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体质指数(BMI)对预后的影响及肥胖矛盾的存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我院收治的226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心衰住院患者,根据BMI分为3组:体重正常组(18.5kg/m~2≤BMI24kg/m~2)、超重组(24kg/m~2≤BMI28kg/m~2)、肥胖组(BMI≥28kg/m~2),于2016-06-07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各组临床指标、全因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及心衰再住院)情况。结果:22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体重正常组92例,超重组93例,肥胖组41例。发生全因死亡28例(12.4%),发生MACE 101例(44.7%)。其中,体重正常组和肥胖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4.1%(13/92)和12.2%(5/41),均高于超重组的10.8%(10/93)。体重正常组和肥胖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50%(46/92)和58.5%(24/41),均高于超重组的33.3%(3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KaplanMeier曲线,超重组MACE均低于其他2组(P0.01),但全因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与肥胖组患者相比,在调整了其他因素后,体重正常组的MACE[风险比(RR)=0.605,95%可信区间(CI):0.363~1.008,P=0.054]风险降低,超重组MACE(RR=0.430,95%CI:0.251~0.738,P0.01)风险降低更为明显。结论:肥胖矛盾可能不存在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心衰人群中,将BMI控制在28kg/m~2以下可能有益于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MI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315例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2年随访。根据BMI将患者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14例、正常体重组(18.5 kg/m22)137例、超重组(25 kg/m2≤BMI<30 kg/m2)115例、肥胖组(30 kg/m2≤BMI<35 kg/m2)34例和严重肥胖组(BMI≥35 kg/m2)15例,分析各组基线资料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衰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与BMI的关系。结果:2年随访结果显示,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和严重肥胖组慢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0%、32.1%、13%、5.9%和6.7%,其中超重及肥胖组的全因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P<0.001),但严重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163例行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包括PCI和CABG)的冠心病合并心衰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左室射血分数是否正常(定义为LVEF≥50%)将患者分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LVEF≥50%,920例)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LVEF< 50%,243例),分别评价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等相关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48天,一级终点为全因死亡率.结果 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在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05,P=0.147),在随访期间累积生存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统计值2.134,P=0.161).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HR 1.093,95% CI 1.040 ~1.148,P<0.001)为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影响行血运重建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因素为患者年龄;在这些患者中,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患者临床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4.
体质指数与收缩性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没有心血管疾病的正常人群中,超重和肥胖会增加死亡风险.然而,某些慢性疾病患者,低体质指数(BMI)与病死率增加相关.研究旨在探讨BMI对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540例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室射血分数≤45%的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随访,平均年龄58.53岁,其中男性84.2%.结果 在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共有92例死亡,其中87例患者心原性死亡,92例因心衰再次入院.与BMI≥28.0 kg/m~2肥胖的收缩性心衰患者比较,低体重(BMI<18.5 kg/m~2)和正常体重(BMI≥18.5 kg/m~2、<24.0 ks/mm~2)收缩性心衰患者全因病死率、心原性病死率、心衰病死率和总心脏事件率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OR(95%CI)分别是5.44(1.78~16.66)、4.30(1.71~10.82),5.42(1.77~16.59)、4.00(1.59~10.10),8.94(2.37~33.74)、4.97(1.52~16.20),2.10(1.09~4.07)、1.79(1.14~2.82).多元Cox回归校正年龄、性别、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值以后,BMI分组对收缩性心衰患者全因病死率(OR=0.77,P<0.05)、心原性病死率(OR=0.78,P<0.05)和心衰病死率(OR=0.79,P<0.05)仍有显著影响.结论 收缩性心衰患者BMI低是预后差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在南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扩张型心肌病所致的收缩性心衰患者中,与肥胖患者相比,极低体重和正常体重患者全因病死率、心原性病死率和心衰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CHD合并心衰的患者1257例,根据HDL-C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低水平组(HDL-C0.89 mmol/L)426例;中水平组(0.89≤HDL-C≤1.11 mmol/L)428例;高水平组(HDL-C1.11 mmol/L)403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HDL-C水平与CHD合并心衰患者心衰严重程度的相关性,Cox回归方法分析HDL-C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Spearman分析显示,HDL-C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白蛋白(ALB)呈正相关(P0.01),HDL-C与年龄、NYHA分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呈负相关(P0.01)。多因素Cox回归显示,高水平的HDL-C、体质指数(BMI)23.9 kg/m~2及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而年龄65岁、BMI18.5 kg/m~2及LVEF50%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P0.05)。结论 HDL-C水平越低,CHD合并心衰患者其心衰程度越重,高水平的HDL-C可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术前脑钠肽(BNP)水平与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长海医院于2015年1月至12月行PCI治疗且年龄≥75岁的UAP患者311例,收集其临床资料,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或术后2年。根据术前BNP水平将患者分为BNP100 pg/ml组(n=197),100 pg/ml≤BNP300 pg/ml组(n=71),和BNP≥300 pg/ml组(n=43)。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NP对高龄PC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22.6±4.3月,术后6月、1年和2年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3%、4.2%和8.5%。与另两组比较,BNP≥300 pg/ml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较多,血肌酐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NP100 pg/ml组、100 pg/ml≤BNP300 pg/ml组和BNP≥300 pg/ml组术后2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4.4%、9.9%和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包括年龄、性别、NYHA心功能Ⅲ/Ⅳ级、血红蛋白等因素后,BNP≥300 pg/ml(RR=4.822,95%CI:2.183~10.650)、血肌酐≥110μmol/L(RR=2.930,95%CI:1.327~6.468)均是高龄UAP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BNP水平与高龄UAP患者PCI预后相关,BNP≥300 pg/ml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出院静息心率对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2006~2016年开滦研究人群中首次诊断为心衰的职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分为:出院静息心率<65次/min组、65~71次/min组、72~79次/min组、≥80次/min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计算各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出院静息心率对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2 657例,平均年龄(67.85±11.44)岁,其中男性2 338(87.99%)例。平均随访(6.82±3.93)年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1 129例,出院静息心率<65次/min组至≥80次/min组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6.87%、38.27%、43.82%和50.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与<65次/min组比较,65~71次/min组、72~79次/min组、≥80次/min组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HR(95%CI)分别为0.9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患者中是否存在"肥胖悖论"及HFmrEF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衰中心登记处登记的HFmrEF患者, 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非超重组(BMI<24 kg/m2)和超重组(BMI≥24 kg/m2), 随访周期为患者出院后的1周、1月、3月、1年, 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7(7.9∽14.7)月, 观察BMI对HFmrEF患者的全因死亡、心衰再住院/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15名患者, 年龄为(63.6±12.8)岁, BMI范围15.0~49.3 kg/m2, 非超重组141例(44.8%), 超重组174例(55.2%)。与非超重组患者相比, 超重组患者未调整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风险比(HR)0.318, 95%可信区间(CI)0.167~0.603, P<0.001], 复合终点风险显著降低(HR 0.685, 95%CI 0.472~0.996, P=0.047), 调整后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HR 0.469, 95%CI...  相似文献   

9.
<正>该研究通过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中的一个成年人群研究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研究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将该成年人群分为轻体质量(BMI18.5kg/m~2),正常体质量(BMI 18.5~23.0kg/m~2),超重(BMI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关系,观察患者营养状况对CD诊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确诊的54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初发病时的体质量(kg)和身高(m),计算BMI;收集患者的发病情况,疾病活动严重程度采用CDAI计算法。同时收集患者确诊为CD时的年龄、确诊CD所用时长、是否发生CD相关手术、CD相关并发症、是否有CD相关再住院、相关药物的服用等信息。分析BMI与CD发病的关系,以及BMI对CD并发症及治疗方法选择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47例(87.04%)CD患者发病时处于营养正常或营养不良状态。不同BMI的CD患者诊断延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8,P=0.049),其中18.5 kg/m~2≤BMI24 kg/m~2组和BMI≥24 kg/m~2组的CD患者诊断延迟率明显高于BMI18.5 kg/m~2组。随着疾病的发展,不同BMI的CD患者肠狭窄和梗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3,P=0.003),其中BMI18.5 kg/m~2组的CD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18.5 kg/m~2≤BMI24 kg/m~2组和BMI≥24 kg/m~2组。在确诊后CD处于重度活动度的患者选择治疗药物方面,BMI18.5 kg/m~2组的CD患者将英夫利昔单抗作为初始治疗的概率明显高于18.5 kg/m~2≤BMI24 kg/m~2组和BMI≥24 kg/m~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0,P=0.031)。CD患者的确诊年龄与BMI呈正相关(r=0.422,P=0.001);而CD患者发病时的活动度及并发症与BMI呈负相关(r=-0.302,P=0.026;r=-0.312,P=0.002)。结论确诊年龄、疾病活动度和并发症与BMI有相关性。BMI正常或较高的CD患者存在诊断延迟;而BMI较低的患者易发生肠狭窄和梗阻,且确诊后处于重度活动度的营养不良的CD患者倾向于将英夫利昔单抗作为初始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将523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按左室射血分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射血分数中间范围型心衰(HFmrEF)和HFpEF,比较其临床特征、观察预后指标差异。将274例HFpEF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65岁组(228例)和65岁组(46例),分析≥65岁组HFpEF患者心衰再次住院危险因素。结果:与HFrEF患者相比,HFpEF患者年龄、BMI、胆固醇、白蛋白更高,女性患者更多,心率、肌钙蛋白-I、脑钠肽(BNP)、胆红素、尿酸、水肿更少,住院时间较短、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入院后30d全因死亡率更低(均P0.05)。与HFmrEF患者相比,HFpEF年龄更大、女性更多,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更高,心率、肌钙蛋白-I、BNP、胆红素、尿酸、白细胞、尿素氮更低,住院时间更短(均P0.05)。年龄、尿素氮、心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为HFpE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合并心房颤动多为≥65岁HFpEF患者出院1年内心衰再次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FpEF患者近期、远期预后较差,HFpEF有不同于HFrEF、HFmrEF的临床特征,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体重指数(BMI)在预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全因死亡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对入选的1 197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随访,以全因死亡为随访终点。将人群按BMI的四分位数分为BMI≤21.6 kg/m2组(低BMI组,n=288)、21.6 kg/m226.7 kg/m2组(高BMI组,n=304)四组。先比较不同BMI水平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再应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对不同BMI人群的生存率进行描述及比较,多因素Cox回归用于分析BMI降低对心衰预后的独立预测作用及不同BMI人群的死亡风险比较。结果:完成随访1 025例(失访率14.4%),死亡360例(35.1%);随访中位数44个月。不同BMI水平的心衰患者在合并症、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检验项目及用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着BMI降低,心衰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BMI降低(风险比1.089,P<0.001)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与高BMI组相比,中BMI组、正常BMI组及低BMI组的死亡风险逐渐升高(风险比分别为1.619、1.647及2.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龄、BMI、左心室射血分数、合并短阵/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否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袢利尿剂、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尿酸、甘油三酯均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低BMI增加心衰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国脑卒中管理质量评估登记研究(China Quality Evaluation of Stroke Care and Treatment)数据库中TOAST分型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3410例,其中低体质量组(BMI18.5kg/m~2)182例、正常体质量组(BMI 18.5~23.9kg/m~2)1639例、超重组(BMI24.0~27.9kg/m~2)1212例和肥胖组(BMI≥28.0kg/m~2)377例。终点事件包括12个月时全因死亡、死亡或严重残疾、感染并发症和脑卒中复发。结果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低体质量组12个月时累计全因死亡率升高(19.1%vs 6.7%,P0.01),超重组和肥胖组变化无显著差异(6.0%和3.8%vs 6.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以正常体质量组为参照,低体质量组12个月累计全因死亡(HR=1.91,95%CI:1.22~2.98,P=0.004)、12个月时死亡或严重残疾(OR=1.50,95%CI:1.05~2.14,P=0.026)及感染并发症(OR=1.92,95%CI:1.21~3.06,P=0.006)的风险更高,脑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发生上述终点事件的风险无显著差异。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低体质量伴随脑卒中预后不良风险升高,但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肥胖对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心功能分级为Ⅳ级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293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BNP浓度。以体重指数(BMI)将患者分为肥胖组(BMI28 kg/m2,n=198)和非肥胖组(BMI28 kg/m2,n=95),比较两组患者BNP水平差异。结果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患者比较,年龄、性别构成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水平、合并高血压病及2型糖尿病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血浆BNP水平(623.4±405.5 pg/ml)明显低于非肥胖组患者(948.7±607.4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肥胖患者、高血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浆BNP水平同样低于非肥胖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均明显增高,但肥胖患者增高程度低于非肥胖患者,临床诊断治疗中应考虑肥胖对心衰患者BNP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对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自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力衰竭(心衰)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卡格列净组和达格列净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卡格列净组和达格列净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格列净和达格列净。出院随访1年,比较三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及心衰再住院率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间HbA1C及心衰再住院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卡格列净组LVEF 53.47%,达格列净组LVEF 53.13%,均高于对照组(LVEF 45.53%),三组间LVE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格列净组及达格列净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卡格列净组BNP 238.59 pg/ml及达格列净组BNP 379.78 pg/ml,均低于对照组(BNP 724.41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格列净组与达格列净组间无差异。结论 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及达格列净均可改善心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住院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08-10至2013-10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衰监护病房住院的DCM患者。以患者首次入院时血清钠浓度135 mmol/L定义为低钠血症,调查住院DCM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包括住院时间和院内死亡风险,以及出院后全因死亡率和心衰加重死亡率。存活出院患者由门诊或电话随访至2014-11或全因死亡。结果:共有515例DCM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34例患者入院时存在低钠血症,发生率为26.0%。入院血钠浓度与入院时心衰病史、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收缩压水平、左心房前后径及总胆红素水平显著相关(P均0.05)。与非低钠血症患者相比,低钠血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长[(14.8±11.1)d vs(11.2±5.8)d,P0.01],院内死亡风险高(18.7%vs 1.8%,P0.01)。483例存活出院患者平均随访(30.7±19.5)月后全因死亡率为26.5%,心衰加重死亡率为21.9%。低钠血症患者全因死亡率(47.7%vs 20.3%,P0.01)及心衰加重死亡率(44.0%vs 15.5%,P0.01)均显著高于非低钠血症患者。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入院时心衰病史(6个月vs≤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收缩压水平(每升高10 mm Hg,1 mm Hg=0.133 k Pa)、总胆红素水平(每变化1 mg/dl)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变化5 mm)后,入院低钠血症仍是存活出院DCM患者全因死亡[危险比(HR)=1.836,95%(可信区间)CI:1.248~2.702,P0.01]及心衰加重死亡(HR=2.139,95%CI:1.406~3.253,P0.01)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之一。结论:低钠血症是我国住院DCM患者常见的电解质紊乱类型之一,与患者住院时间长、院内死亡风险高,以及出院后全因死亡及心衰加重死亡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伴随着肥胖与超重的流行,体重问题已经被日益关注。已知的证据表面肥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是肥胖是否可以增加冠心病的死亡风险,目前尚无定论。三支病变是严重冠心病人群,冠脉介入治疗是除冠脉搭桥术之外该人群的重要治疗手段。肥胖和超重是否能增加介入术后三支病变患者的死亡风险需要进一步去探讨。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004-2011年在阜外医院住院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三支病变的患者3722例,收集基线资料,并随访7.1年。将入组的患者依据不同的BMI分为体重过轻组(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23.9 kg/m~2)、超重组(24-27.9 kg/m~2)、轻度肥胖组(28-31.9 kg/m~2)重度肥胖组(≥32kg/m~2)。比较不同的BMI组别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差别。结果相对于正常体重组,体重过轻组的全因死亡无显著差别(HR:0.59;0.14-2.38)。相对于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轻度肥胖组的全因死亡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HR:0.90;0.71-1.12)、(HR:0.90;0.66-1.23)。相对于体重正常组,超重组的心血管死亡有减少趋势无统计学意义(HR:0.89;0.63-1.24)。重度肥胖组相对于体重正常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HR:1.45;0.87-2.44)、(HR:1.25;0.56-2.79)。结论在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冠脉三支病变的人群中,未见到BMI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体重指数(BMI)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的关系.方法 收集艾滋病住院患者482例,按BMI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3.9 kg/m2)、超重/肥胖组(BMI≥24.0 kg/m2),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MS患病率...  相似文献   

19.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5):447-452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伴功能性二尖瓣反流(MR)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住院并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年龄≥65岁、房颤伴左房增大、二尖瓣运动及形态正常、M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分析组间临床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差异。随访记录全因死亡及因心力衰竭(心衰)再住院的事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入选120例患者,中位年龄86岁。重度MR组女性、NYHAⅣ级占比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MR,重度MR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轻度和中度MR组;重度MR组BMI明显低于轻度MR组;重度MR组脑钠肽、收缩期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轻度MR组。在中位时间为26个月的随访中,44例(38.9%)发生全因死亡,37例(32.7%)因心衰再住院。3组间全因死亡率、因心衰住院率有显著差异(Log Rank P=0.042、0.006)。随着MR程度增加,全因死亡率、因心衰再住院率增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HYA分级(HR:1.924,95%CI:1.293~2.863,P=0.001)、MR程度(HR:1.717,95%CI:1.032~2.856,P=0.037)与因心衰再住院相关。结论:老年房颤伴功能性MR患者,随着MR程度增加,全因死亡率、因心衰再住院率增加。NYHA分级、MR程度是老年房颤患者因心衰再住院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与毛细支气管炎合并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期间的住院患儿80例,其中诊断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诊断毛细支气管炎合并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40例作为心衰组,分析两组患儿血清BNP、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心衰组与对照组患儿的BNP、LVEF、LVFS有显著差异,且心衰组患儿BNP与LVEF、LVFS均呈负相关。结论血浆脑钠肽可作为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衰患儿诊断及病情评估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