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归属于中医"消渴"范畴,笔者多年临床实践将消渴病机总结为"脾胃失调,物不归化,精微不运,脏腑失养",创立健脾尚可方从脾胃论治。文章介绍了从脾胃论治消渴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立足脾胃,综观消渴病全程,分期随证加减,早期以实邪为主,治以健脾化痰、清热生津,中期以脏腑失养为主,治以健脾益肺补肾、养阴生津,后期以阴阳两虚、脉络瘀阻为主,治以阴阳双补、健脾通络。  相似文献   

2.
黄元御是清代著名的医家,他从"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系统地阐发了消渴病发生的机理,认为消渴为厥阴之病,病机在于肝失疏泄致气机升降逆乱,治疗方面注重恢复肝之疏泄功能,突破了传统从"阴虚燥热"论治消渴的理论,为消渴病的理论探索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二阳结谓之消"原文为依据,李东垣以脾胃为着眼点对消渴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消渴病机应从"气""火"立论,脾胃兼及他脏致消。基于"内伤脾胃-元气亏虚-阴火上冲-气机升降失常"层次理论,李东垣独创性地把内伤脾胃作为消渴病机理论的核心,元气亏虚作为内在根本,脾胃之阴火传变既是消渴产生的病理因素又是消渴变证的重要环节,气机失常贯穿消渴始终并以脾胃为中心与其他四脏相兼为病。故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六腑是人体的结构组成部分及功能单元,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消渴是常见的津液代谢失常性疾病,与六腑的关系密切。故从腑病的角度对消渴病机进行探讨,认为腑气损伤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消渴病程的病机演变可概括为六腑损伤为先,腑病及脏为继,脏腑同病,变证丛生为终,从而为消渴从腑病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清代名医陈士铎治疗消渴病立法巧妙,用药精当,为后世治疗消渴病提供了范例。笔者通过分析陈氏《石室秘录》中辨证用药,探讨陈氏对消渴病的治法,兹述如下。1提出从肾论治消渴病的方法陈士铎《石室秘录.内伤门》卷四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而无不同也。故治消渴治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指明了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以治肾为主,体现陈氏从肾论治消渴。"命门"学说在陈氏的著作中都有体现。消渴病的主要病机是阴精亏损,燥热偏盛。肾为"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为元阴元阳之脏,肾阴虚肾阳虚损均可导致消渴,从肾论治消渴病符合中医对于消渴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宋敬茹  边艳琴  孙明瑜 《光明中医》2022,(18):3286-3289
糖尿病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糖尿病为机体阴阳失调,精微输布不均所致。“一气周流”理论是黄元御先生对中医传统理论的高度总结。从“一气周流”理论出发,黄元御先生认为中焦脾胃斡旋,四维环动,气机流动推动精微、津液输布均匀,故不病消渴。故笔者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消渴病机及治疗思路,以期更好地传承其学术思想精髓,为临床治疗消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赵云芳  刘景超 《四川中医》2003,21(12):13-14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设“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对消渴病(糖尿病)的病机、证治及并发症的治疗都有详细的论述。重视脾胃在糖尿病发病中的应用,为后世从脾论治糖尿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创制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作治疗消渴病的方剂,开清热补肾治消渴病之先河,并论述消渴病并发症一浮肿、尿路感染等的证治。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常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多从阴虚燥热论治。近年来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多有脾虚表现。笔者结合文献研究,总结历代医家从脾虚论治消渴的方法,分析脾虚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认为消渴病也应健运脾胃。  相似文献   

9.
金元四大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分别在论治消渴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刘完素从"三焦燥热怫郁结滞"论治,张从正遵"三消当从火断"论治,李杲从"血中伏火,津血不足"论治,朱丹溪从"阳实阴亏,气实血虚"论治,在对消渴病病机认识上各具特点,丰富完善了中医论治消渴病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辨病论治"是传统中医论治疾病的重要方法,是从疾病病因、病机、发生、发展、干预的整体进行论证,尤其适合对病程长的慢性疾病。消渴不寐病即为临床常见的消渴病合并不寐症,对应糖尿病合并睡眠障碍。消渴不寐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是"热、虚、瘀",从病论治消渴伴不寐,旨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魏刚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678-678
对《内经》消渴病与脾胃的关系从病因、病机、症候、传变、治疗、防护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临床从脾胃论治消渴病提供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2.
金元四大家均把"火"看作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密切影响消渴病传变。基于玄府气液学说,刘完素从"火热怫郁"论消渴,并重视五运六气影响;张从正遵从"三消当从火断"之说,同时指出心火的传变规律;李东垣依据"内伤脾胃-元气亏虚-血虚津亏-血中伏火"层次理论,把阴火致消作为主要病机;朱丹溪从"阳有余、阴不足"出发,认为"相火妄动"是引发消渴的关键。四大学派所论消渴火热病机,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丰富了消渴理论框架体系,启发现代中医对于消渴病机的重新认识、学术理论的不断完善,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3.
朱丹溪在论述消渴病因、病机、脉诊、治则治法等方面,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系统阐述,其中对于辨证论治理论的贡献尤为突出。朱氏继承并发展前人所论消渴病因;开创"阳有余阴不足""相火妄动"及"六郁致消"学说阐述消渴病机;通过脉诊对消渴病进行辨证,进而提出保护正气、滋阴泻火、三消分证论治等消渴治疗的新理论。朱丹溪独特学术思想在消渴"因、机、证、治"方面的认识,丰富了消渴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田丰源  黄琦 《新中医》2019,51(1):82-85
从李东垣《脾胃论》探讨消渴成病传变之机,应从脾胃升降失常及阴火上僭出发。消渴为膏粱之疾,脾胃不足而溢热内生所致,手足阳明燥热为标,脾胃中焦升降失机及阴火上越为本,二者共筑致病之因。本文以《脾胃论》为基础,认为治疗消渴病应以治脾胃为本,条畅中焦枢机的同时兼顾补益脾胃中的元气及以甘寒泻阴火。  相似文献   

15.
"阴火"致病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李东垣重视脾胃与元气,依据"阴火致消"独创升阳散火法及特色组方用药对消渴治疗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意义深远。本文从李东垣治疗消渴方剂入手,就阴火理论对消渴的治疗思路进行剖析,并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借鉴与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系统地归纳了作者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经验。作者以"脾主运化"论治消渴为基础,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早期属于消渴合并肌痹,此痹为消渴病痹证之肌痹。DPN晚期属于消渴合并筋痿,此痿为消渴病痿证之筋痿。并从脾主运化对其进行论治,临床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属消渴范畴,其患病率逐年升高,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中医界提出从"毒"论治消渴病,并受到业界重视与肯定,为消渴病病机学说和诊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对目前较为公认的几种"毒邪"理论作如下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脾主运化"论治消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历代医家运用中医药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 ,从而也形成了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瘀论治等不同的观点及流派 ,本文试图从“脾主运化”的角度论述消渴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等 ,为中医药防治消渴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姜德友  林静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373-1375
从病名、病因病机、论治3方面对消渴病的源流进行考证。从病症、病性、病因、病位角度将消渴病归纳为4种分类命名。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同时对消渴的辨证施治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消渴病乃机体对水谷精微的代谢异常,经过代谢,水谷精微化为气血津液输注全身,如若脏腑气机失调,代谢受阻,消渴乃发。在消渴病的发病过程中,脾、肾、肝、肺气机失调为主要原因,心、胃、膀胱的气机失调在消渴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