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斯宁 《吉林中医药》2008,28(7):473-47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痛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要降低COP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必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未病先防,就是要普及COPD的预防知识,戒烟,预防呼吸道感染,预防COPD的发生;既病防变,就是要早期诊断及治疗COPD,防止其发展、转变;瘥后调摄,就是在疾病初愈时做好疾病后期的治疗与调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小议治未病     
杜凯 《国医论坛》2006,21(4):47-48
"未病",是指没有发生疾病."治未病"的实质,是指导医生治病,最好是治病于其未病之先,也就是预防为主,具体表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痛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必须引起医患双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痛风尚无根治的方法,且此病有复发性倾向,故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痛风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对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控制痛风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将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痛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痛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必须引起医患双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痛风尚无根治的方法,且此病有复发性倾向,故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痛风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对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控制痛风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将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探讨"治未病"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未病先防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工作环境、早期诊断以及积极治疗基础病症;既病防变包括先安未受邪之地、截病于未传之时;瘥后防复包括健康教育和管理、营养支持、肺康复锻炼等。以为"治未病"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思想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建红 《山西中医》1999,15(3):51-51
很早以前,祖国医学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固然与外在的邪气侵袭人体有关,但必须是在人体气血脏腑不和的情况下,才会发病。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是外因(邪气)作用于内因(正气)的结果。所以临床上十分强调顾护正气,防患于未然。1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渊源“未病”一...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代表着中医学特色与精髓的重要学说,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中医在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被奉为医者之最高境界。1“治未病”学说“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  相似文献   

9.
蓝宇洋  郝征 《河南中医》2019,39(10):1485-1488
葛洪认为,要想不受病邪困扰,首先要明志于心,不受杂念干扰,内心无忧虑牵挂,淡泊恬愉;在养生之法中,葛洪尤为重视调气,认为善用导引之术,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葛洪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但并不盲目吹捧金丹的神奇功效,而是相对客观地评价了药物在养生中的作用;葛洪认为,要想不受邪气,不生疼痛,首先要保护自身不受外界损伤,其次要注意不能过度纵欲使身体劳累,耗伤精气。葛洪对于疾病发展传变规律进行了详尽描述,认为疾病初起病位浅、病势轻时需及时防治,阻其发展。病情一旦发生变化,要及时调整方药配伍阻止其继续入里传变。若病情已重,要及时救逆固脱,补其元气,以免危及生命。葛洪在《黄帝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发挥,从多个角度对病后护理进行论述,以调和阴阳,恢复健康。葛洪论述了多种内外伤疾病的治疗,多不局限于疾病过程中的处方用药,还包括了饮食禁忌、瘥后调护、后期对症治疗等,从多方面体现出葛洪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代表着中医学特色与精髓的重要学说,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中医在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被奉为医者之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蕴藏着丰富而系统的治“未病”理论及智慧,不仅具有现代医学的内涵,更极具其特色。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先进观念,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观念,对其更进一步整合研究和推广运用,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如果运用推广好此理论,将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患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增长。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管理能够延缓病情进展,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频率。范发才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开展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建议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烟、锻炼、进行穴位敷贴等达到“未病先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实为主,治以二陈汤加减,并结合岭南特色药材达到“既病防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危险窗证候以虚实夹杂证为主,予金水六君煎加减巩固疗效达到“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方法收集110例稳定期COPD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在7—8月进行温阳益气散寒方穴位贴敷疗法。结果 110例COPD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7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8.18%。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霍新华 《河南中医》2010,30(8):824-825
通过应用治未病的指导原则,对哮喘患者实施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护理措施,配合治疗,提高治愈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冬病夏治”理论,探讨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的疗效。方法: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的7、8、9三个月份,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按照原有的常规基础治疗继续治疗,常规治疗是指入组前已使用了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的COPD患者可以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但在试验观察过程中不可以增加用药剂量及用药频率;而对于入组前未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的COPD患者,如病情需要时可使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症状,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注射喘可治注射液(喘可治注射液,每次4 mL,每日1次,肌内注射,每月连续注射5天,连用3个月),随访至用药结束后第9个月(即试验开始后第12个月)。观察两组急性加重次数、6分钟步行距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结果:经过3个月治疗后试验组的6分钟步行距离、CAT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后CAT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CAT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6分钟步行试验,试验组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与试验组治疗后急性加重的次数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急性加重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OPD稳定期,中医辨证为肺肾两虚的患者,于每年7、8、9月份给予喘可治注射液治疗,可减少其急性加重次数,并对患者CAT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及中医证候评分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治未病"学术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谨对《金匮要略》“治未病”学术思想、精神实质以及如何治未病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是人在感染HBV病毒后产生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危害极大.“治未病”是中医学传统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指导作用.茵芪三黄解毒汤是吕文良教授的经验方,前期的小样本研究已经证实了其临床疗效良好.在对茵芪三黄解毒汤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对其疗效的理论机制进行探讨.通过控析冶未病理论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从"治未病"理论探讨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方法从"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出发,结合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特点,阐述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中"治未病"理论的具体运用。结果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可有效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控制其发展,防止其复发。结论 "治未病"理论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