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方剂之一,治疗范围广泛,古今医家在临床运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我们近年来涉阅的部分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体会综述如下。一、温胆汤的方源、组成、方义及类方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孙思邈之《千金要方》,然后世不少方书谓其出自宋陈无择的《三因方》。从历史沿革看,《千金要方》在前,《三因方》在后;从所述主治看,后者全与前者同;从方药组成看,后方只在前方基础上加入茯苓、大枣。故张氏通过考证,认为《三因方》的温胆汤系由《千金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温胆汤立方可追溯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由于其制方精要,配伍巧妙,自南北朝时期始,温胆汤作为治疗内科杂病的名方流传至今。根据《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以温胆汤命名而药物组成不同的方剂共有十三首,出自十一部方书。其中尤以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最为出名。在《集验方》亡佚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  相似文献   

3.
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六因条辨》,由《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是通过调气以清化痰热的方剂,功能调畅气机,和中降逆,清胆和胃,宁心安神。王师善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清·陆廷珍《六因条辨》之黄连温胆汤,虽成方较晚,因其所治病证切合痰湿郁热的病机特点,为现今临床常用方剂。本文通过追溯黄连温胆汤之源头,阐述《六因条辨》中陆氏对该方的运用,剖析其组方配伍特点,对临床广泛运用黄连温胆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高少才  屈小元  马战平 《陕西中医》2016,(10):1423-1424
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方》中,其中《外台秘要方》注明其源于《集验方》。考《集验方》乃南北朝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年)所撰,原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凡"三见",其中,见于"虚烦"和"惊悸"的两方用药相同,即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指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证",《三因方》这一调整,遂使温胆汤之药性由温而平,临床运用也更广泛了,后世所沿用温胆汤,也大都为陈无择之温胆汤。历代医家由于未能搞清这一嬗变关系,所以不免曲为之说。刘华为教授倡导气化论,擅用活用温胆汤化裁治疗疑难危重症可谓是别出心裁。  相似文献   

6.
正温胆汤最早出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集验方》,其后在《千金方》引载,云"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化裁的温胆汤出名,其云温胆汤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心惊胆怯,气郁生痰……"[1]。目前各大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加减化裁治疗各种疑难疾病。温胆汤在儿科疾病中也被广为应用,现将本人临床应用温胆汤治疗儿科疾病病例分享如下。1支原体性肺炎恢复期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干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黄连温胆汤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诸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1温胆汤的来源、组成及作用 温胆汤见于《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由《备急千金要方》中温胆汤衍化而来,较之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的量,组成为:半夏6g,枳实6g,竹茹6g,陈皮9g,茯苓5g,甘草3g,姜5片,大枣1枚。其后医家从温胆汤加减得诸多化裁方,如黄连温胆汤、十味温胆汤等。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生姜组成。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则增加了茯苓、大枣,生姜明显减量,是为今日临床常用之温胆汤。本方临床应用甚广,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有关温胆汤治疗各种疾病的报道,藉以说明其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为清热化痰降气常用方剂。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胆寒。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短气悸乏等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笔者根据异病同治之治则,将其用于卒中后抑郁、头痛、失眠、眩晕症等,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乃中医名方,首载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炙一两”。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各2两,陈皮3两,甘草1两,茯苓1.5两”。方中药味已有变化。及至明代《证治准绳》又有十味温胆汤。温胆汤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历代论述颇多。本文结合临床实践,谈谈笔者对温胆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言其主治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进一步指出了温胆汤证的病因病机是"心  相似文献   

14.
高琦  叶超  胡子毅 《光明中医》2008,23(4):498-499
柴胡温胆汤是由《伤寒论》小柴胡汤和《三因极-病证方论》温胆汤合方而成,其中小柴胡汤之功重在足少阳胆,而温胆汤之治偏于足阳明胃。两方合用共奏和解少阳,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功。临床治病广泛,今摘录验案3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作用机理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玉麟 《中医杂志》2001,42(4):251-282
温胆汤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论述颇多。现对温胆汤的功效问题作一探讨。1 温胆汤出处与后世评议唐·《千金方》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炙一两。”《外台》所载与《千金方》同。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明·《证治准绳》又有十味温胆汤,“治证见前温胆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治验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强  宿录贞 《河北中医》2007,29(2):137-138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该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成,《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用至4两,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胆虚实篇》 ,由于年代所限 ,临床上主要治疗胆虚痰热上扰所引起的虚烦不得眠 ,后随医药发展 ,逐渐衍化出罗东逸《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十味温胆汤、高鼓峰的加味温胆汤、《医宗金鉴》之柴胡温胆汤等等 ,所治之病增多 ,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 ,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采用丹参温胆汤为主治疗内科急重病症 ,尽管病种不同 ,临床疗效也甚显 ,现举例说明。[真心痛 ] 崔某 ,男 ,58岁 ,1 998年 3月 2 1日初诊。患者于当日劳累后突然胸闷痛、头昏、恶心欲吐 ,四肢乏力 ,精神不振 ,遂至我院急诊。查无意识障碍 ,无…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临证纪实老玉铎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温胆汤,溯其起源,其说不一,有说源于姚僧垣的《集验方》,有说最早载于孙思邈的《千金备急要方》,然今临床所用,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方药组成:半夏、茯苓、枳实各9g,竹茹12g,...  相似文献   

20.
柴胡温胆汤是由《伤寒论》小柴胡汤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合方而成,其中小柴胡汤之功重在足少阳胆,而温胆汤之治偏于足阳明胃。两方合用共奏和解少阳、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功。李素领教授运用异病同治理论灵活加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失眠、眩晕、胃脘痛、胸痹、耳鸣等病症。每获效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