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海马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突触素P38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模型。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组、丁苯酞组。Y-型迷宫观测学习记忆能力,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AP-43及突触素P38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VD组和丁苯酞组GAP-43 mRNA较假手术组升高(均P<0.05),丁苯酞组较VD组升高更明显(P<0.05);丁苯酞组GAP-43蛋白较假手术组和VD组均升高(均P<0.05),VD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丁苯酞组突触素P38 mRNA较假手术组和VD组上调(均P<0.05),假手术组和V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VD组和丁苯酞组突触素P38蛋白较假手术组明显下调(均P<0.05),VD组下调更明显(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能提高VD大鼠海马区突触素P38及GAP-43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其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Va D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联合艾地苯醌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45/48),高于对照组的77.08%(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8/48),与对照组的14.58%(7/4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艾地苯醌治疗Va D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5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51例,3组患者在降糖、调脂、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艾地苯醌、尼莫地平和两药联合治疗,疗程3个月,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价 3组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3组MMSE、MoCA 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05),ADL 评分则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艾地苯醌组和尼莫地平组 MMSE、MoCA、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用药组MMSE、MoCA 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2组(P 均<0.05),ADL 评分则明显低于其他2组(P <0.05)。联合用药组、尼莫地平组分别有2、1例患者应用尼莫地平后出现面部红热、血压下降,调整降压药后好转。结论艾地苯醌和尼莫地平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疗效相近,两药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对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认知功能、血清学标志物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08例Va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奥拉西坦组和联合组各54例,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血清学标志物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认知功能、血清学标志物水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均升高,且联合组均高于奥拉西坦组(P<0.05),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D-二聚体、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奥拉西坦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地苯醌联合奥拉西坦治疗VaD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认知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神经炎症水平,且无重大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26-1228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艾地苯醌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地苯醌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相关指标、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内皮素(ET-1)低于对照组,活化蛋白C(AP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较对照组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较好,可以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脑伤泰对血管性痴呆大鼠P300与海马突触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大鼠P300与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在活血化瘀中药脑伤泰作用下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用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00±10)g,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治疗组,每组37只,其中行为学训练每组7只,P300测定每组5只,免疫组化测定每个时象点5只。采用Pulsinlli-4血管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主动回避反应测定行为学变化,脑诱发电位仪测定P300潜伏期,免疫组化法行海马突触素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测定其光密度值统计分析。结果模型组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下降,治疗组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延长,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下降,但在术后8周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恢复,P300缩短,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上升。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SYN水平明显下降,脑伤泰提高VD大鼠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缩短P300潜伏期,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突触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血管性痴呆(Va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并用BrdU标记。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1周后经尾静脉注射MSCs,观察注射后4周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SYN)表达的变化。结果:4周后VaD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内SYN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MSCs注射后4周,大鼠海马CAl区可见荧光标记的MSCs,SYN表达较未注射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静脉注射MSCs使VaD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8.
脑伤泰对血管性痴呆大鼠P300与海马突触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大鼠P300与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在活血化瘀中药脑伤泰作用下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用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00&;#177;lO)g,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治疗组,每组37只,其中行为学训练每组7只,P300测定每组5只,免疫组化测定每个时象点5只。采用Pulsinlli-4血管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主动回避反应测定行为学变化,脑诱发电位仪测定P300潜伏期,免疫组化法行海马突触素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测定其光密度值统计分析。结果 模型组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下降,治疗组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延长,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下降,但在术后8周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恢复,P300缩短,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上升。结论 血管性痴呆大鼠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SYN水平明显下降,脑伤泰提高VD大鼠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缩短P300潜伏期,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突触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结构特点,探讨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 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利用 Morris水迷宫和 Y型电迷宫检验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应用透射电镜和形态计量法分析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 Gray Ⅰ型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 结果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 CA1区 Gray Ι型突触的体积密度、面积密度、比表面、面数密度、突触界面曲率、突触间隙宽度和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分别为 [0.051± 0.016,(0.298± 0.130) μ m2/m3,(5.884± 1.203) μ m2/m3,(3.285± 1.113)个 /85.05 μ m2,1.048± 0.060,(13.97± 0.386) nm和 (33.33± 0.86) nm],比假手术对照组 [分别为 0.088± 0.019,(0.712± 0.815) μ m2/m3,(9.020± 1.915) μ m2/m3,(6.330± 1.258) 个 /85.05 μ m2,1.103± 0.268,(25.40± 0.92) nm和 (47.73± 1.15) nm]减小,血管性痴呆大鼠与假手术对照组突触平均面积分别为 (1.573± 0.343) m2和 (1.202± 0.145) m2. 结论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使大鼠海马 CA1区 GrayΙ型突触数量减少和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是否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是否增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SYN)-微管相关蛋白2(MAP2)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方法 选用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每组大鼠30只。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应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3组大鼠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再分为治疗3、7、14 d 3个亚组,每组10只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电刺激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假手术组和安慰刺激组给予假刺激,每日1次,每次30 min。功能性电刺激3、7和14 d后,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3组大鼠处死后,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DNF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SYN和MAP2蛋白的表达。 结果 功能性电刺激14 d后,定位导航测试的第3、4、5天,安慰刺激组的逃逸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第6天的空间探索测试结果显示,安慰刺激组的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短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3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MAP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P<0.05)。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上调BDNF-SYN-MAP2通路中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恢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治疗(TES)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乙酰胆碱酯酶(ACh E)及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TES低、中、高电压组,各15只。后4组采用"2血管阻断+硝普钠降压"法制作VD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电压为500V、1 000V、1 500V的TES治疗,3次/日,14 d/疗程,共2个疗程。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海马CA1区Ach E及NR2B蛋白表达。结果:造模结束后7 d,造模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正常组、假手术组(P0.01)。治疗后,模型组,TES低、中、高电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少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5或0.01),平均逃避潜伏期长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5或0.01);TES低、中、高电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多于模型组(P0.05),TES中、高电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短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TES低、中、高电压组Ach E及NR2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TES中、高电压组Ach E及NR2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TES治疗可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海马区ACh E及NR2B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际定向疗法对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将70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根据病情,按常规进行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连续3个月的实际定向疗法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MMSE和MBI均明显提高,但以实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际定向疗法能提高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残存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低流量吸氧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116 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治疗组(n=58)和对照组(n=58)。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间歇低流量吸氧治疗。治疗前、治疗后8 周和16 周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8 周,治疗组MMSE 和ADL 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6 周,治疗组MMSE 和ADL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低流量吸氧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VaD模型。将行为学筛选合格的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VaD组、EPO侧脑室注射+VaD组(E1组)和EPO腹部皮下注射+VaD组(E2组)。应用Y-迷宫观察术后4周、8周、12周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结果】VaD组和治疗组(E1组和E2组)术后4周出现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并呈逐渐下降趋势,VaD组为甚;而两治疗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EPO能通过血脑屏障改善VaD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组织脂联素(APN)水平变化及其与脑微血管新生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APN组,各15只。模型组采用手术永久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VD模型,APN组在造模后将携带APN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注入大鼠尾静脉。干预后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脑组织APN、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CD3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百分比缩短,脑组织APN表达水平下降,VEGF及CD31表达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APN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降低,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大鼠脑组织APN、VEGF及CD31表达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N干预有利于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可能与增加脑白质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海马移植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30)和细胞移植组(n=30);模型组及细胞移植组又分为术后3d组、7d组、14d组、30d组、60d组5个亚组各6只。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模型组采用两血管结扎法建立VD大鼠模型,细胞移植组在建立VD大鼠模型后于大鼠右侧海马CA1区移植经纯化、BrdU标记的人脐血MSCs。于术后第3、7、14、30、60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脑内移植后BrdU阳性细胞的分布、存活情况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阳性细胞数。于术后60d采用Morris水迷宫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移植后BrdU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海马及邻近区域,以术后3d组(151.0±7.9)和7d组(95.3±6.4)最多,14d组(51.6±7.2)和30d组(29.4±5.2)则进行性减少,60d组仅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8.7±3.2)。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各时间点海马区ChAT阳性细胞数均较多(P〈O.05),术后60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恢复(P〈O.05)。结论:海马移植入脐血MSCs可在VD大鼠脑内存活并向邻近区域迁移,能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内外源性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海马微环境的改善和胆碱能神经元分化及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混合痴采(MD)和血管性痴呆(VD)二者的鉴别能力。【方法】MD患者与VD患者各6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分析比较其神经心理及影像学的不同表现及特点。【结果】轻度痴呆患者长谷川氏痴呆评定量表检查中,远记忆、近记忆计算力、识记评分中,MI)组显著低于VD组(P〈O.01);轻度痴呆患者BEHAVE—AD评定量表痴呆的心理和行为症状严重程度比较中,MD组行为紊乱及情感障碍明显较VD组严重(P〈0.01);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对比,MD组的外侧裂、脑沟较VD组明显增宽,脑叶的局灶性病灶出现率显著高于VD组,3、4级脑白质疏松出现率显著低于VD组。【结论]MD及VD病人的神经心理及影像学改变各有其特点,据此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电针百会、神庭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白质纤维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32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假手术组(n = 8)不结扎,其余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n = 8)、非穴组(n = 8)和电针组(n = 8)。电针组电针百会和神庭穴,非穴组刺激腋下非经非穴点,每天1次,共28 d。干预前后采用新物体识别试验进行评定,弥散张量成像观察大鼠脑白质纤维。 结果 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非穴组和电针组新物体偏爱系数降低(P< 0.05),后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干预后,电针组新物体偏爱系数较模型组增高(P < 0.05)。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非穴组和电针组胼胝体、扣带回、海马白质纤维各向异性分数(FA)降低;干预后,电针组海马、扣带回、胼胝体、外囊白质纤维FA较模型组增加。 结论 电针百会、神庭能改善VD大鼠记忆功能,可能与前额叶皮质、海马等脑区白质纤维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的差别。方法:将确诊的VD患者和AD患者各60例分为2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WHO-UCLA AVLT)评定比较2组的认知功能;采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E-AD)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精神行为。结果:AD组的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语言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VD组(P0.01);AD组的延时记忆力、长时记忆力评分低于VD组(P0.01)。VD组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AD组(P0.05);而AD组的行为紊乱率、攻击行为率则明显高于VD组(P0.05)。结论:AD患者具有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行为紊乱及攻击行为发生率,而VD患者情感障碍方面损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喜德镇)组及步长脑心通组,建立实验动物模型.于制模30 d后分别进行跳台实验及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大鼠行为学检测.[结果]模型大鼠行为学发生改变,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学习成绩及记忆成绩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步长脑心通组与模型组比较学习记忆成绩显著提高(P<0.05).[结论]本实验研究结果说明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步长脑心通能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