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在肝脂肪变基础上出现的肝损伤和肝细胞炎症,可归属中医"肝癖"范畴,该病病位在肝,病机关键在脾,湿、痰、瘀互结发为本病。"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该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笔者采用该方案,在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前期病理基础一直备受关注,但如何运用中医解释、治疗AS领域仍较少涉及。结合AS病因、临床表现等,对比中医"痰核"理论、源流、病机,经过反复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后,认为AS斑块属于中医学"痰核"范畴,提出"脉生痰核"理论,以顺气匀血、化痰散结法为主,指导中医药防治AS,取得了临床疗效和学术进展,并形成一套适应症广泛有效的治疗方剂群。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间质性肺病是一组以弥漫性间质性改变为主的疾病,临床病情重,预后差。笔者对于弥漫性间质性肺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变症进行了论述,认为其当属中医学"肺痿""肺痹"范畴,致病多因外邪疫毒及素体本虚等因素,病理因素主要为"虚"、"痰"、"瘀",病位在肺、脾、肾,后期及心,临床常见喘脱、咯血等变证。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的"肺胀""、咳嗽""、喘证""、痰饮""、哮病"等病范畴。沈其霖教授认为本病为久病肺虚,复感外邪为病因,痰瘀互阻、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特点。痰浊与瘀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临床上运用李孔定经验方金水交泰汤温阳益气、化痰活血治疗本病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发病基础,中医病机以气(阳)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AS初期当属气虚,中期则痰瘀并见,中晚期则痰瘀互结导致血脉凝塞。在AS病理变化中,炎症因子表达谱的异常改变是痰瘀病机的主要效应因素。因此,防治AS应以益气为本,痰瘀同治,抑制致炎性细胞因子,顾护心脉。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血管性疾病大量涌现,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癌症等发病率迅速增长,针对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医学热点问题和棘手难题,而中医认为此类疾病皆属于"血脉病",气虚痰瘀理论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本文从气虚痰瘀理论探讨血管疾病的治疗与研究,希望为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为...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多数将特发性肺纤维化归属中医"肺痿"范畴,对其病机认识多宗仲景"肺燥津亏、肺气虚冷"论。基于此理论,参照现代医学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来探索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根本病机。肺易感受燥热之邪,燥热伤阴,而虚冷之证多从阴虚内热演变而来。肺阴亏虚,必劫肾阴以助;肾阴不足,必致肺阴易虚。而病久成瘀生痰,伏于络脉。由此总结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机为"肺肾阴虚,痰瘀伏络",以期为创新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防治思路,提高其临床疗效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扩张并咯血是临床急诊之常见病,多由于支气管及周围肺组织慢性炎症导致支气管壁损坏而形成管腔扩张,主要表现为咳嗽、咯大量脓痰或反复咯血,属中医"血证"范畴.笔者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痰、热、瘀是支气管扩张并咯血的三个病理方面,临床辨证施治中应紧扣病机,"痰瘀相兼",不可见痰治痰,见血治血,方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存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1)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一方面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对疾病某期某阶段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归纳,同时,结合中医理论对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变化的认识,将病证结合进行探索.如对冠心病血脉瘀滞、气虚血瘀的病机认识,急性心肌梗死瘀、痰、热毒闭阻血脉气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中医辨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中医辨治方法。方法:中医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子肿、子晕、子痫等范畴,笔者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经验,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选方用药等方面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结果:妊娠高血压疾病病情复杂,病位主要在肾,涉及肝脾心肺;病机复杂,主要有虚、瘀滞、湿、痰火等,正虚邪实混杂。结论:在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难以一证概括,难以一方治之,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脉痹包括了闭塞性动脉硬化及血栓性静脉炎范畴,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部分,属于中医的痛痹、热痹、瘀证、脱疽等范畴。刘中勇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注重经典与理论学习,专注于临床,认为脉痹病位在血脉,与气血脏腑密切相关,病机为瘀阻不通,病性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本虚为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为寒邪、热毒、气滞、痰浊、瘀血互为交结为患。辨证分为寒瘀闭阻血脉、痰湿瘀闭血脉、热毒蕴滞血脉、气虚血瘀阻脉四型。  相似文献   

12.
脑梗塞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后,引起相应部位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又常称作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中医学中“中风”或“卒中”、“偏枯”、“偏风”等病证的范畴。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多瘀”,“血脉瘀滞”是临床各种慢性疾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尤其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脉瘀滞,更是其主要的病理环节。应用活血化瘀治疗,多能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20-2122
通过分析脑梗塞的风险因素,以血脉改变作为切入点。用血脉理论探索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为早期临床干预血脉危险因素来防止脑梗塞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早期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是血脉病变,血脉不和引发风、火、痰、瘀诸邪,进而痰瘀阻塞脑窍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所以治疗上应和血通脉论治早期缺血性中风。文章提出"血脉病"是早期脑梗塞危险因素。痰瘀互结、脑脉闭塞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和利血脉是预防与治疗脑梗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李飞泽主任中医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工作30余年。笔者有幸跟师侍诊,现将其应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病机治法CHF可归属为中医学"心悸""痰饮""喘证"等范畴。现代医家大多认为CHF以阳气虚衰为本,以血脉瘀滞、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总结历代医家学者对中风的病机认识,结合中医络病理论,提出"肝肾阴虚,脑络瘀滞"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认为病位在脑,其与肝肾关系密切;病机中"肝肾阴虚"与"脑络瘀滞"并重,脑络瘀滞为病机关键,贯穿始终。肝肾阴虚为致病之本;脑络瘀滞外延气滞、痰、虚、火、瘀等皆致脑络瘀滞而发病,是致病之标。立足病机,提出"滋补肝肾化瘀通络"之法。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402-1404
基于"痰瘀相关"分析痛风的病因病机,认识到痰瘀是痛风的重要致病因素,而痰浊内生、因痰致瘀、痰瘀互结、经脉痹阻或痰核流注是痛风发病的基本病机演变规律。因此,在治疗上要掌握其基本病机,重视将痰瘀同治灵活应用于临床辨治中,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缺失和痴呆为临床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于中医学中"痴呆"的范畴。根据中医藏象学说,肾虚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基础,由肾虚导致的津液疏布障碍、血脉闭阻等出现的病理产物——"痰、瘀",伴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并相互交结、加重病情,以致病情迁延不愈。本文以"肾虚痰瘀"着眼,从药理研究、中医临床实践、数据挖掘等方面,浅谈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对中医药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35-1836
介绍王松龄教授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思路和经验。认为脾肾亏虚、痰瘀互阻是导致其形成的关键;并根据病因病机,提出"泄浊化痰、活瘀通窍"的治疗原则,自拟"涤浊通窍方",灵活运用中医辨病及辨证论治,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肝性病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脏疾病,在中医属"肥气""肝癖"等范畴,普遍认为"痰、瘀"是其主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或以化痰为主,或以化瘀为主,或二者兼顾,颇见成效。故本文将从"痰、瘀"角度探讨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和治法疗效,为非酒精性脂肪肝从"痰、瘀"论治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痰饮往往人心窜脑,迷蒙心窍,扰乱神明,瘀滞血脉,痹阻经络.认为痰饮与昏迷及瘫痪的关系是“无痰不昏迷,无痰不成瘫”.诸多心脑血管疾病,倘若能着重从痰论治,常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