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10年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证治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发作期和缓解期中医证治用药规律和特点,为该病中医证治的规范化研究提供借鉴。 方法 :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开展文献的整理研究,按发作期用药和缓解期用药分类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98篇慢性阻塞性肺病证治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 :发作期用药以化痰药的使用频率为最,其次为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是杏仁、半夏;缓解期则以补气药使用频率为最,化痰药和活血药的用药频次相当,位居第二;其中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为茯苓、黄芪。 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发作期用药和缓解期用药在相互交叉的基础上各自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发作期重在化痰止咳平喘,兼顾活血理气;而缓解期则重在补虚益气,兼顾行气化痰祛瘀。无论在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在治疗时都应合理应用活血理气及息风止痉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中药复方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治疗中晚期NSCLC的中药复方,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对复方进行数据挖掘,对主要药物、药对(组)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在治疗中晚期NSCLC的107首中药复方中,涉及193味药物,使用频次为1298次,其中使用频次≥9次的药物有42种;42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分析发现,四气中以寒性最多(409频次),五味中以甘味最多(627频次),归经中以肺经为最多(546频次)。作为主要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分为补阴药、清热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药、止血药、化痰药、降气药、敛肺药共9类;经关联规则分析,共得药对规则26条,药组规则18条,主要为益气药、养阴药与清热药的配伍组合。结论治疗中晚期NSCLC中药复方用药以寒、平为主,甘、苦药居多,归经以肺、脾、胃经为主,治法以益气、养阴、解毒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刘小虹教授治疗痰热郁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刘小虹教授近2年治疗痰热郁肺型AECOPD的中药处方,将方药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用药频次和药物功效,根据Apriori算法对用药模式及关联规则(支持度≥0.30、置信度≥0.80)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熵层次聚类法提取内在核心组合和新方组合(相关度为7、惩罚度为2)。结果:共录入处方202首,包含中药2155味,其中用药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芩、杏仁、桑白皮、瓜蒌、甘草、半夏、浙贝母、葶苈子、麻黄、紫苏子等;主要药物功效分类按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化痰药、清热药、止咳平喘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活血药、泻下药、行气药、补气药、养阴药等;常用药物配伍有“黄芩+杏仁”“黄芩+桑白皮”“黄芩+瓜蒌”“杏仁+桑白皮”等;挖掘出内在核心组合10个,以及新方5首。结论:刘小虹治疗痰热郁肺型AECOPD手法丰富、思路灵活,其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要治法,常用黄芩、杏仁、桑白皮等中药,另佐以解表、通腑、行气活血、补气、养阴等法。由内在关联聚类而成的5首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药用植物地理成分及海拔与中药性味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四格表卡方检验法和相关分析法对上述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苦味药在青藏高原成分中、辛味药和涩味药在华中成分中、甘味药和咸味药在蒙新荒漠成分中、寒性药在青藏高原成分中比例较高,具有极显著性差异或显著性差异.苦味药比例与海拔呈正线性相关,辛味药、咸味药、酸味药、淡味药与海拔之间呈负线性相关,寒性药与海拔之间呈强正线性相关,温性药、微温性药、平性药与海拔之间呈强负线性相关.结论 初步认为药用植物中化学成分的产生和积累可能受到一定的环境影响,进而使地理成分及海拔与中药性味之间具有某些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石鹤峰教授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医思维,以石鹤峰教授治疗痤疮的135个原始处方作为分析对象,制作数据库,采用统计学软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结果:135张处方中,涉及85味药物,用药性味以寒凉药、苦味药、甘味药、辛味药居多,归肝、肺、胃3经的药物占主导地位,以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为主,活血、凉血药次之。结论:治疗痤疮当以寒凉药、苦味药、甘味药、辛味药为主,清热解毒、燥湿、活血、凉血治法并举,病位在肝、肺、胃3经。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463-1465
目的:通过临床数据挖掘观察晚期大肠癌患者用药的聚集现象,客观地探索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首先利用EXCEL统计数据库各味药的用药频次,对高频中药进行性味归经与药效频次的统计,然后将晚期大肠癌患者长期服用的基础方分别纳入扶正组与祛邪组,最后运用SPSS21导入数据,运用系统聚类法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选取用药频次在前30的高频中药,按药性统计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温性,寒性,平性,凉性;按药味统计频次,依次为甘味,苦味,淡味,辛味,酸味,涩味;按药物归经统计频次,依次为脾经、胃经、肺经、肝经、肾经等;按药效统计频次,依次为补虚药、理气药、消食药、利湿化痰药等;扶正组与祛邪组各形成三个聚类方,配伍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为主。结论:治疗晚期大肠癌多以温性、归脾胃经、补虚药为主,以扶正抗癌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药治疗癌性疼痛的用药频次,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对2006年—2016年所有中药治疗癌性疼痛的文献进行检索,符合纳入条件的获取原文,对所用药物的分类、功效、药性、药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符合纳入条件的中药治疗癌性疼痛等相关的临床文献中,共涉及中药类别17类,其中,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理气药、化痰药、平肝熄风药居前列,居前10位的单味药分别是甘草、黄芪、白芍、当归、延胡索、陈皮、柴胡、枳壳、党参、白术。药性居前3位的分别为温性、热性、平性。药味居前3位的分别是甘味、辛味、苦味。中药的十二归经均有涉及,但以肺、心、肝、脾、胃经出现频次最多。结论总结了近十年中药治疗癌性疼痛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治疗本病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药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频次分析,为临床用药做指导。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对2004~2014年所有中药治疗眩晕文献进行检索,符合纳入条件的获取原文,对所用药物的分类、功效、药性、药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符合纳入条件的中药治疗眩晕的临床文献中,共涉及108首方剂,16类药物,156味中药,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药物类别分别是化痰药、平肝熄风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居前10位的单味药分别是半夏、天麻、白术、葛根、茯苓、钩藤、黄芪、当归、川芎、陈皮、丹参。药性居前3位的分别为温性、平性、寒性。药味居前3位的分别是甘味、辛味、苦味。中药的十二归经均有涉及,但以肝、脾、胃、心、肾经出现频次最多。结论:总结了近期十年中药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治疗本病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魏品康教授防治化疗导致恶心呕吐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规律。方法以"化疗"、"呕吐"作为关键词,从魏品康病例数据库中筛取2006年1月—2010年10月化疗导致恶心呕吐病例143例,处方143首,采用SPSS13.0软件,按中药功能、药性、药味、归经及药对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结果共计使用中药144味,2353频次。使用频率>5%的有6类,由高至低为理气药(17.81%)、化痰药(13.51%)、补气药(8.07%)、消食药(7.44%)、平肝熄风药(7.05%)、温里药(5.01%),累计频率58.89%。单药使用>20频次的中药有31味,累计频率77.31%,其中理气药6味,平肝熄风药4味,化痰药3味,外用药及其他2味,补气药2味,温里药2味,活血祛瘀药2味,利水渗湿药、攻下药、补血药、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收涩药、芳香化湿药、安神药、清热燥湿药和消食药各1味。半夏127频次中姜半夏为83(65.35%),大黄89频次中制大黄为85(95.51%)。按药味分析,温性药使用频率最高(43.99%)。按药性分析,共计3677频次,其中辛味药最高(34.76%),其次为苦味(32.06%)、甘味(18.22%),三者累计频率为85.04%。所有中药归经共计6627频次,频次>1000的药物由高到低依次归脾、胃、肝、肺经,累计频率为71.34%。常见药对有枳壳与枳实、丁香与柿蒂、沉香与蟾皮、全蝎与蜈蚣、地龙与守宫、半夏与天南星、黄连与乌贼骨、桂枝与白芍、佛手与香橼、柴胡与郁金、龙骨与牡蛎、白术与茯苓等。结论魏品康教授以消痰和胃为基本治则防治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重视痰阻与滞留导致的胃肠代谢障碍,理气同时着重消痰化积和消食导滞。  相似文献   

10.
辛开苦降法是调理气机的大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亦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气机失常是临床疾病基本病理变化之一,如何用药物去调整气机,笔者认为,气机失常的治疗方法只有顺从它的规律,用辛开普降法去调理。它是调理气机的基本治法。辛开苦降是利用药物的性、味特性来调整气机病变。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苦味药物具有降泄、通下的功效。升浮药多具辛、甘味以及温热之性,沉降药多具苦、酸、咸、涩味以及寒凉之性。辛味属阳,苦味属阴。辛苦相合,共同完成气机疏通、宣发及排泄、降浊的全过程,调整机体阴阳失衡。辛开苦降中药可分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中医治疗癌性腹水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89年1月-2013年3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医治疗癌性腹水相关临床文献,按中药功能、药性、药味、归经及药对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55篇,处方56首,中药164味、频数共668次。使用频率前6类由高到低依次为利水渗湿药、补气药、活血祛瘀药、理气药、清热解毒药、峻下逐水药,累计频率为61.83%。单药使用频数6次的中药25味,累计频率为53.74%,前3类为利水渗湿药(5味)、补气药(4味)、活血祛瘀药(3味)。温性药使用频数最高(260次,38.92%)。药性频数共1055次,甘味药最高(354次,33.55%),其次为苦味(284次,26.92%)、辛味(268次,25.40%)。归经频数共1747次,频数200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脾经、肺经、肝经、肾经。常见药对有茯苓与白术、黄芪与桂枝等。结论治疗癌性腹水在利水渗湿基础上注重扶助正气,特别强调补气;药物性味上寒温共用,甘苦辛并重,多取脾、肺、肝、肾经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口秽用药的性味及归经规律,为口秽的中医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文本数据为基础,开展口秽的中医文献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口秽证治文献中的中药按功效归类,并分别统计其性味、归经,采用Excel 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口秽用药规律。结果:149 味中药796 次数据统计显示,口秽用药主要为寒性,其次是温性和平性药物,共占97.49%;用药以甘味为主,其次是苦味和辛味,共占90.71%;以归胃经的药物为主,其次是归肺、脾、心、肝经的药物;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药为主,补虚药和化湿药次之。结论:通过文本数据挖掘出中医治疗口秽的用药以寒性药物为主,其治则以清热利湿及健脾和胃为主,该规律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药用药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高度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对2002-2013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信息进行采集,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对中药用药部分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探求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应用规律、性味归经分布规律、辨证用药演变规律。结果:①1200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所用中药188种,累计使用中药18952频次,最常用的5味中药是茯苓、茵陈、白术、丹参、郁金;②中药药味以苦味药和甘味药为主,其次是辛味药;中药药性多为寒、温、平的中药;中药归经以归脾经、肝经的中药为主;③中药用药经历从“清热解毒药为主”到“解毒、活血、化痰药并重”再到“扶正药为主,兼有解毒、活血、化痰药”的过程。结论:性味归经分布规律显示慢性乙型肝炎“从肝脾论治”、“平调阴阳,以平为期”的辨证治疗思想;用药演变规律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思想经历从“毒”到“毒痰瘀”再到“毒痰瘀虚”的转变,在辨证用药上逐步注重“扶正”,阐释了“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治疗思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含桑白皮古今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古方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检索数据库,今方以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为检索数据库,筛选含桑白皮的方剂。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基于Aprior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SPSS Statistics 21.0 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合桑白皮的古方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喘证、肺痈、肺热等肺系疾病,含桑白皮的今方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咳嗽、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古方配伍药物频次较高的是炙甘草、木通、赤茯苓、苦杏仁、黄芩等,以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较多;今方配伍药物频次较高的是苦杏仁、黄芩、紫苏子、甘草、浙贝母等,以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较多。古今方四气均以寒性为多,五味以苦、甘、辛味为主,归经以肺、脾胃、肝经为主。古方主要涉及药物14味,今方6味。古方得到新方5组,今方6组。结论:含桑白皮的古今方剂主治的疾病均为肺系疾病,今方亦可用于眼病和皮肤病,配伍药物以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为主,古方又常配伍利水渗湿药,今方多配伍解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年1月-2014年1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1月-2014年1月)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2014年1月)公开发表文献中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复方,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获得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复方107个,涉及药物179种、频次1499次;以使用频次≥10次的37种作为主要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归为活血药、清热药、利湿药、补气药、消积药、化痰药、补阴药、行气药和泻下9大类;经关联规则分析,共得有趣关联规则33条,药对30对。结论数据挖掘有助于解读中药复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的文献,构建肺结节方药数据库,利用SPSS 26.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肺结节处方进行性味归经、使用频次、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复杂网络等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122首,19大类中药,194味中药,中药使用总频次为1 917次。药性以寒、温及平性为主,药味以苦、甘和辛味为主;归经以脾(胃)、肺(大肠)和肝(胆)经为主。中药使用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及理气药为主。中药使用频次靠前的中药为甘草、浙贝母、黄芪、茯苓、当归、白术、半夏、牡蛎、夏枯草、川芎等。关联规则得到6组关联度较强的中药组合。聚类分析分为5组聚类中药组合。复杂网络分析显示以健脾益气、养阴、化痰散结、养血活血、行气类药物为主。结论:肺结节病机本虚标实,以肺脾气虚为本,以气滞、痰凝、血瘀有形结节为标,治宜肺脾同治、肝肺同治,临证应重视培土生金、气阴双补、苦降辛开、调气畅血等理论的应用,处方以四君子汤、二陈汤、沙参麦冬汤及柴胡疏肝散加减为核心,兼理气化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间质性肺病(ILD)的用药规律。方法:搜集并筛选2012年1月—2022年9月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收录的中医药治疗ILD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后分析用药特点,运用SPSSModeler 18.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组方68首,药物175味。用药频次≥10次的药物共29味,有黄芪、甘草、当归、麦冬等。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五味偏于甘、苦、辛味,药物归经多归肺经。从功效上看,以补虚药、止咳平喘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及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得出46组药物,支持度排名靠前的为当归-麦冬+黄芪,黄芪-麦冬+当归。高频药物聚类共得到3个组方。结论:气虚为ILD发病的基本病机,益气是该病的首要治疗大法。中医药治疗ILD多以补气药、补阴药、活血药、化痰药及清热药联合使用,多药并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8.
陈松鹤  黄利兵  陆义真 《新中医》2023,55(17):41-4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浙派中医赵献可治疗女科病用药规律与特色。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SPSS Modeler等软件,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赵献可《邯郸遗稿》所载女科病方剂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222首,中药223味。其中频次≥20的中药有19味,排在前5的分别为甘草、当归、川芎、茯苓、人参;四气频次中温性药最高,其次是平性药、寒性药等;五味频次统计中辛味最高,其次是甘味、苦味等。归经排在前五位分别为脾、肺、心、肝、胃经。药物关联规则分析频次≥30的组合有21组,药物组方规律分析得出12个核心药物组合和6首新处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赵献可治疗女科病方剂以甘辛温补为主,重视肝脾、肝肾的调治,并配合疏肝、清肝、抑肝等治法,可为临床治疗女科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该文采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探讨中医治疗劳累性心绞痛的中药药性及证-症-方-药网络,为临床诊疗提供有益参考。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建库至2019年8月31日发表的所有采用中医方剂治疗劳累性心绞痛的文献,规范证候、症状、方剂、中药名称并建立相应数据库,分析药物频次、四气、五味与归经,采用生物信息分析法构建可视化证-症-方-药网络关系。结果共纳入方剂202首,涉及中药218味,使用频次≥10的中药56味,证型78个,症状162项。中医治疗该病主要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清热药等组方;药性主要为温性、寒性、平性药,占95%;药味主要为甘味、苦味、辛味药,占89%;主要归脾、心、肝、肺、胃、肾经,占89%。成功构建了中医治疗该病的证-症-方-药网络,表明该病的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痰瘀互结证频次较高,症状以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紫暗、自汗、痰多等频次较高,方剂以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丹参饮、桃红四物汤、生脉散、补阳还五汤、炙甘草汤为高频核心进行组方,组方的核心药物包括丹参、黄芪、川芎、人参、瓜蒌、薤白、三七、桃仁、红花、白术、当归、赤芍、茯苓、法半夏等。中医治疗该病的中药药性及证-症-方-药网络能够实现数据可视化,可用于客观反映临床辨证分型及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名医传承平台系统探讨李莹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李莹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医案,运用名医传承平台系统统计高频药物使用频次,以及药物性、味、归经频次,分析核心药物、药物协同性、药证关联性、药物聚类。结果:收集符合录入条件的105份处方资料,涉及95味中药,使用频次超过36次的中药有10味。药性频次以温性最多,其次是寒性、平性,热性和凉性出现频次较少。药味频次以甘味最多,其次是辛味、苦味,涩味、淡味、酸味出现频次较少。归经频次以肝经最多,其次为脾经、胃经、肾经、肺经、心经、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心包经、胆经、三焦经出现频次较少。核心药物有14味,分别为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山药、丹参、杜仲、甘草、泽泻、肉桂、陈皮、干姜、黄柏、川芎。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中药组合是白术-党参;肺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中药组合是山药-白术;气阴两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中药组合是丹参-枸杞子;脾肾阳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中药组合是附子-党参;肝肾阴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中药组合是牛膝-山茱萸;水湿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中药组合是土茯苓-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