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药物炮制方法"熬"进行探讨,阐明"熬"在《伤寒论》中的正确寓意,并且对使用牡蛎的条文及方药进行逐条分析,总结仲景使用牡蛎方法与目的,并与现代中医师应用牡蛎的方法"先煎"及目的进行对比,区分两者的用法与目的,给经方中牡蛎的应用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药物应用当否,是临床医疗质量高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笔者结合临床,仅就《伤寒论》的药物用法,谈谈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一、注重炮制药物的加工炮制,是为了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增强疗效.仲景用药十分注重加工炮制,论中85种药物交叉应用于各方中,先后出现536品次.“脚注”注明炮制方法的药物315品次,占58.8%.仲景根据药材的生性及治疗的需要,采用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多种炮制方法,如桂枝、猪苓去皮;麻黄去节;麦冬去心;生姜切片;半夏、吴茱萸洗;葶苈子、水蛭、芫花、牡蛎熬;虻虫去翅足,熬;枳实水浸,炙令黄;蜀椒出汗(焙)等.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于《伤寒论》、《金匮》二书中有关“熬法”的药物炮制用法很多,归纳之,《金匮》所见约14味,《伤寒》9味,主要是动物、植物二类。如牡蛎、水蛭、虻虫、虫、鼠妇、蜘蛛、蜣螂、葶苈子、乌头、瓜蒂、桃仁、芫花、巴豆、杏仁、商陆根及猪肤汤的白粉五合,熬香等。炮制程度有“熬令色黄”“熬焦”“熬黑”、“熬香”、“熬别作脂”之别。历代医家对比研究,由于古今用词差异,“熬法”渐失其义,众说纷云,或以为水煎法,或以为炒法,炙法和煅法。其解何如?在此略作小考。《说文》云:“熬、干煎”《段注》方言:“火干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可见“熬”在古义并非水煮。《辞海》“熬,煮烂”。为水煮,是以古今词义相去殊远。从仲景原文分析,水煎之制体有煮字记载,  相似文献   

4.
炮制中药的使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之一.《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学习的基础,不仅在对理法方药的分析方面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同时对于临床炮制药物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黄为《伤寒论》收载方剂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伤寒论》收载了酒洗、去皮、生用及麻沸汤渍之4种大黄的炮制方法.药物的炮制方法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酒洗多用...  相似文献   

5.
朱桂花  张友林 《中医研究》2010,23(10):12-13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方剂中有十多处出现过“熬”字,其意与现代汉语中“熬”有何异同呢?笔者借用《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一书的基本思想,认为《伤寒论》方剂中的“熬”字,不但有“炒”的意思,而且还有“煅、烧”之意,与现代炮制学中的炒法和煅法意义相近。  相似文献   

6.
浅谈《伤寒论》汤剂的煎服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煎法《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中“煎”与“煮”的概念是不同的,水药同熬叫“煮”,去渣后单熬药汁才叫“煎”,加入药物之前先熬的叫“空煮”,或亦叫做“煎”.《论》中97首汤剂均为一日一剂,水煎一次留足药液尔后顿服、日再服……温分六服.这一点从“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药物炮制"洗法"的目的和意义。方法:对《伤寒论》原文和中药学等书籍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伤寒论》中药物的洗法有"酒洗法""水洗法"两种,二者都有其独特的用意和机理。结论:《伤寒论》中药物炮制"洗法"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中药用辅料炮制是一种较早形成的炮制方法。本文将中药历代辅料炮制的沿革及近代应用研究概况加以分述,为同仁在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探讨其炮制机理提供参考。 1 历代沿革简介 中药用辅料炮制始见于我国最早医书《五十二病方》及本草《神农本草经》。其中有“熬盐”热熨,蝟皮“酒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处方用药疗效卓著,沿用千余年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究其原因除了辨证精确,论治恰当,处方配伍巧妙合理之外,与其讲究药材的修合炮制分不开。《伤寒论》介绍炮制药材50余种,占全书所用药材的三分之一。炮制方法18种、包括切、擘、碎,去皮尖、去皮、去心、去穰、去节、炒、炙、酒炒、酒焙、炮、烧灰、洗、漂、熬、酒渍等,内容十分丰富,对汉代以前的炮制经验做了总结,学术价值较高。《伤寒论》对药材的炮制,目的性很  相似文献   

10.
范海洲  范丝雨 《河南中医》2022,(8):1139-1142
《伤寒论》中,炮制方法有净制法、切制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治法及其他治法,净制法包含“去皮”“去心”“去翅足”“去节”“去皮尖”“去核”;切制法包含“擘”“■咀”“捣”“破”“切”“碎”;水制法包含“水洗”“酒洗”“渍”;火制法包含“炮”“炙”“熬”。炮制法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和部位,便于调剂和制剂,确保药物洁净,利于储藏保管,有利于服用。《伤寒论》虽未形成系统的炮制理论,但针对药物不同的特性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炮制方法并沿用至今,对有毒中药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且临床有效的减轻或消除毒性的炮制方法,为其他医者炮制使用有毒中药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伤寒论》中方剂的煎煮法、愈兆及调摄法等,是《伤寒论》理、法、方、药诊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仲景精于辨证施治、善于遣方用药的具体体现之一。现将《伤寒论》中有关煎药方法、欲愈征兆及调摄方法等相关内容分析如下,以供临床参考。1煎药法煎药方法是方药发挥效用的重要环节,正如徐大椿所言"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仲景《伤寒论》中方剂的煎法,并不是单一的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基于对药方及证候等多方面、多  相似文献   

12.
张小勇  陶晓华 《中医杂志》2008,49(9):851-852
通过对<伤寒论>中毒性药物运用的分析、归纳,可以发现,张仲景运用毒性药物时在炮制、配伍、剂量、剂型、煎法、服法、善后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对于后世正确使用毒性中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认为《伤寒论》方后注是仲景辨证施治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出药物的煎法、服法、炮制、剂型、禁忌等,需紧扣病机方能奏效,而且补述正文症状,阐发言外病机,对正确领会原文旨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附子是否必须先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味辛、苦,性大热,有大毒。一般药学书中均要求其入汤剂时先煎30min-60min以减弱其毒性,但笔者从张仲景《伤寒论》有附子的诸方煎法中得出结论;附子不一定非要先煎。炮制过的附子或(和)附子与姜、草同煎且其用量不大于姜、草用量时可不必先煎。一般不会引起中毒。  相似文献   

15.
<正>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行医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勤学博识,师不泥古,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笔者有幸从师侍诊2年,得牡蛎泽泻散治疗水肿病验案1则,疗效甚佳,用方大胆又不失谨慎。牡蛎泽泻散组成,《伤寒论》原文有云:"牡蛎(熬),蜀漆(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鹹),栝楼根等分。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现将李赛美教授运用牡蛎泽泻散加减治疗水肿的经验及临证体悟分享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巴豆古今炮制方法的沿革巴豆炮制方法的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自西汉到唐代是巴豆炮制方法的起始期,宋代是巴豆炮制方法的发展期,元至明清两代是巴豆炮制技术成熟期。此三个时期的主要有关医药文献及炮制特点分述如下: 1.汉唐时代:起始期汉·《金匮玉函经》中开始有“巴豆去心皮,复熬(即炒)变色;或别捣另如膏,乃纳入药未之中,更下粗罗”两种简单炮制方法的记载;梁·《本草经集注》有“……诸有膏脂药皆先熬令黄黑,别捣另如膏,乃和丸散。”唐·《备急千金方》有“炮去皮,勿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仲景用药的方法以及对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总结《伤寒论》中关于药物煎法的条文,寻得仲景药物煎法的不同方式。结果:仲景不同的煎药方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论:仲景论煎药之法匠心独具,深得其道,药之取效与否,全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论及阴阳,阴阳在《伤寒论》不同的条文中有不同的具体含义。有时在一则条文内的前后语句间,涉及到的阴阳含义就有数种。本文结合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毕生研究《伤寒论》的成果,就《伤寒论》中"阴、阳"二字的具体含义作了初步分析、整理、归纳,以冀对读者有所启发并为临床、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人们的普遍忽视,导致中药煎煮方法的过于简单化、公式化,已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有人曾对105例中药汤剂服用无效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其中煎不得法者25例[1],占无效总数的20%以上.自古以来,药物的煎法就深受重视,如《炮制大法》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医圣仲景对此尤为重视,他虽未曾对此直言评论,却身体力行,所以《伤寒论》中关于这一内容的记述极其丰富,应用亦颇为灵活.本文对《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中方药的煎煮方法探讨如下,盼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0.
<正> 加热炮制是中药炮制的基本技术之一,作用广泛。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及现代研究资料,笔者对加热炮制的方法演变、原始意图、现代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加热炮制的方法演变加热炮制,早期多是利用直火加热和简单的蒸煮等方法。如《内经》中有头发“烧灰”,《神农木经》中有“炼,烧、熬、蒸”等记载。后世因不易控制温度,不易观察炮制的程度,又创造了多种介质加热的方法。如《金匮玉函经》中始有乌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