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体外循环下行CABG对患者心肌和肾功能影响.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不停跳组(50例)和体外循环组(50例)分别在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  相似文献   

2.
正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已经历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冠状动脉外科技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切口、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向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方向发展;九十年代开展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和机器人辅助全腔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ECAB)。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PCI)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单纯球囊成形术(PTCA),发展到金属裸支架(BMS)、药物  相似文献   

3.
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1]。体外循环下CABG需要正中劈开胸骨,创伤大,恢复较慢。为了减少创伤,较多学者开始尝试微创CABG。1994年,Subramania等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报道了经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bypass,MIDCAB)的早期经验。之后,该术式迅速在欧美推广。199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  相似文献   

4.
李培杰  刘鲁祁 《山东医药》2005,45(33):63-63
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非体外循环下旁路移植术(OPCAB)的基础.如何做好体外循环下CABG的心肌保护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8年3月至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平均年龄63.1岁.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 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31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尤其是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CABG(OPCABG)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目前微创心脏外科代表术式之一〔1〕。OPCABG不仅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损伤,且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易被冠心病患者接受〔2〕。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CABG组和OPCAB组,各20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旁路移植支数、术后苏醒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结果 CABG组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长于OPCAB组,旁路移植支数、住院费用多于OPCAB组(P0.05)。结论与CABG相比,OPCAB临床效果良好,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苏醒时间,医疗费用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7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59例75岁以上老年患者,Off-pump CABG组(10例);On-pump CABG组(49例)。结果:Off-pump组手术时间、引流量600mL、呼吸机辅助时间20h、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36h指标均少于或低于On-pump组(P0.05,或P0.01)。On-pump组死亡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Off-pump组无死亡。结论:对75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可行的。2组比较,Off-pump组手术有时间短、引流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短及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行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方法比较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例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术后旁路通畅率为100%。住院时间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7)d,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8))d;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8±14)h,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7±32)h;心房颤动发生率: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6(6%),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4/33(12%)。结论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是一种合理和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正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当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自从1962年,首次采用体外循环下行(off-pump)PCNBG治疗多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以来,CABG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最有效手段[1]。随着技术的提高,由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逐步发展到现在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无论是体  相似文献   

1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入(OPCAB)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的微创技术.OPCAB手术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手术简单,避免了体外循环所带来的肺、脑、肾和血液的损害,心脏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较轻,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用血量,缩短了住院时间等特点[1].  相似文献   

12.
《内科》2016,(6)
目的观察老年非体外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肾功能变化,为预防老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肾功能受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的老年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移植血管数、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浆用量和异体红细胞悬液用量,观察比较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3天两组患者血液尿素氮(BUN)及肌酐(Cr)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肝素、鱼精蛋白、异体血浆及异体红细胞悬液用量大于观察组(P0.05或0.01)。两组患者血中尿素氮水平在术后3 d之内均逐渐升高,而肌酐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观察组患者的尿素氮和肌酐水平略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肌酐清除率术后逐渐升高,观察组患者肌酐清除比对照组快。结论非体外循环CABG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较体外循环CABG患者快,对肾脏损伤小。但基于本研究样本较小等原因,这两种术式的优劣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手术期的主要并发症.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采用的自动吻合装置、主动脉隔离装置、主动脉阻塞及主动脉无触技术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大降低了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不同的近端吻合技术对移植物通畅率也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70岁以上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应用传统CABG因体外循环能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及缺血再灌注损伤,70岁以上患者CABG仍是本领域的难点之一。我们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比较≥70岁与〈70岁患者OPCAB的手术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体外循环对病人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689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按施行体外循环与否及体外循环时间进行分组。分析术前及术后的肾功能指标水平。结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α-微量蛋白(MG)各指标水平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P<0.01).体外循环组较非体外循环组升高更明显(P<0.05~<0.01);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50 min者的升高最明显(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CABG术对病人肾功能损害影响的小于有体外循环的CABG术,过长时间的体外循环时间对肾功能损害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高及其心血管疾病的高患病率,使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同时,老年患者较低的生理功能储备且多合并伴随疾病使这类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在此类患者中,不使用体外循环且避免过多主动脉操作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年患者能否从中获益更多?既往的报道显示,高风险人群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能获益更多。本文旨在对老年患者的两种手术方式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对比阐述。  相似文献   

17.
燕振中 《山东医药》2006,46(10):42-43
分别测定不同时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的平均血浆浓度的变化。结果心肌再灌注6h及再灌注24h,CABG组患者CK-MB、cTnI血浆浓度较OPCAB患者明显增高。认为CABG对心肌的损伤程度较OPCAB严重,OPCAB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106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分为两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5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47例,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平均搭桥支数、平均动脉桥支数、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天数、平均住院天数以及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均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是冠心病外科治疗有效的方法;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造影技术、血管吻合装置、稳定器、心肺转流等技术的进步,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了相当的发展.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包括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完全内镜下机器人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ECAB),以及"杂交"技术(Hvbrid,PTCA+MIDCAB)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收集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3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19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13例。对患者手术方法、桥血管的选择及住院时间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搭桥3.5根,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29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3例症状较术前减轻,住院一段时间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显著,手术安全性较高,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