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91-2003年中国农村妇女未住院分娩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1991-2003年我国农村妇女未住院分娩的变化情况以及在家分娩孕产妇的接生人员和费用情况.方法 对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农村妇女的未住院分娩率不断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一、二、三、四类农村差别较大,分别从1991-1993的43.19%、71.72%、76.78%和92.42%下降到2001-2003年的7.17%、17.48%、36.43%和66.80%:农村合计在家分娩的孕妇由受过训练的接生人员接生的比例从1991-1993年的67.51%下降到2001-2003年的51.37%.农村在家分娩费用在50~200元左右.结论 我国农村未住院分娩(主要是在家分娩)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但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接生员接生的比例在下降,这一情况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能够综合反映产前保健服务利用的指标,并通过实际应用研究该指标对产时和产后保健的预测意义。方法:根据国外已有的综合性产前保健服务利用指标和中国卫生部对产前保健服务的有关规定,构建适合中国农村具体情况的综合性产前保健服务利用指标,即产前服务利用适宜指数,并利用秦巴卫生项目终末家庭调查资料,应用该指标分析产前服务利用水平对产时和产后保健的影响。结果:根据产前服务利用适宜指数分类,与产前服务利用不足的孕产妇相比,产前服务利用中等、足够和充裕的孕产妇住院分娩的OR值分别为1.378,2.488和3.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产前服务利用不足的孕产妇相比,产前服务利用中等、足够和充裕的孕产妇产后访视的次数平均分别要多0.33次,0.65次和0.72次,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前服务利用适宜指数可以综合反映产前的服务利用,该指标比较简单并能够预测产时和产后保健服务利用,可以有效应用于孕产期服务利用评估。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婚育龄妇女分娩保健服务的状况与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我国已婚育龄妇女分娩保健服务状况及其变化。方法: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抽取的调查前三年有生育史的1962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合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资料,对两次调查前三年有生育史妇女最近一次活产的分娩保健服务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与1997年调查前三年相比,2001年调查前三年育龄妇女的入院分娩率增加,家庭分娩的比例明显减少;②农村妇女家庭分娩比例明显降低,由1997年调查时的61·41%降为2001年调查时的40·78%,1998~2000年间,92·54%城镇妇女接受分娩保健服务,农村妇女家庭分娩比例高出城镇7·4倍,为40·78%;③分娩保健服务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和中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发展相对较慢,1998~2000年间,西部地区妇女中,一半以上在家分娩,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分娩妇女一半以上由家人接生,约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6倍;④少数民族妇女家庭分娩和由家人接生的比例明显高于汉族妇女;⑤随着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的增加育龄妇女对分娩保健服务的利用增加,文盲、经济收入低的妇女家庭分娩比例和由家人接生的比例非常高。结论:我国分娩保健服务状况在改善,但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农村的分娩保健服务急待提高。应加强对西部地区分娩保健服务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应对策略,加强对西部农村接生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4.
中国妇女剖宫产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探讨近10年来我国妇女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90~2003年我国剖宫产率快速上升,从1993年的6.73%(95%CI=5.99~7.47)上升到2003年20.55%(95%CI=19.50~21.60)。剖宫产率城乡差异大,2003年我国城乡剖宫产率分别是39.51%(95%CI=37.19~41.83)和12.77%(95%CI=11.75~13.79);剖宫产率的上升速度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农村的上升速度是城市的2倍;影响剖宫产的非医学原因最主要的是城乡类别。结论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剖宫产率急剧上升的最重要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关  相似文献   

5.
1991-2003年中国农村妇女分娩地点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描述1991年以来我国农村妇女分娩地点的变化趋势及在地区与人群间的分布.方法 利用我国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 我国农村妇女在家分娩的比例从1991-1993年的70.12%下降到2001-2003年的27.52%,住院分娩比例则从1991-1993年的27.30%提高到2001-2003年的68.92%:到县及县以上医院分娩比例上升的速率高于到乡镇卫生院分娩的比例;住院分娩率因年龄、生育史、收入、教育及职业的不同而不同.结论 我国农村妇女的分娩地点逐渐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以家庭分娩为主转向了近年的以住院分娩为主,但部分农村(如四类农村)地区妇女的住院分娩率还未达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的要求.因此仍需努力提高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农村妇女的住院分娩率.  相似文献   

6.
1998-2003年中国妇女住院分娩费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描述1998-2003年间我国妇女住院分娩费用的变化趋势及在地区与机构间的分布.方法 利用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计算不同年份组、城市农村、不同分娩机构的顺产和剖宫产的费用,并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近年来我国住院分娩费用普遍上涨,顺产费用城乡分别从1998-1999年的1646元和597元上涨到2002-2003年的1 884元和657元,剖宫产费用城乡分别从1998-1999年的3 155元和2 327元上涨到2002-2003年的3 633元和2 392元.城市住院分娩的平均费用明显高于农村,大城市分娩费用最高,四类农村最低.结论 1998-2003年我国城乡的住院分娩费用无论顺产还是剖宫产都在上升,与其他服务费用相比,住院分娩费用的上升幅度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卫生Ⅷ项目对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卫生Ⅷ项目在实现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公平性目标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卫生Ⅷ项目/卫生Ⅷ支持性项目对母婴保健与健康影响"专项评估中的孕产妇入户调查数据库,分析项目县和非项目县不同家庭收入妇女利用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差异。结果综合试点县和一般项目县的各项产前、产时和产后保健服务利用率的"最高收入组-最低收入组"的极差都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县,且随收入变化的等级趋势也明显弱化。结论乡镇卫生院建设和住院分娩费用减免等项目措施的综合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贫困孕产妇利用基本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从而改善了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青海省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方法 以青海省2002~2011年妇幼卫生统计年报表数据为基础,采用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指标,比较和分析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结果 在2002~2011年期间,青海省妇女孕早期检查率由2002年的50.3 %上升到2011年的84.3 %,产后访视率由2002年的73.8 %上升到2011年的87.6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由2002年的59.0 %上升到2011年的81.3 %,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产前检查率稍有起伏.另外,青海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2年的142.2/10万下降到2011年的46.1/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青海省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效果显著,孕产期保健服务工作稳步有进,这对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不同地区1971-2003年孕产期保健服务状况调查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目的全面了解近30年来我国孕产期保健服务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分层、三阶段的容量比例抽样方法获得调查对象;由调查员入户对其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随着时间推移,调查对象产前检查覆盖率和服务质量以及住院分娩比例等都在不断增加,孕妇产前检查比例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38.7%上升到2001年以来的95.9%,住院分娩率则相应的由20.1%上升到87.4%。但是当前我国孕产期保健服务中仍然存在产前检查开始时间较晚,产前检查次数较少,产前检查项目不完整等问题。近3年来孕早期检查比例只有71.7%,5次及以上产前检查的比例也只达到64.1%,仅仅29.1%能够在产前完成7项基本的检查项目。另外,住院分娩比例也还需进一步提高,非住院分娩妇女中79.5%还是由接生员/村医和家人/朋友接生。不同地区比较,同时期西部地区几乎各项指标都明显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结论经过30年来的努力,全国各地区产前检查覆盖率和住院分娩率明显提高,产前保健服务质量得到加强,但存在地区差异,应加强对西部地区的重视和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0.
1993~2008年中国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中国1993~2008年代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类型已婚育龄妇女产前、产时和产后保健利用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通过卫生部发布的1993、1998、2003、2008年4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报告中的有关数据,筛选部分关键指标分地区类型、分时段反映15~49岁已婚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水平的变化和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在1993-2008年间,孕早期检查率、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和产后访视率分别从37.0%、69.5%、38.7%和46.0%升至65.2%、94.4%、88.6%和55.6%,剖宫产率从2.35%增至27.20%;产前保健、产时保健和产后保健各项指标的城乡差别均有不同程度缩小;2008年4类农村地区住院分娩率仅为64.30%,大城市剖宫产率高达63.00%。结论:中国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水平在过去十余年间有了较大提高,但孕早期检查和产后访视两项指标仍处于较低水平。多数指标之间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但4类农村地区住院分娩率还不理想。剖宫产率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攀升,已经远远超过正常水平,需予以重视和适当引导。  相似文献   

11.
To examine changes and equity in use of maternal care in different types of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 China from the early 1990s to early 2000s. Data were drawn from three National Health Household Interview Surveys conducted in 1993, 1998, and 2003. Analysis was based on married women aged between 15 and 49 who had live births within the 24 months prior to the survey. Nationally,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receiving their first pre-natal visit within 12 weeks of gestation and the hospital delivery rate increased rapidly from 20.56 and 37.61% in the early 1990s to 52.60 and 74.02% in the early 2000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receiving at least one post-natal care visit dropped slightly from 56.46 to 54.12% in the same time period. There were large disparities in use of maternal ca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mong different sized cities and rural area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disparities narrowed over time, especially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rural areas. The proportion of delivery out of hospital attended by trained staff in rural areas decreased considerably from 68.01% in 1991–1993 to 51.57% in 2001–2003. Maternal care utilization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among different classes of cities and rural areas significantly narrowed. This was probably due to both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argeted investments in improving health services. However, significant gaps remained, requiring atten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中国南北方部分地区1994—2000年的孕产妇系统保健状况及其变化。方法 数据来自“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中13个县(市)的围产保健监测数据库。研究对象为19942000年在上述项目县(市)分娩了孕满20周单胎活产儿的368589名妇女。结果 从19942000年,南北方地区产前检查率一直高于99.0%,第一次产前检查时的平均孕周从1994年13.1周提前至2000年的10.7N,早孕检查率从65.5%升至79.4%,产前检查次数≥5次的比例从34.1%升至71.8%,住院分娩率从913%升至98.8%,家庭分娩率从5.6%降至0.6%,产后访视次数≥3次的比例从80.5%升至951%。除早孕检查率外,同期比较,北方地区的其他各率均低于南方地区,且北方地区的城乡差别大于南方地区。结论 中国南北方地区的孕产妇系统保健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南北地区之间、北方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产前保健项目中间结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开展的产前保健项目的中间结果进行评价.方法:由县卫生局组织有关产前保健专家对乡镇卫生院产科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由县卫生局和乡镇领导协调卫生与计划生育部门开展农村社区产前保健的健康教育;由乡镇卫生院产科助产士负责开展产前检查.应用整群随机分组的设计及做干预前后测量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的指标包括初次产前检查孕周、产前检查次数和产前检查率.结果:干预使孕妇初次产前检查的时间提前.干预提高了产前检查率.干预提高了高危妊娠妇女的产前检查次数.结论:卫生与计划生育部门合作开展产前保健是促进经济欠发过地区农村母婴保健工作可行与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兰州市2003—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和孕产妇保健状况,为兰州市妇女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动态数列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兰州市2003—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和孕产妇保健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2003—2018年孕产妇保健状况。 结果 兰州市2003—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3.46%,但趋势变化无统计学意义(Z=-0.855,P=0.392),且期间波动明显;2003—2018年兰州市孕产妇产检率、早检率、产后访视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0.76%、1.97%、0.61%、2.06%、1.65%;高危孕产妇比重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2.86%。主成分分析显示兰州市2003—2008年孕产妇保健水平低于2003—2018年平均水平,2011—2013年产检率、早检率、产后访视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等孕产妇基本保健服务利用较好,2014—2018年较2011—2013年高危孕产妇比重减少,但基本保健服务利用率降低。 结论 2003—2018年兰州市孕产妇保健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但2016—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仍应继续加强孕产妇保健服务,提高妇女保健服务的利用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市农村地区孕产妇产时保健利用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农村地区产时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对策和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2006年生育的产妇1623例,运用SAS8.2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分娩率为92.98%,在家分娩率为6.28%。在1509例住院分娩的产妇中,顺产占60.38%,剖宫产占39.25%,难产占0.37%。未住院分娩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占44.66%、来不及(急产)占32.04%、没必要去医院11.65%、交通不便2.91%。多因素分析影响住院分娩的因素主要有产妇年龄、是否做过产检、是否参加母婴保健保偿制(孕管卡);影响剖宫产的因素主要有是否有孕管卡、已有子女个数、是否做过5次以上产前检查。结论:该地区产时保健状况有待提高,应加强孕产期健康宣教,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王雪  安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565-2567
目的:了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发现妇幼卫生年报中孕产妇保健服务指标数据的质量问题,并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甘肃省1个县和1个区共313名在2009年10月1日~2010年9月30日期间有分娩活产史的妇女,对其孕产期保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均数、构成比、率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使用卡方检验作统计推断。结果:孕早期产前检查率城市与农村地区分别为93.0%和94.3%,年报报告结果分别高估了6.0%和5.6%;5次及以上产前检查率城市与农村地区分别为80.3%和78.6%;产后访视率城市与农村地区分别为52.2%和93.7%,年报报告结果分别高估了86.8%和6.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城市与农村地区分别为45.9%和77.4%,年报报告结果分别高估了109.9%和27.0%。结论:妇幼卫生年报报告的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等孕产妇保健服务指标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白银市孕产妇保健服务状况。方法:对2003~2008年白银市早孕检查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高危产妇管理率、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进行分析。结果:白银市2003~2008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53.62/10万。孕产妇保健服务率逐年上升;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主要死亡原因为产科出血和内科合并症,住院分娩率与孕产妇死亡率相关性最大。结论: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尤其是农村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的地区差异。方法:以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资料为基础,用差异指数和地理分布图比较分析地区差异。结果:产前检查、孕早期检查、住院分娩和产后访视4项指标中,城市妇女的住院分娩率最高(95.10%),产后访视率最低(61.00%);农村妇女的住院分娩率最高(87.10%),产前检查率最低(41.10%)。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产前检查率较高的是东北(59.50%)和华东(55.20%),最低的是西南(41.10%);孕早期检查率最高的是东北(80.30%),较低的是中南(62.30%)和西南(51.10%);住院分娩率较高的是东北(98.70%)和华东(95.70%),较低的是西北(85.00%)和西南(66.10%)。城乡居民的产前检查率分布不均衡性较大(0.12),其它3项指标显示城乡间差异均较小。产前检查率、孕早期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在西南地区差异最大,差异指数分别为0.27、0.19和0.16;最小的都是东北地区,分别为0.15、0.05和0.01。结论:我国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及城乡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描述新疆牧区牧业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的利用状况,为新疆牧业医院制定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及能力建设目标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3个牧业县1055户游牧和665户定居牧业人口家庭中15~49岁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8年新疆牧区15~49岁已婚育龄妇女产前检查率为91.9%(游牧90.7%,定居93.3%)、住院分娩率70.0%(游牧65.5%,定居75.3%)、产后访视率21.7%(游牧17.4%,定居26.8%),均远低于2008年全国平均水平;44.8%的孕产妇没有接受孕早期产前检查,在乡镇卫生院、县级及以上医院产前检查的比例较高;非住院分娩妇女中69.7%是由接生员/村医和家人/朋友接生,可及性差是导致新疆牧区孕产妇在家中分娩最主要的原因;新疆牧区游牧产妇的住院分娩率和产后访视率低于定居者;游牧孕产妇保健的可及性低于定居家族。结论:新疆北部牧区牧民孕产妇保健服务需要量大且远未被满足,政府在牧区尤其是游牧点应加大卫生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健康保障制度和牧民医疗救助制度,改善妇女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