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误诊为色素痣的血管角皮瘤皮损临床特点及皮肤影像学镜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被误诊为色素痣的8例血管角皮瘤患儿皮损的皮肤影像学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误诊为色素痣的血管角皮瘤患儿8例(皮损发生在下肢6例,肩部1例,面部1例)。组织病理学改变均可见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囊腔样结构,内可见大量红细胞,管周稀疏炎性细胞浸润。皮肤镜下表现:紫红色和(或)淡红色背景下,大量圆形、椭圆形、形状不规则的紫黑色、紫红色、两者混合存在的腔隙样结构,外周见蓝白幕。局部可见白色鳞屑6例,棕褐色鳞屑1例,黑色结痂2例,红斑1例。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镜下表现:表皮局部变薄,真皮乳头层扩张,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薄壁管性结构,管腔内见血流,内可见大量中低折光细胞。其中4例见灶状角化不全,角化过度,棘层肥厚;1例皮损局部真皮浅层见不等量中高折光细胞浸润。8例患儿皮损手术切除后随访,未见复发,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 不典型血管角皮瘤皮损肉眼易误诊为色素痣,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和鉴别血管角皮瘤的金标准。皮肤镜及RCM检查对血管角皮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辅助价值,可作为无创、快速的辅助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皮肤镜与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特征,提高临床医生无创诊断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及RCM特征,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皮肤镜下3例表现为球状结构,1例表现为黑褐色均质样结构,所有皮损边界清晰;RCM下发现表皮内高折光细胞巢。结论皮肤镜与RCM检查可能为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玫瑰花瓣征和精子样血管都是相对少见的皮肤镜表现,临床医生常认为是日光性角化病和早期蕈样肉芽肿的特异性表现,本文报道一例外伤后瘢痕皮肤镜检查见玫瑰花瓣征和精子样血管,提示此两种结构可能为非特异性皮肤镜表现。  相似文献   

4.
20140767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的皮肤镜特点/李薇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涂平,杨淑霞…∥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42(11).-641-645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1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行皮肤镜检查并经组织病理确诊的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的皮肤镜图像。结果:共分析了100例患者的110个脂溢性角化病皮损,最主要的皮肤镜指征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粉刺样开口(63.6%)、发卡样血管和沟脊结构(均为42.7%)、粟粒样囊肿(40.0%)及灰白色粗壮网格样结构(30.9%)。  相似文献   

5.
【摘要】 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及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是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疾病,其皮肤镜特征对于明确诊断、与其他皮肤肿瘤相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和手术以及动态监测皮损变化等都有一定帮助。本共识对这3种疾病的皮肤镜特征进行了总结。日光性雀斑样痣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皮损边界清晰、虫蚀状边缘、模糊的色素网、指纹模式、棕色均质模式、假性网络。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皮损边界清晰、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脑回状模式、发夹样血管、摇晃试验中皮损整体移动。扁平苔藓样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胡椒粉样或颗粒模式以及周围可见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或光线性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婴幼儿血管瘤在皮肤镜下的特征,以探讨皮肤镜用于无创性诊断婴幼儿血管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1月本科确诊的67例婴幼儿血管瘤皮损的皮肤镜下特征和临床资料。结果婴幼儿血管瘤皮肤镜下结构特征为:红色腔隙样结构、膨大扩张的血管结构、皮损周边血管结构、蓝紫色腔隙样结构、弥漫性红色结构。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和婴幼儿血管瘤皮肤镜下各结构特性无显著相关性。婴幼儿血管瘤依据皮肤镜下主要形态结构模式,可分为四型:以"鹅卵石"样红色腔隙样结构为主的血管瘤、以膨大扩张血管结构为主的血管瘤、以稀疏排列的红色腔隙样结构为主的血管瘤和以弥漫性红色结构为主的血管瘤。结论婴幼儿血管瘤皮肤镜下具有特征性结构,皮肤镜可作为婴幼儿血管瘤无创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皮肤镜诊断法诊断临床非典型脂溢性角化病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临床疑诊为其他疾病的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皮肤镜表现,分别采用两步法与新的诊断法对所有患者行皮肤镜诊断,计算2种方法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30例临床非典型的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男68例,女62例,平均年龄58岁。两步法诊断的准确率为70%,新诊断法的准确率为90%。130例临床非典型脂溢性角化病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皮肤镜指标依次为清楚的边界(70%)、沟壑样结构(49.2%)、乳黄色角栓(38.5%)、粉刺样开孔(36.9%)、多发性粟丘疹样囊性结构(24.6%)和云母样结构(23.1%)。最常见的皮肤镜模式为沟壑样模式、隐窝模式、云母样模式及均质性模式。结论:新的诊断法可显著提高临床非典型脂溢性角化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患者皮脂腺痣的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特征。方法 2016年1 - 12月将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83例皮脂腺痣患者,按年龄分成4组,采集、分析其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图像特征。结果 < 10岁组21 例,皮损在皮肤镜下表现为橘色背景下独立分布、较为一致的黄红色、球块状结构,似鹅卵石样排列,伴血管增生、扩张;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皮脂腺发育不全, 仅见幼稚毛囊。10 ~ 20岁组28例,皮肤镜下可见聚集分布、与毛囊无关、大小不同的黄色圆形、卵圆形结构,伴毛细血管扩张;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真表皮交界处及真皮浅层葡萄串样皮脂腺结构,中央为管状/柄样结构,外周为簇集分布、鱼籽/蛙卵样增生的皮脂腺小叶,其上方表皮往往呈疣状/乳头瘤样增生。21 ~ 59岁组30例,影像学表现同10 ~ 20岁组。≥ 60岁组4例,影像学特征主要为乳头瘤样增生。结论 皮脂腺痣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疾病,不同年龄阶段影像学表现不尽相同;在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均具有特征性结构,可作为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成人胶样粟丘疹,并描述皮肤镜特点。患者女,51岁。双侧颧部淡黄色丘疹4年余,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胶样粟丘疹。皮肤镜下可见棕黄色无结构团块被白色条纹分隔,呈橘瓣横截面样改变;团块间隔及周围有分枝样血管。进一步对皮肤镜下呈无结构团块的三种疾病(胶样粟丘疹、汗管瘤及皮脂腺腺瘤)的皮肤镜模式进行比较后发现其团块形状及血管分布等有所不同。皮肤镜检查在胶样粟丘疹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非色素性小汗腺汗孔瘤的皮肤镜特征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组织病理诊断明确的非色素性小汗腺汗孔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皮肤镜及组织病理特征。结果 非色素性小汗腺汗孔瘤的皮肤镜下特征包括血管结构、红色球状结构及白色无结构区。11例(64.7%)患者可见血管结构,2例(11.8%)患者表现为多形态血管模式,9例(52.9%)患者表现为单形态血管模式。16例(94.1%)患者可见红色球状结构;17例(100%)患者均可见白色无结构区;7例(41.2%)表面有糜烂,17例(100%)可见鳞屑。结论 血管结构、红色球状结构及白色无结构区是非色素性小汗腺汗孔瘤的常见皮肤镜特征,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皮肤假腺样鳞状细胞癌。患者男,71岁。右侧面部半球形暗红色肿物3个月,迅速增大,无自觉症状。皮肤镜示皮损中央黄白色角化斑片,上覆鳞屑,边缘为白色无结构区,可见毛囊角栓及周围白晕,线状及螺旋状血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部分缺失,真皮内可见大量上皮样细胞成巢浸润性生长,呈团块及条索状,形成假腺样结构,可见棘层松解细胞以及不典型核分裂象,瘤体间及周围存在混合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假腺样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甲下骨疣在皮肤镜下的特征表现,为皮肤镜辅助诊断甲下骨疣进一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020年通过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甲下骨疣患者,对其皮肤镜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5例甲下骨疣的患者中,1例并发甲沟炎;皮肤镜中出现黄色角化结构40%(6例)、白色角化60%(9例)、红白色均质结构100%(15例)、线状血管扩张67%(10例)、规则边缘93%(14例)、红褐色均质结构27%(4例)、甲周红斑7%(1例)。组织病理中均可见角化过度100%(15例)、纤维软骨帽100%(15例)、成熟骨组织100%(15例)、成熟软骨组织100%(15例)。结论:皮肤镜所见黄白角化和组织病理角化过度比例接近,红白色均质结构和纤维软骨帽比例一致,因此黄白色角化和病理角化过度有一定相关性;红白色均质和病理纤维软骨帽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扁平苔藓样角化病(LPLK)的临床表现及皮肤镜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并行皮肤镜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21例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及皮肤镜特征.结果 21例患者年龄(64.69±13.29)岁,男女比例为1∶2.18例皮损位于面部,3例位于小腿.10...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0岁。12年前阴囊长一个圆锥形肿物,不痛不痒。8年前肿物顶端呈乳头瘤样变,肿物随年龄不断增大。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阴囊正中有一圆柱状肿物长4~5cm,直径约1.5~2cm,游离端有50余个绿豆至黄豆大半球状丘疹、结节及囊状损害,有蜡样光泽,表面少许痂皮。囊状损害硬度如象皮,无波动感,刺破有粘液流出,部分融合成不规则形。病损切除活检,镜下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轻度肥厚。真皮上部见正常胶原带,中下部大片散在梭形或星状细胞、增生血管和大量粘液基质组成的瘤体。阿新蓝染色阳性。病理诊断:皮肤粘液瘤伴血管增生皮肤粘…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外阴硬化性苔藓的皮肤镜特征。方法 回顾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昆明市儿童医院79例外阴硬化性苔藓初诊及复诊时的皮肤镜特征。结果 外阴硬化性苔藓女性患儿79例,年龄2.4 ~ 12岁,发病年龄(5.6 ± 2.12)岁,病程(14.23 ± 12.36)个月,其中30例规律复诊及治疗。初诊329处皮损中,149处(45.3%)可见特征性血管形态,包括线状血管(129处)、点状血管(25处)、盘绕状血管(19处)、发夹样血管(12处)等;207处(62.92%)可见退行性结构及色素异常,包括蓝灰色色素结构(136处)、褐色色素结构(51处)、胡椒粉样模式(15处)等;280处(85.1%)见黄白色无结构区,97处(29.5%)毛囊角栓,66处(20%)紫红色小球、斑片等。复诊238处皮损中,100处(42%)可见特征性血管形态,其中线状血管87处、树枝状血管21处、点状血管4处,未见发夹样血管;154(64.70%)处见退行性结构及色素异常,其中褐色色素结构93处、蓝灰色色素结构57处、胡椒粉样模式4处;165处(69.3%)见黄白色无结构区,62处(26.1%)毛囊角栓,8处(3.4%)紫红色小球、斑片。复诊皮损中观察到的蓝灰色色素结构、黄白色无结构区、紫红色小球、斑片及点状血管、发夹样血管、盘绕状血管比例均低于初诊(均P < 0.05),而褐色色素结构高于初诊(均P < 0.05)。结论 儿童硬化性苔藓皮肤镜下黄白色无结构区具较高特异性,监测镜下褐色色素结构及蓝灰色色素结构、黄白色无结构区、紫红色小球、斑片及血管结构等特征可反映疗效,在辅助诊断及随访观察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36岁男性患者,右足跖肿物8年余,曾诊断为跖疣。偏振光皮肤镜检查示皮肤表面纹理连续,乳头样增生物、似脑回状结构。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真皮内胶原纤维增多、增粗,排列不规则,成纤维细胞增生,真皮浅层小血管增生,血管周围散在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马松三色染色示丰富的胶原纤维束。诊断:结缔组织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点滴型银屑病在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CM)和皮肤镜下的图像特征,为诊断及鉴别点滴型银屑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组织病理学确诊的32例点滴型银屑病患者和30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每例选1处皮损行RCM及皮肤镜检查,记录并统计各项图像特征。结果点滴型银屑病RCM下主要特征为角化过度、角化不全、Munro微脓肿、颗粒层变薄或缺如、棘层增厚、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迂曲扩张、基底细胞层液化、真皮乳头层炎性细胞浸润等。其中Munro微脓肿及基底细胞层液化,在点滴型银屑病中发生率明显高于斑块型银屑病(P0.05);银屑病增生模式在点滴型银屑病中发生率低(P0.05)。点滴型银屑病皮肤镜下主要表现为低倍镜下亮红色背景、白色鳞屑、血管多种排列模式(点/球状、点/球+线状、短棒状血管);高倍镜下发夹样/环状、肾小球状血管。其中短棒状血管及血管灶性分布在点滴型银屑病中更常见(P0.05)。结论 RCM和皮肤镜可作为点滴型银屑病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表现为色素减退的儿童蕈样肉芽肿在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下的特征,分析皮肤镜联合RCM与组织病理诊断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的一致性。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皮肤科门诊收集皮肤镜及RCM下疑似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患者15例,获取并分析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相关检查。结果 皮肤镜联合RCM诊断疑似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15例,其中13例经病理证实为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皮肤镜下特征表现为皮纹明显,可见白色糠秕状鳞屑;色素减退呈网格状、斑马样或波点状模式;血管呈点状、短细线状、精子样或星状模式。RCM特征为表皮各层及真表皮交界处较多高折光细胞,部分可见Pautrier微脓疡,基底层色素环折光减弱,色素环外较多高折光细胞分布。结论 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在皮肤镜和RCM下有特征性表现,可作为儿童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早期筛查及辅助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儿童水疱型毛母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2013—2017年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的16例水疱型毛母质瘤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5例,女11例。发病年龄4个月至11岁,中位发病年龄8.5岁。病程2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10个月。发病部位:上肢10例(上臂7例、肩部2例、前臂1例),面部4例,颈部2例。皮损表现为局限性可推动的红色肿物,呈水疱样外观,部分皮损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肿物直径0.5 ~ 3 cm,触诊水疱内可及质硬结节。皮肤镜下,16例患者皮损见红色均匀背景,13例见白色无结构区,4例见蓝灰色无结构区,11例见线状或树枝状不规则血管,15例患者同时有多种皮肤镜表现。皮损均予手术切除,随访1 ~ 5年无复发。组织病理:肿瘤位于真皮中下部,主要由基底样细胞及影细胞组成,还可见介于上述两种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肿瘤间质中见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钙化,部分可见多核巨细胞。表皮和瘤体之间真皮内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淋巴管扩张及弹性纤维减少或缺失。结论 儿童水疱型毛母质瘤好发于上肢及面颈部,组织病理特点为肿瘤由基底样细胞及影细胞构成,真皮内淋巴管扩张、弹性纤维减少,皮肤镜下以红色背景、白色无结构区为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5例单纯性汗腺棘皮瘤(HS)病例,归纳皮肤镜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检索国内外报道的具有详细皮肤镜资料的HS病例,分析HS的皮肤镜表现。结果:共分析24例患者,包括文献检索到的19例患者和本文报道的5例。24例患者中包括10例无色素型HS和14例色素型HS。无色素型HS的常见皮肤镜表现为多形性血管(100%),其中肾小球样血管100%,另外较有特征性的花蕊状血管、枫叶状血管及乳红色小球/结构的阳性率分别为20%、10%及40%。色素型HS的常见皮肤镜表现为纤细的黑点/小球(50%)。结论:无色素型HS与色素型HS都有比较特征性的皮肤镜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