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的CT、MR、DSA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成功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11例患者的诊治资料。对CT、MR、DSA诊断结果做探讨分析。结果 CT、MR检查表现:患侧眼球突出、眼上静脉充盈扩张、海绵窦扩大;有患者临床表现为眼球壁增厚,眼外肌扩张,岩上下窦扩张,眼下静脉、内眦经脉。DSA表现则是除可见患侧眼上静脉扩张、海绵窦扩大外,还可见瘘口、引流静脉、盗血等。结论 CT、MR、DSA在诊断CFF疾病方面各有优势,DSA能够检查CFF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而CT、MR诊断则不能提示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痿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同顾分析我院眼科自2005年以来就诊于眼科的1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人的临床特征(眼部表现、彩超、CT及DSA)。结果11例均被证实为颈动脉海绵窦瘘。结论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可达到早期诊断该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脱乳胶球囊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技巧。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采用可脱乳胶球囊血管内栓塞的47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9例;年龄17—56岁。瘘口类型均为直接型。47例均存在眼上静脉引流,20例合并同侧岩下窦引流,9例合并岩上窦引流,5例合并岩上窦、岩下窦同时引流,9例经海绵间窦双侧海绵窦引流,4例合并皮层静脉引流。结果45例瘘口采用血管内可脱乳胶球囊技术完全封堵,同侧颈内动脉保持通畅;2例球囊放置困难,经侧支循环评估后采用患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术,同时封堵瘘口。患者术后眼部症状均缓解,半年随访期临床症状均消失,无复发。结论可脱乳胶球囊血管内封堵外伤后颈动脉海绵窦瘘安全有效,可使绝大多数直接型瘘口得到理想封堵,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临床上观察和研究复杂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方法采取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收治16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其中复杂性病例有69例,对其临床诊治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复杂性颈动脉海绵窦运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疗效确切、安全、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CCF的首选。结论复杂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有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微弹簧圈栓塞治疗2种,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采用合适的技术、积极防治并发症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东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1):83-84
目的评价CT检查在诊断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DSA证实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CT表现。结果颈动脉海绵窦瘘的CT表现为:眼球突出12/12,眼上静脉和海绵窦增宽12/12,眶内软组织肿胀8/12,眼外肌肥厚9/12。结论外伤性突眼病人发现上述表现时首先考虑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但需做必要的鉴别诊断,DSA是明确诊断和及时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MRA与MRI联合检查对脑梗死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A与MRI联合检查对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行MRI平扫及MRA扫描检查,并对MRA原始图像进行MIP重建。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了清晰的MRI及MRA图像,用每一个患者的这两种检查所得图像相对比,总结分析其优缺点。结论MRI显示脑梗死部位,MRA显示梗死部位的血供情况,这为临床了解病情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海绵窦病变的种类、MR 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69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海绵窦病变MR I资料。结果69例海绵窦病变可大致分为四大类:炎性病变14例(细菌性炎症6例、非细菌性炎症8例)、血管性病变13例(颈内动脉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原发性肿瘤13例(脑膜瘤7例、神经源性肿瘤5例、胆脂瘤1例)和继发性肿瘤29例(邻近组织器官肿瘤的直接侵犯27例、转移瘤2例)。结论海绵窦病变MR I表现各具形态及信号特点。MR I对各类海绵窦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眼眶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CCF的CT表现,具有外伤史病人20例.结果 CT主要表现为:①眼球突出;②海绵窦扩大;③眼上静脉扩张;④眼外肌增粗;⑤眶内软组织肿胀.结论 眼眶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方法,具有准确、方便、特异等特点,需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建立非创伤性检查血管狭窄程度判别标准,为临床提供颈动脉斑块治疗的可靠依据。方法:对44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MRI证实的,均行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CE-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并进行比较,同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4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32例,颈动脉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MRA和DSA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无创MRA对粥样硬化斑块致颈动脉狭窄的检测上已基本接近DSA,完全可替代有创的DSA技术,预测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指导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实现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为临床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黎江 《中国当代医药》2013,(27):89-90,92
目的总结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MRI特征及临床表现,提高临床对RPL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RPLS患者的MRI资料,10例患者均行MRI常规检查及弥散加权成像(OWI),其中2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I例行MRI增强检查。结果MRI检查示病变主要分布于后循环供血区,10例均有双侧顶枕叶皮质下白质不同程度受累,脑干、小脑受累3例,基底节、丘脑各1例,累及额叶2例,脑灰质受累2例,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水抑制序列呈高信号,DWI图呈等或稍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高信号,为典型血管源性水肿表现,2例MRA未见异常,1例行增强扫描未见异常,9例患者及时治疗后1—4d内缓解,1例患者首次MRI检查后未正确治疗,5h后复查MRI病灶范围增大,并出现新病灶,10例患者均于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8例复查MRI,病灶基本消失7例,1例大部分消失。结论RPLS是一种可逆性临床影像综合征,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对疾病转归起决定性作用,常规MRI及DWI、ADC图具有明显特征性,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价值和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CCF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治疗情况。结果 1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以眼科症状为主,分别行B超、CT或MRI检查时发现,其中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并以介入治疗。12例患者介入治疗后瘘口完全闭塞,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特征性眼部表现结合眼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CCF。DSA检查及介入治疗仍是目前最理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腰穿证实的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7例患者均行头部MRI检查,1例仅行平扫,6例同时行平扫加增强。结果7例患者均表现为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增强6例见硬脑膜连续、无结节状线样强化,软脑膜无强化。5例静脉窦及大静脉扩张;2例见硬膜下积液;3例见脑下垂和脑室缩小;2例见垂体外形饱满;1例见双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1例见上段颈椎脊膜连续线样强化。结论低颅压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依赖性皮质醇增多症病人的诊断方法.方法 报告1例库欣病合并鞍区脊索瘤的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对于ACTH依赖性皮质醇增多症病人的诊断,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垂体增强MRI不能明确定位时,垂体动态增强MRI及岩下窦采血可帮助进行定位诊断.结论 垂体动态增强MRI及岩下窦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CT平扫及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对35例经临床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血栓位于直窦和下矢状窦,15例位于上矢状窦,7例患者累及横窦—乙状窦,5例累及多窦,7例患者累及脑深部大静脉及皮质引流静脉;对10例急性患者的CT平扫可见直接或间接征象;MRI平扫显示32例典型患者可见脑静脉窦内异常等信号或高信号影,流空效应消失,MRV检查显示受累静脉窦节段性或全程闭塞。结论:颅脑CT平扫是诊断急性CVST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于亚急性以及慢性CVST患者,MRI平扫和MRV检查显示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CVST较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脑膜瘤患者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脑膜瘤患者128例作为观察对象,先采用MSCT检查,没有获得肿瘤与脑膜全面的具体位置关系,再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结果这128例患者中,通过MRI检查,脑膜瘤位于大脑凸面71例,大脑镰有27例,蝶骨嵴有3例,小脑桥脑角7例,乙状窦1例,矢状窦1例,鞍旁有18例,两次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膜瘤应用MRI诊断联合MSMSCT诊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侧大脑后部以外非典型部位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非典型部位PRES的MRI影像资料,包括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及扩散加权成像(DWI),5例行MR动脉成像(MRA),4例行MR静脉成像(MRV)检查,3例接受MRI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在3—14d内复查MRI。结果9例非典型PRES病例中,3例累及额叶,2例累及颞叶,2例累及两侧小脑半球,1例累及两侧基底节,单纯桥脑病变1例,左侧单侧病变1例;5例行MRA检查,其中1例MR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节段性狭窄,4例MRA正常;4例MRV正常。3例MRI增强未见异常强化。所有病例3~14d复查病灶明显好转或完全消失。结论认识非典型部位PRES的MRI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PRES,并对揭示其发病机制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均行MRI平扫,其中17例行GD-DTPA增强扫描,18例行MRA检查.结果 本组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单发,7例在T2WI呈高信号,5例在T2WI呈低信号,17例病灶周围呈低信号环,且病灶占位效应轻微.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好方法,T2W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优选序列.  相似文献   

18.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s (CCF) are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which include pathologic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arterial system and the venous cavernous sinus situated at the wall of the cavernous sinus. It can be demonstrated by wide range clinical presentations. The presented case shows a very modest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CCF which was present over a few months only as new daily persistent headache without initial positive findings on performed computer tomography of the head, but rapidly worsened over a period of few d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