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肌筋膜炎是指由于外伤、劳损或外感风寒等原因、引起人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膜、肌腱、韧带)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变化,又称肌纤维织炎.  相似文献   

2.
肝在体合筋,其"筋"有筋膜之意,人身各处皆包含筋膜,且筋膜功能与脾胃关系密切.肝脏虚损导致筋膜功能失常,胃之筋膜失充,久之胃气不降,携酸上泛,发为顽固性泛酸,治宜辛酸作补.本文以《黄帝内经》中"筋膜理论"为切入点,介绍了补肝调气柔筋法在治疗顽固性泛酸中的运用,旨在为临床运用此法及治疗顽固性泛酸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中“筋”与“膜”应用十分广泛,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常混称为筋膜。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关于“筋”与“膜”的阐释,旨在探讨其区别与联系,以明确其概念。“筋”,实指大筋、小筋、筋膜等,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韧带、肌腱等与人体运动密切相关的组织;“膜”泛指体内分别具有覆幕、联络或聚集、保护功能的膜状结构的结论.提示:明确“筋”、“膜”二者的内涵,对开展中医教学,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医所谓的筋是筋络、筋膜、筋腱、软骨的总称。是骨以外的皮、肉、筋、脉等组织的概括。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四肢和躯干部位的软组织,主要包括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椎间盘、关节软骨盘等软组织。各种外来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所造成的筋的损伤,称筋伤,俗称伤筋,即现代医学所指的软组织损伤。筋的损伤实际上是因为不同原因导致了筋的相应生理特点发生改变,其机能和结构出现异常。因而认清筋的生理特点,分析筋的生理特点是否发生改变对于判断筋是否发生损伤及损伤的性质、种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膝骨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邪气乘虚而入,留滞筋骨,阻滞脉络,致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病。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之功能,临床中治疗因经脉闭阻、气血瘀滞所致病证时,效果尤为显著。膝为筋之府,在膝骨性关节炎的中早期,病变部位主要以筋膜、滑膜、韧带等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理改变为主,这些改变均属于中医理论中"筋"的病变。因此,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时,以"从筋论治"为原则,运用针灸疗法改善膝关节周围组织的紧张状态,调节膝关节的受力平衡以修复"筋"的正常生理功能,当可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和形成原理.方法:对颈椎侧位颈椎曲线测量进行分析.结果:颈椎曲度的改变为颈椎曲度减小、生理前凸曲度消失(变直)或反向弯曲(后凸),发生率很高且呈低龄化.结论:颈椎软组织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的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挫伤、断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均可引起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低龄化颈椎曲度改变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维持颈椎正常前凸状态的软组织前后力量平衡失调而造成属功能性改变,可恢复;中高年龄层的患者主要是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以及椎间盘,椎体骨质产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如韧带的断裂,椎间盘脱出,椎体骨质和椎间关节特别是钩椎关节的增生而造成,属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现代筋膜研究的角度进一步阐述浙江省国医名师姚新苗教授“以筋为主”“理筋为先”的学术思想,以期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回顾与整理该学术思想及现代筋膜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分析与演绎,通过筋膜是遍及全身的网络系统、筋膜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只是“漂浮在张力的海洋中”三个方面,阐述“以筋为主”“理筋为先”学术思想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结果]“筋”与“骨”同属于结缔组织,共同发挥着人体的“塑形”功能,而筋膜(含肌腱、韧带)由于与骨骼肌之间具有互相协同作用,以及其所构成的全身网络系统,使得“筋”在人体运动及塑形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同时,筋膜具有丰富的感受器,起着传递力学信号的作用,并为功能细胞的再生提供细胞储备和支持作用;中医治疗技术可以通过干预筋膜而发挥作用,“以筋为主”“理筋为先”学术思想,正是基于对各类筋组织的属性及功能更深刻认知下,对“筋骨并重”原则的进一步升华。[结论]姚新苗教授“以筋为主”“理筋为先”学术思想与现代筋膜研究相暗合,同时筋膜亦是中医经络现代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经筋病中医病理机制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医经筋病理机制并探究外周经筋病理三期针刺方法。方法:从现代文献、《内经》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研究。文献方面,从经筋理论临床运用、经筋理论病理研究、经筋实质等进行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内经》相关条文,提出对经筋实质指向与模型建构、经筋病理过程假说(分外周经筋病理与中枢经筋病理两大部分),并结合临床实践,对上述病理过程进行验证。结果:经筋临床运用方面主要集中在筋肉系统与神经系统,对经筋病理研究方面十分薄弱,经筋实质主要集中在筋肉系统学说、神经学说、神经筋肉统一学说等方面;而笔者提出的经筋实质:中枢经筋(手阳明经筋头部相交与足少阳经筋维筋相交)在脑内,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周经筋主要为筋肉系统;外周经筋病理三期过程即"瘀沫期""筋膜拘挛期""筋结病灶形成期"等假说,经临床验证有其合理性。对外周经筋病进行三期分治(瘀沫期采用毫针温针经脉压痛点针刺法、筋膜拘挛期采用小针刀与刺络放血减张法、筋结病灶形成期采用粗银质针温通"解结"法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中风病"中枢经筋"病理过程早期为"热毒水瘀"的"级联形成"与中后期"痰瘀水"胶结;中风病痉挛性运动障碍从经筋病理角度进行治疗主要有4个方面:①益气血、生髓充脑、温通经络;②通调跷脉;③温通督脉;④调理经筋——温通解结与神经干刺激法。结论:笔者提出的经筋实质假说与外周经筋病三期病理过程假说具有理论意义与临床现实意义,值得观注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人体遭受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引、压轧、跌仆、闪挫、堕坠或体虚劳累过多、持续运动、经久积劳等原因所造成筋膜、肌肉、肌腱、韧带、皮下组织、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组织损伤,统称之为伤筋,或称为之筋伤.现代医学称之为软组织挫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9例结节性筋膜炎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38岁.肿块生长迅速,直径1 ~~2 cm,8例发生于四肢,1例发生于躯干.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梭形、漩涡状排列,核分裂活跃,细胞间形成裂隙和小囊,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外渗的红细胞,间质水肿、黏液变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Actin(+)、Desmin(-)、S-100(-).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诊断应结合临床特点和组织学特征,注意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相似文献   

11.
疣是一种较常见的病毒性皮肤赘生物,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如<五十二病方>中用灸法治疣,<灵枢·经脉>篇中有"虚则生胧"的说法.以后历代医书记载更详,如<诸病源候论啰疣目候>说:"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此外尚有"鼠乳候"之记载,如"鼠乳者,身而忽生肉,如鼠乳之状."描述了疣的另一种类型.<外科启玄>中叫"千日疮",又名"瘊子".<外科正宗>称枯筋箭,如说:"枯筋箭……初起如赤豆大,枯点微高,日久破裂,趱出筋头,蓬松枯槁."临床上依据疣的皮损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一般可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丝状疣、尖锐湿疣等6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和形成原理。方法 :对颈椎侧位颈椎曲线测量进行分析。结果 :颈椎曲度的改变为颈椎曲度减小、生理前凸曲度消失 (变直 )或反向弯曲 (后凸 ) ,发生率很高且呈低龄化。结论 :颈椎软组织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的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挫伤、断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均可引起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低龄化颈椎曲度改变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维持颈椎正常前凸状态的软组织前后力量平衡失调而造成属功能性改变 ,可恢复 ;中高年龄层的患者主要是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以及椎间盘 ,椎体骨质产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如韧带的断裂 ,椎间盘脱出 ,椎体骨质和椎间关节特别是钩椎关节的增生而造成 ,属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筋膜征"在结节性筋膜炎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节性筋膜炎中8例有"筋膜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筋膜征"CT表现为3例沿浅筋膜向皮下脂肪层、2例沿浅筋膜向深部脂肪层、2例沿深筋膜向皮下脂肪层、1例沿深筋膜向骨骼肌群扩展,呈扁平状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与周围肌肉密度相比较呈等密度。7例与周围脂肪层及邻近肌肉分界清晰,1例颈部肿块侵及颌下腺及周围颈部肌群;肿块两端筋膜呈线样延伸;肿块与筋膜面平直,不超过筋膜面向反侧侵犯。1例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肿块处筋膜有轻度强化。2例误诊为神经纤维瘤,1例误诊脂肪肉瘤。结节性筋膜炎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1.7%、62.5%、70%。结论:CT上"筋膜征"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有助于对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肌肉筋膜炎亦称纤维组织炎。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的组织,如筋膜、腱鞘、肌膜、韧带、肌腱、骨膜和皮下组织容易患本病。颈背部为好发部位。颈背部肌筋膜炎为原发性肌纤维组织炎的一种类型。此病特点是颈、背部一侧或双侧胀痛(以酸胀为主),颈部活动不便,甚至影响上肢功能,在颈背部肌肉的起止点、肌腹或筋膜处可触摸到疼痛性结节或条索,有明显压痛。按压“缺盆”穴位一分钟,疼痛性结节或条索感到微热、酸胀有舒服感的压迫(对诊断和痛点定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腰扭伤又称急性腰肌筋膜扭伤,俗称“闪腰”、“岔气”,中医病机为跌闪腰筋,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西医病理认为,急性腰扭伤多为腰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等组织的撕裂伤,部分肌腱、韧带纤维断裂,脊椎小关节错缝,滑膜嵌顿绞锁。损伤后局部软组织渗血,深部形成血肿,局部疼痛,肌肉痉挛。如不及时治疗,深部形成纤维化,最后形成瘢痕、  相似文献   

16.
正在常规诊疗思路中,项背部疼痛症状往往归属颈椎病范畴,但是,还有一种疾病的主要表现也是项背部疼痛,它就是项背肌筋膜炎。一、项背肌筋膜炎项背肌筋膜炎(fasciitis of nape muscle),又称项背纤维组织炎或肌肉风湿症,一般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若其急性炎症期不及时处理或失治误治,影响项背部血液循环及代谢,使局部肌肉筋膜组织变性、肥厚,形成纤维化小结,就会引起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上臂疼痛或乏力等临床症状。其中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冈上肌、冈下肌等常被累及。  相似文献   

17.
嗜酸性筋膜炎是一种以四肢皮肤硬肿、皮下筋膜增厚、血清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本病较少见, 文章报道1例以肌肉疼痛为主要初诊临床表现的嗜酸性筋膜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临床病理诊断方法.方法 对2009~2011年间收治的32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及临床病理诊断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肿瘤位置比较浅,形状均为单个环形或类环形结节,质地较硬,活动度不好,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晰,无包膜,肿瘤直径0.6~2.3cm,平均1.4cm.病理组织学图像可见细胞排列无序,成长束状排列或"S"形排列,细胞周围可见小裂隙状或小囊状空间,空间裂隙中含有少量血管外红细胞,并可见疏松、黏液样变性,呈羽毛状结构生长.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Actin均为阳性表达(阳性率100%),而Desmin和S-100蛋白为阴性表达.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断不仅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应结合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并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从而避免该病漏诊和误诊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EF)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4月—2018年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5例EF患者,均符合2014年Pinal-Femandez和2017年Masatoshi Jinnin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的诊断标准,对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电图、MR、病理组织活检表现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的肢体肿胀、僵硬、疼痛,Groove征以及肌腱挛缩;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血清肌酸激酶正常;肌肉MR检查显示筋膜增厚;肌电图均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全程皮肤、筋膜、肌肉连续活检,肉眼可见筋膜明显增厚,组织学检查显示5例患者皮肤及筋膜均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可见嗜酸性粒细胞,4例患者肌肉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激素治疗有明显疗效。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除皮肤和筋膜的表现外,还有肌肉受损的表现;诊断除临床、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外,主要依靠活组织检查;早期诊断和激素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997-2007年收治的5例口腔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5例结节性筋膜交均为病程短、生长快的肿瘤,中年女性多见,在,临床及病理方面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肿块呈结节形.直径为1.5~3cm.组织学特点为纤维母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SMA(+)、Des(-).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的本质是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属良性病变,切除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