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其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防止癌变的发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自 1 999年 1月以来 ,笔者应用养阴活络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2 1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1例为门诊和住院病人 ,其中男1 3例 ,女 8例 ;年龄 3 2~ 71岁 ,平均 48.3岁 ;病程1 .5~ 1 1年 ,平均 6年。中医证候分型以胃阴虚为主 ,单纯胃阴虚 1 1例 ,兼脾胃气虚 7例 ,兼肝胃不和2例 ,兼脾胃湿热 1例。1 .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 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  相似文献   

3.
金亚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志泉 《中医杂志》2005,46(5):335-336
金亚城主任医师从医50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导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特点 金师认为,按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的描述,当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为脾胃虚弱,情志不和,饮食不节,以及幽门螺杆菌(HP)等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肝胃不和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上,胃脘胀闷、胁肋胀痛为肝胃不和的典型症状,也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又是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的临床特点,胃动力障碍是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从"病""证"对应来看,萎缩性胃炎所表现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胃不和证,有着许多共同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靖  曾斌芳  史红 《陕西中医》2010,31(11):1473-1476
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规律,将"胃镜象"病理象"引入中医对本病的辨证领域内,探讨微观表现特点与传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发展四诊的内涵。方法: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从中医症状调查入手,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202例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发病因素、症状体征、胃镜和病理诊断的调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及定量资料χ2检验。结果:随年龄的增长CAG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发病率与嗜好有关。与此同时,中医辨证分型按照概率排序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脾胃虚弱型其黏膜萎缩程度多较轻;胃镜下见胆汁返流者,临床证型多为肝胃不和型;胃镜下黏膜糜烂者,临床证型多为脾胃湿热型。结论:经因子分析方法得出2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5种证型:脾胃虚弱兼肾虚、肝胃不合、胃阴虚、脾胃湿热、肝郁脾虚。  相似文献   

5.
益胃片治疗胃阴虚型胃炎8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胃片为我院医院制剂,具有益气养阴,养胃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下垂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属于胃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者。近年来我们采用益胃片治疗84例胃阴虚型胃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沈舒文教授从滞损交夹的病机出发,将该病分为胃阴虚、脾气虚、邪结气滞、脾虚湿滞、食积停滞、胃络瘀滞、胃气逆滞六型,并依据各证型特点灵活用药,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治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为浊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方法: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患者在临床上的各种症状表现,并对证候学进行科学分类,在此基础上准确的把握该病在中医证型上的基本分布。结果:利用因子分析法得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类主要包括六大类,其中所占比例较多的当属肝胃不和及浊毒内蕴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胀满、胃隐痛、烧心、嗳气以及纳差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脉的征象均有所不同;慢性萎缩性胃炎6种中医证候在Hp感染率上浊毒内蕴证的感染率为87.5%、脾胃湿热的感染率为64.81%、胃阴不足的感染率为31.58%。结论:中医辨为浊毒内蕴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的过程中发挥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基于其本身所具备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刘启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启泉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浊毒相干为害为主病机,可兼气滞、血瘀、阴虚、气阴两伤等。临床治疗化浊解毒的基本原则始终贯穿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全过程,并据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阶段及兼证的不同灵活辨证用药;兼通调五脏,注重整体调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欣胃颗粒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用欣胃颗粒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用中成药胃复春进行治疗。用药3个月后将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6.67%,86.67%;胃镜有效率分别为85.00%,71.67%;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效率分别为85.00%,78.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欣胃颗粒对于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的缓解和胃黏膜的恢复有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日久可伤及胃阴。从燥而言,是谓胃内湿热较甚,使胃腑郁闭,湿致气和津液不得宣行布达,因而形成胃之燥象,燥象贯穿于阴虚证的全过程,故曰“阴虚者必燥”。“燥者濡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即以濡润之品治疗津液亏乏之症,凡能使胃恢复柔润之性的药物即可称为润剂。全国名中医刘启泉教授依据多年临床经验,基于“燥者濡之”的理论治疗萎缩性胃炎胃阴虚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初期因气滞或者湿热伤阴,应用甘寒理气药濡养胃阴,中期由于母病及子影响至肺,宜用轻灵之药润肺胃之阴,后期依据“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等理论,运用咸寒补益药资胃肾之阴,以恢复胃阴濡润及升降之性。  相似文献   

11.
刘永平 《吉林中医药》2004,24(12):58-59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以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 ,腺体萎缩 ,粘膜变薄 ,粘膜肌层增厚以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为其病理特点的一种炎性疾病 ,属中医“胃病”范畴。近几年来中医药根据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脾胃虚弱 ,气阴两虚型慢性胃炎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 ,恣嗜烟酒辛辣致使脾胃损伤 ,脾失健运 ,湿浊积热内生久而伤及气阴。素体脾胃虚弱 ,或病后伤正致胃运化无力 ,胃纳失和 ,最终出现脾胃虚弱 ,气阴两虚之象。刘恩松[1 ] 用胃复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6 8例。辨证为脾胃虚弱 ,气阴两虚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杂证候群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入选的10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四诊症状和体征进行完整的收集和整理,根据“四特征五阶段”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然后运用统计学定性资料的统计表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候复杂,除脾胃系证候外还伴有肝系、心系、肾系、肺系、大肠系等诸多脏腑病证,其中肝系、心系、肾系病证与脾胃系证候比重相当;脾胃系证候中虚证主要表现为脾阳虚证、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脾胃虚弱证或脾胃虚寒证;实证主要表现为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脾胃湿热证。其中脾阳虚证、胃阴虚证及脾胃虚弱证是虚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及脾胃湿热证是实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同时见有1—10个中医证候分型,其中同时存在4~8个证候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候。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以复杂证候群的形式存在,除脾胃系证候外还兼有肝、心、肾等其他脏腑病证,且多存在3个或3个以上证候分型.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黏膜内多腺体萎缩,合并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同时伴或不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一种潜在的癌前病变,未加处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逐步演变为胃癌。西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大多根据临床症状及胃镜下的表现,治疗则大多以对症为主,缺乏特异而疗效确切的方法,同时也无法逆转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并不能降低其发生、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痞""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大多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入侵所致胃络瘀阻而成。本文对CAG中医病因、病机及诊疗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的饱胀不适感,即"痞",其证候主要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6个主要证候。尚有一些不常见的证候及其治法可独立存在,也常兼见在主要证候之中,部分为主要证候不同时期病机演变的变证,临床上应引起充分重视,故对这些证候的治法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5.
王平生主任医师从医四十载,临床经验丰富,临证思路独特,善于看细节、抓主证,活用经方治疗疾病,每每获得良效。本文旨在介绍王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与读者分享。王主任认为引起萎缩性胃炎发生的主要根源在于脾胃虚弱,气阴不足;其病机多以肝郁气滞和气阴两虚为主,气虚而阴伤,病久而络瘀;治法以疏肝理气和胃与益气养阴和胃为主,自制的胃安Ⅰ、Ⅱ号方为主方,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6.
王涛  王萍  迟伟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4):693-695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之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白长川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提出了从胃滞虚热论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白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因滞而虚""因滞而热",核心在于"滞",并提出了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为胃滞虚热型。应用白教授自拟经验方胃糜康治疗数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经临床实践证实胃糜康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并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萎缩性胃炎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而究其临床症状属“胃脘痛”“胃痛”范畴。笔者运用中医学辨证施治谈谈治疗管见。1病因学及诊断要点从病因学来分,要归纳为胃阳虚与胃阴虚两型。而胃阳虚多见于浅表性胃炎,病在气分;胃阴虚多见于萎缩性胃炎,病在血分。从胃镜下和病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芪石斛莪术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胃络瘀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黄芪石斛莪术汤治疗(黄芪、党参、莪术、石斛、制半夏、陈皮、蒲公英、仙鹤草、砂仁、乌贼骨、白及),1 d 1剂,口服。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痊愈1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5.0%。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石斛莪术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胃络瘀血证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着重从胃阴虚角度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提出润养胃阴,以通为补;养阴祛邪,随症加减;滋养胃阴,慎用化湿等原则。不仅为临床上治疗CAG胃阴虚证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再次强调了CAG治疗中顾护阴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为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统一的临床病例观察表,采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一般情况、四诊信息、C13呼气试验、胃镜检査等各方面资料,分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类与证素特点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胃虛弱证、类胃热内蕴证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常见4个证型,其分布特点为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胃虛弱证类胃热内蕴证;Hp阴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常见3个证型,其分布特点为类脾胃虛弱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肝郁脾虛证。结论:建立了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的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模型,揭示了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