锂-匹鲁卡品法制作惊厥持续状态模型。EDA组在大鼠造模前三天予EDA腹腔注射,每天注射一次,连续3d。TUNEL法检测观察大鼠海马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p-JNK蛋白表达动态变化;RT-PCR技术检测海马JNK1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SC组在惊厥12h后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NC组(P〈0.01),而ED组TUNEL阳性细胞数均较SC组显著下降(P〈0.01或P〈0.05)。幼年大鼠海马CA1区p-JNK蛋白在SC组表达显著增强,与N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EDA组表达较SC组明显下降(P〈0.01)。SC组海马JNK1 mRNA表达明显高于NC组(P〈0.01),而在EDA组JNK1 mRNA的表达较SC组显著降低( P〈0.01)。结论:SC可诱导JNK的表达,促进SC后海马神经元凋亡;EDA预处理可以影响JNK的表达,减轻惊厥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7.
徐敏慧  李光乾 《浙江医学》2010,32(8):1163-116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惊厥持续状态(statusconvulsion,SC)幼年大鼠海马葡萄糖调节蛋白78/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GRP78/Bip)、前凋亡因子(CHOP/GADD153)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幼年SD大鼠117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惊厥持续状态组(SC组)、尼莫地平预处理组(NM组)三大组;分别予生理盐水、氯化锂-匹罗卡品、尼莫地平和氯化锂-匹罗卡品进行处理,各组又均随机分为3个亚组,分别于4、24、48h处死。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法制作SC模型;RT—PCR技术检测海马GRP78/Bip和CHOP/GADD153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海马CA1区中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SC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表达均明显高于NC组(均P〈005或001oNM组各时间点TUNEL阳性细胞较SC组低,但高于NC组(P〈0.05或0.01)。与NC组相比,SC组各时间点海马GRP78/BipmRNA和CHoP/GADD153mRNA表达均升高。NM组GRP78/BipmRNA、CHOP/GADD153mRNA表达情况与SC组表达规律类似,但表达水平有差别。结论NM预处理可以影响CHOP/GADD153和GRP78/Bip的表达,缓解内质网应激,减轻惊厥后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幼年大鼠惊厥持续状态(Status convulsion,SC)后海马Caspase-3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变化及神经元损伤情况,探讨幼年大鼠惊厥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出生后21d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A组(正常对照组)20只、B组(SC组)26只。两组又随机分为两亚组(即B1、B2,A1、A2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法制作SC模型,并选择合格致痫模型。B组分别于惊厥后24h、72h处死;A组也于相应时间点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Caspase-3、IL-1β的表达变化;电镜观察大脑海马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大鼠SC后Caspase-3表达的IOD值随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IL-1β于SC后24h迅速升高,72h下降。SC后24h大鼠海马CA1 IL-1β和Caspase-3的IOD值之间呈正相关(r=0.54,P〈0.01,n=8)。电镜观察结果显示SC后24h海马CA1区出现早期细胞凋亡改变,72h部分神经元出现特征性的凋亡改变。结论:SC后Caspase-3参与了幼年大鼠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IL-1β可能参与了惊厥性脑损伤的启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未成熟大脑对惊厥性脑损伤耐受性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幼龄鼠未成熟脑组织对惊厥性脑损伤中细胞凋亡与坏死病理过程具有主动保护性抑制机制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法:健康成年及幼龄Wistar鼠经皮下与腹腔内注射美解眠致惊.两组分别于严重惊厥发作后1、2、4、12、24、48、72h、7天时点上断头处死取脑,在进行组织病理学动态观察神经元坏死、凋亡的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检测脑片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的表达变化,分别计算其弱、强阳性表达细胞数.结果:(1)严重惊厥后,成年鼠与幼鼠脑内P53和bcl-2的表达截然不同.成年鼠P53阳性表达率高达90%,其中一半属中、高度强阳性.但bcl-2表达率仅57%,且主要呈低度表达;相反,幼鼠以bcl-2强表达为主,其阳性表达率达85%以上.(2)动态观察获类似结果.严重惊厥后3天,成年鼠脑内仍有持续P53强表达,但其bcl-2于发作后仅数小时,已回落与对照无差异;相反,幼鼠则在发作3天内显示bcl-2的持续强表达,而P53于发作后12h开始明显降低,并于24h后与对照不再有差异.结论:持续惊厥发作后,未成熟及成熟期神经元中凋亡的诱导和抑制基因均同时表达,但两者间存在显著年龄差异.未成熟脑神经元中,以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为主,而成熟脑神经元中凋亡诱导基因P53表达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云芳  周朱瑛  李光乾 《浙江医学》2016,38(3):167-170,174
目的观察幼年大鼠惊厥持续状态(SC)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以及IL-1β和NF-κB蛋白、MicroRNA表达变化,并了解黄芩苷(BC)对其影响。方法将195只19d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惊厥持续状态组(SC组)和黄芩苷预处理组(BC组),每组65只;各组按处死时间点随机分为4、12、24、48和72h组。采用氯化锂-匹鲁卡品化学点燃法制备幼年大鼠SC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中IL-lβ、NF-κB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NF-κBMicroRNA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数。结果IL-lβ:与NS组(12、24、48和72h分别为11.47±2.51、12.49±2.58、13.19±2.39和12.79±5.30)比较,SC组(12、24、48和72h分别为29.38±5.18、40.09±5.16、35.32±6.59和27.98±4.16)表达增强(均P<0.01);与SC组比较,BC组(12、24和48h组分别为21.19±4.54、29.78±4.39和25.91±5.64)表达降低(均P<0.05)。NF-κB:与NS组(4、12、24、48和72h组分别为45.76±15.41、41.26±6.28、50.61±12.54、51.72±6.52和52.65±7.65)比较,SC组(4、12、24、48和72h组分别为64.06±6.18、71.16±6.49、79.34±11.76、67.07±6.58和65.12±9.66)表达增强(均P<0.05);与SC组比较,BC组(4、12和24h组分别为52.65±5.73、56.68±5.37和67.01±9.08)表达降低(均P<0.05)。NF-κBMicroRNA表达与蛋白表达相似。SC组在惊厥后12h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数为(11.38±2.35)个,高于NS组的(6.19±1.48)个(P<0.01),48h达到高峰(28.28±5.17)个;BC组在12、24、48和72h时神经细胞凋亡数分别为(8.96±2.21)、(13.07±2.47)、(20.51±4.39)和(17.36±4.12)个,均低于SC组(均P<0.05),但高于NS组(6.19±1.48)、(6.59±1.66)、(6.79±1.15)和(6.31±1.47)个(均P<0.05)。结论幼年大鼠SC后海马CA1区IL-1β和NF-κB表达增强,神经细胞凋亡增加;BC预处理能抑制早期IL-1β和NF-κB蛋白、MicroRNA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对幼年鼠SC后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创伤后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平均分成4组:对照组、脑创伤组、脑创伤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脑创伤PBS移植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伤后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分布和迁移,同时检测海马局部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表达;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伤后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神经干细胞移植后7、14、21和28 d,移植区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移植后7、14 d时神经干细胞移植组伤后海马及周边局部脑组织中NGF的光密度(IOD)值分别为0.495 4±0.013 4、0.576 7±0.021 1,BDNF的IOD值分别为0.474 5±0.042 5、0.556 3±0.032 1,较其他组增高(P<0.05);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各时间点搜索安全岛逃避潜伏期较脑创伤组和PBS移植组有改善 (P<0.05)。 结论 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后海马局部脑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发生改变,对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依达拉奉对大鼠缺血脑组织NGF及BDN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大鼠缺血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改良的Zea-Longa法建立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模型(MCAO)。实验分为模型对照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各20只大鼠。依达拉奉组予以腹腔内注射依达拉奉,1次/d,每次3mg/kg;模型对照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72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处死,分别取脑梗死周围、海马区和梗死区脑组织作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DNF、NGF蛋白表达变化,原位杂交检测BDNFmRNA、NGFmRNA的表达。结果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依达拉奉治疗组BDNF和NGF蛋白BDNFmRNA和NGFmRNA在梗死区周围和海马区表达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梗死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上调大鼠梗死区周围和海马区缺血脑组织中BDNF和NGF的表达,并可能通过此机制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脊髓横断损伤后不同时间神经营养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全横断后不同时间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3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手术对照组)和脊髓全横断1d、3d、7d、14d、21d组,共6组,每组5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图像灰度分析法,检测脊髓全横断后各组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素-3(NT-3)表达的变化。结果:脊髓全横断后手术对照组NGF、BDNF、NT-3的表达较少,损伤后表达明显增加,NGF、BDNF和NT-3在损伤后1-7d表达的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d达到最高;NGF和NT-3的高表达一直维持到21d,而BDNF在损伤后14d恢复到正常。结论:在脊髓横断损伤中,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和NT3的表达增加,可能起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脊髓全横断后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O组)、单纯脊髓横断组(tSCI组)、生理盐水治疗组(NS组)和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EGB组).每组分别于术后1天、7天各处死5只取材,检测神经元数量,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各组神经元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 SO组NGF和BDNF的表达较少,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数量、NGF和BDNF的表达在24h和7天之间无变化;大鼠tSCI后,脊髓腹角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NGF和BDNF的表达增加,损伤后时间越长,神经元数量减少越明显,NGF和BDNF阳性的细胞数增加越多;EGB治疗组脊髓腹角神经元数量较SO组减少(P<0.05),但较tSCI组、NS组增多(P<0.05),NGF和BDNF的表达较SO组、tSCI组和NS组增强(P<0.05).结论 EGB可使脊髓横断损伤后神经元数量增加,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表达增加,EGB对SCI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能与其对NGF、BDNF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区不同时间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及桃红四物汤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构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桃红四物汤组和尼莫地平组。采用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术后12 h、24 h、7 d、14 d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与模型组相比,桃红四物汤组在术后7 d和14 d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尼莫地平组术后12 h、24 h、7 d和14 d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术后12 h海马区BND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术后24 h海马区NG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各时点NT-3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术后7 d和14 d,桃红四物汤组、尼莫地平组BDN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术后24 h和7 d,尼莫地平组NG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桃红四物汤组NGF和NT-3各个时间点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一定时间后海马区BDNF和NGF的表达水平增高,有利于受损的神经细胞恢复,桃红四物汤通过促进BDNF的表达而保护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大脑中动脉梗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脑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抑制剂 N-硝基-L-精氨酸甲酯(Nω-nitro-L-argininic methyl ester, L-NAME)对脑缺血大鼠再灌注后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脑缺血损伤的深层机制。方法 将42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Sham)组;MCAO再灌注0 h(MCAO 0 h)组;MCAO再灌注6 h(MCAO 6 h)组;MCAO再灌注12 h(MCAO 12 h)组;MCAO再灌注24 h(MCAO 24 h)组;MCAO再灌注72 h(MCAO 72 h)组以及MCAO 24 h+L-NAME 组(于MCAO前30 min腹腔注射L-NAME,剂量为1 mg/kg)。每组6只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于缺血90 min 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NGF和BDNF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将NO所致的组织损伤标志物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 3-NT)分别与BDNF和NGF共定位。结果 MCAO组大鼠再灌注后0、6 h,脑缺血半暗带区域几乎未见NGF和BDNF阳性细胞。再灌注12 h,可见NGF和BDNF阳性细胞。再灌注24 h,半暗带区NGF和BDNF阳性细胞数较再灌注12 h组进一步增多(P<0.05)。至再灌注72 h,半暗带区NGF和BDNF阳性染细胞数较再灌注24 h组减少(P<0.05)。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3-NT分别与NGF和BDNF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Sham组大鼠未见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半暗带区可见大量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给予L-NAME后,半暗带区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数目比MCAO 24 h组明显减少(P<0.05)。Sham组大鼠未见 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半暗带区可见大量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给予L-NAME后,缺血大鼠半暗带区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数目比MCAO 24 h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NGF和BDNF表达上调,最初的上调出现在再灌注12 h左右,随再灌注时间延长,NGF和BDNF表达进一步增加,至再灌注24 h达到高峰,随后在再灌注72 h下降。L-NAME通过抑制NOS活性,减少NO的产生,减少3-NT形成,进而引起NGF和BDNF表达下降,说明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NO促进NGF和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观察壮精合剂对初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区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抗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10~12月龄,体重(300±20)g初老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壮精合剂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8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初老大鼠大脑海马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壮精合剂高、中剂量组及阳性药对照组均能提高初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提高其海马内NGF和BDNF含量(P〈O.05),且壮精合剂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显著(P〈0.01)。壮精合剂高剂量组在提高初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提高其海马内NGF和BDNF含量方面与阳性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提高BDNF含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壮精合剂能有效提高初老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海马内NGF和BDNF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丁基苯酞对大鼠缺血脑组织NGF及BDN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丁基苯酞对大鼠缺血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永久性缺血模型,按照Zea-Longa的方法对动物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选取1~3分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2组:丁基苯酞治疗组(A组),大脑中动脉永久缺血对照组(B组),每组各20只.A组于术后予以丁基苯酞,每天2次,每次25 mg/kg,B组给予相应剂量食用油灌胃给药,72 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处死,分别取脑梗死周围、海马区和梗死区脑组织作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DNF、NGF蛋白表达变化,原位杂交检测BDNF mRNA、NGF mRNA的表达.结果 丁基苯酞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1.35±0.81)低于对照组(1.75±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丁基苯酞治疗组BDNF和NGF蛋白BDNF mRNA和NGF mRNA在梗死区周围和海马区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梗死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基苯酞可上调大鼠梗死区周围和海马区缺血脑组织中BDNF和NGF的表达,并可能通过此机制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NGF、BDNF和NT3在AD大鼠海马中的分布及表达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NGF、BDNF和NT3在Alzheimer disease(AD)大鼠海马中的分布及其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海马注射Aβ淀粉蛋白的方法建立AD模型。10d后对大鼠进行灌注,取脑,冰冻切片,用NGF、BNDF和NT3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海马恒定视野内NGF、BDNF和NT3的阳性细胞进行记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D组海马中的NGF阳性细胞较正常组显著增多(P〈0.01).且染色增强。BDNF阳性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1).染色强度减弱。而NT3的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F、BDNF和NT3在AD的海马中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提示NGF、BDNF和NT3在AD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尤其是BDNF阳性细胞的减少可能与AD的神经功能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浓度酒精摄取对成年大鼠空间位置记忆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低浓度酒精摄取后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给予连续3d Morris水迷宫训练,然后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动物给予5%(V/V)酒精为唯一饮料喂养,对照组动物以自来水代替酒精。在给与酒精喂养后的3,7,14,21,30d行Morris水迷宫行为观察。动物在水迷宫行为学观察后,取脑、冰冻切片,用ABC法行BDNF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用Motic 3.2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平均灰度值。结果给予低浓度酒精喂养3d与7d后,动物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分别为(8.93±1.38)s,(9.66±1.04)s]与对照组[分别为(8.24±2.94)s,(10.07±O.71)s](P>0.05),酒精喂养14,21,30d后,动物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分别为(9.19±1.81)s,(10.45±0.97)s,(12.37±1.81)s]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7.14±3.66)s,(18.83±1.25)、s,(21.41±2.73)s],差异有显著性(P<0.05)。BDNF的免疫组化反应显示低浓度酒精喂养3d时BDNF在海马CA1区的表达平均灰度值(145.3±14)与对照组(143.8±1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低浓度酒精喂养7d、14d与21d时,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25.6±17,127.4±15,130.7±14)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7.5±13,142.7±10,145.8±16)(平均灰度值与阳性产物的多少成反比)(P<0.05);酒精连续喂养30d后,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平均灰度值(146.2±11)接近于对照组(144.5±14),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短期内低浓度酒精摄取有助于成年大鼠空间位置记忆的保持,其机制可能与低浓度酒精摄取上调BDNF在海马CA1区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