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涂层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远期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期间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并成功行择期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CABG组(n=270),DES组(n=285)。随访5年,从术后30 d开始到5年止结束,随访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和再次血运重建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结果入选患者随访率100%。CABG组与DES组两组间5年全因死亡率(1.11%vs.1.40%)、心源性死亡率(0%vs.0%)、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2.22%vs.2.81%)无统计学差异(P0.05)。DES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3.15%)、心绞痛复发率(17.89%)、再次血运重建率(12.28%)均高于CABG组(分别为1.11,5.56%,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CABG与PCI治疗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DES支架置入远期心绞痛复发率、再次血运重建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CABG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资料完整心力衰竭患者6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5例。按照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n=35)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31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前降支近端病变、2支血管病变以及3支血管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PC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39.8±5.2)%vs.(53.9±6.0)%]、NYHA心功能分级[(3.1±0.7)vs.(1.2±0.4)]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22.5±126.9)m vs.(514.2±71.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ABG组术后较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9.45±5.3)%vs.(54.4±5.6)%]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3.2±0.7)vs.(1.3±0.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15.4±125.3)m vs.(511.2±78.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提高了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与CABG疗效相当,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的临床效果。方法98例NSTEAMI患者入院后行PCI和CABG治疗,进行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情况及心源性病死率、再发心绞痛以及再入院率和再次血运重建术率。结果CABG组三支和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例数明显高于PCI组(87.23%vs.47.06%,87.23%vs.23.53%,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在心源性病死率、合并心律失常和再次血管重建术发生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心绞痛复发和再次住院率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组高于CABG组(21.57%vs.6.38%,23.52%vs.6.38%,P<0.05)。结论对NSTEAMI患者入院后行PCI与CABG治疗是安全的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血运重建方式,以达到最佳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结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加强随访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依从性及1年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中国人民警察部队总医院心内科诊断为冠心病并择期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126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64例。分为常规随访组和加强随访组,每组各63例,分别进行常规随访和加强随访。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在随访依从性、冠脉造影复查依从性、冠心病二级预防依从性及1年预后的差异。结果与常规随访组比较,加强随访组随访依从性(年随访人次)、冠脉造影复查依从性(19%vs.61.9%)及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68.3%vs.95.2%)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加强随访组再发心绞痛比例明显低于常规随访组(9.5%vs.26.9%,P0.05)。常规随访组再次血运重建3例,心肌梗死2例;加强随访组再次血运重建1例,心肌梗死1例,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随访制度提高了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依从性,改善1年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药物洗脱支架(PCI)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对老年三支冠脉病变的治疗效果及费用。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08年11月进行冠脉血运重建的176例三支病变的老年患者(年龄60~79岁),其中PCI组106例,CABG组70例。通过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和治疗费用。结果 PCI组平均住院及术后住院日较CABG组明显缩短(10.77±4.92)d比(46.20±16.19)d,(7.68±4.11)d比(19.51±10.04)d;PCI组完全血运重建率与CABG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4%比100%,P0.001)。两次随访两组死亡、心梗及脑卒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CI组的再血管化治疗高于CABG组(P0.05);心绞痛及胸闷气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伤口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P0.05)。总MACCE事件CABG组虽显著低于PCI组(10.0%比21.7%,P=0.04),但将PCI组中计划内分次进行的血运重建从总MACCE中除去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联合终点事件两组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总住院费用及药物费用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P0.001)。手术费用两者相似(P=0.83)。术后治疗费用PCI组显著高于CABG组(P0.001)。1年总费用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P0.001)。两组中完全血运重建者1年费用总和CABG组仍显著高于PCI组(P0.001)。术后PCI组抗血小板及他汀用药显著优于CABG组。结论对老年三支冠脉病变患者进行药物洗脱支架与冠脉搭桥术的疗效和费用进行综合分析后,提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优于冠脉搭桥。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03-01至2009-07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259例。其中行PCI(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149例(PCI组),行CABG治疗110例(CABG组)。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结果:随访时间中位数7.1年(四分位间距5.3,8.2年),在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人群中,校正前PCI组和CABG组两组间全因死亡(12.7%vs 29.7%;P=0.096)、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4.8%vs 8.5%;P=0.844)、卒中(9.3%vs 6.3%;P=0.904)、再次血运重建(26.8%vs 19.0%;P=0.234)、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18.9%vs20.3%;P=0.224)、MACCE(37.5%vs 34.2%;P=0.946)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结果与校正前趋势相同。结论:在最长达8.2年的随访期内,对于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PCI和CABG具有相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痛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与临床随访结果.方法 入选2001年7月至2004年6月在DESIRE注册的104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分别接受PCI治疗和CABG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情况与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血运重建情况、住院临床结果以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CABG组相比,PCI组的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较低(P<0.01);院内病死率较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BG组院内MACCE发生的风险显著高于PCI组(P=0.002).平均随访22个月,两组随访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两组随访MACCE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院内MACCE发生率较低,但PCI后随访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广泛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有望改善PCI的长期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女性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及预后。方法纳入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为临界病变的患者270例,其中男性160例,女性110例,根据FFR值决定治疗方案,比较男性与女性临床资料特征、FFR值、PCI比例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女性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比例高于男性,既往心肌梗死、吸烟和饮酒史比例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女性FFR值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5±0.08 vs 0.83±0.08,P=0.036)。男性与女性行PCI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vs 24.5%,P=0.382)。完成临床随访患者262例中,男性156例,发生MACE 7例;女性106例,发生MACE 8例,男性与女性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vs 7.5%,P=0.29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男性与女性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5%vs 92.5%,P=0.366)。结论临界病变的FFR值有性别差异,女性的FFR值较男性高;FFR指导临界病变治疗的预后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S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预后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入院复查造影发现有ISCTO病变的38例老年患者(年龄≥70岁)及53例非老年患者(年龄70岁)行再次PCI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PCI治疗结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心力衰竭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老年组ISCTO中绝对性闭塞、刀切状病变、长度≥15 mm、直径≤2.5 mm、病变处弯曲≥45°或有分支发出的病变比例均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两组病变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0%vs 92%)。两组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别随访(12±4)个月和(13±5)个月,老年组心绞痛复发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MACE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老年患者的ISCTO病变行PCI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置入新型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后的疗效。方法 :PANDAⅢ临床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全人群"、随机对照研究,2013-12至2014-08共入选了来自46家中心的2 348例患者。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1 174例置入BUMA支架,1 174例置入EXCEL支架。患者平均年龄(61.2±10.6)岁,男性1 658例(70.6%)。将受试者分为糖尿病组570例(24.2%)和非糖尿病组1 778例(75.7%)。所有患者在1、6、9个月及1、2年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靶病变失败(target lesion failure,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所有的血运重建)。结果: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中分别有558例(97.9%)、1704(95.8%)例的患者完成了2年随访。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心原性死亡发生率明显升高(2.87%vs 1.12%,P=0.004);TLF事件发生率虽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vs 6.81%,P=0.25)。MACE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13.98%vs 11.38%,P=0.10)。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事件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5.73%vs 5.11%,P=0.56、6.45%vs 5.46%,P=0.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因死亡糖尿病组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4.30%vs.2.46%,P=0.03)。倾向值匹配分析前后结果一致。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及术前SYTNAX评分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随访2年MACE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2年的死亡事件,尤其是心原性死亡事件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支架)预防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12月-2004年5月连续725例接受多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剔除急性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患者。Cypher支架组187例,普通金属支架(普通支架)组538例。比较两组支架术后的近期及远期结果。结果:除糖尿病患者比例在Cypher支架组较高外,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心功能、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介入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690例患者平均随访(18.8±11.7)个月,Cypher支架组和普通支架组造影随访率分别为52.4%vs58.2%(P>0.05)。尽管Cypher支架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多、平均年龄63.5岁、不稳定性心绞痛占66.3%、糖尿病占41.6%、3支血管病变占57.8%、B2/C型复杂病变占86.2%,但造影复查再狭窄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普通支架组(3.1%vs16.6%,5.5%vs16.7%,P均<0.01),心功能改善率高于普通支架组(63.1%vs30.6%,P<0.01)。两组完全血运重建率无显著差异(81.3%vs86.8%,P>0.05),但发生MACE的患者中,Cypher支架组不完全血运重建者比例高于普通支架组(60.0%vs23.5%,P<0.05);两组发生MACE的患者中完全血运重建患者比例均低于本组总的完全血运重建率(Cypher支架组:4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及单纯保守药物方案对稳定性冠心病三支病变病人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稳定性冠心病三支病变病人129例,采用配对设计进行分组,其中采用PCI治疗作为A组,采用CABG治疗作为B组,采用单纯保守药物方案治疗作为C组,各43例。比较3组一般资料和随访终点事件发生率,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3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术前SNYTAX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钙通道阻滞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随访1年和2年全因死亡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随访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随访2年MACE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随访2年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单纯保守药物方案作为参考,行PCI术病人除左主干病变外其他分层因素随访2年全因死亡风险均较低(P0.01);以单纯保守药物方案作为参考,行CABG术病人除LVEF40%外其他危险分层因素随访2年全因死亡风险均较低(P0.05)。结论相较于PCI术,CABG术治疗稳定性冠心病三支病变可降低病人远期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但可能导致脑卒中发生风险升高;同时接受单纯保守药物治疗的病人临床预后不及PCI治疗和CABG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合并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纳入本中心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因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住院患者,将存在严重冠心病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归为PCI组(2808例),不存在严重冠心病且未行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归为No-PCI/CABG组(3232例)。PCI组再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NSTEMI/U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对临床上合并的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PCI组患者男性比例(75.4%比53.1%,P0.0001)、平均年龄[(64.83±0.20)岁比(63.39±0.18)岁,P0.0001]、高血压病(66.7%比54.7%,P0.0001)、糖尿病/糖耐量异常(37.0%比20.8%,P0.0001)、卒中(7.0%比5.4%,P=0.0098)和慢性肾病(4.3%比2.8%,P=0.001)比例显著高于NoPCI/CABG组;而两组间高脂血症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CI组中女性高血压病(74.1%比64.3%,P0.0001)、糖尿病/糖耐量异常(42.5%比35.3%,P=0.0007)和卒中(9.4%比6.2%,P=0.0054)比例均显著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论PCI组还是No-PCI/CABG组,女性高脂血症比例均显著高于男性。(3)对PCI组进行亚组分析发现,STEMI组男性比例显著高于NSTEMI/UA组和SA组(83.9%比72.9%比72.3%,P0.0001),而发病年龄显著小于NSTEMI/UA组和SA组[(62.54±0.45)岁比(65.15±0.28)岁比(66.17±0.34)岁,P0.0001]。SA组高血压病(71.9%比66.9%比60.0%,P0.0001)和既往靶血管血运重建(PCI/CABG)(33.9%比18.7%比7.2%,P0.0001)比例显著高于STEMI组和NSTEMI/UA组;NSTEMI/UA组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比例显著高于STEMI组和SA组(39.7%比35.1%比34.4%,P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高脂血症、慢性肾病和卒中的比例三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既往靶血管血运重建是SA和NSTEMI/UA患者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重要原因;行PCI的严重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但女性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和卒中的比例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功能性血运重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时是否行FFR检查将患者分为:FFR组68例(FFR指导下功能性血运重建组)和CAG组92例(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血运重建组)。比较两组支架置入数量、平均支架总长度和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FFR组支架置入数量[(1.5±1.0)枚vs.(2.6±0.5)枚,P=0.02]和平均支架总长度[(51.4±30.0)mm vs.(67.2±20.5)mm,P=0.03]显著低于CAG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MACE发生率(1.5%vs. 3.3%,P=0.64)无统计学差异(P0.05),继续随访至术后12个月,FFR组MACE发生率(5.9%vs. 16.3%,P=0.04)较CAG组显著降低。结论 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FFR指导下分期PCI功能性血运重建减少支架置入数量和患者术后12个月发生MACE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一病房,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CTO病变,并PCI试行开通CTO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情况、手术并发症及PCI结果,根据手术是否成功分为PCI成功组(n=583)和PCI失败组(n=101)。院外随访入选患者,随访截止至2015年1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事件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总MACE发生率,比较PCI成功组与失败组长期预后的差别。结果:研究共入选CTO患者684例,583例经PCI成功开通并置入药物涂层支架,开通率(85.2%)。随访时间4.6(3,5)年,其中成功开通CTO组失访60例(失访率10.3%),失败组失访10例(失访率9.9%)。校正前PCI成功组总MACE(23.3%vs.48.5%,P0.05)、全因死亡率(5.2%vs.17.8%,P0.05)、TVR率(11.2%vs.21.8%,P0.05)低于失败组,非致死性MI发生率与失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vs.8.9%,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PCI成功组总MACE发生率(HR:1.421,95%CI:1.079~1.870)、全因死亡率(HR:0.324,95%CI:0.165~0.637)、TVR率(HR:2.077,95%CI:1.459~2.761)仍明显低于失败组(P0.05)。结论:对慢性闭塞病变行成功的PCI术,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降低MA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运重建策略及病变血管对重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运行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7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行IABP的重症ACS患者193例,根据IABP运行时间分为3个时间段:≤24h38例、25~120h106例、≥121h49例。观察不同血运重建策略: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PCI后CABG、药物治疗及病变血管对IABP运行时间的影响。结果≤24h、25~120h及≥121hIABP运行时间患者高血压(68.4%vs 49.1%vs%71.4,P=0.012)、左前降支病变(36.8%vs 59.4%vs65.3%,P=0.010)、右冠状动脉病变(31.6%vs 14.2%vs 8.2%,P=0.008)、PCI术(55.3%vs 34.9%vs 8.2%,P=0.000)、CABG(44.7%vs%56.6 vs 83.7%,P=0.000)、急诊PCI(52.6%vs 39.6%vs 16.3%,P=0.001)、完全血运重建(55.3%vs 61.3%vs 85.7%,P=0.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ACS病变血管为右冠状动脉、接受PCI患者IABP运行时间较短;左前降支病变、行CABG患者IABP运行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左回旋支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临床特点,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患者长期(5年)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的患者375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存在一支左回旋支CTO。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CI结束时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组(n=269)和失败组(n=106)。通过门诊或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主要终点(5年时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和次要终点[包括30 d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5年随访时心力衰竭再住院率、任何血运重建或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结果:共入选375例左回旋支CTO患者,CTO 426处,其中男性321例(85.60%)。冠状动脉造影诊断PCI成功组269例(71.73%),失败组106例(28.27%)。失败组高血压患者比例、术前SYNTAX评分、病变长度≥20 mm患者比例、存在钝头闭塞患者比例、闭塞处存在大的边支患者比例均高于成功组(P均0.05),J-CTO评分为0分的比例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失败组边支闭塞和夹层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PCI成功组(P均0.05);穿孔的发生率虽高于成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终点:5年随访,成功组和失败组死亡+心肌梗死复合终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4%vs. 6.45%,P0.05)。次要终点:30 d死亡(0.37%vs. 1.89%)和心肌梗死(1.49%vs. 0.94%)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年随访,失败组TLR高于成功组(18.28%vs. 9.72%,P=0.03),TVR虽高于成功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18.28%vs. 10.93%,P0.05)。结论:左回旋支CTO男性患者居多,冠状动脉造影PCI成功率为71.73%,高血压患者比例较高,病变迂曲,近端存在大分支的比例较高,失败组边支闭塞、夹层的发生率高于成功组。PCI成功未降低左回旋支CTO患者的远期(5年)死亡率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失败组TLR发生率高于成功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病人85例,根据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39例)和CABG组(4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运重建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围术期不良事件及出院后28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低于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术前(P<0.05);CABG组治疗前后LVEDD差值明显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靶血管处理数目及完全再血管化率明显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PCI,CABG可明显改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病人的左心室功能,提高靶血管处理数目,且未增加围术期不良事件及短期MACE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急性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完全或不完全血运重建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运动耐量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0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并于急性期接受PCI的首次AMI患者112例,所有患者均于PCI后起始Ⅰ期康复,并于出院后完成心肺运动试验(CPET)。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血运重建程度分为三组:单支病变组(30例)、完全血运重建组(34例)以及不完全血运重建组(48例)。收集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既往病史、用药情况、发病情况、入院情况、PCI情况以及术后CPET参数。比较三组患者Borg分级、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代谢当量(MET)等运动耐量相关指标的差异。观察上述患者PCI后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比较急性期接受PCI不同程度血运重建治疗的首次AMI患者MACE的差异。结果单支病变组、完全血运重建组、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CPET分别达到Bruce分级3(1,4)级、3(1,5)级、3(1,4)级,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3)。三组患者Borg分级、AT时MET、峰值MET、AT时摄氧量、VO2peak及VO2peak%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中完全血运重建组[(31.2±4.9)比(30.9±2.9),P=0.0124]、不完全血运重建组[(34.6±4.9)比(30.9±2.9),P=0.0097]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均无心原性死亡发生,三组间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结论急性期PCI不完全血运重建的首次AMI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不逊于完全血运重建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运重建史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50%的患者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术且LVEF小于50%的患者共549例,分为有血运重建史组和无血运重建史组。比较两组术后2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分析血运重建史与PCI术后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243例(44.3%)患者有既往血运重建史。546例(99.5%)患者完成PCI术后2年随访。两组之间的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靶血管重建、靶病变重建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血运重建史不是PCI术后2年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P0.05)。再次血运重建、靶血管重建、靶病变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三支病变(P0.05)。亚组分析表明,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的患者和有PCI史的患者行PCI术后2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无血运重建史的患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VEF小于50%的患者中,既往血运重建史不增加PCI术后远期预后不良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