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范围、复杂性和血小板反应性对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彭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0例,术后给予三联抗血小板治疗18个月,随访2年,根据2年内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43例和预后良好组107例。观察2组临床特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范围、复杂性、血小板反应性和心功能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病变支数、支架数量、支架总长度、Gensini评分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P0.0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平均室壁应力、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增加[(974.75±94.65)mg vs (921.92±89.86)mg,P=0.002;(158.88±14.43)ml vs (151.73±13.87)ml,P=0.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率、病变支数、支架数量、支架总长度、Gensini评分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是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治疗范围广、血小板抵抗和心功能下降是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完全及部分血运重建术对老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预后影响、疗效。方法 153例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为多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分为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完全血运重建(85例)组和接受介入治疗的部分血运重建患者(68例)。记录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PCI结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死亡率发生情况。进行Cox回归分析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PCI进行血运重建完全者与血运重建不完全者的院内围手术期及随访1年后的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总心脏死亡率等MACE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患者PCI术后1年MACE发生率与是否完全血运重建无关(HR1.328,95%CI0.253~2.652,P>0.05)。结论介入治疗完全血运重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老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1年临床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临床危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对本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予以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冠心病危险因素中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均可提高PCI术后MACE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与PCI预后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PCI术后与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性别、年龄、吸烟及血脂等密切相关,临床应加强对该类因素预防,以降低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并改善其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发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346例CTO病变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周岁)149例和非老年组(65周岁)19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情况等资料,并通过3年随访记录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再复发和死亡情况。结果老年组术前血肌酐浓度、吸烟患者比例、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比例、血管迂曲或钙化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开通成功的老年和非老年患者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再次血运重建等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11.42%、9.62%)明显低于PCI治疗开通不成功患者(29.55%、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的老年和非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左主干病变是老年冠状动脉CTO患者3年心血管死亡的危险因素(OR=3.196,95%CI:1.203~6.184,P0.05)。结论 PCI治疗可作为老年冠状动脉CTO病变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合并左主干病变是老年冠状动脉CTO患者3年心血管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CI治疗的22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存在心血管不良事件者组成A组,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者组成B组。记录其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29例患者中,13.54%患者在PCI术后发生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3例(9.68%),死亡11例(35.48%),脑血管意外事件3例(9.68%),急性心肌梗死+死亡6例(19.35%),脑血管意外事件+死亡1例(3.23%),急性心肌梗死+紧急PCI+死亡7例(22.58%);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吸烟、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高血压史、PCI治疗史、高血脂病史、脑血管疾病史、周围血管疾病史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史、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史占比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血红蛋白(HGB)、术后血细胞比容(HC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主干病变、C型病变与植入支架数≥3枚占比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史、左主干病变、C型病变与植入支架数≥3枚为影响PCI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肾功能不全、植入支架数≥3枚等均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采取对应干预措施,以减少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6.
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长期效果的预测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长期临床效果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592例冠心病患者PCI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经多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这些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96(3~57)个月。MACE的发生率为7.6%,全因性死亡率为2.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5%。MACE发生的预测因素有PCI方式、近段病变、参考血管的直径及氯吡格雷的应用时间,年龄、有心肌梗死史及氯吡格雷应用时间可预测全因性死亡,术后未戒烟及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结论:高龄、单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或置入金属裸支架、小血管病变、近段病变和对抗血小板治疗及戒烟的依从性差是预测PCI后不良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吸烟因素对左主干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男性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阜外医院接受左主干病变PCI的男性冠心病患者3122例,其中不吸烟组1207例,当前吸烟组1339例,已戒烟组576例,随访3年,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入院白细胞计数升高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住院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老年ACS患者348例依据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分为白细胞升高组(85例),白细胞正常组(2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持续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11天,随访期内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36例(MACE组),未出现MACE 312例(非MACE组)。结果白细胞升高组较白细胞正常组男性(74.1%vs 63.1%,P=0.063)、ST段抬高(64.7%vs 30.8%,P0.001)、多支冠状动脉病变(81.2%vs 69.7%,P=0.040)和MACE(18.8%vs 7.6%,P=0.003)比例明显升高。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心脏事件再入院、48 h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B型钠尿肽(BNP)升高均为影响老年ACS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老年ACS介入治疗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72例连续入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30d随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包括年龄、性别、治疗前后血肌酐(Cr)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数目等19项危险因素对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72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74例(43.6%),所有原因死亡30例(17.4%),心脏性死亡25例(1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Cr升高是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8,P=0.002;OR:6.67,P<0.001)。入院时Cr水平升高(OR:0.99,P=0.014)、冠状动脉病变数目(OR:2.13,P=0.016)、入院时心功能(OR:1.57,P=0.024)、ST抬高心肌梗死(OR:2.46,P=0.048)是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后血肌酐水平升高是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重视在治疗中各种影响肾功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由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n=46)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随访出院患者至2018年5月,统计其生存率,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MI合并CS患者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46例患者院内死亡19例,死亡率41.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IABP并发心排量不足是应用IABP治疗的AMI伴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27例出院患者3年生存率62.96%,平均生存时间为(29.15±8.39)月,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是影响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院外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是影响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对于高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TIMI低级别患者应加强监护,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预后因素. 方法 1981例经皮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老年组(≥65岁)801例和对照组(非老年组,<65岁)1180例.术后随访12~84个月(平均36个月). 结果 老年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4%和2.3%,P<0.01);老年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明显高于对照组(18.9%和3.7%,P<0.01).影响介入治疗后死亡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1.05,95% CI=1.02~1.10,P=0.014),左主干病变(OR=4.78,95% CI=2.36~17.22,P=0.027),冠状动脉3支病变(OR=5.68,95% CI=3.17~15.32,P=0.018),合并糖尿病(OR=6.24,95%CI=2.11~16.36,P=0.001);影响介入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2.06,95%CI=2.23~4.32,P=0.007),左主干病变(OR=3.64,95%CI=1.86~15.34,P=0.001),冠状动脉3支病变(OR=4.35,95%CI=2.54~13.82,P=0.017),合并糖尿病(OR=5.35,95% CI=1.77~14.51,P=0.001).性别和高血压不是影响总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 结论 年龄、糖尿病、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3支病变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性别和高血压对预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年预后情况,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CABG术后因AMI就诊的7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2年随访,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应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年随访中有31例(44.3%)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6.465,95%CI 1.454~28.734)、CABG术后吸烟(OR=5.874,95%CI 1.457~23.674)、介入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3级(OR=9.353,95%CI 1.279~68.371)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原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0.153,95%CI 0.043~0.540)为心血管事件的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CABG术后发生AMI的老年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老年人是冠心病患者中的重要群体,对于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的路径对预后的影响尚缺乏有力的研究证据。目的 :通过对单中心大样本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住院期间及2年随访结果的分析,探讨股动脉路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桡股动脉路径的安全性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在2013年阜外医院4 854例经股动脉路径和桡动脉路径穿刺的60岁以上PCI患者中,比较桡动脉路径组和股动脉路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动脉路径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6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路径患者4387例(89.1%);经股动脉途径患者467例(9.5%),股动脉路径的患者中,女性,高龄(年龄≥80岁),既往有血运重建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冠脉左主干病变,左主干或三支病变患者比例更高,住院时间明显延长。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高龄(≥80岁),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PCI,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PCI术中股动脉穿刺路径的预测因素。股动脉路径组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脑卒中,出血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高于桡动脉路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股动脉路径组与桡动脉路径组比较,经2年随访所有终点事件均没有显著性差别。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股动脉路径不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女性,高龄(年龄≥80岁),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PCI,既往CABG是老年患者PCI治疗时选择股动脉路径的预测因素;(2)与桡动脉路径相比,经股动脉路径PCI的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脑卒中,出血和MACCE发生率高;(3)经过基线调整和多因素分析后,股动脉路径对PCI的老年患者2年预后无明显影响,不是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出血、MACCE及BARC 2型以上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中远期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治疗的3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患者24个月,根据是否出现MACCE将全部患者分为MACCE组和无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与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在唐山工人医院诊治并符合条件的连续的48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292例,女性194例,平均年龄(61.4±13. 2)岁。在出院前一天抽空腹静脉血检测总胆红素。回顾冠状动脉造影,采用SYNTAX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分。本研究进行前瞻性随访,起点事件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随访截止日期为2017年12月31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胆红素与SYNTAX评分之间的关系。生存率估算应用Kaplan-Meier法,两条生存曲线之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血清总胆红素与MACE之间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年龄、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总胆红素为中高SYNTAX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低胆红素组有38例发生MACE,高胆红素组有25例发生MACE。两组之间无MACE生存曲线存在显著差异(χ2=4.785,P=0.02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年龄、总胆红素和SYNTAX评分为影响MACE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血清胆红素是影响PCI术后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清TG/HDLC值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院内主要不良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洛阳市中心医院接受PCI治疗的患者214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G/HDLC是否可作为ACS患者发生院内主要不良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TG/HDLC值分为高TG/HDLC值组(66例)、中TG/HDLC值组(74例)、低TG/HDLC值组(74例),对三组患者院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通过校正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Log TG/HDLC值是ACS患者院内主要不良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6.90,95%CI为1.90~25.06,P=0.003),高TG/HDLC值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是低TG/HDLC值组的3.27倍。结论 TG/HDLC值对ACS患者PCI术后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血流储备分数(FFR)小于0.71患者的预后。方法纳入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行介入治疗且FFR测定≤0.8的6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FFR值分为两组:试验组(FFR值≤0.71),24例;对照组(0.71FFR值≤0.8),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随访1年,比较两组之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差异,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情况以及术后用药情况方面无差异(P0.05),术后1年内再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再发心绞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试验组患者(37.5%)在总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高于对照组(8.3%),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FFR≤0.71的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结缔组织病(CTD)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长期预后。方法收集106例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接受PCI治疗CT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并对CTD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106例患者中有92例(86.8%)具有≥1个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78例(73.6%)的患者冠状动脉为多支血管病变,以前降支受累为主(65.1%)。共植入5枚金属裸支架和202枚药物涂层支架。对CTD患者进行了平均时间长达3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24例(22.6%),其中心源性死亡13例(12.3%)、支架内血栓形成(ST)10例(9.4%)、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15例(14.2%)。结论合并CTD的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此类患者接受PCI术后不良事件以ST及TVR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临床特征和介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814例NSTEACS患者,随机接受早期(<24 h)或延迟(>36 h)介入治疗,随访6个月,主要联合终点为死亡、心肌梗死(MI)和卒中.结果 女性患者年龄较大、更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和慢性心绞痛史.但入院时心肌标记物升高者较少,现吸烟者少.女性患者冠脉造影非阻塞性病变的比例高,左主干和(或)3支病变的比例与男性相似.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既往MI和严重冠脉病变为女性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严重冠脉病变,延迟介入及至少3种冠心病危险因素是男性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不同性别NSTEACS患者影响预后的因素不同,严重冠脉病变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早期介入治疗有益于降低男性患者180 d心血管病事件风险,但对女性患者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急诊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院内随访内容包括心脏性死亡、Q波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事件;院外随访的研究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管重建.结果 患者年龄(61±5)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支病变患者5例(45.5%).在介入治疗的靶血管病变中,9例(81.8%)位于左前降支,中、重度钙化、慢性完全闭塞及弥漫性长病变分别为3例(27.3%)、4例(36.4%)和4例(36.4%).11例患者均有行急诊CABG的指征,其中冠状动脉夹层5例(45.5%)、冠状动脉穿孔 3例(27.3%)、病变无法充分扩张1例(9.1%)、血管急性闭塞1例(9.1%)和支架脱载1例(9.1%).CABG术后随访(47±33)个月.院内随访期间,发生心脏性死亡1例(9.1%),Q波心肌梗死2例(18.2%).院外随访期间,1例(9.1%)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无因心原性事件再次住院的患者.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急诊CABG多见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术后患者的长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