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高发于儿童的过敏性血管炎,具有多因素致病,病程迁延难愈的特点。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总以热、湿、瘀、虚为要,为本虚标实之证,核心病机以气阴亏虚为本、热瘀火毒为标。“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平治于权衡”指平调气血阴阳之虚,为治本之法;“去宛陈莝”指祛除瘀湿热毒之积,为治标之则。遵《黄帝内经》之旨,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当标本同治:予补气滋阴、平衡阴阳疗其本,清利湿热、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其标,达“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之目的。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去宛陈莝"理论出自《黄帝内经》,是治疗水肿病的重要治则。探讨"去宛陈莝"的理论内涵,结合慢性肾衰竭"水湿""浊毒""瘀血"内盛的病机特点,活用"去宛陈莝"理论治疗,以利水渗湿、降浊排毒、活血逐瘀为大法,辅以清热、通腑、益气、温阳,以祛除体内淤积的瘀血、水湿、湿热、浊毒等邪气,使气血津液畅通,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水湿、瘀血为标.本文以膜性肾病的“湿证”、“瘀证”为切入点,基于“去宛陈莝”理论探讨膜性肾病以“通”为则的治疗原则,进而提出膜性肾病在治疗的早期就应积极祛除体内郁积之水湿、化除体内郁久之积血,使气血津液流通如常,促进膜性肾病的早期缓解.  相似文献   

4.
络脉瘀滞、络脉损伤与络脉空虚为络脉的病理特点,无论是络脉瘀滞、络脉损伤还是络脉空虚,均可致瘀。络病机理虽然复杂,但络体细窄易瘀.其证候特点总不离一个"瘀"字。血溢络外及离经之瘀,是络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络病的局部基本病理应是络脉郁滞,伴有瘀血、痰、湿、毒等病邪的聚集,痰、瘀在络病发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痰瘀互结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痰湿是造成痰湿阻络的病理机制;瘀血则是导致血瘀阻滞络脉的病理特征。痰、瘀、络三者常常互相影响,导致多种复杂病变的产生。因此,痰瘀络阻既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证型,也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络以改善微循环可防治冠心病,化痰活血通络方通过改善络脉瘀滞,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有效方。  相似文献   

5.
“寓攻于补”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施治对象是一类需用攻药经常消削尅伐的特殊虚证,其本质是本实标虚,由实致虚的虚实夹杂证。据笔者经验,有气血瘀滞,湿热淤阻、气湿瘀交阻,痰瘀阻肺,食积中阻五种。一、气血瘀滞致虚因长期情绪抑郁,肝失疏泄致气血瘀滞,久而导致虚损。病程长,除气虚或气血两虚外,尚见失眠,胁肋不适,呼吸不畅,妇女月事不调,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等。治宜行气化瘀,以血府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络病"密切相关,"虚""邪""瘀"三者多相互为证,其常见病因为络脉空虚、寒湿客络、湿毒壅络、痰瘀阻络4种。从"络"辨治类风湿关节炎,随疾病进展将其分为络脉空虚,寒湿入络证;肝肾亏虚,湿毒壅络证;气血亏虚,痰瘀阻络证。扶正祛邪为总体原则,温经通络、利湿清络、补气养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本虚标实,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是VCI的发病基础,痰瘀内生、瘀痹脑窍、毒损脑络是病机所在;辨证多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火热内盛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等7个证型;中医治疗多从补肾、活血、化痰等法则出发,进行临床干预。参考文献18篇。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本虚标实,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是VCI的发病基础,痰瘀内生、瘀痹脑窍、毒损脑络是病机所在;辨证多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火热内盛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等7个证型;中医治疗多从补肾、活血、化痰等法则出发,进行临床干预。参考文献18篇。  相似文献   

9.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药灌肠法辨治溃疡性结肠炎(UC)。UC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外邪、禀赋等密切相关,其基本的病机在于脾虚湿蕴、痰瘀毒滞、肠络受损,灌肠方以祛湿热、调气血、通肠络为基础,兼以扶正,并根据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热毒滞络、络脉绌急或损伤、络息成积、络虚不荣等络脉不同的病理状态随症加减,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介绍邵念方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经验。临床分期论治,平治权衡,初期着重辨证调理,尽量不用西药;中期着重平衡阴阳,配合西药降压;后期着重扶正祛邪,保持血压稳定。重视清热解毒,去宛陈莝,在患者出现气血瘀滞症状并运用活血化瘀治疗原则的同时,加用清热解毒药。在临床诊疗中,与患者深入交流,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赵凯教授认为痰瘀阻络型脑梗死的根本病机是痰湿邪毒瘀阻脑经,脑髓失养终致毒滞脑络,并强调防治应以清为要,即化湿祛瘀、益气活血、解毒开窍和醒脑益髓,同时结合藤类药行气通络、畅达血脉之特性,自拟七藤脉宁方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疗效显著。通过典型医案,从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病机与治法、七藤脉宁方功效两方面探究赵凯教授应用七藤脉宁方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2.
虚劳病有虚实之分,不可因虚劳之名而通作虚论。久虚不复,必有实邪,填塞经络,阻碍脏腑,气血津液不得化生,升降出入亦失其常,故宜先攻伐而后补益,去宛陈莝,从太阴与厥阴入手,祛除滞气、水饮、痰浊、瘀血等留邪,邪去则正复,可以柴胡桂枝汤合旋覆花汤作为基础方进行治疗。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3.
马伟明  谷红苹  姜宏伟  康年松 《新中医》2021,53(15):185-187
基于络病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被认为归属络病范畴。笔者试从络病理论辨识CAG的微观病理变化,提出CAG络气郁(虚)滞-痰瘀阻络(或湿毒滞络)-络阻成积的病机演变过程及孙络瘀阻的基本病理环节两大假说;并结合宏观辨证提出“一辨通散,二辨温凉;治气和络,贯穿始终;宏微互参,和法为先”的三大临证心得,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4.
总结佘延芬“去菀陈莝”法治疗湿疹的应用经验。“去菀陈莝”与“开鬼门”“洁净府”是治疗水肿的3个基本原则。佘延芬法宗《黄帝内经》,扩大了该法的临床适应症,认为“菀陈”是指瘀阻于经络的邪气,“去菀陈莝”是治疗邪气瘀阻致病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结合采用的缪刺法,应为“刺络以祛邪,邪去而正安”之意。于针灸疗法而言,以“通”字为要,采用刺络放血的方法,给邪以出路,往往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5.
五更泻从脏腑辨证,分为肾虚火衰证、肝郁气滞证、脾虚湿困证、肺失宣肃证、肠络瘀阻证、胃肠积滞证,分别选用四神汤与附子理中汤加味、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二陈汤或平陈汤、华盖散、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合小柴胡汤加减、膈下逐瘀汤或少腹逐瘀汤治疗。  相似文献   

16.
黄粤 《北京中医药》2013,(6):441-443
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是内外沟通的桥梁,有气络与血络之分。紧张性头痛病位在气络与血络,初病中络,以邪气阻络、气机不畅为主,多为络之气病;病久不愈,络脉瘀阻,渐成痼结,则气病及血。主要病因病机为神形过用而致的心肝失调,气血失和,络脉瘀滞。络病易滞易瘀,气络之滞起于肝,血络之瘀因于心。紧张性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疼痛特点是痛处固定,常伴有颈部、颞肌压痛,切合"久痛入络"之说。调心疏肝、疏畅气血、辛散通络为基本治法。气络之病要在疏肝,血络之病重在调心。临证应重视风药的运用,其味多辛,其性主散,辛散轻扬,性主上浮,疏通气血,兼具引经、止痛之效,为治疗紧张性头痛之良药。  相似文献   

17.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马环 《新中医》1993,25(4):39-40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特点是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的主要症状。笔者在临证中将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湿热瘀滞阻络型和脾虚湿瘀阻滞型论治,以泄浊利湿、化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取得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供临床参考。1 湿热瘀滞阻络型本型以关节疼痛急性发作,并在1天内达高潮,疼痛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发病以远端  相似文献   

18.
丹毒是一种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入侵破损的皮肤和网状淋巴管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病位在浮、孙之阳络,病因责之毒邪外侵、卫弱营郁,基本病机为气血运化输布失调,致使络脉痹阻不通,痰瘀阻滞。故本病可从络病论治,以益气托毒、祛瘀通络贯穿治疗始终。临证时可根据丹毒发病阶段,将其分为络脉损伤期、络脉结滞期、络毒蕴结期及络脉空虚期,分别采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热消痈、蠲痰逐瘀,益气托毒、荡涤余邪等治法,以四神煎为基础方随证化裁,使邪去络通。验之临床,获效良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张永文  张晓立  程艳 《河南中医》2016,(7):1294-1296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日久,失治误治,痰瘀阻络,或劳欲过度,损伤肾气,或年老体虚,肾元不固,肌肉筋骨失其濡养,皆可导致关节畸形。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畸形的中医病因有:病久失治,素体虚弱,年老体衰。其病机特点:久病则瘀血阻络,多兼痰浊阻络,病久则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该病可分为瘀血阻络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等。由于瘀血阻络是RA关节畸形的重要发病机制,故活血通络是治疗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20.
络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5,46(4):243-245
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机演变过程.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