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 目的 探讨术前内镜胆道引流减黄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73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行内镜胆道引流分为胆道引流组(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和非PBD组,其中PBD组30例,非PBD组43例,对比分析两组术后胰瘘、胆瘘、出血、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PBD组术后胰瘘、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非P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术后胆瘘、出血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术前内镜减黄增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不应作为胰十二指肠术前常规操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重度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的应用价值。方法 接受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1例重度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血清总胆红素>350umol/L)进行回顾分析。按术前是否行PTCD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21例,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PTCD,引流2~3周,待血清总胆红素降至100umol/L左右即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B组20例,术前未行PTCD而直接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比研究两组病人术后的临床结果。结果 术后1、3、7、14天APACHE Ⅱ评分系统的 APS分值,A组明显低于B组(P<0.01)。A组术后发生并发症 12例次,B组 33例次(P<0.01)。A组无手术死亡,B组死亡4例(P<0.01)。结论 对于重度恶性梗阻黄疸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人,术前PTCD能明显减少术后应激反应的程度和期限,降低并发症发生和手术死亡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 对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减黄组入院时总胆红素为(268±70)μmol/L,至术前下降为(174±55)μmol/L,与减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减黄组术前总胆红素[(248±85)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31/78),其中减黄组为46%(11/24),未减黄组37%(20/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但术前减黄不能降低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病死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憩室旷置术与切除术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宝鸡市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58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临床资料,将腹腔镜十二指肠憩室旷置术与十二指肠憩室切除术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58例中,施行腹腔镜十二指肠憩室旷置术28例,行十二指肠憩室切除术30例,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58例均手术成功,腹腔镜十二指肠憩室旷置术与切除术两组在术中出血量[(78.2±21.4)mL vs(177.8±73.2)mL]、手术时间[(95.3±19.5)min vs(121.6±26.7)min]、术后住院天数[(6.7±1.4)d vs(9.4±1.6)d]、术后腹腔引流天数[(1.9±0.7)vs(5.5±1.1)d]、术后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3.6%vs 10.0%)方面,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结论腹腔镜十二指肠憩室旷置术与切除术术后有相似的治疗效果,但在术中操作、术后恢复及其安全性上更有优势,且对于旷置术后出现胆胰疾病的患者采取ERCP手术治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为96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情况(年龄、性别、黄疸、BMI、CA19-9、淋巴结有无肿大、术前合并症)、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相关指标(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胰瘘、胃瘫、术后出血、死亡等)。根据学习曲线进一步将微创组分为初期组与进步组,比较两亚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结果:微创组与开放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死亡率、胃瘫发生率及Clavien-Dindo分级3/4级并发症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胰瘘发生率优于开放组(P0.05),但术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两亚组中,进步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初期组(P0.05)。结论:与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可行,不仅可有效缩短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还能减少肺部、切口相关并发症,降低胰瘘发生率。但微创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出血发生率高,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在突破技术节点、跨越较长的学习曲线后,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治疗壶腹部周围癌的近期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3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RPD组(n=28)与OPD组(n=35),评估RPD与OPD的手术效果。结果:RPD组手术时间[403(337,474)min vs.299(189,425)min,P=0.001]长于OPD组,但术中出血量[164.29(50,200)mL vs.355.14(100,500)mL,P=0.001]、输血率(25%vs.77.1%,P<0.001)、住院时间[(13.96±2.71)d vs.(18.20±8.72)d,P=0.016)]优于OPD组;两组胰瘘、胆漏、胃排空延迟、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再次手术率、病死率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OPD相比,RPD术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更低,但手术时间更长,两种术式并发症发生率相当,RPD是安全、可行的,可能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9月间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文献,运用固定或随机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1 38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感染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术后非感染组(WMD=-3.56,95%CI:-6.01,-1.10,P=0.005);术后感染组手术时间长于非感染组(WMD=37.65,95%CI:20.81~54.49,P0.0001);围手术期输血的患者术后感染率高于未输血的患者(OR=1.62,95%CI:1.15~2.28,P=0.006);术后发生胰瘘的患者术后感染率高于无胰瘘的患者(OR=4.96,95%CI:2.68~9.18,P0.00001)。术前胆道引流(OR=1.15,95%CI:0.86~1.55,P=0.34)、术中出血量(WMD=35.34,95%CI:-18.37~89.04,P=0.20)、术前总胆红素水平(WMD=-0.16,95%CI:-1.12~0.81,P=0.75)、是否合并糖尿病(OR=1.06,95%CI:0.59~1.91,P=0.85)等因素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长、输血以及术后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胆道引流、术中出血量、术前胆红素水平、是否合并糖尿病与术后感染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不同时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比较,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本科156例行PD手术的临床资料,分为早期组54例,近期组102例。结果早期组和近期组的术后主要并发症(21.6%vs 35.2%)、胰瘘(5.9%vs 18.5%)、手术时间[(212.34±66.98)min vs(251.34±67.26)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6.45±7.11)d vs(22.96±9.7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胆瘘、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延迟、病死率、再手术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专业化手术可有效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98例总胆红素>85μmol/L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减黄34例(35%,34/98),减黄前的胆红素水平为(266±119)μmoL/L,减黄后下降为(184±115)μmoL/L(t=2.66,P=0.010)。减黄组术中红细胞输注量为(276±419)ml,未减黄组为(397±344)ml(P=0.016);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9%(38/98);减黄组为35%(12/34),未减黄组为40%(26/64),差异无显著性(P=0.053),感染性并发症和单个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513)。单变量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340μmol/L(P=0.042)、手术出血量>600 ml(P=0.001)和术中红细胞输注量>600 ml(P=0.003)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性上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出血量>600 ml(OR=2.77,P=0.036)和术中红细胞输注量>600 ml(OR=3.78,P=0.048)。结论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术前胆红素>340μmol/L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但术前减黄并未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者的技术和操作熟练程度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胰腺全系膜切除(TMpE)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的手术安全性及术后疗效。方法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施行的12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胰头癌47例,壶腹周围癌76例,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患者按所行手术方式分为TMpE组和Whipple组,分别对同一部位行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患者的TMpE组和Whipple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胰头癌患者TMpE组和Whipple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MpE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Whipple组(P=0.038);壶腹周围癌患者TMpE组和Whipple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胰头癌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TMpE组明显高于Whipple组(χ~2=6.595,P=0.010),而壶腹周围癌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在TMpE组和Whippl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胰头癌患者的累积生存曲线TMpE组优于Whipple组(χ~2=9.597,P=0.002),壶腹周围癌患者TMpE组和Whipple组的累积生存曲线在TMpE组和Whippl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4,P=0.358)。结论对于胰头癌患者行TMpE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较于标准Whipple术而言,虽然增加了术中出血量及近期手术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但术后恢复时间及手术安全性与Whipple术无明显差异且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得到明显延长;对壶腹周围癌患者而言,行TMpE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较之Whipple术在手术安全性、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及生存时间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应用于欲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前营养评估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及马鞍山十七冶医院普外科接受术前NRS2002营养风险评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76例,NRS2002≥3认为有营养风险,将患者分为有营养风险组(46例)和无营养风险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多项检查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一般情况、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输血量以及术后病理诊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营养风险组中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有营养风险组中胰瘘、胃排空延迟、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高于无风险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影响术后康复,NRS2002能有效评估患者术前营养状态,预判术后营养风险,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前评估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改良胰管空肠端侧吻合术的价值。方法将4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根据吻合术式不同分为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术组(对照组20例)和改良胰管空肠端侧吻合术组(观察组20例),观察2组胰肠吻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胰肠吻合时间平均(10.4±1.6)min,明显短于观察组(20.5±1.8)min,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2/20)明显低于对照组50%(10/20),P<0.05。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改良胰管空肠端侧吻合术是一种可靠、安全的吻合术式,吻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胆道引流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高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胆红素水平分为胆红素正常组及胆红素异常组,胆红素异常组再依据是否术前引流进一步分为未引流组和引流组。比较3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严重程度。结果 3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胆汁漏发生情况、肺部感染情况和并发症综合指数(CCI)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胆红素正常组、未引流组和引流组的凝血时间、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胆红素正常组和胆道引流组术后7 d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恢复良好,优于未引流组。结论合并高胆红素血症、胆管炎及肝功能异常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术前胆道引流虽未明显改善各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可明显改善整体并发症发生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完成的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其中LPD 30例,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结果间的差异。结果 LPD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OPD组[(542.6±58.6)min vs(383.1±64.6)min,P0.001)],但术中出血量更少[(190.3±192.0)ml vs(373.3±363.8)ml,P=0.018)],术中输血率更低(30%vs 66.7%,P=0.004),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更低(6.7%vs 26.7%,P=0.038),入住科室ICU时间[(2.3±0.9)d vs(5.0±0.9)d,P0.001)]及住院时间[(14.7±1.2)d vs(18.5±2.1)d,P0.001)]更短,肿瘤直径更小[(2.6±0.7)cm vs(3.9±2.4)cm,P=0.009)]。两组患者术后胰瘘、胆瘘、出血、腹腔感染/脓肿、切口感染、二次手术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手术切缘(R0切除率)、术中切除淋巴结数、阳性淋巴结数、血管浸润率及肿瘤分化程度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PD虽手术复杂、难度大,然对经验丰富的胰腺外科医师而言,该术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本中心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448例术前胆道引流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238例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210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引流。行ERCP引流的病人中,101例行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endoscopic biliary stenting,EBS),其余109例接受鼻胆管胆道引流术。分析不同胆道引流方式的操作失败率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果:相比于PTCD,ERCP的操作失败率较高(P=0.034)。ERCP术后胰瘘及再次手术发生率较高(P=0.005和P=0.025)。亚组分析,EBS组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PTCD组高(P=0.014),主要体现在胰瘘及再次手术发生率(P0.001和P=0.041)。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使用PTCD进行胆道引流比ERCP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连续胰肠吻合和Y形空肠内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并与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进行比较。方法本组回顾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103例,其中接受连续胰肠吻合和Y形空肠内引流的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捆绑式胰肠吻合的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胰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两组在手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后并发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手术时间、术后胰瘘、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捆绑式胰肠吻合重建方式,连续胰肠吻合和Y形空肠内引流手术方式较容易掌握,且在术后管理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效果。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252例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5例,观察组127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成功率等。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2.16±10.31)min、住院时间(6.75±1.23)d、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17±1.00)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61.15±14.32)mL、并发症发生率(7.09%),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98.43%vs96.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中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共发生术后胰瘘11例,发生率15.5%。该11例中术后出现胰瘘者有4例死亡,病死率为36.3%,发生术后胰瘘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出现胰瘘的患者(36.3%vs.5.0%)(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岀血和感染为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感染(OR=6.917)和术后岀血(OR=3.947)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较高。术中严密止血,术后预防岀血、感染是减少术后胰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分析内部和外部两种引流方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其他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从2011年12月至2016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9例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内引流组(61例)和外引流组(58例)。比较分析两组病人术后住院信息。主要研究终点是胰瘘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在内引流组,胰腺质地人柔软的病人比例高于外引流组(68.9%vs. 48.3%,P=0.026)。内引流组中,有35例(57.4%)发生胰瘘,其中9例(14.7%)按国际胰瘘研究小组(ISGPF)标准分级为B级和C级胰瘘。而外引流组中,有29例(50.0%)病人发生胰瘘,其中有5例(8.6%)按ISGPF标准分级为B级和C级胰瘘。内外引流组之间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4%vs. 50.0%,χ2=0.651,P=0.420)。在两组中,胃排空延迟、腹部感染、出血、胆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其中,内引流组有1例病人死于术后腹部感染,外引流组有1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与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进行比较,探讨空肠浆肌鞘套入双捆绑胰肠吻合对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40例,其中行空肠浆肌鞘套入双捆绑胰肠吻合的患者28例作为观察组,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套入式胰肠吻合的12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胰瘘、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 vs2/1 2,P<0.05),2组在手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套入式胰肠吻合重建方式,空肠浆肌鞘套入双捆绑胰肠吻合方式简化了胰肠吻合过程,固定更牢靠,操作更简单,有双重保险的效果,预防术后胰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