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中医》2021,43(3)
目的 观察调督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调督解痉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并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 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70. 0%(21/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M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FMA、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调督解痉针法能够较好地缓解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肢痉挛状态,促进生活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偏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统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FMA)、Brunnstrom分期、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ADL)、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研究组Brunnstrom分期、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研究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应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其机体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平阴补阳针法对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lⅣ~Ⅵ期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平阴补阳针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并对2组患者采用简式Fugl—Meye运动功能(FldA)测评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在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进行量化评定。结果:①治疗前2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2组FMA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①平阴补阳针法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Ⅳ~Ⅵ期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El常生活活动能力;②平阴补阳针法在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上优于“醒脑开窍”针刺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调气养血针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予以基础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治疗以及常规护理方式。对照组予以常规体针治疗,试验组予以调气养血针刺法。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NIH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试验组NIHSS评分较低,下肢Fugl-Meyer评分较高(P<0.05),试验组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结论调气养血针刺法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级生活质量,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赵真豪  吴节 《四川中医》2007,25(10):113-114
目的:观察“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58例,并与常规针刺法62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总有效率为77.59%,愈显率41.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4%,愈显率32.26%。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解痉”针法在改善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方面与常规针刺法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联合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巴氯芬片,新Bobath组采用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组采用"解痉纠偏"针法联合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前及治疗2、4、6周后分别对其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新Bobath组和治疗组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均有疗效(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新Bobath组(P﹤0.01)。结论:"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技术对中风偏瘫肢体痉挛功能障碍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中风偏痪痉挛诊断标准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新Bobath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巴氯芬片;新Bobath组采用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组采用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康复技术。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观察各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清中γ-氨基丁酸(GAGB)的含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和新Bobath组。结论:中风偏瘫痉挛患者采用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技术可有效控制患肢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及中药熏蒸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给予卒中后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59例加用化痰通络解痉汤及中药熏蒸治疗;治疗组5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包括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神识昏蒙及口舌?斜)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评分变化情况,并对患者治疗期间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 31%,总满意率98. 31%,对照组总有效率88. 14%,总满意率86. 44%,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2组治疗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神识昏蒙及口舌?斜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中医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MAS评分及PRO评分均降低(P 0. 05),FMA评分及BI评分均升高(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及中药熏蒸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缓解肌张力,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且患者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益智安神通督针法配合通络扶正汤治疗急性出血性脑中风偏瘫的疗效及对肢体、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128例急性出血性脑中风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通络扶正汤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益智安神通督针法配合通络扶正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运动功能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 3%(61/64)高于对照组的81. 2%(5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益智安神通督针法配合通络扶正汤治疗急性出血性脑中风偏瘫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运动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高雁鸿  粟茂 《四川中医》2014,(1):150-15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以调神解痉治疗为主,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标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并Barthel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的痉挛程度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解痉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十二透刺法联合火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十二透刺联合火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采用简化的Fugl-Meyer偏瘫肢体功能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十二透刺法联合火针法较常规针刺法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增高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滋肾益髓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早期迟缓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辽宁省金秋医院2018年3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2例脑卒中早期迟缓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联用滋肾益髓针法,2组均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肌力及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Fugl-Meryer评分、Barthel指数、上下肢肌力较高,肘关节、膝关节肌张力较低(P <0.05)。结论 应用滋肾益髓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早期迟缓性偏瘫,能够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促进肌张力和肌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上肢功能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予以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上肢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试验组NIHSS评分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上肢功能训练治疗,具备显著的临床疗效,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解痉方结合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痉挛期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痉挛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针刺、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加服自拟中药解痉方。4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予改良的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观察治疗后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加用解痉方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解痉方结合针刺及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经解痉针刺法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odified Ashwoah Scale,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MAS分级及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MAS分级评定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基础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1次/天,5次/周,1周1个疗程,共治疗6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用Fugl-Meyer(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分级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和对照组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试验组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 05),试验组ADL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间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电针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 1 Hz的rTMS刺激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侧上肢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改变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FMA-UE、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提高(P 0. 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临床康复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中医体针疗法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中医体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运动功能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VEGF和Ang-2水平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R水平低于对照组,DR、Vmin及Fug-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39/43)明显高于对照组72.09%(31/43)(P<0.05)。观察组治疗后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中医体针疗法可显著改善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脑血流动力、促进运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安脑丸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五泉穴治疗,试验组给予安脑丸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5 d。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认知功能各个维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脑丸联合针刺五泉穴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聪脑通络法针刺联合芍药甘草汤熏洗对小儿痉挛型脑瘫脑流量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1月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36例,对照组采用运动与智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聪脑通络法针刺联合芍药甘草汤熏洗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月后分别评定GMFM量表、痉挛指数、改良Ashworth评分,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取肘部静脉血,测定血清25(OH) D_3、AKP、P水平,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22%,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1. 67%(P 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2月后GMFM评分升高,痉挛指数、Ashworth评分降低,ACA、MCA、PCA升高,血清25(OH) D_3升高,血清P、AKP降低(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2月后GMFM评分较高,痉挛指数、Ashworth评分较低,ACA、MCA、PCA较高,血清25 (OH) D_3较高,血清P、AKP较低(P 0. 05)。结论:聪脑通络法针刺联合芍药甘草汤熏洗对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确切,能提高脑血流速度和粗大运动功能,降低肌肉痉挛状态,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