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PCI后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56例和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对照组)60例.分别于术前当天、术后24h、用药4周、12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I(cT-nI)浓度,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 ①两组患者PCI后hs-CRP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②两组治疗后hs-CRP和cTnI水平均下降,治疗组较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①PCI增加血清hs-CRP和cTnI水平;②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20mg优于10mg.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PCI介入治疗后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调脂治疗对患者的影响。方法:急诊冠脉综合征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大剂量组,各5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常规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10mg/d,大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用药前及用药后(1、3、6)个月抽静脉血检查患者血脂改变情况,ELISA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改变情况,并随访观察用药不良反应。结果:(1)安全性:常规组和大剂量组分别有2例、3例患者因停药而退出研究,剩余患者中,常规剂量组用药(1、3)个月AST异常者明显少于大剂量组(P<0.05),用药6个月两组AST异常者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肌酐、CK异常者无明显差异(P>0.05)。(2)调脂效果:用药(3、6)个月时大剂量组TC、LDL-C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TG、HDL-C无明显差异(P>0.05)。(3)hs-CRP、MMP-9变化:用药(3、6)个月时大剂量组hs-CRP、MMP-9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PCI介入治疗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安全性较好,降脂效果更佳,且能抑制hs-CRP、MMP-9表达,减少斑块及血管损伤,避免再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脂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干预效果。方法103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5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8例),分析比较组间及阿托伐他汀治疗(10 mg/d)前和治疗后2、4周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hs-CRP和MMP-9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ACS患者半年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2周后,仅hs-CRP及MMP-9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4周后TC、LDL-C、hs-CRP及MMP-9均显著降低(P<0.05),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明显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半年随访期间复发性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可以明显降低hs-CRP、MMP-9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确诊为AMI并成功行PCI术的患者113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治疗组55例,2组患者均常规抗凝、抗血小板,逆转心室重构药物,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口服。2组患者均于入院即刻、术后1、30 d时测定外周血NO、ET-1、slCAM-1、hs-CRP水平及血脂水平。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于炎性指标、内皮功能及血脂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0 d ET-1、slCAM-1、hs-CRP及血脂水平降低(P<0.05),NO水平升高(P<0.05)。且治疗30 d时,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变化更为显著(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AMI患者PCI术再灌注后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较常规剂量效应强,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择期PCI术者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围手术期使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1)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前瞻对照研究,选择经CT冠状动脉成像确诊冠心病并择期行PCI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阿托伐他汀20 mg.d-1)和较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 mg.d-1),比较两组在围手术期对炎症因子及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常规剂量组PCI术后和基线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升高(P<0.05);较大剂量组则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PCI术后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MB、cTn-I水平较大剂量组均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安全性相似(P>0.05)。结论:择期PCI术围术期应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PCI术后心肌损伤保护作用优于常规剂量组,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损伤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PCI术的UAP患者96例,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于PCI术前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和瑞舒伐他汀(20mg/d)治疗1周。在用药前、术前和术后24h时,检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0的水平。结果术后24h时,瑞舒伐他汀组的CK-MB、cTnI、hs-CRP、TNF-α、IL-6的水平均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而IL-10的水平则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 UAP患者PCI术前给予20mg/d的瑞舒伐他汀,可有效地降低心肌损伤和炎性因子的水平,效果优于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行急诊PCI(primary 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随机入选62例24 h内行急诊PCI的AMI患者(男性37例,女性25例),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者(首剂负荷量80 mg,其后40 mg/d口服4周,继之20 mg/d口服8周)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剂量者(20 mg/d口服12周)为对照组,对比入院时、第4周及第12周时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B型脑钠肽(BN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检测结果。结果①第4周时,治疗组BNP及MMP-9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②第12周时治疗组LVEF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BNP及MMP-9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在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策略对于改善心功能更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112例未行PCI、血脂正常的AMI患者,随机分为3组:(1)常规治疗组(对照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2)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 mg,1次/d,睡前服用;(3)瑞舒伐他汀大剂量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20 mg,1次/d,睡前服用。患者于治疗后1周、16周采空腹静脉血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脑钠素(BNP)水平,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1周后,3组患者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周后,3组患者hs-CRP、MMP-9、BNP水平较第1周明显下降,超声心动图指标较第1周有明显改善,3组之间比较、16周与第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改良的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PCI患者100例随机分组:A组,PCI术前起始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 mg,后40 mg×7 d,以后20 mg qd;B组,PCI术前术后均每日阿托伐他汀20 mg。分别于服药前及术后24 h,服药后7 d分别测定hs-CRP、MMP-9及NO水平。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血管事件。结果服药前两组患者hs-CRP、MMP-9、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hs-CRP、MMP-9较术前升高,NO较术前降低(自身对比,P〈0.05,组间对比,P〉0.05);服药7 d后两组hs CRP及MMP-9均较术后24 h下降,NO较术后24 h升高(自身对比,P〈0.05,组间对比,P〈0.05)。结论改良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可显著降低PCI术后体内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并改善内皮功能,并不增加肌溶解等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bs-CRP)和左室重构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 122例PCI术后CHF患者(NYHA分级Ⅱ/Ⅲ)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组(阿托代他汀20 mg/d治疗,n=62)和阿托伐他汀他汀10mg组(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n=60),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以及左室重构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20 mg组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10mg组(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20 mg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小于阿托伐他汀10 mg组(P<0.05);阿托伐他汀20 mg组LVEF显著大于阿托伐他汀10 mg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的下降水平均与LVEDD减少呈正相关,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NT-proBNP、hs-CRP下降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PCI冠心病CHF患者心功能改善有益,且与药物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林文果  刘丽  何江  肖祥彬  刘婷婷  蒲小波  杨田 《西部医学》2012,24(12):2313-2316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作用,以及对延迟开通冠状动脉时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未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33例,B组28例,C组29例。入院时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睡前口服;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睡前口服;C组给予托伐他汀40mg,每晚睡前口服,1周后行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延迟PCI)。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各组入院时、术前即刻和术后12小时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水平,并观察各组延迟PCI术中严重并发症(无复流、慢血流、心律失常、急性血栓、持续性低血压、死亡等)发生情况。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行延迟PCI患者,术前尽早给予"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40mg),与"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或10mg)比较,能够显著升高反映血管修复功能的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这一变化在延迟PCI术后12小时仍然可见。②"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使延迟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心律失常、急性血栓、持续性低血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下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延迟PCI术前尽早给予"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能显著升高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使术中严重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方法 接受PCI的16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56例、中等剂量组57、高剂量组54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40 mg和60 mg,每晚饭后口服.于术前和术后4周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MMP-9和TIMP-1水平.结果 低剂量组患者血清MMP-9和TIMP-1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中、高剂量组MMP-9手术后4周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1),但中高剂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中、高剂量组TIMP-1水平术后4周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中高剂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阿托伐他汀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炎症反应呈剂量依赖性,以中等剂量(40 mg/d)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以120例经临床症状和/或冠脉造影确定为AC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阿托伐他汀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组(20 mg/d,60例)和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40 mg/d,60例),分别于入院24 h内及服药后1周、2周测定两组患者的ox-LDL及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两组的ox-LDL水平分别为[常规剂量组:(0.62±0.12)mg/L,(0.47±0.14)mg/L,(0.33±0.13)mg/L;大剂量组:(0.63±0.15)mg/L,(0.41±0.11)mg/L,(0.21±0.15)mg/L];两组的hs-CRP水平为[常规组:(17.62±1.90)mg/L,(8.81±2.6)mg/L,(6.22±0.87)mg/L;大剂量组:(17.81±2.42)mg/L,(7.24±3.82)mg/L,(3.88±0.81)mg/L]。治疗前两组的ox-LDL及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二者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但是大剂量组下降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更显著(P<0.05)。结论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能更有效降低ACS患者的ox-LDL及hs-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学创新》2016,(24):114-116
目的:研究大剂量(40 mg/d)和常规剂量(2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90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和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 mg/d),测定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及NT-proBN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HDL-C和TG变化不明显,LDL-C和TC均下降(P<0.05),大剂量组下降更明显;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hs-CRP和NT-proBNP水平均有下降,大剂量组下降有显著性(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后hs-CRP及NT-proBNP与血脂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使血脂、hs-CRP及NT-proBNP水平显著下降,减少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在预防PCI围术期患者心肌损伤及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作用。方法将90例接受PCI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组(44例,入院即予以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d,术前2 h追加阿托伐他汀40 mg,术后第1个月阿托伐他汀40 mg/d,1月后改为阿托伐他汀20 mg/d长期维持)和常规治疗组(46例,入院至PCI术后长期阿托伐他汀20 mg/d维持)。主要观察指标是PCI术后30 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非计划的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是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K-MB及c Tn I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组较常规组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9.1%vs 23.9%,P=0.02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K-M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组术后c Tnl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常规治疗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均发生于PCI术后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的患者。结论围术期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能显著降低择期PCI围术期患者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6.
栗明星 《吉林医学》2012,(34):7483-748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Hs-CRP和血脂的影响,探讨AMI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10 mg组和阿托伐他汀40 mg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分另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总胆固醇、低密度载脂蛋白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周后2组hs-CRP的水平分别从(20.02+6.74)、(19.87+5.69)降到(12.52+5.69)、(5.89+0.74)(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即有抗炎、降脂作用,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同时他汀的上述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提示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给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明胶酶B、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水平,探讨两者水平与粥样斑块破裂的关系及他汀类调脂药物稳定斑块的可能机制。方法87例经PCI的患者分为10mg/d、20mg/d、40mg/d阿托伐他汀3组和23例对照组(非老年组),测定4组PCI前(用药前)、治疗8d、24d、90d后MMP-9和TIMP-1水平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用量40mg/d是安全的,在10~40mg/d范围内能明显改变血清MMP-9和TIMP-1水平,对照组和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组之间MMP-9和TIMP-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MMP-9升高及TIMP-1降低与粥样斑块破裂明显相关。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老年ACS患者PCI术后血清MMP-9水平,升高TIMP-1水平,从而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强化阿托伐他汀疗法对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急诊拟行PCI治疗的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对照组,对其进行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术前、术后处理.对3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检测,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对比各组间差异.记录1年后MACE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基线资料及入院时基本指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hs-CRP、MMP-9、BNP水平,大剂量组明显低于小剂量组、对照组(P<0.05),小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其水平为,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对照组.术后超声结果显示,对照组术后1周与治疗第3个月后LEVDD、LVESD、LVEDV、LVESV、LVEF均无改善(P>0.05);大剂量组、小剂量组术后1周无改善,治疗3个月与6个月后其结果均有明显好转(P<0.05);治疗3个月后,小剂量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大剂量组明显优于小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1年后MACE发生率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对照组分别为13.3%、20.0%、2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前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首发患者应用强化阿托伐他汀疗法可有效抑制炎症,改善心功能,促进预后,降低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负荷量加高维持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负荷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负荷量组50例)和常规剂量组(常规量组50例)。常规量组在PCI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氯比格雷、β-受体阻滞剂、阿托伐他汀(每晚20 mg)、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治疗4周。负荷量组在PCI术前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80mg,然后给予40 mg维持剂量治疗4周,4周后继续给予20 mg维持,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在PCI术前和术后次日、术后7 d和治疗4周后清晨分别空腹抽取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和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水平;测定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水平;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ACS患者PCI前CD62p、GPⅡb/Ⅲa、vWF、ET-1、NO及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PCI后CD62p、GPⅡb/Ⅲa、vWF和hs-CRP水平与PCI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量组和负荷量组治疗7 d和4周后,ACS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GPⅡb/Ⅲa、vWF、ET-1、NO及hs-CRP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治疗4周后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CI治疗4周后两组EF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后1年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量加高维持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进一步抑制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炎性因子趋势的影响。方法择期冠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成4组:A组63例,阿托伐他汀口服20mg/d;B组60例,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d,术前2 h追加阿托伐他汀口服40 mg;C组65例,阿托伐他汀口服40 mg/d;D组61例,阿托伐他汀口服40mg/d,术前2 h追加阿托伐他汀口服40 mg。观察围手术期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sVCAM-1)、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变化。结果 4组患者PCI术后12h炎性因子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3 d炎性因子较术后12h明显降低(P<0.01),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C组与A组,D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冠脉介入术所造成血管炎性反应的程度,术前追加阿托伐他汀40mg可加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