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伊马替尼治疗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56例接受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的高危GIST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9例无手术切除机会的患者经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6~8个月后,无完全缓解(CR)者,部分缓解(PR)14例,疾病稳定(SD)4例,疾病进展(PD)1例;7例(36.8%)PR患者获得手术切除机会。35例行手术切除后服用伊马替尼(400 mg/d)1年,随访3例复发,1年复发率8.6%;2例终断服药,无法评估疗效。结论:伊马替尼治疗GIST疗效肯定,对于高危GIST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能让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获得手术机会,术后辅助化疗可能提高无瘤生存率,不良反应较轻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复发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治疗耐药后手术干预的作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15例完全切除原发病灶后出现转移复发、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耐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及生存情况.结果 7例患者(46.7%)依然存活,其中3例(20%)无瘤生存,4例(26.7%)带瘤生存;有1例患者失访(6.7%);耐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5.6%和58.2%.9例患者耐药后进行了手术,其中8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1例为减瘤手术;其余6例患者则是接受伊马替尼600 mg/d或改用索坦治疗.生存分析显示,手术干预组总生存期优于未手术者(P=0.041),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4.0个月及19.5个月.结论 对伊马替尼耐药的复发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手术干预可能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对于伊马替尼治疗后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治疗,然后接受手术切除的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伊马替尼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患者中,有3例为局部晚期原发肿瘤,10例为复发或转移患者。治疗有效(RD组)的5例中有4例、疾病进展(PD组)的8例中有1例共计5例(38.5%)患者肿瘤获得完全切除。RD组无疾病进展生存(PFS)为24.8个月,PD组的PFS为2.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D组和PD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晚期GIST患者中,伊马替尼治疗后再行外科手术切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变了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治疗模式.伊马替尼400 mg/d被推荐为转移性GIST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伊马替尼标准剂量治疗失败后,增加伊马替尼剂量或换用舒尼替尼治疗可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同时新的分子靶向药物显示出了治疗GIST的潜在活性.GIST完整切除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改善中高度复发风险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伊马替尼术前治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但是否使患者生存获益尚未得到最终证实.c-kit和(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可以预测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的疗效,同时亦有助于辅助治疗获益人群的筛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来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首次切除术后复发时间为3个月至9年,首次复发平均时间为术后30.2个月;腹膜、原病变局部和肝脏是主要的复发部位.10例再手术患者中7例完整切除肿块,2例姑息性手术,1例行活检术.首次复发后再手术切除率70.0%(7/10).1例术前、3例术后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复发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41.7%,2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易复发,手术切除仍然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再次术后仍需辅以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2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16例GIST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2例行姑息性切除术.3例根治性切除术及2例姑息性切除术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治疗.术后随访时间3~161个月,14例根治性切除患者中共8例复发、转移.其中7例肝转移,3例采用肝动脉栓塞治疗,1例服用伊马替尼,2例手术切除,1例未治疗;1例腹壁转移,行手术切除.本组16例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74%.结论 GIST肝转移术后复发率高,手术治疗GIST肝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效果较好,联合服用伊马替尼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晚期、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73例GIST患者资料,其中晚期患者73例,高危患者100例,分别比较两类患者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与未服药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73例晚期患者平均随访31(6~66)个月;Cox回归分析显示,其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总生存期(OS)明显长于未服用伊马替尼患者(1年OS:100.0%vs.78.6%,2年OS:93.1%vs.26.1%;HR=0.040,95%CI=0.011~0.152,P=0.000)。100例高危患者平均随访45(6~73)个月;亚组分析示,其中术后服用伊马替尼1年患者较未服药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明显延长(3年RFS:66.7%vs.38.5%;HR=0.341,95%CI=0.134~0.868,P=0.024),而服用伊马替尼2年患者较服用伊马替尼1年患者RFS也明显提高(1年RFS:100.0%vs.100.0%,2年RFS:100.0%vs.88.9%,3年RFS:91.7%vs.66.7%;HR=0.108,95%CI=0.015~0.778,P=0.027);5例术后服用3年伊马替尼患者3年RFS为100.0%。服用伊马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浮肿、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等,以1~2级为主。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晚期、高危GIST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高危患者术后建议至少服用3年伊马替尼,但是否延长服药年限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的生存分析,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术后32例患者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2.3%、51.0%和34.0%.2)性别及间质瘤部位的不同对存活率差异无影响(P>0.05).而肿瘤直径、不同核分裂像、危险度分级、手术方式、伊马替尼治疗与存活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核分裂数、危险度、是否行完全切除以及是否予伊马替尼治疗影响患者预后存活率(P<0.05).3)绝大部分患者耐受良好,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多数为一过性或具有自限性,包括水肿、消化道反应和贫血.结论:应用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更长,且不良反应较少,临床使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复发和转移的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2009年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复发和转移的晚期8例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后,肿瘤复发和(或)转移,口服伊马替尼治疗产生继发耐药,采取手术切除复发和转移灶(特别是耐药病灶)联合伊马替尼等靶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均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例死亡,存活96个月;其余7例仍存活,目前存活时间65~145个月,平均98.6个月。结论 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复发和转移的晚期GIST,选择手术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参考肿瘤的基因状态,采取个体化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复发和转移的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2009年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复发和转移的晚期8例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后,肿瘤复发和(或)转移,口服伊马替尼治疗产生继发耐药,采取手术切除复发和转移灶(特别是耐药病灶)联合伊马替尼等靶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均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例死亡,存活96个月;其余7例仍存活,目前存活时间65~145个月,平均98.6个月。结论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复发和转移的晚期GIST,选择手术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参考肿瘤的基因状态,采取个体化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难题.虽然伊马替尼治疗延长了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生存期,但如何个体化地选择治疗剂量以及最佳药物治疗时间仍不清楚.手术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在一些回顾性病例分析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仍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证实.而且,对于适宜手术人群,围手术期伊马替尼治疗时间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争议.这些争议需要针对晚期GIST基础和临床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如何更好地联合手术和伊马替尼治疗成为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kit基因突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PubMed、MedLine数据库,对1999年1月至2008年8月有关c-kit基因突变对GIST预后影响相关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用RevMan 5.0.15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6篇,共计患者1751例.其中与细胞病理学相关统计显示c-kit基因野生型与突变型在有丝分裂计数>5/50 HPF(高倍视野)的病例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与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率相关统计显示,c-kit基因突变型术后复发转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者(P=0.010);与伊马替尼疗效相关统计显示,c-kit基因突变型患者伊马替尼治疗缓解率显著高于野生型(P=0.009),而伊马替尼耐药率较低(P=0.000).亚组分析发现,外显子11突变型的患者伊马替尼治疗缓解率显著高于野生型和外显子9突变型者(P均<0.05),而伊马替尼耐药率较低(P均<0.05).c-kit基因二次突变与伊马替尼获得性耐药相关研究发现,二次突变区域集中在外显子13、14和17,部分为混合型突变.结论 c-kit基因突变与GIST术后复发转移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c-kit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伊马替尼的疗效,而二次突变的发生可能是GIST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腺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诊治的1例胰腺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排除筛选最终选取38例病例资料进行复习及统计分析。结果 共39例(笔者单位1例加文献报告病例38例)纳入研究,其中男17例,女22例。肿瘤部位:胰头18例,胰体1例,胰尾11例,胰头体2例,胰体尾7例。临床表现:多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66.67%),可伴有乏力、体重减轻等,多无特异性,还有部分患者因体检发现。39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伊马替尼靶向治疗降低复发及转移。结论 胰腺间质瘤极为罕见,根治性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为了减少复发或转移,应给予伊马替尼靶向治疗。随着舒尼替尼、雷戈拉非尼、瑞普替尼、阿伐他尼被批准为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新标准,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但能否应用于胰腺间质瘤尚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最佳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3 4例复发转移乳腺癌病人 ,采取化疗 ,结合手术 ,放射治疗 ,术后继续化疗。结果  2 3例伴有内脏转移的 2个部位以上复发转移病人 ,经化疗病灶缩小明显 (PR) 7例 ,病情稳定 (SD ) 8例 ,病情进展(PD) 8例 ,临床获益 (CR PR SD) 65 % (15 / 2 3 )。 1年生存率 65 % ,11例局部复发化疗后病灶缩小 (PR) 10例 ,病情进展 (PD) 1例 ,临床获益 90 % (10 / 11) ,2年无瘤生存率 90 %。结论 伴有内脏转移的复发转移应以化疗为主 ,病灶缩小者 ,局部手术切除 ,放疗 ,术后继续化疗。显著延长生存时间。局部复发无内脏转移 ,也应先化疗 ,再手术 ,可减少远隔器官转移。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12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60.0%(72/120), 空回肠27.5%(33/120),十二指肠8.3%(10/120),结直肠4.2%(5/120).72例胃间质瘤中22例为恶性(30.5%),33例空回肠间质瘤中27例为恶性(81.8%).空回肠间质瘤恶性率高于胃间质瘤(P<0.05).肿瘤发生坏死20例,其中18例为恶性(90.0%),Ki-67>15%者15例均为恶性.出现坏死或Ki-67>15%的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率高(P<0.05).11例复发或转移者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6例有效.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可初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复发或转移者可以试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结合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局部切除治疗直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组13例直肠GIST患者,先予以伊马替尼治疗30~90 d,肿瘤退缩后予以TEM局部切除肿瘤,分析患者术前临床病理资料、新辅助治疗反应性及相关手术指标。结果:接受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3个月内所有患者均出现缓解,肿瘤降期显著。所有患者除1例改行腔镜下经腹直肠局部切除外,均行TEM局部切除,其中9例的患者(70%)在接受伊马替尼治疗2个月内进行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5 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7 d。11例患者(85%)手术出血少于20 m L,无术后严重出血或感染病例。无治疗相关死亡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12例TEM患者随期无复发或死亡。结论:部分局部进展期直肠GIST,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后结合TEM能够获得理想的手术效果,安全性高,手术创伤小,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复发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处理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国际上一些大型临床试验显示.伊马替尼治疗可显著改善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生存期。而手术联合伊马替尼已成为转移GIST的理想治疗方法。然而.两者如何联合应用尚存在争议。伊马替尼可能影响凝血机制.因此,建议术前1周停药。细胞减灭术在复发转移性GIST中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与靶向药物联合应用。而复发转移GIST的临床试验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55)及对照组(n=55),分别给予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及单纯吉非替尼治疗,比较2组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完全缓解(CR)12例、部分缓解(PR)32例、稳定(SD)7例、进展(PD)4例,临床有效率为80.00%(44/55),疾病控制率92.73%(51/55);对照组CR 9例、PR 24例、SD 10例、PD 12例,临床有效率为60.00%(33/55),疾病控制率78.18%(43/5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气胸、咯血、胸痛、发热人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2组腹泻、皮疹、肝功能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9.
甲磺酸伊马替尼靶向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对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s)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伊马替尼治疗的5例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其中有4例曾接受1~3次手术)经免疫组织化学法证实表达c-kit基因,因肿瘤严重浸润或广泛转移已无手术指征,对射频和全身化疗无效。经伊马替尼(400mg/d)1~6个月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病情稳定;且未发生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伊马替尼可有效治疗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的GISTs。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Kit)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剂有别于传统的化疗,是治疗GISTs的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诊治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于胃42.7%,小肠35.0%,腹痛不适44.1%,消化道出血或贫血28.0%。131例手术完整切除,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98.5%。中位生存时间为64.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2.4%和53.4%。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和危险程度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确诊率较低,手术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患者有一定疗效。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是肿瘤危险程度分级、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和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