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应用二尖瓣成形环行瓣环环缩术治疗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手术效果。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并发室壁瘤的患者72例,根据二尖瓣病变部位及性质选择成形方案,其中33例使用二尖瓣成形环进行瓣环环缩术。回顾性分析手术的近期、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4例(6%)。术后二尖瓣返流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中度及中度以上二尖瓣返流1例(1%)。术后随访(5±3)年,随访期死亡11例(16%),出现中度及中度以上二尖瓣返流12例(18%)。是否使用成形环进行瓣环环缩术后早期二尖瓣返流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但远期成形环环缩组较对照组二尖瓣返流程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并发室壁瘤的患者中,二尖瓣成形术可安全、有效地重建二尖瓣功能。使用成形环进行瓣环环缩可改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左室成形术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左室室壁瘤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共32例患者因左室室壁瘤并发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同期进行左室成形术+二尖瓣成形术。左室成形术手术方式包括:线性缝合16例(50%);心内膜环缩成形术9例(28%);心室内环状补片成形术7例(22%)。二尖瓣成形术入路包括:左室入路20例(62%),右房-房间隔入路11例(34%),房间沟入路1例(3%)。全部患者均同期行CABG。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上述患者手术中及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46~175个月随访。 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1例(3%)。术后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7%和74%。随访期间,9%(3例)出现二尖瓣中量及以上返流,9%(3例)出现NYHA心功能Ⅲ~IV级。左室成形方式及二尖瓣成形入路对远期效果无显著影响。 结论 左室成形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是治疗左室室壁瘤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方法,术后的近远期临床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二尖瓣成形术与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结果,探讨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10年至2017年,成人冠心病合并重度IMR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二尖瓣成形/置换术共106例,其中二尖瓣成形56例,二尖瓣置换50例。研究主要终点为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二级终点:死亡、中风、二尖瓣再次手术、心力衰竭、NYHA分级恶化、二尖瓣再次反流、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30 d、1年复合心脏事件终点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术后1年LVESVI及LVEF改善、基于SF-12评分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二尖瓣成形组再发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明显高于二尖瓣置换组(P=0.002)。结论:对于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均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临床效果;全瓣保留二尖瓣置换术更低的远期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发生率可能使患者更多的获益,但要权衡人工瓣膜置换的利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非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患者手术治疗后早期和远期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为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外科治疗46例LVEF≤0.55的非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其中二尖瓣成形术21例,瓣膜置换术25例.使用二维超声测量术前、术后早期和随访期间LVEDD和LVEF.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到42例,随访期死亡1例,生存者心功能改善.术后早期与术前比较,LVEDD从(67.02±9.83)mm缩小到(59.52±9.49)mm(P<0.05),LVEF从47.48±6.02提高到50.09±10.59(P>0.05).随访期,LVEDD和LVEF分别为(59.46±13.28)mm和(53.79±14.00)mm,与术后早期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二尖瓣成形术后如无残留及再发反流,LVEF在随访期内可进一步提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非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术后早期患者左心室逆重塑,随访期不再继续恶化.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瓣膜病理改变、心功能及术者经验等因素,尽量施行瓣膜成形术.  相似文献   

5.
非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术后二尖瓣再次关闭不全是成形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但术后二尖瓣狭窄非常罕见。该文报道了4例因粘液变性或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后的二尖瓣狭窄。 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0年1月~1999年12月行二尖瓣成形术后的478例二尖瓣粘液变性及40例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术中、出院前及术后每年均行心脏彩超检查。随访时间12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外科治疗(附3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外科治疗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结果。方法 自 1996年 12月至 2 0 0 1年 4月 ,38例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其中男性 33例 ,女性 5例 ,年龄 32~70岁 ,平均 (5 8± 8)岁。术前纽约心脏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 4例 ,Ⅲ~Ⅳ级 34例。轻度二尖瓣返流 6例 ,中度 16例 ,重度 16例。合并室壁瘤 6例。除 6例轻度返流患者只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外 ,其余 32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二尖瓣手术。结果 无手术及术后早期死亡 ,无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症状消失 ,痊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均为Ⅰ~Ⅱ级。随访 37例 ,平均随访 (2 0 8± 14 3)个月 ,除 1例远期死亡 ,1例NYHA分级心功能Ⅲ级外 ,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 中度以上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 ,二尖瓣成形术应为首选 ,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巨大左室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远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巨大左心室机械瓣置换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1982年5月~2003年4月,我院为148例左心室舒张末径(LVDD)>70mm的患者实施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手术。其中男1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38.26±12.37岁。随访136例,总随访率97.89%,随访平均人年计6.12年。结果远期死亡21例,5、10、15年生存率为90.31%、80.27%、72.62%。术后心功能、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结论巨大左心室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远期疗效满意,术前LVDD、LVEF、术中二尖瓣瓣下结构的保留和三尖瓣成形术是影响术后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在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的处理原则及其近中期疗效。方法 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16例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术后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随访(2.9±1.7)个月,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FMR程度与术前相比较有所减轻,同时左心房内径(LAD)(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P=0.025)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P=0.045)明显缩小,但LVEF较术前反而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259)。术后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无复发,无需再次手术,复查超声心动图与术前比较LAD(P=0.022)、LVEDD(P=0.006)、LVESD(P=0.043)呈进行性缩小, 接近正常水平,EF较术前相比明显改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29) ,且FMR同步明显减轻。截至最后一次随访,5例二尖瓣无反流,7例微量反流,4例少量反流,手术成形效果满意。结论 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中度的FMR建议积极行二尖瓣成形术处理,能够保留二尖瓣瓣膜的持久性和功能性,可获得较满意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时行二尖瓣手术治疗的近中远期结果,探讨CABG术复合二尖瓣手术(MVP)治疗中度IMR的手术策略。方法:将2012年至2017年,进行手术的62例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单纯CABG组49例,B组为:同期行二尖瓣成形复合手术(CABG+MVP)组13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围术期手术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12、24个月的LVEDD、LVEDV、LVEF、二尖瓣关闭不全(MR)程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生存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s)等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既往介入术、卒中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在围术期移植支数、术中复合其他手术(室壁瘤切除等)、机械通气时间及发生二次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LCOS、呼吸功能不全、再次MR、院内死亡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随访3、12、24个月除LVEF外, LVEDD、LVEDV较术前改善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YHA分级术前无差别(P0.05);术后24个月随访时:再次MR发生率B组低于A组(18.2%vs. 36.5%,P0.05),NYHA分级B组优于A组(P0.05),A组对B组的死亡率(8.7%vs.零,P0.05)、MACCEs发生率(8.7%vs.零,P0.05)。结论:在充分冠状动脉再血管化原则下,CABG术复合二尖瓣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术后并发症不多,中远期二尖瓣再次处理机率较低,心功能较好,未显著增加中风等MACCEs,有稳定和长期的获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随访观察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二尖瓣反流(MR)患儿术后MR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MR术后病例229例(166例行二尖瓣成形术、63例二尖瓣未处理),比较不同类型先心病合并MR患儿行心脏畸形矫正后,二尖瓣处理组与未处理组术后早期、远期MR的转归情况。结果:144例室间隔缺损(VSD)修补同时二尖瓣成形组与29例仅行VSD修补二尖瓣未处理组患儿相比,术后早期和远期MR改善率前者均高于后者;4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MR组与16例主动脉缩窄(CoA)合并MR组,术后早期二尖瓣成形组MR改善率均高于未处理组(P均0.05),而术后远期二尖瓣成形组与未处理组MR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类型先心病合并MR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VSD合并MR者,建议在修补缺损同时对较重度MR行二尖瓣成形术;而PDA或CoA合并MR患儿可先矫正心脏畸形,再根据患儿远期预后,决定是否行二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在二尖瓣反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二尖瓣反流患者42例。手术方式包括人工瓣环置入,瓣叶部分切除,腱索修复、转移,人工腱索置入,缘对缘缝合技术等。术中左心室注水试验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即时效果,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二尖瓣反流、左心大小及左心室功能。结果 42例成功行二尖瓣成形术患者中1例围术期死亡。术后1个月、1年与术前相比,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术后1个月变化不明显,但在术后1年监测中比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无明显反流33例,微量反流5例,轻度反流3例。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是治疗二尖瓣反流的可靠方法 ,改善了左心结构重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室壁瘤切除左室成形术的手术经验。方法对28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行室壁瘤切除及左室重建手术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2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3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2例围手术期死亡,皆死于低心排。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用左室成形的理念来治疗左室室壁瘤,尽量恢复左室几何结构,并应用3V联合手术彻底消除导致心衰的病理基础,患者病死率低、心功能改善明显,是一种可靠的治疗室壁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单纯二尖瓣后叶脱垂应用瓣叶切除或人工腱索技术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 384例患者病因单纯二尖瓣后叶脱垂导致的二尖瓣反流于我科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单纯人工腱索者33例(8.6%)、单纯瓣叶切除者258例(67.2%)。应用倾向评分匹配进行配对,分为人工腱索组(n=32)与瓣叶切除组(n=32),并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倾向评分匹配后人工腱索组和瓣叶切除组的各项术前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9、0.013)。人工腱索组使用较大二尖瓣成形环更多(P=0.019)。两组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跨瓣峰值压差(TMG)均无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31.8±11.9)个月,两组患者生存、再次手术、≥中度二尖瓣反流、舒张期二尖瓣跨瓣峰值压差、再次手术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人工腱索组LVEF为(66.0±4.1)%,瓣叶切除组LVEF为(61.5±5.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7)。 结论 人工腱索技术和瓣叶切除技术都可以有效地修复二尖瓣后叶脱垂。人工腱索技术与瓣叶切除技术相比更有利于术后左室功能,但两种技术在术后生存及二尖瓣反流情况上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发生率及其对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及出院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入选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初发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二尖瓣无返流组、轻度、轻-中度、中-重度返流组,随访患者的远期预后.结果:在448例AMI患者中,急性期院内死亡者24例.住院期间心超结果发现二尖瓣返流发生率为67.2%,其中轻度返流为51.1%、轻-中度为9.4%、中一重度为6.7%.门诊或电话随访到患者268例(59.8%),平均随访(33.8±19.6)月,共发生死亡37例(13.8%),其中心源性死亡19例(7.1%),非心源性死亡18例(6.8%).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死亡与二尖瓣返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R=1.504,95%CI:1.002~2.256,P=0.049),心源性死亡与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显著正相关(RR=3.088,95%CI:1.767~5.395,P<0.001),均独立于入院时心功能分级(NYHA)、左室射血分数及有无靶血管重建. 结论: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在初发AMI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对预测AMI患者的远期死亡有意义,建议纳入AMI预后的危险分层,指导今后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肺动脉高压(PAH)是二尖瓣狭窄患者行二尖瓣膜手术时所应重视的问题,但目前二尖瓣狭窄合并PAH患者二尖瓣置换术指征仍未达成共识,且PAH严重程度对二尖瓣狭窄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预后等的影响结论不一。目的探讨PAH严重程度对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6年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外二病区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二尖瓣狭窄合并PAH患者52例,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轻度组(n=12)、中度组(n=25)、重度组(n=15)。比较3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人工瓣膜(机械瓣膜/生物瓣膜)植入情况,三尖瓣成形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左心房血栓清除术、左心房折叠术应用情况,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6个月、1年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房直径、右心室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PASP,随访期间再次手术情况。结果 (1)3组患者围术期无一例死亡;3组患者植入机械瓣膜/生物瓣膜情况,三尖瓣成形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左心房血栓清除术及左心房折叠术应用情况,CPB时间,ACC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长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2)重度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轻度组、中度组(P0.05)。(3)时间、方法在右心室直径、PASP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左心房直径、LVEF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左心房直径、右心室直径、LVEF、PASP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左心房直径、右心室直径、PASP上主效应显著(P0.05),在LVEF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3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左心房直径、右心室直径短于术前,PASP低于术前(P0.05);重度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左心房直径、右心室直径长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ASP个月,无一例再次手术。结论与合并轻中度PAH患者相比,合并重度PAH的二尖瓣狭窄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心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冠心病伴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行不停跳冠脉搭桥单纯血运重建手术后对二尖瓣反流的影响.探讨冠心病伴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59例冠心病伴中度IMR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对30例冠心病伴中度IMR行体外循环下搭桥术(CABG)同期二尖瓣成形术(MVP).术后随访7~71(35.69±17.88)个月,比较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二尖瓣反流程度、心超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平均吻合血管数无差异;OPCAB组术后引流量平均(591±346)ml,明显少于CABG+MVP组[(706±371)ml],P〈0.05.术后6个月两组NYHA心功能均优于术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BG+MVP组IMR减轻程度明显大于OPCAB组(P〈0.05);OPCAB组术后LVEDD无改善,CABG+MVP组术后LVEDD减小(P〈0.05);两组术后LVESD均无明显变化;术后LVEF两组均改善(P〈0.05),改善程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PCAB单纯血运重建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及二尖瓣反流程度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虽然二尖瓣成形术在降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方面更有效.但对于中度IMR和有高度手术风险的患者,OPCAB可能是更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二尖瓣腱索断裂的手术方式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40例二尖瓣腱索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32例行瓣膜成形术,8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 术后随访6~60个月.术后超声复查,瓣膜成形者无反流或轻微反流25例,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2例.瓣膜置换者瓣膜功能均良好.结论 二尖瓣腱索断裂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方式,二尖瓣成形术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后复发性病变的病因,总结再次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技术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阜外医院19例行再次二尖瓣成形术的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7例,首次手术年龄4~66岁,平均(34.9±22.6)岁。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2例。再次手术时年龄18~81岁,平均(43.5±19.1)岁。两次手术间隔2~430个月,平均(118±116)个月。再次手术同期进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例,左房血栓清除1例。术前心胸比0.56±0.07,左房内径(LA)为(49.4±8.5)mm,左室舒张末径(LV)为(56.6±5.9)mm,左室射血分数(LVEF)62.6%±7.8%。结果手术失败组包括瓣叶缝线撕脱5例,瓣叶裂未完全缝合2例、人工瓣环瓣周漏2例、人工腱索撕脱1例。病变进展或新发病变组包括新发瓣叶脱垂4例,瓣环明显扩张2例,自体腱索断裂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二尖瓣相对性狭窄1例。本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09±53)min,阻断时间(70±29)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5.8)h。围术期无死亡。出院时有2例二尖瓣少中量反流,LA为(42.9±6.1)mm,LV为(53.4±6.3)mm,LVEF为59.3%±3.8%。术后随访(21.0±14.9)个月。1例术后2个月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中量反流。另有1例术后10个月发生脑梗死。无死亡、再次手术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或Ⅱ级。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后出现复发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在瓣叶条件良好,反流原因明确情况下,行再次二尖瓣成形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围术期结果,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近2年我科46例行二尖瓣成形术患的临床资料。瓣膜病变:风湿性7例、退行性变5例、先天性33例、缺血性1例。手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进行,二尖瓣按瓣下、瓣叶和瓣环的顺序成形,同时矫治合并的心血管畸形。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并发症包括:心包积液2例,胸腔积液3例,低心排综合征1例。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未见返流41例,残留反流5例,其余患恢复良好,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二尖瓣成形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再次手术的问题。方法:自2002年至2009年间共438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不包括完全性或部分性房室通道)患儿行二尖瓣成形手术,所有患儿中有15例(3.4%)行再次二尖瓣手术,其中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12例(组1),二尖瓣置换术3例(组2)。再次手术的原因包括:严重溶血和残余或复发二尖瓣关闭不全。术中根据瓣膜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形方法,包括二尖瓣瓣环环缩、腱索转移、双孔成形和瓣膜置换手术。对所有患者均行临床评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二尖瓣功能。结果:全组患儿无死亡病例,所有15例随访患儿亦无死亡。组2患儿年龄、体质量和心胸比均大于组1。组1患儿中术中见原缝线撕裂2例,瓣环扩大4例,瓣叶局部裂3例,组1患儿术后超声心动图见二尖瓣关闭不全较术前明显减轻(P0.01)。组2中3例患儿均行二尖瓣双叶机械瓣置换。结论:二尖瓣成形术仍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再次手术的首选术式,对术前心功能差且瓣膜条件不理想的患儿行瓣膜置换手术是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