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MP-2和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同期1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中MMP-2和VEGF-C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MP-2和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80.77%和75.64%)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11.11%和22.22%),P〈0.05。MMP-2和VEGF-C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浸润程度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即肿瘤浸润达包膜至包膜外者或临床有颈淋巴结转移者,其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浸润局限在包膜内者或临床无颈淋巴结转移者(P〈0.05);同时临床无颈淋巴结转移的41例患者在术后随访中,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者其表达阳性率亦明显高于未出现转移者(P〈0.05)。MMP-2和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Gamma=0.846,P〈0.05)。结论MMP-2和VEGF-C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有一定帮助;MMP-2和VEGF-C可以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对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状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5.89%(117/326)。年龄在〈45岁、肿瘤直径〉1cm及原发灶浸润包膜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cm及原发灶未浸润包膜的o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46.56%比28.72%,P=0.001;肿瘤直径:44.44%比26.45%,P=0.001;包膜浸润:50.00%比33.09%,P=0.02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cm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6例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8例并发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4例出现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并发急性喉头水肿,无永久性喉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66例(81.60%)获得随访,随访7~67个月(平均31.2个月),有3例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特别是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cm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模式以及全甲状腺切除+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期全甲状腺切除+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17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72例患者的219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结果提示颈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Ⅵ区(96.3%)、Ⅳ区(78.5%)、Ⅲ区(62.1%).肿瘤浸润甲状腺被膜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P<0.05).124例术后1 d血清甲状旁腺素(15.87±8.03)pg/ml较术前(37.68±15.0)pg/ml显著降低(P<0.01).患者5年、10年和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8.83±0.82)%、(98.23±1.02)%和(96.42±1.43)%.结论 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是确定Ⅵ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的可靠方法.准确掌握全甲状腺切除+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适应证,术后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MP3及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10例,非滤泡型乳头状癌20例),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20例甲状腺良性组织(10例正常组织,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IMP3和CD44v6表达水平,检测结果用Biosens Digital Imaging System vl.6专业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选择积分光密度(IOD)作为评价参数.结果 IMP3与CD44V6在PTC中的表达高于良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MP3与CD44v6在PTC有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MP3与CD44v6在PT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903,P<0.05).结论 IMP3与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高表达,有作为分子标志物协助PTC的诊断及判断PTC的侵袭力及转移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08年3月接受手术并进行淋巴结切除的38例(44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包含因复发手术的病例),回顾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38例(44侧)患者中,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57.89%,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7.37%)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1.58%)中66.67%同时伴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冈素为年龄<45岁和肿瘤侵犯被膜,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颈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常见情况,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建议有甲状腺被膜侵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应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MET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对甲状腺癌有无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术中快速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MET表达,以期了解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均行颈部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比较C-MET蛋白两种染色强度的淋巴结转移率。结果染色强阳性25例,染色阳性60例。染色强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染色阳性组(P0.001)。结论 C-MET的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术中快速免疫组化检查对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处理方式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确定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病人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1954 ~1987 年627 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行原发癌切除合并颈淋巴结清除术的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男171 例,女456 例。平均年龄37 岁(6 ~80 岁) 。627 例原发癌均已侵出肿瘤包膜。治疗性颈清术330 例,术后病理检查腺内型及腺外型癌颈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96.02 % ,97.67 % 。选择性( 预防性) 颈清术297 例,术后病理检查腺内型及腺外型癌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0.47 % ,72.09 % 。本组10 年以上无瘤生存率为84.42 % ,其中选择性颈清术组为94.52 % ,治疗性颈清术组为75.31 % 。功能性颈清术在相同条件下10 年生存率不低于传统性颈清术。结论 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发癌及颈淋巴结转移癌根治性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高分辨率B超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和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我院连续收治的28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9.2%(83/284),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2.2%(63/284),同时发生中央组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9%(14/284),跳跃式(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1%(6/284)。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性和甲状腺外浸润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未发现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行中央组+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未行淋巴结清扫患者和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者(P<0.05),3种手术后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均为暂时性,损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率B超对跳跃式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95.0%、75.0%、5.0%和25.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和85.7%。结论对有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性、甲状腺外浸润)的患者建议行甲状腺全切除,同时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是安全的;高分辨率B超可作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评估手段;对高度怀疑跳跃式淋巴结转移者应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清扫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7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颈淋巴结分区有92例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其中50例采取了预防性单侧或双侧淋巴结清扫(预防组),42例未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未预防组),比较两组预后。应用SPSS 19.0进行分析,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包膜浸润、侧别、肿瘤位置、肿瘤数目、中央区转移、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率、病死率等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的预测采用多因素Logical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年龄≤45岁、肿瘤0.5~1.0 cm、包膜浸润、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中央区转移者占67.5%、72.5%、45.0%、87.5%、67.5%,均高于阴性患者(P0.05)。中央区转移、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预防组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与死亡情况,未预防组病死率2.4%(P0.05),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率为9.5%(P0.05)。结论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存在中央区转移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改善远期预后,且术后并发症未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选取2011年1月—2015年3月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15例,均行原发病灶切除及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115例患者中,41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CLND),20例行患侧叶及峡部全切术+对侧叶近全切除术+患侧CLND,54例行患侧叶及峡部切除术+患侧CLND;术后病理确诊37例出现中央区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2.17%(37/115);45岁患者、病灶直径1 cm、有包膜或膜外侵犯、T_3/T_4期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1.27%、52.27%、63.16%、87.50%,明显高于≥45岁、病灶直径≤1cm、无包膜或膜外侵犯、T_1/T_2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1 cm、T_3/T_4期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4.577、4.978,P0.05)。术后22例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疗效较好,并发症少;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病灶大小及T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7例良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病变组织中MMP-7、VEGF的表达.结果 MMP-7和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9%、14.8%和84.4%、25.9%:MMP-7、VEGF在癌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7、VEGF与乳头状癌大小(直径>2 cm)、包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MMP-7、VEGF的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恶性甲状腺结节包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83例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和转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3例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2%,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多灶性、肿瘤大小及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有关(P0.05)。结论: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减少肿瘤复发、改善存活率、降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准确临床分期、制定术后综合治疗方案和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CD44v6和E-cadherin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瘤(PTC)侵袭转移的关系。 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4%和41.4%;CD44v6表达阳性率与PTC的侵袭和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E-cadherin表达阳性率与PTC的侵袭和转移呈负相关(P<0.01),且两种粘附分子在PTC中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粘附分子表达与PTC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清扫中央区淋巴结的临床意义。2014年1~12月对32例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患者22例,淋巴结转移率68.75%。性别、肿瘤大小、包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年龄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对c 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患者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CD44v6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OPN、MMP-9与CD44v6在胃腺癌、癌旁胃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OPN、MMP-9与CD44v6在胃腺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9%、65.2%和81.8%;癌旁胃组织分别为33.3%、27.3%和31.8%;正常胃组织分别为15.0%、15.0%和20.0%。胃腺癌组织OPN、MMP-9与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癌旁胃组织和正常胃组织。在胃腺癌中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相关性,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 OPN、MMP-9与CD44v6在胃腺癌中高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可作为胃腺癌重要的生物学指标,联合检测对胃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等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7月收治的89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例,按是否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分为2组,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共40例(A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共49例(B组)。对89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对比分析2组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术后并发症、5年随访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A、B 2组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后,2组均无死亡,无对侧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但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方面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是必要、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途径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991年1月~2002年5月,为97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作了108次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参照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金协会颈淋巴结分区法,分析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Ⅵ、Ⅳ、Ⅲ区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转移率分别为78.5%、70.3%、68.5%;尤其在转移早期的Ⅳ和Ⅲ区转移中,转淋巴结多位于颈内静脉后方,单靠触诊不易发现;Ⅰ区较少淋巴结转移;Ⅱ、Ⅴ区淋巴结转移率居中。结论: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手术时前哨淋巴结活检的设计,并恰当地选择清扫区域和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直肠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SCA,OCT-4,CD24和CD44v6 4种癌干细胞标记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50例直肠腺癌和20例癌旁组织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OCT-4,CD24和CD44v6染色方法为EnVisionTM二步免疫组化法。结果直肠腺癌PSCA,OCT-4,CD24和CD44v6表达阳性率明显地高于癌旁组织(均P0.01);阳性表达的癌旁组织均为呈不典型增生者。癌细胞未侵犯浆膜层,肿块最大径≤5 cm,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 A+B期者的PSCA,OCT-4,CD24和CD44v6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侵犯浆膜层,肿块最大径5 cm,淋巴结转移及Duke′s C+D期者(P0.05或P0.01);4种标记蛋白在直肠腺癌中表达水平呈明显一致性(P0.01)。结论 PSCA,OCT-4,CD24和CD44v6表达水平可能是反映直肠腺癌的发生、进展、临床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的重要癌干细胞标记蛋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其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9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1.3%。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组患者身高、肿瘤最大径、钙化、被膜浸润、伴桥本甲状腺炎与无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身高≥160.5 cm、肿瘤最大径≥5.5 mm、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最大径、身高、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分型同淋巴结转移、疾病预后之间关系。方法选择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1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资料,探究病理分型同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病理分型同死亡率之间关系;淋巴结转移同年龄之间关系。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结果在100例患者中,包膜型有48例(48.00%),其中有33例(68.75%)发生淋巴结转移;非包膜型有52例(52.00%),其中38例(73.08%)发生淋巴结转移。在包膜型中,毛玻璃核、滤泡、水肿乳头、分支乳头、侵出包膜、侵及包膜以及未侵及包膜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00%、77.78%、87.50%、50.00%、71.43%、71.43%、0.00%;在非包膜型中,微小型、弥漫硬化型、单灶型以及多灶型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33.33%、60.00%、75.00%、77.78%。水肿乳头型同未侵及包膜型淋巴结转移出现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8,P<0.05)。在随访期间患者死亡率为12.00%。其中包膜型与非包膜型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2.50%、1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3,P>0.05)。年龄<45岁与年龄≥45岁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82.35%、63.64%(χ2=3.74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理分型有助于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