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SHV、TEM基因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情况及基因型别,并寻求一种适合临床使用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方法。方法 使用PCR法和NCCLS推荐的表型确证试验检测20株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ESBLs。结果 PCR法共检测出15株TEM型ESBLs,其中1株同时携带有SHV基因组。用NCCLS推荐的表型确证试验未检出ESBLs。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株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多为TEM型,NCCLS推荐的表型确证试验不适用于铜绿假单胞菌ESBLs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调查β-内酰胺酶基因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流行状况。方法收集广东省两家医院2012-2013年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同时,设计合成β-内酰胺酶的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 2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亚胺培南32.17%,美罗培南34.78%,头孢他啶24.35%、头孢吡肟35.65%、庆大霉素51.30%、阿米卡星35.65%、环丙沙星32.17%、左旋氧氟沙星37.39%、氨曲南48.70%、哌拉西林35.65%、哌拉西林/三唑巴坦32.17%,多重耐药菌占34.78%(80/230);8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PER-1引物扩增阳性25株(31.25%),PSE-1阳性24株(30%),TEM-1阳性12株(15%),OXA-10阳性8株(10%),OXA-1阳性2株(2.5%),另各有2株分别扩出VIM-2和IMP-9基因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严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型以PER-1、PSE-1、TEM-1和OXA-10为主。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和ESBLs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与AmpC酶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了解两种酶的分布情况。方法:用K-B法进行ESBLs试验,3-氨基苯酚硼酸(APB)纸片增强法检测AmpC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菌;IPM和多底物纸片法进行诱导产AmpC酶定性试验;PCR检测AmpC酶和ESBLs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70株菌检测出产AmpC酶阳性菌51株,其中33株诱导产AmpC酶试验阳性,诱导率依次氨曲南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噻肟-克拉维酸,1株扩增出DHA型AmpC酶,经测序为DHA-1型;ESBLs阳性1株,扩增为tem基因。结论:我院存在产ESBLs与AmpC酶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谱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基因分布和流行特性。方法:分析20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生素的药敏谱,筛选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采用PCR检测ESBLs基因(TEM、SHV、OXA-10、OXA-2、PER、VEB)。结果:53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率为25.48%(53/208),且对头孢替坦(CTE)、头孢唑林(CZ)、氨苄西林/舒巴坦(AMS)、呋喃妥因(FTN)等耐药率较高;53株亚胺培南耐药菌经PCR检测,产ESBLs菌株23株,其中TEM型16株,OXA-10型4株,PER型3株,未检测出OXA-2和SHV型。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产ESBLs菌株的基因型主要为TEM型,且为多重耐药,临床应结合药敏谱,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流行现状及其编码基凶的携带情况.方法 采用亚胺培南-EDTA纸片增效法对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进行确证并用PCR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结果 38例表型确证实验阳性,36例产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占23.1%.结论 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多携带有产金属酶的编码基因,且携带有产金属酶编码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采用E-test方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10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5.19%、头孢他啶64.0%、阿米卡星44.5%、环丙沙星64.32%、头孢哌酮/舒巴坦70.12%、亚胺培南79.1%、氨曲南58.32%、哌拉西林47.62%、头孢吡肟51.43%。22株耐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率为31.8%。7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有4个克隆株。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及头孢菌素耐药的机制之一,准确的实验室检测不仅可以帮助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可减少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转座子tnpU基因和β-内酰胺酶在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用纸片扩散初筛试验、扩散确证试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检查,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进行AmpC β-内酰胺酶的表型检查,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菌株;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转座子tnpU基因,并进行DNA测序;用MIC药敏法分析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转座子tnpU的总检出率为25.5%,在各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占6.3%(3株)、肺炎克雷伯菌占8.3%(1株)、鲍曼不动杆菌占33.3%(20株)、铜绿假单胞菌占43.2%(16株);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中,ESBLs的检出率最高,转座子tnpU基因阳性的菌株大多数β-内酰胺酶表型为阳性;转座子tnpU基因阳性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转座子阴性菌株(P<0.05).结论 转座子tnpU基因在非发酵菌中的分布较广泛,可能在多重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34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和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用KB法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选取34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并用PCR扩增方法检测其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PER,VEB。结果:34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0.5%~100%,PCR检测出TEM为44.1%,SHV为11.8%,VEB为5.9%,PER为0%。结论: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以TEM为主。  相似文献   

9.
唐跃华  梁玉全  董少琛  卢解红 《海南医学》2006,17(8):134-135,176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微量比浊法和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结果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均>95%,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3.64%、10.23%,9.85%和9.09%.20株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9株检出VIM、IMP、TEM、DHA和oprD2基因缺失,其中有3株菌同时携带3-4种耐药基因.结论1、铜绿假单胞菌对青霉素类、头霉类和头孢Ⅰ、Ⅲ代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以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低于15%.2、本院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株携带VIM、IMP、TEM、DHA耐药基因和有oprD2基因缺失.耐药表型相同的菌株可以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耐药表型不同的菌株可以携带相同的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院内感染情况及该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情况.方法 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共107株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双纸片协同试验初筛和E-试验确证,检测其ESBLs阳性菌株,归纳总结10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同时分析ESBLs阳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情况.结果 107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共检出ESBLs阳性菌32株,占29.9%,药敏分析结果显示10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较高.结论 怀疑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可使用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作为培养前的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本院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况及主要耐药机制。方法用E-test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7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用EDTA双纸片扩散法及三维实验分别对金属酶及AmpC、KPC酶表型进行确证。结果从1 068例致病菌中共分离出108例铜绿假单胞菌,18例是对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不敏感的菌株,耐药率为16.7%,其中有9例金属酶确证实验阳性,3例为AmpC酶持续高产型菌株,KPC酶确证实验尚没有检测出阳性菌株。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的耐药特征和耐药机制.方法 VITEK-compact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基因(IMP、VIM、GIM、OXA)和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进行检测.结果 66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舒普深、特治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8.5%、40.0%和44.6%,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1.5%、43.1%和47.7%;66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IMP阳性11株(16.7%)、VIM 4株(6.0%),oprD2基因缺失5株(7.6%),其余耐药基因未检出.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其耐药机制主要与细菌产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以及其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基因型。方法收集2016-2017年东莞市人民医院以及东莞市东华医院2家医院的11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采用VITEK2系统分析临床菌株耐药性;采用组合纸片法对亚胺培南耐药菌株进行MBL表型检测,同时采用PCR法检测MBL相关基因(包括IMP型、VIM型、SPM型、SIM型、GIM型和NDM型);比较分析产与不产MBL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差异。结果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0.00%,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在17.27%~21.82%之间,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26.36%~31.82%,对其余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磺胺类抗生素耐药严重(74.54%~100.00%)。11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单胞菌中筛选出18株(16.36%)MBL表型阳性的菌株,用PCR法也检测出18株MBL基因阳性的菌株(16.36%),其中9株检出是IMP-25(8.18%),8株检出是VIM-2(7.27%),4株检出是SIM-2(3.64%),有3株同时检出VIM-2和SIM-2,其他基因型均阴性。产MBL菌株对所有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MBL菌株。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酶基因型主要为IMP-25、VIM-2和SIM-2。  相似文献   

14.
检测临床分离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β-内酰胺酶的的基因型及基因的转移机制,为监控产酶菌株的流行及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E-test筛选对亚胺培南或头孢他啶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PCR扩增耐药基因imp、vim、spm和gim。接合试验检测质粒型耐药基因。结果:75株耐亚胺培南和/或头孢他啶的铜绿假单胞菌中21株E-test阳性,PCR检测imp基因阳性菌株11株,vim基因阳性菌株3株,spm基因可疑阳性菌株4株,3株经E-test试验阳性而用特异引物PCR扩增金属酶基因为阴性。接合试验未获得接合子。结论:我院和新疆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所产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型以IMP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情况及其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的PA共141株,PCR法检测包括KPC,SME,GES,PER和VEB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2.PSE酶基因。结果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未发现产KPC,SME,GES,PER和VEB型ESBLs,6株菌株产PSE酶。结论ESBLs并非汕头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K-B扩散法测定亚胺培南等7种抗菌药物对4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冻融法粗提铜绿假单胞菌酶液,用改良三维试验分析β-内酰胺酶类型。结果:46株铜绿假单胞菌均对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表现为多重耐药。三维试验阳性率52.2%(24/46),其中单一产AmpC酶菌株15株,单一产ESBLs菌株6株,同时产AmpC酶及ESBLs菌株2株,1株产其它β-内酰胺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中β-内酰胺酶以产AmpC酶为主,是造成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第3、4代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庞炎  杨文明 《吉林医学》2013,(20):4040-4042
目的:总结住院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情况和耐药现状,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科室流行分布状况,针对性加强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措施,及时切断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方法:收集住院患者标本进行培养,对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患者标本中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68株,其中产ESBLs者26株,占15.4%;外科ICU和内科ICU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较多,为27.6%和24.8%;内科ICU中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菌株占百分比最高(40.4%)。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最高达84%,对其他未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炭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和单环酰胺类的敏感率都较低,大都低于50%。耐药组合分析显示:IPM-TZP(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AMK-TZP(丁胺卡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CAZ-TZP(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CAZ-TZP(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CIP-TZP(H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AMK-IPM(丁胺卡那-亚胺培南),敏感率均较高,在50%以上,且耐药率均较低(20%左右)。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耐药机制极复杂,对其耐药现状的研究,单一用药推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和亚胺培南(IPM);联合用药推荐:IPM-TZP、AMK-TZP、CAZ-TZP、AMK-IPM。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高突变功株的耐药性与产β-内酰胺酶的关系.方法:对分离出的细菌采用API 20NE系统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用内汤稀释法检测高突变菌株,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高突变菌株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用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筛选金属酶.结果:在1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45株突变频率超过参考菌株20倍以上,占37.5%.高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接近或超过60.0%.45株高突变菌株中有18株(40.0%)产ESBLs,25株(55.6%)产AmpC酶,6株(13.3%)产金属酶.结论:高突变性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产ESBLs,AmpC酶和金属酶是其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周星 《当代医学》2016,(13):149-150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抽取铜绿假单胞菌株123株,对其展开体外药敏试验,对耐药率进行统计,而后对β-内酰胺酶进行检测,对比分析β-内酰胺酶阳性与阴性菌株的耐药率.结果 经统计发现,本组123株铜绿假单胞菌株中,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26株,阳性率为21.14%;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100.00%、73.08%、26.92%、69.23%、76.92%、100.00%、80.77%、100.00%,均明显高于金属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的30.93%、63.92%、10.31%、8.25%、1.03%、2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存在明显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为产金属β-内酰胺酶,因此临床用药过程中,及时展开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意义重大,能够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所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方法 用改良三相水解实验检测药敏试验筛选出的3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然后对产酶菌株进行等电聚焦电泳,判断产酶情况. 结果 30株细菌均未检测到金属酶;26株细菌产β内酰胺酶,其中25株为持续高产AmpC酶,1株同时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产酶率为86.7%. 结论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持续高产AmpC酶为主;改良三相水解实验能消除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泵过度表达和产酶等因素干扰,从而准确、有效地检测出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